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司法裁判的自明性——“彭宇案”從沒有贏家到彰顯政治昌明法治進步的轉化

2012-04-13 09:07:30高壯華
關鍵詞:彭宇被告裁判

高壯華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

一、真相揭露與法官自明的意義

2012年1月16日,互聯(lián)網轉發(fā)《瞭望》新聞周刊的報道: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書記劉志偉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輿論和公眾認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實真相。他通過證據(jù)說明:2006年11月20日,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等車時,有2輛83路公交車同時進站,徐壽蘭急忙跑向后面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當她經過前一輛公交車后門時,彭宇正從這輛車的后門第一個下車,雙方在不經意間確實發(fā)生相撞。由于多重因素被誤讀和放大的這起普通民事案件,不應成為社會“道德滑坡”的“標志性事件”。

(一)被誤讀的原因

1.警察丟失原始筆錄致關鍵證據(jù)缺失。在一審過程中,在判定“二人是否相撞”這個關鍵事實點上,警方丟失了事發(fā)時對雙方的詢問筆錄。當事雙方報警記錄均承認發(fā)生碰撞的證據(jù),沒有及時收集。彭宇在以后的庭審中一直堅持“無碰撞”答辯。法院一審判決對原、被告相撞事實的認定,缺少原始的直接證據(jù)支撐,其判決結果受到輿論質疑。

2.法官違背常理、違背邏輯的推理分析,引發(fā)社會輿論不滿。在一審判決中,對原、被告相撞事實認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引起公眾的普遍質疑與批評。

3.保密條款造成真相長期被遮蔽。雙方在二審開庭前達成庭前和解協(xié)議,由彭宇一次性賠償原告一萬元,雙方對此均表示滿意,但在和解協(xié)議中增設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臺、報紙、刊物、網絡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fā)表相關言論”的保密條款。這雖然是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但它對及時公布、解析已被誤讀的彭宇案真相,形成了法律障礙。

(二)揭示真相所提出的宏大課題

彭宇案事實真相的揭露,使人們從對案件事實的關切、社會道德的關切、參與者命運的關切,以及各地都拿彭宇案“說事”的沸騰輿論熱點上冷卻下來,轉入冷靜的思考,考慮這一事件背后的生成原因和條件。有人感嘆,彭宇案是一場沒有贏者的游戲。它留給一座城市不盡的感傷:徐老太搬家,彭宇辭職,相關人員被停職、調離或受警告處分。真相的揭露再次引發(fā)社會“井噴式”的關注,在互聯(lián)網上搜索到有關“彭宇案”的信息205萬條(其中網絡視頻2635個),其社會關注度超過了同期關注有關《刑事訴訟法》修改的150萬條。①http://video.baidu.com/v?word=%C5%ED%D3%EE%B0%B8&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2012年3月1日訪問。美國學者勞倫斯·M.弗里德曼認為,流行的態(tài)度和行為中所反映的一般趨勢相當重要,它要得到理解并被揭示出來?!?〕這是難得的社會民眾自發(fā)參與的社會問題討論,其中涉及太多的內容和議題。問題的深入討論,提出了強化宏觀管理、關注民生(聲)、輿論正確引導、法制建設的立法完善等一系列重大課題。反映出社會對道德現(xiàn)狀的憂慮,對司法公正裁判的渴求與重視。由于知識閱歷、關注的角度和思考重心的不同,本文主要從司法裁判的角度,提出和討論問題。對于司法必須堅守法律和道德底線這一觀點,曾有人將錯誤的裁判與犯罪相對比,認為一起普通刑事犯罪僅是污染了流動的河流;而一起錯誤的裁判,它危害的嚴重性猶如污染水源!它動搖人們對公正的信念,毀滅獲得公正結果的希望。而如何在司法裁判環(huán)節(jié)正本清源,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守法律標準和道德底線,正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司法裁判的自明性問題。

