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效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律師有效辯護理論探究
——兼談有效辯護理論在我國的探索
陳 效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在美國,以有效辯護理論為基礎而構建起的制度體系是律師有效辯護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我國,刑事訴訟的發(fā)展才剛剛起步,如何保障刑事訴訟律師有效辯護一直是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有效辯護理論產生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的研究,分析有效辯護理論產生與發(fā)展的內在邏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試圖探索我國刑事訴訟中以有效辯護理論為基礎的制度體系。
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有效辯護;制度體系
有效辯護理論產生于美國。作為一項憲法性權利,辯護權在美國的發(fā)展更多地體現(xiàn)在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憲法修正案關于辯護權的解讀之中。通過對聯(lián)邦最高法院相關判例的分析,有效辯護理論的產生可總結為兩個階段。
在對抗制國家的刑事司法體系中,辯護律師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對抗強大國家權力的重要保證?!皩怪频囊粋€基礎是,辯護律師是被告人訴訟權利的捍衛(wèi)者,而沒有受過任何法律培訓的被告人對此毫無價值?!痹S多國家都在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在美國,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美國憲法第六修正案規(guī)定“被告人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但在1898年Anderson v.Treat案中,第六修正案還僅被理解為“被告人自己選擇”的權利。1932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首次在Powell v.Alabama案中確立了在死刑案件中對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權利的憲法性保護,并且,如果被告人因為沒有經濟能力而不能聘請律師,法院有義務為其指定律師。在該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并不是基于憲法第六修正案保障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而是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正當程序條款。直到1938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才以憲法第六修正案為基礎在Johnson v.Zerbst案中,確立了在聯(lián)邦法院為所有重罪被告人提供律師幫助的權利。但在各州刑事訴訟程序中,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仍是基于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正當程序條款的保護。在1942年的Betts v.Brady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就再次明確,“缺少律師的辯護并沒有構成普遍意義上對公正和權利的侵犯,因為本案中貧窮的被告人有能力為自己進行辯護?!睆脑摪概欣梢钥闯?,正當程序條款下的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并不是“一項實質性權利(Per Se Right)”,這與第六修正案不同。直到1963年Gideon v.Wainwright一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才最終明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是一項基本的憲法性權利。憲法第六修正案規(guī)定,在所有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享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并且在各州刑事訴訟中,貧窮被告人有權要求法院為其提供律師。此后的一些案例,逐漸將這一權利擴大到輕罪案件,到著名的Miranda v.Arizona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米蘭達規(guī)則”將這一權利擴大至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
