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寒
(廈門大學 公共事務學院,福建 廈門361000)
多元話語分析視角下的城市垃圾焚燒問題探究
陳 寒
(廈門大學 公共事務學院,福建 廈門361000)
本文從多元話語分析的視角出發(fā),選取中國城市建設院總工徐海云2010年1月在網絡上發(fā)表的公開信《“反動派”既是“紙老虎”也是“真老虎”——致“番禺華南板塊居民”》為例,具體分析其觀點和主張,找尋支配他話語背后的話語系統(tǒng),并站在“風險”視角進一步探究,認為當前我國城市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引發(fā)眾多群體性事件,凸顯社會矛盾的重要原因在于風險溝通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問題,不同利益主體的風險認知不同,在我國具體國情和社會背景的作用之下,風險溝通受到阻礙,導致城市垃圾處理問題面臨嚴峻挑戰(zhàn),我們呼喚理性角色的出現(xiàn)促進良好溝通的實現(xiàn)。
垃圾焚燒;多元話語分析;徐海云;風險溝通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活垃圾產生量急速增長,許多城市特別是經濟發(fā)達的大城市正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困擾,而關于垃圾處理項目新建、擴建的群體性抗議事件頻頻發(fā)生,垃圾處理特別是垃圾焚燒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一個大問 題[1]。
究竟什么才是最科學的方法?很多人從技術層面出發(fā),希望找尋最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其實,垃圾處理并不僅僅是技術層面需要攻克的難題,在更多的層面上垃圾處理是一個關乎民生的社會發(fā)展問題,不僅僅是環(huán)衛(wèi)部門或建設部門的職責和使命,我們應該把社會、經濟、技術幾方面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察,徹底的技術層面處理只會讓我們陷入“科學主義”,而也有些人從環(huán)境出發(fā)卻忽略了經濟,有些人從經濟出發(fā)又忽略了社會……垃圾處理方式的難以抉擇和由此引發(fā)的社會矛盾也證實了純粹的技術層面處理無法解決該問題,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具有相當?shù)膹碗s性,每個人看待問題都會站在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視角,受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支配,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和行為策略。
城市垃圾處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焚燒、填埋、堆肥、垃圾分類等,垃圾焚燒曾經一度被認為是處理城市垃圾處理問題的最佳途徑,不僅可以減少垃圾的體積,同時可以利用焚燒產生的能量進行發(fā)電。但是,隨著垃圾焚燒暴露出越來愈多的環(huán)境問題,尤其是焚燒產生的二堊英的強致毒性,使得焚燒面臨越來越大的爭議和質疑,在對城市垃圾處理是否應該采用焚燒的問題上,逐漸形成了“主燒派”和“反燒派”兩方,分別持支持和反對垃圾焚燒的態(tài)度,而伴隨著廣州番禺、北京六里屯等地區(qū)發(fā)生相關環(huán)境抗爭等事件,垃圾焚燒問題日益受到政府、社會公眾、學界等的關注。
話語分析就是對那些已經說出來的“話”究竟是以怎樣的方式以及按照什么樣的規(guī)則被說出和被傳播的過程加以分析[2]。多元話語分析就是從多元主義的立場和視角,運用話語分析的方法對“文本”進行分析,這里的文本即“話語”,不僅僅包括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的文字,也包含用聲音說出來的討論、推論、辯論等。
采用多元話語分析模式進行社會研究,對我們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我們不再把社會研究的對象看作是社會現(xiàn)實本身,而是看到所謂的任何一種現(xiàn)實都是社會成員通過特定的符號或話語系統(tǒng)建構起來的,只有在理解話語所在的特定話語系統(tǒng),我們才能對相關文本做出解釋和理解[2]。