二、司法裁判的自明性

(一)司法裁判自明性的界定

所謂司法裁判的自明性,是對行使司法裁判權主體的基本素質的一種要求。表現(xiàn)在對某一案件做出裁判時,必須做到對裁判要素、裁判依據(jù)、社會效果和社會監(jiān)督等幾個方面清晰明確的把握。包括:心明,公正無私,心明才能眼亮;事實明,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判定證據(jù)、證明事實;法律明,具有雄厚法律專業(yè)知識,嫻熟的法律操作技能;邏輯明(形式明),對證據(jù)的判斷、事實的論證、法律的適用符合法律邏輯,不存在內在矛盾;事理明(實質明),豐富的社會學知識和實踐經驗,明辨事理。這其中可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觀念層面,其二是操作層面。

(二)觀念層面的自明性

主要包括:(1)案件事實的不可重復性、對裁判的案件事實認識的間接性及對案件事實判斷的時限性。(2)法官認識能力的有限性(或非至上性)、案件事實真實情況發(fā)現(xiàn)的或然性(包括事實的真實情況被發(fā)現(xiàn)、虛假陳述被揭露和事實真?zhèn)螣o法判斷)。(3)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防線——即司法最終解決、法官不能拒絕裁判。面對事實真?zhèn)我衙?,適用法律容易作出裁判;而對事實真?zhèn)尾幻鞯牟门?,只能按照證明責任分配原則、證明程序和規(guī)則將案件事實真?zhèn)尾幻鞯那闆r擬制成或真或偽作出裁判。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也是人類面對現(xiàn)實存在的法律特殊問題的一種智慧性選擇,在無法準確判斷真?zhèn)螘r,通過規(guī)則選擇可能性高的作為裁判依據(jù)作出裁判。(4)司法判決作為調整扭曲的社會關系、定紛止爭的標準和依據(jù),它決定具體爭議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確認和調整,并由國家強制力做后盾保證實現(xiàn)。因此,它對決定人們的利益關系重大,盡管在多數(shù)情況下,通過當事人舉證證明、法官的睿智審判、法定訴訟程序的有效保障,案件事實的真?zhèn)问悄軌虻玫秸_判斷的。但是,由于事物的復雜性,畢竟還存在爭議的事實真?zhèn)尾幻鞯那闆r,盡管運用證據(jù)規(guī)則(或者大數(shù)法則),我們選擇可能性大的而舍棄可能性小的作出判決的正確性,是高于選擇可能性小的正確性的。但這種選擇智慧(或是無奈的選擇)的運用是以犧牲可能性小但卻可能是真實情況為代價的。也即這里面是包含著判斷和選擇錯誤的風險的。司法裁判者應克服一切先入為主的偏見,抵御一切非正當因素的襲擾,全力維護司法裁判的廉潔性和公正性。(5)司法裁判主要考慮作出裁判的事實依據(jù)和法律依據(jù),但在裁判中應體現(xiàn)對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的弘揚和鼓勵,而不能與之明顯相背離,也即必須注意司法裁判的扶正祛邪、懲惡揚善,對社會風氣的正確引導作用。同時又要準確把握法律的裁判標準與道德的判斷標準之間的明顯差異。法律標準是人之為人的最低底線,法律無法使人都變成道德高尚的人,但它卻可以通過法律評價遏制或懲處人性中存在的缺陷甚至惡的方面。(6)司法裁判中必須注意法律對案件事實的判斷標準與道德對事實判斷的差異性,雖然它們之間都有一個對真善美的追求,但它們的具體情況有很大差異。司法審判所面對的多數(shù)爭議是需要用證據(jù)證明的案件事實。而道德層面的事實,尤其是優(yōu)良道德所要弘揚的,多數(shù)是普遍認同和肯定的事實,以及與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沒有直接沖突的事實,同時又是社會公眾和媒體輿論普遍關注的事實,對這種事實的判斷和認定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注度。這是一個宣傳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弘揚優(yōu)良社會道德風尚非常好的契機,運用好、引導好,會產生非常良好的社會效果。如果眼界不高,處理不慎,在社會強烈關注下,出現(xiàn)判斷失誤甚至錯誤,會沉重打擊人們對社會正義追求的愿望,嚴重損害司法裁判的權威性和公信力。(7)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初級階段,司法制度是其社會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司法的獨立審判是與有關部門的依法監(jiān)督、社會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密切相關的,依法行駛審判權與接受監(jiān)督是相輔相成并不矛盾的。(8)以司法裁判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面對當事人私權保護與公眾輿論的知情權。

