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先山
語文教學應明確的幾個概念
■鄧先山
新課標的推出,改變了過去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陳舊教學理念與模式,有意識地凸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學生正確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梢哉f,新課標教材的“新”的含義,從培養(yǎng)目標到教材編排體系,再到具體教學實施,都有了質的新起點。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對新課改的“新”的意義,要完全理解直至吃透,在頭腦里建立起一個“新”的概念,并把這種“新”的意識具體落實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落實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這是走進新課改必須建立的第一個概念。
首先是轉變教師觀念。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存;要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怎樣教,更要精心研究學生怎樣學;要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教師不但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會學”;要由居高臨下的權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轉變,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要由教材的接受和傳遞向教材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轉變,教師不再是教材忠實的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是教材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總之,以上變化都是觀念變化前提下才能實現的。其次是轉變教師角色。從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來看,現代語文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與學生彼此平等的溝通對象,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tǒng)治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語文教學過程的中心不再是單純的教師,也不是單純的學生,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的中心人物。再次,是轉變教材觀念,這也是教師角色轉變的一項重要內容。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原有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不再單純地“教教材”,而是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教材只是一個案例,一個載體。教學的依據是課程標準,不是教材。所以教師不能把教材的內容硬塞給學生,而要對教材進行改編、選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
傳統(tǒng)課程既是課程改革的起點,也是新課程的基礎;而新課程不僅是對現行課程的革新與改造,更是對傳統(tǒng)課程的繼承。實施新課程,并不意味著對過去的全盤否定,從理念上也好,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上也罷,新課改是一個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揚棄過程,既是讓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語文根底知識,又要留意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理論才能,尤其不應忘記一些在語文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法和經驗,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改實施到每一堂課。一個新的理念的建立和實施,首先要做好繼承工作,“承”是基礎,“破”是發(fā)展,“立”是結果。沒有承,就無所謂破,更無從談立。作為語文教師,在新課改中,首先要扎扎實實做好“承”的工作,體現在日常教學中就是要正視學情,重視現狀,實事求是,把規(guī)律繼承好,把本質掌握好,把底氣夯實好,做到既重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也不放松語文基礎訓練;既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既重視將課外資源引入課堂,也不忘記立足于課本;既重視多媒體的運用,也不能放棄板書;既有必要的跨學科滲透,也牢記語文為本,從而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創(chuàng)新。
武漢市黃陂三中)
責任編輯 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