隨著現(xiàn)代刑事訴訟越來越重視辯護律師的作用,對獲得律師幫助權利的關注逐漸轉移到對律師辯護的有效性問題上。早在Powell和Zerbst案件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就已經發(fā)現(xiàn),僅僅有律師在場并不能完全保護被告人的利益,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還應該包括有效的幫助。在Powell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主要強調的是,法院不僅有義務為被告人提供律師,還要確保律師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審判。如果法院不能提供足夠時間讓律師準備辯護,那么法院便違背了正當程序條款下的提供一名“有效的”律師的義務。同樣,在Avery v.Alabama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認為,盡管拒絕延期審理沒有侵犯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賦予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但它卻可能使律師喪失了與被告人會見、提供法律咨詢以及準備辯護的機會。
對于律師辯護有效性的關注,不僅體現(xiàn)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之中,在一些被告人聘請律師的案件當中,也存在著被告人因律師過錯而提出上訴的案件。在United States ex rel.Darcy v.Handy一案中,聯(lián)邦第三巡回法院法官Maris指出,如果辯護律師的錯誤是“極其明顯的”,那么法院就應當重新審判。同樣,在United States ex rel.Wilkins v.Banmiller案中,被告人就其聘請律師因錯誤代理而達成的辯訴交易上訴到聯(lián)邦第三巡回法院。盡管聯(lián)邦第三巡回法院最終駁回了Darcy和Wilkins案件中被告的上訴,但法院對于兩個案件中律師辯護的有效性進行了審查,駁回的原因只是因為律師的錯誤并不是極其明顯的。因為正當程序既保護窮人,也保護富人,拒絕為非貧窮者的辯護質量給予同等保護,構成了對非貧窮者憲法權利的侵犯。
1970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McMann v.Richardson案中正式將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解釋為獲得律師有效幫助的權利。該案實際由紐約州的三位囚犯申請人身保護令(Writs of Habeas Corpus)的案件組成,三位被告人分別為Dash、Richardson以及Williams。在這些案件中,被告Dash和Richardson均聲稱他們所作的有罪答辯均是基于先前被強迫的有罪供述,這侵犯了他們不被迫自證其罪的權利,但在這一過程中,律師均沒有采納被告關于強迫供述的事實,只是依據(jù)這些被強迫的有罪供述而建議三位被告做有罪答辯。此外,在Richardson案中,被告僅與兩位由法院指定的律師會見了十分鐘。而在Williams案中,被告認為律師無視其所說的不在場證明,而只是建議Williams作出有罪答辯以換取輕罪判決。聯(lián)邦最高法院認為,“我們也許會認為這三例案件中的證據(jù)不可采,但無法判斷律師是無能的或者沒有效率的,當律師基于一份具有可采性的供述而建議被告做有罪答辯的時候,因為法院要審查的不是律師給出的建議是否正確,而是律師是否是在刑事辯護律師應具有的能力范圍之內給出的建議?!弊罱K,聯(lián)邦最高法院支持了巡回法院的判決,駁回了被告的請求。自此,有效辯護理論通過憲法第六修正案得以建立。
雖然聯(lián)邦最高法院于1970年便確立了對律師辯護效果有效性的審查機制,但在當時,最高法院并未建立評價律師辯護有效性的標準。盡管如此,一些聯(lián)邦巡回法院還是就如何審查律師辯護的有效性問題,建立了各自的一套標準。
在Diggs v.Welch案中,聯(lián)邦哥倫比亞特區(qū)巡回法院認為,律師的疏忽剝奪了正當程序對被告人的保護,但是,只有當律師糟糕的表現(xiàn)使得訴訟成為“一場荒誕劇和滑稽戲”時。和早期的正當程序標準一樣,這一標準審查的是“律師十分糟糕的表現(xiàn),以及對被告人利益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隨后,很多法院開始認識到,這一標準過于主觀以致無法廣泛適用?!盎恼Q劇和滑稽戲”的標準更像是“強加在被告人身上以證明律師無效辯護的重擔”。事實上,這一標準主要關注的是審判的公正性,而不是律師具體的失職行為。也就是說,只要律師的失職行為沒有使訴訟變成一場“荒誕劇和滑稽戲”而嚴重影響審判的公正性時,律師的失職行為便無法認定為無效。
由于“荒誕劇和滑稽戲”的標準過于苛刻,各法院逐漸放棄該標準,并開始適用多種以合理性為核心的評價標準。1973年,聯(lián)邦哥倫比亞特區(qū)巡回法院放棄了本法院制定的“荒誕劇和滑稽戲”的標準,并在United States v.De Coster案中確立了新的標準,即“被告有權獲得有合理能力的律師為其提供勤勉的辯護”。1976年,聯(lián)邦第六巡回法院在U-nited States v.Toney案中,確立了“合理有效辯護”的標準。1978年,聯(lián)邦第一巡回法院在United States v.Bosch案中,用“有合理能力”的辯護標準取代了“荒誕劇和滑稽戲”的標準。1979年,聯(lián)邦第九巡回法院在Cooper v.Fitzharris案中同樣確立了新的評價標準——“有合理能力及合理有效”的辯護。
隨著聯(lián)邦各巡回法院逐漸開始適用合理性的標準,聯(lián)邦最高法院終于在1984年Strickland v.Washington案中,以合理性標準為基礎,從無效辯護的角度確立了律師辯護有效性的評價標準。本案中,被告就三項謀殺指控作出有罪答辯,在準備量刑聽證時,辯護律師僅與被告就犯罪背景問題進行了溝通,而沒有為被告尋找其品格證人,并要求法院為被告做精神病檢查。初審法院判處被告死刑,并由弗羅里達州最高法院確認。于是被告依次向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巡回法院、直至聯(lián)邦最高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均被駁回。聯(lián)邦最高法院認為,“判斷律師無效辯護的指導思想應為是否律師的行為不符合律師在對抗制程序中應有的功能,并以致因審判過程的不可靠而無法產生公正的結果。”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進一步指出,同審判程序一樣,在死刑量刑程序中,律師的作用是“確保對抗制程序發(fā)揮功能并產生一個公正的結果”。因此,評價律師辯護行為是否無效的標準包括兩個部分:第一,被告必須指出律師的表現(xiàn)是有缺陷的,這要求被告能說明律師所犯的錯誤十分嚴重以致不符合憲法第六修正案下律師應有的功能;第二,被告必須指出律師的錯誤十分嚴重以致剝奪了被告獲得公正審判的機會,并導致審判結果的不可靠。自此,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Strickland v.Washington案建立了統(tǒng)一的律師辯護有效性的評價標準,并在聯(lián)邦及各州范圍內適用。