(三)操作層面的自明性

司法裁判操作層面的方法很多,總體來講,應當將上述觀念層面的認識貫徹到具體操作方面去。主要包括:必須做到對裁判要素、裁判依據(jù)、社會效果和社會監(jiān)督等因素通體考慮:(1)要吃透案件事實的性質,對當事人的事實主張和訴訟請求、爭議的焦點、證據(jù)的收集和提供、適用的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是否需要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jù)、是否涉及社會熱點敏感問題、是否需要法律援助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2)在明確上述問題基礎上,要嚴格按照訴訟程序,根據(jù)證明責任規(guī)則,確保當事人充分地享有和行使訴訟權利,做到不偏不倚,不帶任何偏見地對待雙方當事人。(3)要把審理的重點放在庭審上,重視庭審程序,尤其是庭審中舉證、質證、辯論的實際效果。庭審應當對裁判結果有一定的約束效力,避免出現(xiàn)裁判結果與法庭辯論效果截然相反的情況,而把庭審活動當作走過場,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僅給予形式上的保障,而不使其產生實際效果。使許多訴訟參與者對訴訟結果產生盲目樂觀的誤判,而結果卻同庭審效果截然相反或相去甚遠。使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裁判結果形成強烈的認知反差,導致不認同司法裁判結果,影響裁判結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執(zhí)行效果不佳。當然,裁判結果與社會輿論的認知存在差異現(xiàn)象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導致人們不能接受的是有些裁判者對一些事實和證據(jù)采取傾向性認定,符合既定傾向的事實和證據(jù)就認定,不符合的就排斥,這種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4)裁判中主要面對的是法律事實,但有時也會遇到法律事實與道德事實相交織的情況,一定要慎重對待。法律事實是與強制性的法律責任和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產生爭議時需要證據(jù)加以證明;而道德層面的事實,往往寄托著人們濃厚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且多數(shù)是普遍認同和肯定的,它與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沒有直接沖突,同時又容易引起強烈的社會關注度。盡管都是對事實的認定,但兩者有太多的差異,運用對法律事實的判斷規(guī)則進行道德層面事實裁斷,可能存在很多問題,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彭宇案裁判的不自明現(xiàn)象

根據(jù)上述對司法裁判自明性的闡述,彭宇案在司法裁判的自明性方面主要存在下列問題:

(一)實體公平的不自明

1.對這起損害案件的性質認定不準確。就本案來講,所涉及的因素可能很多,但對損害的發(fā)生當事人是否有過錯的認定是不準確的。首先,原告手里拎著東西急匆匆地從第一輛車跑著趕向第二輛車,她應當預見到有可能與車上下來的人或者其他人因躲閃不及而發(fā)生相撞,但她沒有預見,結果發(fā)生相撞,這其中原告至少存在疏忽大意的過錯;同樣,如果如原告所說的,自己是被第一個下車的被告撞倒在地的,那么,在公交車站上下車人多,突然下車會發(fā)生與他人相撞的可能性,被告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也是有過錯的(至于被告自稱是在車上被他人撞下車的說法,則是另一法律關系)。因此,無論原告是否是被被告撞倒致傷,都不符合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前提。而這一點并不僅僅是案件性質的判定,而且它也涉及當事人心理預期的調整,對法官調解處理糾紛的難易度有影響。

