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歷榮
建構主義認為:國家的主權、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tài)等的結果并非都是先驗的,事先給定的,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建構出來的。①AlexanderWendt:“Anarchy Is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2,Spring 1992,p.187.人類關系的結構主要是由共有觀念而不是物質力量決定的;有目的的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是由這些共有觀念建構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②袁正清:《國際制度研究:理論·實證·趨勢》,《2005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頁。共有觀念的產生,源自于國家與國際行為體之間長期的互動,并對國際體系具有塑造功能。對國家而言,“觀念常常是政府政策的重要決定性因素”,③朱迪斯·戈爾茨坦,羅伯特·基歐漢:《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國家身份決定了一國的國家利益和對外政策。身份認定強烈地顯示了一整套涉及特定的有關行為和有關行為者的利益抉擇和偏好取向。”④Ted Hopf:“The Promise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Theory”,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8,pp.174-176.利益是以身份為先決條件的,正如溫特所言“身份是利益的基礎……缺乏角色或不能履行角色令利益難以界定?!雹軦lexanderWendt:“Anarchy Is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2.Spring 1992,pp.393-425.國家身份的定位也是一個互動過程,它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被建構起來”的,它來自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互動。⑥AlexanderWendt:“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No.1,Summer1995,pp.71-81.本文力圖在分析鄧小平重新認知國際形勢和建構國家身份的基礎上,探討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海權思想與實踐及其當代意義。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日趨加深,經濟合作越來越密切,國際緊張局勢漸趨緩和,國際對抗慢慢轉向對話與合作。鄧小平敏銳地觀察到國際形勢的這一重大變化,明確指出,隨著世界反對霸權主義的力量和制止戰(zhàn)爭因素的增強,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推遲或避免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是可能的,爭取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按髴?zhàn)打不起來,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險的問題?!铱粗辽偈甏虿黄饋怼!雹佟多囆∑轿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頁?!艾F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zhàn)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fā)展問題。”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頁。
鄧小平就此提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已不再是“戰(zhàn)爭與革命”,而是“和平與發(fā)展”。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這一新論斷,為我們在新時期工作重點的轉移提供了理論依據。過去,我們曾一度把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凌駕在國家利益之上,過分強調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趯Ξ斍皣H形勢的深刻把握和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鄧小平對中國國家利益的認知逐漸擺脫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他指出,“中國觀察國家關系問題不是看社會制度”,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對立并不是絕對的、凝固的,在對立中還存在著統(tǒng)一。因此,要“同誰都來往,同誰都交朋友”,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頁。不搞意識形態(tài)的爭論。正是基于這一判斷和認識,中國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在發(fā)展的價值取向下,中國大幅度調整外交政策,明確將自己的身份定位為“發(fā)展中國家”,并確立以經濟發(fā)展為中心任務的基本路線。“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建構使得經濟利益在國家利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利益,影響著中國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各種關系。鄧小平指出:“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的成就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fā)展了,更加興旺發(fā)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就會大。”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241頁。“加緊經濟建設,就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四個現代化集中講就是經濟建設。”⑥楊福晶、楊闖、高海寬:《跨世紀的中國外交— —“中國外交輝煌50年”研討會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中國與西方經濟政治往來迅速加強,中國對國際體系的態(tài)度也從體系的挑戰(zhàn)者轉變?yōu)轶w系的參與者,這種參與不僅僅可以獲得現實的國家發(fā)展利益,而且也包含一個發(fā)展中的中國和國際制度互動的進程。⑦江憶恩:《簡論國家機制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12期。
一個人的世界觀與其學習和生活經歷緊密相關。早在1920年,年僅16歲的鄧小平就漂洋過海赴法國勤工儉學。中國近代海上的百年恥辱,近代西方國家依海而興所形成的鮮明對比,使鄧小平對海洋的認識不斷升華。留洋海外給了鄧小平海外的概念、世界的概念和發(fā)展的概念,同時也讓他深刻體會到海洋的意義和海權的重要。
(一)鄧小平的海權思想
鄧小平喜愛大海,同樣大海也影響并塑造了鄧小平。海洋培育了鄧小平的海權意識,形成了鄧小平豐富的海權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
1、海洋通道與開放思想。1979年,鄧小平最后一次越洋訪問美國時語重心長的說,太平洋再也不能也不應該是隔開我們的障礙,而應是我們走向世界的橋梁和紐帶。也即在鄧小平看來,海洋是聯系世界各國的交通大道,是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橋梁和紐帶;海洋不再僅僅是一道護國的戰(zhàn)略屏障,也是一條走向世界、富國興邦的捷徑。明清時期,中國400多年的海禁、閉關鎖國使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幾近泯滅,資本主義列強正是通過海上入侵使中國蒙受了100多年的恥辱。鄧小平在深刻分析中國近代的海權歷史后指出:“任何國家要發(fā)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雹佟多囆∑轿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頁。因此,中國要謀求發(fā)展,就必須開放禁錮了數百年的海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通過海洋這個通道走向世界,讓中國的經濟與世界接軌。