根據(jù)謝立中的觀點,采用多元話語分析模式來對某種“社會現(xiàn)實”進行研究,就是要對人們在特定話語系統(tǒng)的約束和引導下將這一“社會現(xiàn)實”建構出來的過程和機制加以考察。首先,我們需要對話語策略及其社會效益進行分析,話語策略包括對象描述策略、陳述模式、修辭策略和主題構成策略;其次,我們需要對話語系統(tǒng)及其話語規(guī)則和作用機制進行分析,話語構成規(guī)則的分析從話語對象構成的規(guī)則、陳述構成的規(guī)則、修辭構成的規(guī)則和主題構成的規(guī)則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本文選擇徐海云在2010年1月25日在網絡上發(fā)布的名為《“反動派”既是“紙老虎”也是“真老虎”——致“番禺華南板塊居民”》的公開信作為具體分析的對象,借鑒謝立中在《多元話語分析:社會分析模式的新嘗試》中論述的有關多元話語分析的方法和思想初步嘗試對該話語文本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對我國垃圾焚燒現(xiàn)狀以及有關垃圾焚燒的群體性事件進行回顧,以了解公開信發(fā)布的社會背景。
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大城市陷入了“垃圾圍城”的困境,垃圾圍城已經成為擺在各大城市面前的真實風險。正如貝克所說,人類正在進入“風險社會”時代[3]。我國究竟該選擇怎樣的垃圾處理方式,這成為社會各界近年來熱議的主要話題之一。
在“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這一問題上,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看法,我們可以將圍繞垃圾處理問題的利益相關方簡單劃分為:政府、企業(yè)(垃圾處理場)和公眾,而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對此問題產生了顯著影響,但是由于媒體內部群體的復雜性,作為一個整體的媒體從嚴格意義上無法被認為是一個利益主體,所以我們雖然考慮其在垃圾處理方式選擇問題上的重要影響,但是不將其單獨列為一個利益相關方。
目前,我國垃圾處理方式基本有回收利用、衛(wèi)生填埋和焚燒處理這三種,而是否采用垃圾焚燒處理垃圾是近年來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之一。圍繞垃圾焚燒,我國基本形成三種態(tài)度:主燒、反燒和中立。近些年,“主燒派”和“反燒派”的論戰(zhàn)一直持續(xù)并呈現(xiàn)愈發(fā)激烈的態(tài)勢?!爸鳠伞敝饕烧?、部分專家學者、企業(yè)(垃圾焚燒廠)構成,而“反燒派”則多由垃圾焚燒廠周圍居民和部分專家學者構成,兩派的支持者通過網絡等各種不同的途徑表達著自己的觀點,抨擊著對方觀點。
有關垃圾焚燒群體性事件從2009年開始進入頻發(fā)的狀態(tài),3月的北京朝陽請愿活動、4月的上海虹橋垃圾焚燒廠周邊居民掛橫幅喊口號、五月深圳數(shù)百居民反對建設白鴿湖垃圾焚燒項目、10月江蘇吳江的萬人街頭抗議、11月廣州番禺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周邊村民的上訪活動……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09年各種群體性事件多發(fā)當中,和環(huán)保原因相關聯(lián)的群體性事件在快速發(fā)生。在這些群體性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shù)廣州番禺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
2006年,廣州市番禺區(qū)垃圾焚燒廠取得廣州市規(guī)劃局下發(fā)的項目選址意見書,2009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在番禺區(qū)大石街會江村與鐘村鎮(zhèn)謝村交界處建立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計劃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運營。10月番禺大石數(shù)百名業(yè)主發(fā)起簽名反對建設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的抗議活動,11月,CCTV公開報道廣州番禺垃圾焚燒廠這一全國性的公共政策事件,12月20日,番禺區(qū)委書記譚應華應麗江花園業(yè)主代表邀請,與反對垃圾焚燒的業(yè)主座談,表示已證實,會江項目目前已經停止。
該事件由于公眾的積極參與、媒體的大力推動、政府的正面應對,迅速演變成“公共危機事件”,一時成為炙手可熱的社會公共議題,該事件最終以政府、公眾“雙贏”的結局暫時告一段落,有評論認為該事件是公民維權的里程碑式勝利[4]。直到今日,廣東所有新的垃圾處理項目都仍面臨著處處受阻的嚴峻挑戰(zhàn),垃圾焚燒的相關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