2.對雙方情況分析不深入。就本案審理中所揭示的事實而言,被告是外地人,大學畢業(yè)在當?shù)匾患覇挝淮蚬?,生活基礎和社會基礎都不強;原告是退休人員,退休生活和醫(yī)保都有著落。在事件之初,被告做的起碼是不錯的。但當面對嚴重的事件后果和巨額的醫(yī)藥費時,當出現(xiàn)接處警的詢問筆錄丟失時,被告思想出現(xiàn)動搖也是有其客觀的物質基礎的。被告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防御性表述,在訴訟實踐當中是被允許的常見現(xiàn)象。原告也在訴訟中對被告提供的證人作證證明他參與幫扶受傷的原告,并給原告的兒子、親屬打電話等事實予以否認,并說不認識證人,證人不是在場第三人。這種在訴訟中的利己性陳述是難以排除的,這也是證據(jù)學中所稱的當事人陳述雙重性的具體表現(xiàn)。而問題的關鍵是,作為案件裁判者的法官應當公平地對待雙方的陳述,應當力戒或排除個人情感的偏好和一己之私,使雙方的意見平等地被傾聽和采納。如果按照法官的判斷,適用雙方均無過錯的公平原則分擔損失,對被告應分擔多少為宜,雖然我國法律尚無明確規(guī)定,但公平責任中加害人的責任份額必須適當,這種適當就應當考慮雙方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法官雖有做出讓被告承擔40%補償份額的自由裁量權,但這種在公平責任原則下的責任分擔的公平性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考慮被告方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比例小一點,被告接受的可能性就會大一些。

3.對被證實的彭宇的救助行為沒有給予正面回應,反而向不利于被告的方向引申,招致社會輿論的強烈反應。根據(jù)任何人都不得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的訴訟倫理,法官不是當事者,他對案件事實的了解應當在被證實后。而本案不論原告是否是被被告撞倒,被告在發(fā)現(xiàn)原告倒地后即行攙扶、報警、護送到醫(yī)院,并墊交200元醫(yī)藥費的行為都是應當肯定的。這是符合公民的基本道德準則的。法官卻在沒有足夠的證據(jù)支持的情況下,將上述正面的符合基本道德準則的事實作為論證被告人撞人的邏輯前提,這是使本案逐漸引起社會輿論強烈關注的原因。

(二)履行職權的不自明

本案履行職權的非自明性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應當決定調查收集的證據(jù)未予收集。對于無法復制的瞬間,在沒有足夠證據(jù)予以佐證的情況下,法官是難以做出準確判斷的。他所面臨的選擇無非如下幾項:希望雙方提供更多證據(jù)證明案件事實;希望雙方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陳述事發(fā)時真實情況,爭取和解解決爭議;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jù),查明事實依法判決。如果上述努力不能湊效,那只有根據(jù)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由負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不利的訴訟后果。然而審理本案的法官既不適用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也沒有調查收集新的證據(jù),在查明事實基礎上裁判;而是進行想當然的推理分析,憑主觀認定被告承擔責任。這引起社會的普遍質疑。從后來揭露出來的事實表明,雙方在報警記錄上都承認了相撞的事實,在此基礎上裁判,效果會截然不同。其實,法官的工作只差一步。

(三)證據(jù)規(guī)則的不自明

1.對社會對同為警察的原告兒子拍攝的詢問筆錄的真實性極度的不信任認識不足。在本案中,當出現(xiàn)派出所接處警詢問筆錄丟失,原告的重要證據(jù)缺失的情況下,派出所提交了同為警察的原告兒子拍攝的詢問筆錄的電子文檔和謄寫材料作為依據(jù)。這一點是非常令人懷疑它的真實性的。且不說受有關警察不良行為評價的影響,無法判斷其真實與否。單就其主體與本案有利害關系,就應當回避而沒有回避,該證據(jù)的提取、保存的主體和程序都存在瑕疵。原告做警察的兒子用自己的手機拍下來的證據(jù)其傾向性無法避免,不能排除詢問筆錄被修改的可能,其內容已經不可靠了。這樣的證據(jù)提取、保存的主體和程序的嚴重問題,其內容受到質疑也是自然的,其證明力也是大打折扣的。且被告又不認可該電子文檔和謄寫材料,認為這些內容不是他所說的話。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證據(jù)規(guī)定》第69條的規(guī)定,“下列證據(jù)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jù):……(三)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四)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制品”。上述證據(jù)是不能作為認定本案爭議的主要依據(jù)的。以這樣的證據(jù)認定案件的關鍵事實,是存在極大風險的,其真實性無法保證。對這樣的證據(jù)恰當?shù)奶幚磙k法有證據(jù)失權、不承認其證據(jù)效力;或者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重要證據(jù),通過調查收集新的證據(jù),在充分的證據(jù)證明后,依法判決。