縱觀有效辯護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支撐有效辯護理論的內在邏輯主線:在對抗制的訴訟模式下,獲得律師幫助是被告人不可或缺的權利;辯護權利的擴張是對抗制下控辯雙方從形式平等走向實質平等的必然趨勢;而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被告人的權利。
首先,對抗制的訴訟模式是有效辯護理論產生的邏輯起點。在刑事訴訟中,辯護權是被告人最為重要的權利,是被告人“訴訟權利體系之核心”,甚至可以說是被告人“所有訴訟權利的總和”,并且,在對抗制的訴訟模式下,被告人的辯護權利更多地還是通過辯護律師來行使。日本學者田口守一教授認為,“在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構造中,形式性辯護(由辯護人進行的辯護)是辯護權的核心。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人,從辯護人處獲得有效辯護的權利稱為辯護權?!贝送猓瑢怪圃V訟模式的一個前提就是“辯護律師是被告人訴訟權利的捍衛(wèi)者,而沒有受過任何法律培訓的被告人對此毫無價值?!闭且驗檗q護律師在刑事訴訟的作用如此重要,獲得律師幫助便成為被告人不可缺少的權利。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Gideon v.Wainwright案正式將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憲法性權利,這也正是有效辯護理論產生的第一個階段。因此,正是在對抗制的訴訟模式下,基于律師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被告人才被賦予了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
其次,辯護權的擴大是有效辯護理論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靶淌略V訟的歷史就是擴大辯護權的歷史”,也是控辯雙方從形式平等走向實質平等的必然趨勢。而辯護權的擴大主要體現(xiàn)在其權利內涵的豐富,以及適用范圍的擴大。從1932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首次在Powell v.Alabama案中確立了在死刑案件中對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權利的憲法性保護,并且在該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也首次談到了律師辯護的有效性問題;到1938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Johnson v.Zerbst案中,確立了在聯(lián)邦法院為所有重罪被告人提供律師幫助的權利;再到1963年Gideon v.Wainwright一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最終明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是一項基本的憲法性權利,并且在各州適用。此后的一些案例,逐漸將這一權利擴大到輕罪案件,到1966年的Miranda v.Arizona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米蘭達規(guī)則”將這一權利擴大至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最后,在1970年McMann v.Richardson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正式將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解釋為獲得律師有效幫助的權利。可以看出,每一次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所作的判例都在不斷豐富著獲得律師幫助權利的內涵,而這每一次豐富也都推動了有效辯護理論的發(fā)展。