從以上的背景可以看出,徐海云是在垃圾焚燒問題受到政府和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時候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的,公開信發(fā)表于2010年1月,正直2009年6起大規(guī)模的垃圾焚燒群體性事件發(fā)生之后不久,垃圾不得不處理,但是政府倡導的垃圾焚燒卻處處受阻,垃圾焚燒廠周邊地區(qū)的居民強烈地反對垃圾焚燒廠的建立,學術界“主燒派”和“反燒派”兩大陣營也激烈地論戰(zhàn),積極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政府努力維護社會治安,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盡最大努力避免相關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同時利用專家等相關人員的話語積極推動垃圾焚燒項目的開展。
根據(jù)謝立中2010年在《社會》上發(fā)表的文章《多元話語分析:社會分析模式的新嘗試》中所述,他將進行多元話語分析的方法分為兩個主要部分:話語策略及其社會效應分析和話語系統(tǒng)及其作用機制分析,由于運用多元話語分析的實踐仍很少,且學術界并沒有較為統(tǒng)一的理解,本文嘗試運用多元話語分析方法粗略地對徐海云2010年1月在網絡上發(fā)表的公開信《“反動派”既是“紙老虎”也是“真老虎”——致“番禺華南板塊居民”》進行分析,尋求支撐徐海云話語背后所屬的話語系統(tǒng),深層次地理解徐海云話語背后的內涵。根據(jù)謝立中的相關論述,話語本身并不是客觀的,都是從作者本身的角度進行建構的,而我們作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所需要做的是去“解構”,還原社會的真實面貌。
(1)對象描述
不同的名詞背后都有一套理念和一套價值觀念,它代表了一套不同的關于“垃圾焚燒”的話語系統(tǒng),作為一名專家、學者以及建設院的總工,徐海云在公開信中嚴格使用“垃圾焚燒”、“垃圾焚燒技術”、“垃圾焚燒處理”等規(guī)范、嚴謹?shù)脑~語,并且在信中強調了其對“垃圾焚燒”概念的界定,垃圾焚燒是指對回收利用后的剩余垃圾進行焚燒處理。
徐海云公開信中有關“垃圾焚燒”相關概念和詞語使用的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專家學者的身份相符,表現(xiàn)了他在相關問題上的專業(yè)性,但同時也反映出了他在看待垃圾焚燒這一問題時更多地是從科學技術層面出發(fā),力求從技術上解決這一難題。
(2)陳述模式
與正規(guī)的學術論文以及官方政府政策文件不同,徐海云在公開性中并沒有使用大量的數(shù)據(jù)、圖表等對其觀點進行嚴格論證,公開信這一表達觀點的形式以及徐海云發(fā)表公開信針對的群體(番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徐海云的陳述模式。為了更好地使居民能夠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觀點,徐海云在公開信中大多采用通俗的短句形式展開論述,拋開政策法規(guī)的固定模板、學術論文的專業(yè)術語等,徐海云借助公開信的形式希望和居民進行平等、生活化的交流,公開信言辭較為輕松、隨和,雖然偶爾地會透露出其不屑一顧的口氣,但從整體角度看,徐海云是希望喚起閱讀者更多的共鳴的。
(3)修辭策略
一般來說,使用修辭的作用在于生動、形象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目的在于使對方更容易理解。在這封公開信中,徐海云使用了大量的修辭,例如比喻、引用、舉例、類比等,例如:公開信的標題——“反動派”既是“紙老虎”也是“真老虎”,不僅是作者對毛澤東話語的引用,其本身就是一個比喻,表達了徐海云對自己所在的“主燒派”觀點的自信以及對“反燒派”的不松懈態(tài)度。
文中大量修辭的使用,一方面使整篇公開信的行文較為輕松、易于居民理解,但同時涉及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徐海云力求貼近社會公眾的同時也使其專家學者的身份并沒有在公開信中充分顯現(xiàn),說服力受到一定影響;第二,某些地方修辭的使用是否合適還有待討論,修辭使用不當可能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使居民認為其言論過于隨意和粗糙,不具有科學性,偶爾的不屑一顧的口氣也會造成公眾的反感。如何把握使用修辭的“度”是關鍵,同時也是一個相當困難的任務,但是從修辭的使用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行文的風格,更是其態(tài)度和觀點的另一種反映,但修辭的使用更多地反映出的是一個人這么做的目的和意圖,正如徐海云使用眾多的修辭進行觀點的闡述,希望居民能夠理解并接受他的觀點,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論證垃圾焚燒是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出路,希望我國能夠積極推動垃圾焚燒事業(yè)的進行。