2.不按證明責任規(guī)則分配證明責任。證明責任分配原則是訴訟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它是面對訴訟爭議事實的復雜性,人類總結認識規(guī)律和訴訟規(guī)律,而總結出的更有利于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真相的證據(jù)規(guī)則。人類訴訟制度史表明,起源于古羅馬法的舉證責任及分配制度,有兩大原則:一是原告負舉證責任;二是主張者負舉證責任,否認者不負擔舉證義務。在訴訟中證明責任分配的重要性和確定性是不容置疑的,它劃分了此當事人與彼當事人舉證證明責任的界限?!?〕該界限的確定,實質上是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地分配敗訴風險。將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給哪一方,就意味著其將承擔案件事實真?zhèn)尾幻鞯臄≡V風險。如果本案法官僅要求當事人提供證據(jù)以查明事實,并未將舉證證明結果的責任一并轉移到被告身上,倒并不必定導致訴訟程序和結果的不公正。不過,從一審的判決書反映的情況看,法官似乎在要求被告舉證的同時,也將舉證證明的結果責任一并轉移到了被告身上。然而,在本案中,不存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證據(jù)規(guī)定》的舉證責任倒置的幾種情況,它不涉及新產品制造、高度危險、環(huán)境污染、建筑及其設施致人損害、飼養(yǎng)動物致人損害、缺陷產品致人損害、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醫(yī)療事故致人損害等情況。法官是如何將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給被告的?這是存在很大疑問的。這足以說明,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舉證證明責任的分配是缺乏根據(jù)、極不慎重的。

(四)訴訟程序價值的不自明

訴訟程序價值的不自明,就是指對庭審舉證、質證和辯論的法庭效果不重視。本案一審是采取公開開庭程序審理的,直接面對和接受了媒體的社會監(jiān)督,這使更多人能夠通過媒體報道了解案情和審判結果。法院對案件的公開審理,是司法審判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重要內容。社會公眾多數(shù)是通過對庭審活動和判決結果的了解而知曉法治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的。因此,人們普遍關注庭審程序,尤其是庭審中舉證、質證、辯論的實際效果。普遍認為,法庭的庭審活動對裁判結果有一定的約束效力。然而,本案在輿論媒體關注聚焦的庭審過程,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作為警察的原告兒子拍攝的詢問筆錄的電子文檔和謄寫材料不應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jù),應當予以排除,原告訴被告撞人的事實,不能得到證明;被告救助原告的行為是否為見義勇為,不能排除。在這樣情況下,人們一般以為法院會做對被告有利的判決。然而,判決結果卻與法庭辯論效果相去甚遠,給人們留下的基本印象是,把庭審活動當作走過場,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僅給予形式上的保障,而不使其產生實際效果。實質是你辯(說)你的、我判我的,辯論的結果對法院的裁判沒有約束力。使相關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裁判結果形成強烈的認知反差,導致不認同司法裁判結果。

(五)邏輯推理的不自明

本案法官根據(jù)先入為主的主觀判斷認定事實。判決書關于原告與被告是否相撞的經驗判斷和邏輯推理為:“根據(jù)日常生活經驗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會確定外力來源、辨認相撞之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應是呼救并請人幫忙阻止?!鶕?jù)被告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之人,從常理分析,其與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jù)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后……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雹俟?jié)選自《彭宇案判決書》。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2-02/08/content_3338388_3.htm。這一段論證及其后的推論被媒體公開后,遭致社會輿論的強烈抨擊。有學者專門針對該判決書中存在的邏輯錯誤進行了分析和歸納,指出該判決書犯有遺漏選項、訴諸無知、以時間定因果、推不出、非黑即白、虛假論據(jù)、預期理由、循環(huán)論證、偶性謬誤、自相矛盾、逆推謬誤等等邏輯錯誤。認為該判決書所運用的推理基本上是錯誤的,或犯有形式謬誤,或犯有實質謬誤,認為該判決書是打著邏輯推理的旗幟反邏輯?!?〕本案之所以要冒如此大的風險,運用大量漏洞百出的邏輯推理來論證其所期望得到的事實,問題的關鍵在于審理中能夠支持判決理由的事實和證據(jù)不足,否則沒有必要費此周折。這里面反映出這樣一些問題: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該承辦法官膽大無知。不論案件事實證據(jù)如何,庭審效果如何,不管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完全按既有的主觀判斷認定事實,進行裁判。

