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麗
一位外國教育家說過:“當孩子意識到學習是在教育他的時候,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只有不露痕跡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課程,以低年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形作為場景,從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三個方面,為學生融入生活、體驗內(nèi)化構(gòu)筑了寬泛的平臺。那品德與生活課如何來實現(xiàn)無痕跡教育呢?筆者認為,要實現(xiàn)教育無痕,除了轉(zhuǎn)變教師角色,淡化教育痕跡外,更應(yīng)通過活動來創(chuàng)造無痕教育,因為“兒童對于活動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強烈”。下邊聯(lián)系我的教學實踐就活動的實施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在《品德與生活》課中,兒童的學習形式主要不是聽講,而是參與活動。要讓學生愿意并積極參與活動,就必須珍視“童心世界”,以兒童的生活為基點設(shè)計組織活動內(nèi)容。兒童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積極參與活動,并深入體味活動的內(nèi)涵,加深對生活和自身的理解,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
如在執(zhí)教《品德與生活》第四冊《保健設(shè)施伴我成長》時,我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做了如下設(shè)計: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环荻Y物!看——是什么?(出示喜洋洋、健康百寶箱圖片),想知道里面都藏著些什么寶貝嗎?那現(xiàn)在我們就來做個小游戲——猜猜它是誰。
先看游戲規(guī)則(出示游戲要求):
1.兩人自由組合,一人面對大屏幕通過動作或語言表演,另一名同學背對大屏幕猜這件寶貝是什么。
2.注意面對大屏幕的同學在描述時不能直接說出這件寶貝的名字。
3.其他同學想一想這件寶貝對我們的身體有什么好處。
活動開始,屏幕依次出示(牙刷、體溫表、臺燈、跳繩)
……
《品德與生活》是要讓每個學生動起來,讓每個學生直接參與到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中去。那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細心挖掘一些平凡、細微的生活事件,讓活動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在此教學片段中,老師出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人物“喜羊羊”為同學們送“健康百寶箱。”??粗@熟悉的頭像,聽著這熟悉的聲音,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舉起小手搶答自己知道的保健設(shè)施,從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為孩子學生更好地認識保健用品、了解并科學使用保健用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萬生認為:課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因此只有學生的活動參與,才有學生道德情感的參與。也只有實踐,才可以扭轉(zhuǎn)我們的學生“只會說,不會做”的尷尬局面。
在執(zhí)教《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給媽媽過生日》一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師:在剛才交流的時候,不知同學們注意了沒有,再過幾天××同學的媽媽就過生日了,大家覺得應(yīng)該送媽媽什么禮物呢?
生1:為媽媽做一次家務(wù);
生2:為媽媽唱首歌(《只要媽媽露笑臉》);
生3:為媽媽畫一幅畫,內(nèi)容是:感謝媽媽的愛;
生4:為媽媽背誦一首古詩;
生5:為媽媽制作一張賀卡;
……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不錯,那下邊老師給你們5分鐘的時間準備,過會我們就一起來給媽媽過生日!
(學生準備)
師:大家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下邊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過會媽媽下班回來,你應(yīng)該怎么把禮物送給媽媽?到時怎么說?
師:(走到教室外,穿上風衣、背上包走進門。)邊走邊說“忙碌了一天,終于回家了。今天是我的生日,不知我的孩子記得不記得,如果記得他會送給我什么禮物昵?”
(學生紛紛送禮物)
生一:雙手拿著小紅花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祝您生日快樂,這是老師獎勵給我的小紅花我把它送給您。
生二:走過來讓媽媽坐下,說:“媽媽您天天關(guān)心我教育我辛苦了,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為您獻上一首《生日快樂之歌》來表達我的對您的愛?!保ㄈ嗤瑢W一邊聽一邊拍節(jié)奏)
生三:媽媽,我過生日的時候您總會讓我約好多小朋友和我一起過,今天是您的生日您看,你看,我也約了好多好朋友來給您過。
生四:媽媽這是我為您制作的心意卡,祝您節(jié)日快樂?。ń處煆堎N)
……
生活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chǔ)。此片段中,我找準貼近兒童實際生活的切入點,結(jié)合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shè)真實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到“過生日”這一情境中去體驗,孩子們在活動中或做、或跳、或演……他們個個是那么積極、主動,而且快樂。聽著孩子童稚的歌聲,看著孩子一張張制作粗糙的生日賀卡、透過一句句質(zhì)樸,甚至用許多拼音標注的話語,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在短短幾分鐘的體驗活動中萌生出的愛的情感,是諸多說教無法比擬的,真可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倍疫@一活動,也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繪畫能力、交際能力、動手能力,把美術(shù)、音樂、品德進行有機地整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
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與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活動的形式。教師在確定活動內(nèi)容以后,要多動一番腦筋,選擇最符合兒童口味的活動形式。這樣才能使活動更具有吸引力,更便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筆者認為,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為主要方式的活動較適合低年級的教學,像猜猜、畫畫、玩玩、演演、說說、嘗嘗等形式。
在執(zhí)教《品德與生活》第三冊《秋天來了》“認識秋天的水果”這個環(huán)節(jié)時,先讓學生說說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然后模仿摘果子的動作隨音樂做律動,這個“摘果子”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接著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細節(jié):
師:摘了這么多水果高興嗎?
生:高興。
師:現(xiàn)在你最想做什么?
生:吃?。ū娦Γ?/p>
師:好,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嘗吧!
學生不相信的問:老師,真讓我們吃?。?/p>
師:當然。
請學生品嘗秋天各種各樣的水果,學生邊吃教師邊采訪。
師:你們真是一群小饞貓,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來告訴我秋天是什么味道的?
生1:酸的。
生2:甜的。
生3:酸酸甜甜的。
師生大笑,教師提醒:秋天的水果這么豐富,你們這些小饞貓可不要貪吃呀,像橘子吃多了會上火,山楂吃多了會倒牙,吃水果也要定量呀!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quán)利”。這節(jié)課,我充分關(guān)注學生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lǐng)悟,讓其獲得多元發(fā)展的機會。所組織的活動都充分考慮到了口味。課堂上研究了水果,想吃是自然的,于是我順水推舟,讓孩子來品嘗水果,在品嘗體驗的同時,自然就品味出了秋天的味道。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在指導孩子只有親自去體驗,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嘴巴嘗,用心靈去感受,才能真正了解秋天的美好。這一細節(jié)的設(shè)計也對接了“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秋天的美麗與變化,激發(fā)學生熱愛秋天、熱愛自然的情感”這一目標。
實施有效的活動,可以使教學避免純學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說教,更加重視品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感悟,真正達到新課程所追求的“使學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學生感覺有人在教育他”這樣一種“潤物無聲”的意境。
[1]教育部:義務(wù)教育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2011.
[2]體驗觸及心靈 品德源自內(nèi)化.小學德育,2005.1.
[3]回歸生活本真 追求有效課堂.小學教學參考,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