(4)主體構成
公開信的行文結構十分清晰,正文部分四個小標題的使用使得公開信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清楚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徐海云利用小標題的使用提出自己的論點,然后運用各種修辭等論述自己的觀點,先是嘗試解釋與“反燒派”代表人物趙章元觀點存在差異的原因,然后就“反燒派”一些代表性的質疑進行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困惑。全文結構清晰、觀點鮮明。
(5)社會效應分析
徐海云通過網絡發(fā)表公開信的形式與番禺居民進行互動,在當時一經發(fā)表,即在網絡中引起轟動,網友紛紛回帖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網絡這一平臺的支持,為徐海云想法的有效傳達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同時也為網友發(fā)表自己的感受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徐海云和居民在網絡這一新媒體的載體之下進行著有關垃圾焚燒問題的互動和交流。
這不僅僅在當時產生了廣泛而熱烈的影響,越來越多人關注到這一封公開信以及網友的熱議,引發(fā)了社會對于垃圾處理方式的又一輪思考,此時“主燒派”會團結在一起支持徐海云的觀點,而“反燒派”則商討如何反駁徐海云的觀點。
以上關于話語策略等的分析,是依據(jù)徐海云公開信的原始文本展開的,大多是從文本的表面層次就可以得出的分析和理解,而話語系統(tǒng)及其作用機制的分析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地對公開信進行挖掘和解讀,我們需要嘗試去了解在背后支配著徐海云言語行為的話語系統(tǒng)是什么,以理解為什么不同的利益主體面對同一問題會有多元的觀點。
擁有專家學者和建設院總工雙重身份的徐海云所處的話語系統(tǒng)比較復雜,如果僅僅作為一名學者他很可能受到的是純粹的學術話語系統(tǒng)的影響,利用其學術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展現(xiàn)其觀點的權威性,但是同時身為建設院總工,作為一名城市規(guī)劃的設計者,他還受到政治層面和經濟層面的影響,原屬于國家機關的建設院在2001年已經改制為股份制企業(yè),隸屬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是全國建筑行業(yè)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和開發(fā)機構。而擔任建設院總工使得徐海云的身份和角色變得復雜起來,它不僅僅受到學術話語系統(tǒng)的影響,同時一定程度上受到經濟、政治等系統(tǒng)的影響。企業(yè)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經濟“理性人”的角色,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在我國現(xiàn)階段,尤其像建設部這樣的原隸屬于政府的企業(yè)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還是會受到政府的領導、控制和監(jiān)督,自主性較小,政府在其中依然起著重要的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徐海云復雜的身份和背景使得我們無法清晰地分辨他所屬的利益群體,他最基本的是社會公眾的一員,但擁有學者專家的身份,同時又利用其知識技能擔任建設院的總工一職,可以說其所在的話語系統(tǒng)眾多且復雜,從這篇公開信中,我們看到其用學者專家的知識背景進行較為科學的論述,但是背后支配其觀點的話語系統(tǒng)更多地是經濟、政治系統(tǒng),他強調過去十年來一些項目使得國家損失數(shù)十億元,強調應該使用成熟的技術解決垃圾處理的問題。
在垃圾焚燒問題上,作為建設院總工的徐海云致力于從工程學的角度論證垃圾焚燒是當前我國垃圾處理最合適的方式,很多人批評徐海云,有一個原因也是因為他的身份問題,作為一名城市規(guī)劃方面的工程師,是一種更為具體的專家類型,并不像純粹的學者那樣單純地進行學術研究,徐海云可能更多地是從技術的層面出發(fā),為解決城市垃圾處理問題研究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面對我國垃圾處理方式選擇這一難題,不同的利益主體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觀點,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究竟該走怎樣的道路?垃圾焚燒是否適合我國的國情?我國垃圾焚燒的未來在哪里?