(六)法律與道德評價標準的不自明

1.沒有嚴格區(qū)分認定法律事實與認定道德事實的差異性。本案承辦法官將自己形成的對人的片面認識,運用到對所有人的判斷,運用到對法律事實和道德事實的判斷,“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jù)社會情理……然后自行離開”。法官在遇到法律事實與道德事實相交織的情況時,沒有注意到兩者明顯的差異性。法律事實是與強制性的法律責任和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道德層面的事實,當事人之間沒有直接利益沖突,其后果是道德評價,不附隨強制性義務。它往往寄托著人們濃厚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且多數(shù)是普遍認同和肯定或提倡的行為或事件。參與的主動性、判斷標準、判斷結果都是有差異的。不注重兩者的差異,運用對法律事實的判斷規(guī)則判斷道德層面的事實存否,這其中存在了很多問題。

2.對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問題沒有給予積極回應和合理解釋。從本案的庭審效果可以看出,被告是否撞了原告沒有得到證據(jù)證明,而被告救助原告的行為是否是見義勇為行為也不能給予否定。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傳遞給民眾的信息以及人們關注的重點,往往轉向道德層面的價值判斷,與法官憑不充分的證據(jù)所形成的主觀判斷而認定的事實,產生激烈的觀念沖突。

四、對真相揭露的評價與反思

(一)對輿情的關注和負責任的回應

本案真相的揭示突出顯示出對輿情的關注,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道德拷問的理解,以及對人們關于“道德滑坡”現(xiàn)象普遍憂慮的關懷。而揭露真相的思路也是非常可取的。首先,它不是在灌輸話語者的什么意見或觀點,而是在做了大量調查工作后,直接面對問題的癥結所在——“是否相撞”。其次,用證據(jù)說話,以理服人。本案案情看似簡單,但涉及多種問題交織在一起。不過,問題的焦點是雙方“是否相撞”。之所以被關注、被質疑、被誤讀,都在這一關節(jié)點上?,F(xiàn)在提出的證明相撞事實存在的證據(jù)主要有如下幾項:第一,原告指認證據(jù);第二,接處警筆錄電子文檔和謄寫材料、接處警警察確認謄寫材料屬實的證明;第三,雙方報警記錄材料均承認相撞事實;第四,彭宇本人也承認了雙方相撞的事實。有這四個方面證據(jù)的有力佐證,大大提高了對雙方確實相撞的事實認定的可信度。這比一審法官憑不公允的常理分析、不周延的邏輯推理、違背證據(jù)規(guī)則的事實判斷,其可接受性極大提高。最后,不回避矛盾,說明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已如前述)。

(二)對私權的尊重和規(guī)則的遵守

對于一個幾年前已經審結的私人權益糾紛的案子,雙方當事人有權決定是否將自己的私人事務公之于眾。相關司法解釋也確認當事人享有此項權利,可以不公開民事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但對于已經成為公共事件的公共知情權,卻形成極大障礙。及時揭開被誤讀的彭宇案的事實真相,具有關注民生、回應民眾關切問題的公共利益的正當性所在。然而,如何在現(xiàn)有的制度框架內,恰當?shù)卣{和兩者之間的關系,含有很強的法律政策性問題。南京官方采取了事先征求當事者及其親屬的意見,獲得同意后,公開此案的相關情況;但同時希望不要再次打擾當事人正常的生活。能做到這些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三)角色的妥當性