最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是有效辯護理論的價值歸宿?,F(xiàn)代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人權保障。從人權概念產生的社會歷史過程來看,人權是“一種反抗權利”,是“對抗政府、防御政府侵害個人自由的權利”。任何一種社會制度不論是專制的貴族政體或民主政體,都強調對于人權的保護。人權保障理念體現(xiàn)在刑事訴訟中就是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而辯護權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項重要的政治權利,在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發(fā)揮著保障人權的重要功能。辯護權的缺失,不僅會導致國家權力失去制約,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而且缺乏法律知識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失去律師來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隨著現(xiàn)代刑事訴訟的發(fā)展,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已成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項最基本的訴訟權利,然而僅僅有律師的參與,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刑事訴訟的需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首先要“保障辯護人委托權,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接受辯護人的有效辯護”。也就是說,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不僅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還要保障其獲得律師有效幫助的權利,這也是控辯雙方從形式平等走向實質平等的必然趨勢。如果律師因為自身的錯誤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那么人權保障的訴訟理念也就無法得到實現(xiàn)。在這一前提下,對獲得律師有效幫助的保障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當這一權利受到侵害時,如何救濟?有效辯護理論的產生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最好回答。
有效辯護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對刑事訴訟中辯護律師的行為或表現(xiàn)進行判斷,以評價律師辯護的有效性。在對抗制的訴訟模式下,辯護律師被視為刑事訴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被告人訴訟權利的“捍衛(wèi)者”,法院必須充分保障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尤其是貧窮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然而,對抗制的一個重大缺陷便是“財富效應”。富人可以聘請最好的律師為其辯護,斥巨資搜集對其有利的證據(jù),甚至可以顛倒是非黑白,而貧窮被告人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聘請律師,也就無法獲得律師的幫助。因此,廣泛賦予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便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然而,獲得律師的幫助并不意味著獲得律師的有效幫助,我們不能“天真地認為將權利交予律師就能保證律師有效地行使”,因為,“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律師有好壞之分,也有勤勉與懶惰之別”。為了保證律師能夠有效地行使辯護權利,保障被告人,尤其是貧窮被告人獲得律師的有效幫助,便需要對律師的辯護行為進行評價??梢哉f,有效辯護理論的建立彌補了對抗制訴訟模式下的巨大缺陷,同時也保證了控辯雙方從形式平等走向實質平等。
盡管有效辯護理論對于保障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合法權益有著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陷,這主要集中在有效辯護的評價標準上。1984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Strickland v.Washington案中確立了評價律師辯護有效性的雙重標準。然而,這一雙重標準并沒有提供一個具體的標準來評價律師辯護的有效性,同時,被告人需要承擔沉重而又復雜的舉證責任。首先,被告人必須證明律師的表現(xiàn)是有缺陷的;其次,被告人還要證明律師所犯的錯誤十分嚴重,并且這種錯誤剝奪了被告人獲得公正審判的機會,導致了審判結果的不可靠。在司法實踐中,大多數(shù)案件的被告人都無法完成雙重標準的舉證責任。
近幾年,隨著一些案例中被告人成功證明辯護律師的辯護行為無效,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即救濟的具體標準問題。2006年,在Williams v.Jones案中,被告因為律師的錯誤而放棄控方提出的辯訴交易并進入審判程序,審判結果認定被告一級謀殺罪名成立并判處被告Williams終身監(jiān)禁并不得假釋,這與辯訴交易中的十年監(jiān)禁相差甚遠。于是Williams上訴至奧克拉荷馬州刑事上訴法院,申請法院裁定律師辯護行為無效。奧州刑事上訴法院認定律師在辯訴交易中的行為無效,并將判決修改為終身監(jiān)禁并可以假釋,這也是奧州一級謀殺罪名的最低量刑。顯然,被告Williams無法接受十年監(jiān)禁與終身監(jiān)禁之間的差別,目前該案已上訴至聯(lián)邦最高法院。其實,早在2006年,聯(lián)邦最高也曾就一個類似案件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即如果在辯訴交易中律師的辯護行為被認定無效,但被告卻在隨后的公正審判中被定罪量刑,那么應該向被告提供什么樣的救濟?