圍繞垃圾焚燒是否是“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出路”這一問題,徐海云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作為“主燒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徐海云力圖從現(xiàn)實的技術層面論證垃圾焚燒的可行性以及垃圾分類等的不可實現(xiàn)性,然而有關垃圾焚燒問題涉及的利益相關方眾多,主要包括政府、企業(yè)(垃圾處理場)和居民,而日益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體,尤其是新媒體,也在這一問題上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不同的利益主體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同角色,且占有不同的權力和資源,有不同的認知,會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并努力嘗試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使其他各方利益群體信服,希望獲得更多支持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風險溝通的過程,不同利益主體在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踐行著不同的行為策略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而作為社會科學領域研究者的我們無法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我們承認社會中存在的多元觀點,我們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試圖從多元的視角去了解和理解不同群體在面對垃圾處理問題時的不同觀點和看法,嘗試去分析多元主體面對垃圾焚燒問題時的溝通與博弈過程,力圖扮演好旁觀者的角色去關注爭議產生的過程和機制,雖然無法解決具體的問題,但是我們相信這對于解決問題是關鍵的,是有重大幫助的。
為什么徐海云會支持垃圾焚燒,為什么公眾會反抗番禺垃圾處理場的建設,為什么公眾、政府和企業(yè)之間在垃圾處理問題上似乎永遠無法達成共識?首先,作為一種典型的建構主義,多元話語分析為我們提供了觀察他人如何看待問題的不同的視角和思路。從上文多元話語分析的初步嘗試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利益相關方身處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之中,支配著他們的語言和行動。一般而言,話語系統(tǒng)包括科學話語系統(tǒng)、政府話語系統(tǒng)、經濟話語系統(tǒng)等,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之中其實還有自己的子系統(tǒng),例如:在科學話語系統(tǒng)之中,根據(jù)場合的不同,話語呈現(xiàn)的形式包括學術文章、科學新聞、聲明、政策咨詢等等。雖然我們無法通過話語系統(tǒng)來理解某個人具體言論和觀點的深層次內涵,但是至少可以代表某群體在某場合的話語邏輯,而這就需要我們去具體了解言論者的具體身份、成長環(huán)境、話語背景等。上文中,我們已經對徐海云的身份背景等做了簡單的介紹,并且運用多元話語分析的方法對其2010年1月發(fā)表的公開信進行了初步分析,作為一個城市建設院的總工,徐海云更多思考的是垃圾處理上的技術性問題。
我們運用多元話語分析方法對不同話語進行初步分析之后,了解了不同主體話語的背后一定有一套作支撐的話語系統(tǒng),我們承認多元主體不同話語的存在,我們了解了不同利益主體支撐他們話語背后的話語系統(tǒng),而這雖然無法幫助我們具體地解決問題,但是卻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從風險的視角看待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多元觀點,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風險溝通存在問題和阻礙。而風險認知作為風險溝通的基礎,是導致風險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利益主體對“風險”的界定不同,政府更多地是站在管理、治理的角度看待垃圾焚燒帶來的風險問題,將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放在考慮的首位;企業(yè)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將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作為目標;居民將垃圾焚燒實際帶來的對環(huán)境、尤其是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危害作為界定風險的首要因素,不同主體對風險的界定、不同的風險認知導致了不同的立場和觀點,而從垃圾焚燒的兩個派別對“風險”的界定來看,“主燒派”強調風險是事情發(fā)生的概率,通過科學的技術我們能夠把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而“反燒派”持有“寧可信其有”的態(tài)度,認為雖然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沒有確切地認定垃圾焚燒產生的危害的大小和程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未來的某一天不會發(fā)現(xiàn),若是以后可能發(fā)現(xiàn)問題,例如二堊英的致癌性等,到時候再想對策就來不及了,所以,“反燒派”秉持的觀點是去考慮萬一發(fā)生所帶來的危害的大小。
影響風險認知和風險溝通的原因有很多,許多學者也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我們所期望的是多元主體多元的觀點能夠平等、理性、積極地交流和溝通,最終達成對相關問題的共識,促成問題的解決。然而,正是缺少了理性的角色在其中促進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平等和諧交流和溝通,才使得共識的無法達成,問題遲遲得不到最恰當?shù)慕鉀Q。
作為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我們正努力扮演這一“理性”的角色,或許我們沒有能力判斷孰對孰錯,但我們努力地找尋不同利益主體持有不同態(tài)度和觀點的深層次原因,我們嘗試探究甚至在同一利益主體內部多元觀點存在的原因,正如面對同一個社會問題,在專家群體之中仍然有很多大相徑庭的觀點存在,身處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建構性、爭議性都是其基本的特征,我們承認多元觀點的存在,但是我們希望多元的觀點能夠相互進行平等、積極的交流和溝通,我們呼喚理性角色的出現(xiàn)促進良好溝通的實現(xiàn),我們希望科學問題不要與政治、經濟等交織,我們倡導理性、嚴謹?shù)臏贤ā?/p>
[1] 王亦楠.我國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0(11).
[2] 謝立中.多元話語分析:社會分析模式的新嘗試[J].社會,2010(2).
[3] 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聞 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4] 胡丹.“公共議題”參與主體的互動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1(10).
[5] 徐海云.積極發(fā)展生活垃圾焚燒處理,促進節(jié)能減排[J].城市運營管理,2009(3).
[6] 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發(fā)展分析[J].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2010(9).
[7] 成協(xié)中.垃圾焚燒及其選址的風險規(guī)制[J].浙江學刊,2011(3).
D63-3
A
1671-511X(2012)0S-0045-05
2012-01-12
陳寒,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