這次南京市政法委高調澄清彭宇案事實真相,揭示案件事實的本來面目,糾正對案件事實的誤讀,消除不當宣傳的消極影響,的確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但這也提出了一個在現(xiàn)代社會如何面對和處理綜合性問題以及職能分工問題。這是一個宏大的社會管理學議題。比如,此事如果是一個正確引導輿論宣傳問題,完全可由政府主管輿論宣傳的部門,從尊重事實、實事求是,把握正確的輿論方向上發(fā)表觀點;如果是一個法律事實的澄清問題,更合適的角色應當是法院系統(tǒng)對案件事實的澄清。畢竟有一個專業(yè)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問題。當然,有關部門長期失語,事實真相被掩蓋,社會輿論被誤導,民眾的情感被忽悠,逼著南京市政法委出面澄清案件事實真相,這其中有直面問題、勇于承擔責任和對社會負責的義舉深含其中。但隨之也帶來新的問題,政法委領導對事實的澄清能代表司法審判、代表法律對事實的認定嗎?屬于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依法審理、公正裁判的事務就應當由其承擔責任。所以,問題的答案應當是,解鈴還須系鈴人,是誰的職責,誰就必須認真履行。因為這里畢竟涉及一個嚴肅的法律事實認定的主體資格和程序合法問題。

(四)問題的專業(yè)性

上述問題的存在,才有對法律專業(yè)問題解釋不適當?shù)膯栴}。劉志偉表示:“法院調查的原始證據(jù)表明,‘彭宇案’中原、被告發(fā)生相撞的事實是成立的,一審據(jù)此判決的結果是適當和正確的。”這些話看似在陳述事實,糾正被誤讀案件真實情況,維護一審法院判決的正確性。其實,效果適得其反。且不說劉志偉的話是否代表法院或法律,而單就其表述的內容而言,存在如下不足:1.存在邏輯矛盾。因為一審判決做出時,是依據(jù)當時查明的事實和證據(jù)做出的。一審判決做出后,一審程序已經結束,除非依法啟動再審程序,它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從劉志偉表述材料來源上看,也并不是從一審啟動了再審程序獲得的,也沒有指出是按何種程序取得的。我們且不管程序問題,單就獲取的證據(jù)材料以證明相撞屬實這一點上看,是通過后續(xù)的調查收集證據(jù)活動來實現(xiàn)的。并由此得出結論“一審據(jù)此判決的結果是適當和正確的”。請問現(xiàn)在揭示事實真相,以說服公眾的主要方法,是拿證據(jù)說話,用證據(jù)證明事實,以理服人,而一審判決如何在沒有雙方報警記錄材料,沒有彭宇本人承認了雙方相撞的事實的情況下,僅憑原件已經丟失的接處警筆錄電子文檔和謄寫材料、接處警警察的確認等這些有瑕疵的證據(jù),不按證據(jù)規(guī)則來保證認定的事實是正確的呢?這里面包含著明顯的邏輯錯誤,即不能以用正確的方法所證明的結果與用錯誤的方法所得出的結果相同,就認為錯誤的方法不是錯誤,就認為司法人員不尊重法律不按照法定程序辦事的行為沒有錯誤。這在文明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是行不通的。而且這種對一審判決錯誤的粉飾,不利于法院系統(tǒng)認識錯誤的癥結所在,從而真正地提高依法辦案的水平。2.應重視法律問題的專業(yè)化、程序化要求。彭宇案所涉及的是一個法律專門性問題,應當以法律的視角和方法看待和處理。盡管由于媒體的深度介入,引發(fā)強烈的社會關注度,盡管它包含了人們對法律、法治和社會道德方面太多的期盼和訴求,但它仍然是法律問題,仍然需要運用法律方法來處理和對待。不過,我們可以用普通民眾能聽懂和理解的語言講述法律問題,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精神必須堅持,程序化法治的原則一定要堅持。彭宇案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盡管問題很多,但突出的問題是法官沒有堅持程序法治的理念,沒有遵守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規(guī)則,對有瑕疵的證據(jù)沒有按照證據(jù)法則處理,當是非真?zhèn)尾幻鲿r沒有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jù),沒有平等地對待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等等。總之概括起來一句話,沒有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依法行使職責。而作為主管地方政法機關的領導機構和領導,切不可以用不重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重視程序法治的方法,來糾正不重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重視程序法治的錯誤。那種方法的效果將是事倍功半,解決了一個具體案件,掩蓋了深層問題,其結果也是事與愿違的。