對于有效辯護概念的理解,我國學者看法各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有效辯護的基本含義包括以下內容:(l)被指控人既可以自己進行辯護,也可以聘請律師為其辯護,在法定情況下,法院還應當為其指定辯護律師;(2)被指控人在指控的任何階段都可以行使辯護權,都可以委托他人為其辯護;(3)法律應賦予被指控人以廣泛的訴訟權利,如有權獲知本人被指控的內容,有權被告知可以委托辯護人,有權申請調取新的物證書證、通知新的證人出庭,有權詢問證人和鑒定人,有權要求重新鑒定和勘驗,有權對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等等;(4)對于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正確的辯護意見,審判機關應當采納,如果對其辯護意見不予采納的應當在判決書中具體說明理由?!?/p>
第二種觀點認為,“有效辯護原則,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層意思: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應當享有充分的辯護權;二是應當允許犯罪嫌疑人、辯護人聘請合格的能夠有效履行辯護義務的辯護人為其辯護,包括審前階段的辯護和審判階段的辯護,甚至還應當包括執(zhí)行階段提供的法律幫助;三是國家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辯護權的充分行使,設立法律援助制度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律師的幫助?!?/p>
第三種觀點認為,“辯護制度可分為兩類,即實質辯護和形式辯護。要追求效果上的辯護,達到有效辯護,就是要使得實質辯護和形式辯護均為有效辯護。從實質辯護的角度來看,有效辯護要求:(l)營造寬松的訴訟環(huán)境;(2)構建理性的訴訟構造;(3)建設合理的辯護制度保障。從形式辯護的角度來看,有效辯護要求:(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充分而完整,這是有效辯護的核心;(2)刑事辯護律師應當‘合理有能力’;(3)自我辯護應當受到充分重視?!?/p>
第四種觀點認為,“辯護的有效性強調的是辯護行為的目的和效果。有效辯護或辯護的有效性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特別是辯護律師提出的正確的辯護意見或主張被辦案機關接受或采納,在實體上或程序上做出了對犯罪嫌疑人、報告人有利的訴訟決定。具體而言,實體上的有效性主要指辯護方圍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應否承擔刑事責任這一問題提出的有關證據(jù)或辯護意見,符合案件事實或符合刑事實體法的規(guī)定,被辦案機關接受或采納,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無罪、罪輕、減輕或者免除刑罰等有利的處理決定。程序上的有效性則是指辯護方在訴訟過程中,針對偵查、檢察、審判機關在訴訟中存在的程序違法行為,提出異議要求糾正并獲得解決的有利結果?!?/p>
從有效辯護理論歷史演進的角度看,前三種觀點對有效辯護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有效辯護理論的第一階段,即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或者說是以辯護制度為基礎從廣義上理解有效辯護的。而有效辯護理論發(fā)展至今,已經從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轉變?yōu)楂@得律師有效幫助的權利,即具體到對律師辯護行為有效性的評價,因此,筆者更贊成第四種觀點對有效辯護概念的界定。
任何理論,最終都要回歸到制度之中。只有得到一個制度或者一個制度體系的支撐,一個理論才能發(fā)揮其價值。在美國,有效辯護理論也是在一個制度體系的支撐下,才在刑事訴訟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個制度體系包括: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辯護制度、律師行業(yè)制度、以及無效辯護制度。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重要保證,辯護制度是辯護律師充分行使辯護權利的前提條件,律師行業(yè)制度是規(guī)范律師職業(yè)道德、促使律師盡職盡責的有效保障,最后,無效辯護制度是在律師無效辯護導致被告人受到損害時的救濟手段。從制度層面來看,有效辯護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也正是支撐它的制度體系的建立與健全。
當前,我國刑事訴訟正面臨著新一輪的修改,引入有效辯護理論,構建我國有效辯護理論的制度體系,對于我國刑事訴訟的改革和完善有著重要意義。當然,一個理論的引入,不能簡單地照搬、照套,要結合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套適合我國的制度體系。即使在美國,有效辯護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也經歷了上百年的歷史。如前所述,有效辯護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從1791年憲法第六修正案頒布,到1963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Gideon v.Wainwright案中最終確立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是一項基本的憲法性權利并在各州適用,歷經172年;而從1932年Powell v.Alabama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第一次指出法院有義務為被告人提供一名有效的律師,到1970年McMann v.Richardson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正式將憲法第六修正案解釋為“獲得律師有效幫助的權利”,再到1984年Strickland v.Washington案中確立的關于評價律師辯護行為有效性的雙重標準,也走過了52年的時間,并且在今天,有效辯護理論仍然有著自身的缺陷。而我國,從1979年頒布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適用至今,才僅僅32年的歷史。對于一個有著兩百多年發(fā)展史的有效辯護理論,顯然不可能簡單地引入到我國刑事訴訟中來。
縱觀我國刑事訴訟的發(fā)展,影響刑事訴訟中的律師有效辯護的制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辯護制度尚未完善。首當其沖的便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利的不完整,以及辯護律師辯護權利的限制,例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自證其罪的權利,辯護律師在場權等等。同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也還未擴大到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其次,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問題突出。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賦予所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尤其是貧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比較我國的非法律援助案件而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的律師有效辯護更難以保證。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律師介入時間更晚,辯護權利更無法保障,辦案經費不足,辦案補助太少,刑事法律援助辦案律師業(yè)務能力有限等等這些因素,使得刑事法律援助中的有效辯護難上加難。趙作海案便是刑事法律援助律師有效辯護問題的有力佐證。第三,律師行業(yè)制度也亟待完善。這一制度主要是辯護律師自身的職業(yè)素質以及執(zhí)業(yè)能力角度考慮。一方面,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律師行業(yè)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然而,少數(shù)律師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沖破律師職業(yè)道德的底線,在刑事訴訟中實施了一些違法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刑事辯護對于律師的業(yè)務能力要求更高,而一些剛入行的青年律師辦案經驗少,業(yè)務能力不高,尤其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更難以做到有效辯護。此外,司法實踐中,一些有效辯護理論制度體系之外的因素刑事辯護的有效性,司法不公,司法機關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公檢法司聯(lián)合辦案等等,都是影響我國刑事訴訟律師有效辯護的重要因素。
有效辯護理論的價值歸宿在于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在現(xiàn)代刑事訴訟人權保障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理應注重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護。在我國,以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為核心,刑事辯護制度和律師行業(yè)制度為保證,建立健全有效辯護理論的制度體系,對于提高我國刑事辯護,保障人權都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完善刑事辯護制度。這主要體現(xiàn)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辯護律師的辯護權利內容的豐富、適用范圍的擴大,以及辯護權利的保障上。如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賦予辯護律師的在場權,提前辯護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完善律師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等等權利行使的有效保障等。其次,建立健全系統(tǒng)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這主要體現(xiàn)在擴大刑事辯護律師隊伍的規(guī)模,擴大刑事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提前辯護律師介入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時間,有效保障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等權利的行使,增加律師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辦案經費、辦案補助等。第三,完善律師行業(yè)制度。一方面,加強律師職業(yè)道德的教育、培養(yǎng),針對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不當行為、違規(guī)行為、違法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建立律師行業(yè)內的處罰機制,另一方面,加強律師執(zhí)業(yè)技能的培訓,提高律師辯護能力。
此外,對于美國的無效辯護制度,筆者認為,從有效辯護理論的發(fā)展來看,我國尚處于有效辯護理論發(fā)展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有效辯護理論主要還是為律師有效辯護的提供外在保障,如辯護權利內容的豐富,辯護權利適用范圍的擴大等。逾越過第一階段,直接對辯護律師自身行為進行評價,并不能真正保證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有效辯護,更無法體現(xiàn)有效辯護理論保障人權的價值。因此,在我國有效辯護理論的制度體系中,顯然沒有無效辯護制度的一席之地。
綜上所述,有效辯護理論在我國的制度體系應主要包括刑事辯護制度、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以及律師行業(yè)制度。在刑事訴訟法新一輪修改來臨之際,構建我國有效辯護理論的制度體系,改革與完善以有效辯護理論為基礎的刑事辯護制度、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以及律師行業(yè)制度,對于我國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有著重要意義。
[1]Bruce Andrew Green,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Assistance of Counsel,Columbia Law Review,Vol.80,No.5(June,1980).
[2]Daniel C.,Effective Assistance of Counsel for the Indigent Defendant,Harvard Law Review,Vol.78,No.7(May,1965).
[3]熊秋紅.刑事辯護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學[M].劉迪,張凌,穆津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夏勇.人權概念起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6]林勁松.美國無效辯護制度及其借鑒意義[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4).
[7]Anne M.Voigts,Narrowing the Eye of the Needle:Procedural Default,Habeas Reform,and Claims of Ineffective Assistance of Counsel,Columbia Law Review,Vol.99,No.4(May,1999).
[8]Alan N.Young,Adversarial Justice and the Charter of Rights:Stunting the Growth of the“Living Tree”,Criminal Law Quarterly,Vol.39(1997).
[9]卞建林.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0]宋英輝.刑事訴訟原理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理性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12]顧永忠,李竺娉.論刑事辯護的有效性及其實現(xiàn)條件——兼議“無效辯護”在我國的引入[J].西部法學評論,2008,(1).
D916.5
A
1672-6405(2012)01-0038-05
陳效(1983-),男,安徽安慶人,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訴訟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
2012-01-07
王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