(五)反思

彭宇案事實真相的披露,采取了既尊重當事人權利,又認真負責地回應民眾關切的問題的做法是比較成功的。它恰當?shù)卣{和了兩者之間的關系。然而,為何要等到4年之后的今天才披露真相,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該案在審理期間就出現(xiàn)了偏離事實真相的報道和輿情,但辦案單位并沒有足夠重視并對此進行正確引導。如果說雙方訂立的保密條款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私生活不被打擾的權益的話,可事實上它卻嚴重地傷害了當事人,最近從媒體傳出的消息,原告徐老太在他人和社會的誤解、質疑、指責、侵擾中,帶著委屈遺憾地離開了我們(網上關注的信息有10100條之多)。①有記者采訪報道稱:徐壽蘭老太已經去世一年多。位于南京市區(qū)南部雨花臺區(qū)雨花南路普普通通的一個小區(qū),小區(qū)41幢的103號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彭宇案事件的當事人之一徐壽蘭老太就住在這里。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鄰居們都沒有見過徐老太的面,“都以為她搬走了”?!安皇前嶙吡耍咸ツ昃妥吡??!?011年10月28日,在徐老太的家門口,對門的梁世俊老人告訴記者,“去年8月份就去世了,彭老頭告訴我的。后來看老頭一個人,兒子就把老頭也接走了?!県ttp://www.baidu.com/s?wd=%CB%AD%D6%AA%B5%C0%C5%ED%D3%EE%B0%B8%D6%D0%D0%EC%C0%CF%CC%AB%B5%C4%BD%FC%BF%F6&pn=90,2012年3月3日訪問。這一消息令人震撼!彭宇案被報道以來,原告徐老太一直被批評指責,不知道她承受多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折磨。社會和媒體在持續(xù)地“消費”彭宇案時,卻不知道這是個被誤讀的非真實的情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氛f:“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蔽覀儺斀裆鐣遣蝗狈烹[之心和良知的,我們一定要對這起事件進行深刻的反思。

按照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tǒng)治》一文中所闡述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規(guī)律,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犧牲和代價?!?〕而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但愿我們靠制度的完善推進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可以付出較小的代價?;蛘吒冻龃鷥r后,可以以推動社會進步為補償。這不免使人想起2003年3月的孫志剛事件,互聯(lián)網上關注信息達34.2萬條,該事件以孫志剛生命的代價,換來了收容遣送辦法的終結,推動了社會管理制度的進步和完善。而彭宇案的社會關注度是孫志剛事件七倍之多,其對社會產生的震撼也是巨大的。我們能否據(jù)此取得社會進步,值得深思。

〔1〕〔美〕勞倫斯·M.弗里德曼.選擇的共和國:法律權威與文化〔M〕.高鴻鈞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10.轉引自霍海紅.主觀證明責任邏輯的中國解釋〔J〕.北大法律評論,2010,(2).

〔2〕〔德〕萊奧·羅森貝克.證明責任論(第4版)〔M〕.莊敬華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95.

〔3〕張繼成.小案件大影響——對南京“彭宇案”一審判決的法邏輯分析〔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48-149.

猜你喜歡
彭宇被告裁判
視覺搜索中風味引發(fā)對關聯(lián)顏色的注意偏向*
心理學報(2022年7期)2022-07-09 06:30:24
雙被告制度的檢視與重構——基于《行政復議法》的修訂背景
直擊現(xiàn)場:“我單位成了被告”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律裁判中的比較推理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0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從重”
法律史評論(2018年0期)2018-12-06 09:22:28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行政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的完善建議
善念令愛轉身
婦女(2015年7期)2015-07-10 01:17:06
射洪县| 涟水县| 黄陵县| 共和县| 卫辉市| 通化县| 马关县| 四子王旗| 芦溪县| 类乌齐县| 邹平县| 永善县| 龙里县| 茶陵县| 乌鲁木齐县| 民权县| 蓬溪县| 墨竹工卡县| 综艺| 汤原县| 弥勒县| 吐鲁番市| 邹城市| 峨眉山市| 芷江| 基隆市| 蒲城县| 蓬安县| 屏南县| 新丰县| 社旗县| 乐亭县| 涡阳县| 鄂温| 凤凰县| 永靖县| 南京市| 新野县| 安阳市| 安陆市|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