2、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思想??v觀歷史,大凡發(fā)達國家,基本上都是瀕海國家或是注重開發(fā)和利用海洋的國家。自從新航路開辟以來,海洋便對大國的興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向海而興,背海而衰”,中國近代百年恥辱的歷史就是明證。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隨著海洋資源意識的覺醒和世界海洋資源爭奪的激烈,鄧小平開始高度關注中國海洋的開發(fā)和利用問題,適時提出了以“開放沿海地區(qū)、開發(fā)近海資源、開拓遠海公土”,借助海洋發(fā)展國家經濟的海洋經濟戰(zhàn)略。他多次強調要“進軍海洋,造福人民”,“發(fā)展海洋事業(yè),振興國家經濟”,②章示平:《中國海權》,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頁。把海洋和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全面開發(fā)利用各種海洋資源,尋求將海權建立在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軌道上,通過經濟發(fā)展支撐海權,通過海權維護和牽引經濟發(fā)展。
3、海軍戰(zhàn)略防御和海軍建設思想。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就提出了一種新的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海防戰(zhàn)略思想。他指出:“我們的戰(zhàn)略是近海作戰(zhàn)。我們不像霸權主義那樣到處伸手。我們建設海軍基本上是防御?!薄拔覀兊膽?zhàn)略始終是防御,包括核潛艇也是戰(zhàn)略防御武器?!薄岸旰笠彩菓?zhàn)略防御……就是將來現代化了,也還是戰(zhàn)略防御”。③劉中民、薄國旗:《試論鄧小平的海洋政治戰(zhàn)略思想》,《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戰(zhàn)略防御,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是一個基本的國策。同時,鄧小平還指出,中國海軍戰(zhàn)略防御不是消極防御,而是積極的近海防御。因為中國有那么長的海岸線,沒有適當的海防力量不行,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zhàn)斗能力的海軍”。④轉引自《當代中國海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709頁。海防力量,一定“要搞大一點,要加強,要有一點力量才行。”⑤《鄧小平關于新時期軍隊建設論述選編》,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頁?!斑@個力量要頂用。我們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要真正是現代化的東西”。⑥張煒:《國家海上安全》,海潮出版社,2008版,第445頁。要能抵御外敵的海上入侵,也要能維護中國的海洋主權,海洋權益和經濟發(fā)展的安全。
4、和平解決海洋爭端思想。從對海洋爭端的解決方式上來看,對外開放前,中國主要注重從軍事上考慮海洋爭端的解決。開放后,隨著國家海洋利益涉及面的增加,鄧小平強調采取多種手段,堅持以對話和談判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海洋爭端。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世界各國海洋行為和國際海洋關系的指導性文獻,為人類利用和管理海洋提供了法律依據。⑦薛桂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體制下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對策建議》,《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1996年,隨著中國的加入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中國的生效,中國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和海洋權益就有了國際法律依據。在這一背景下,鄧小平非常強調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中國和他國海洋爭端的重要性,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和平解決海洋爭端的新思路。鄧小平認為“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fā)。這樣的問題,要從尊重現實出發(fā),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薄拔覀冇袀€設想,就是共同開發(fā)。出于維護和平的利益,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可能比較有利。”⑧《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69頁。因為“始終頂著,僵持下去,總會爆發(fā)沖突,甚至武力沖突?!雹帷多囆∑轿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頁。鄧小平關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提出和戰(zhàn)略運用,主要是從解決利益爭端、維護和平的海洋戰(zhàn)略需要出發(fā)的,成為了解決祖國統(tǒng)一問題以及南中國海爭端、釣魚島與東海問題的基本方針。
(二)鄧小平海權思想的戰(zhàn)略實踐
1、對外開放,走向海洋。鄧小平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yè)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fā)展不起來?!薄?0“這就要求對內把經濟搞活,對外實行開放政策。”○11因為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對外開放。出于發(fā)展國家利益考慮,鄧小平在1979年8月提出中國要富強,必須打開國門,推行對外開放,通過開放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因此,鄧小平先后開放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等4個經濟特區(qū);大連、天津、上海、寧波、廣州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以及環(huán)渤海地區(qū)等沿海經濟開放區(qū)。最終形成了“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這樣一個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實現了從海洋走向世界的偉大歷史轉折。
2、主權宣示,維護海權。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簽署所帶給各國的海洋主權和海洋權益意識的增強,再加上我國南海、東海等海域陸續(xù)被發(fā)現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這些資源又被有些國家所覬覦,因此,本來不是“問題”的南中國海、東海與釣魚島成為一個“問題”并突出起來。針對日本不斷非法登上釣魚島的挑釁行為,中國政府多次聲明:日本的任何單方行動都不能改變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所擁有的神圣主權,“中國政府強烈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停止在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一切侵犯中國主權的活動”。①干焱平:《海洋與中國未來概論》,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頁。為維護釣魚島列嶼領土主權,1991年中國開始派“霞工緝3”號船在東海海域進行巡邏,并支持海內外中國人民的“保釣運動”。
在南海,周邊其他國家紛紛侵占中國南海島礁、非法開采掠奪中國被占海域的資源。對此,我國政府不斷進行必要的主權宣示。多次強調:“南沙群島歷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任何外國侵占南沙群島的島嶼以及在這些地區(qū)進行開發(fā)或其他活動,都是非法的、不能允許的?!雹诔虝韵迹骸秶H公法學習參考資料》,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88-189頁?!叭魏螄遗杀终寄仙橙簫u的島嶼或在南沙群島地區(qū)勘探、開采石油和其他資源,都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都是不能允許的。任何外國對南沙群島的島嶼提出主權要求,都是非法的、無效的?!雹蹢罱鹕骸秮喬貐^(qū)的海洋政策》,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321頁。1988年3月14日,為了打擊越南對中國海洋主權的不斷侵犯,顯示中國維護海洋主權的堅強決心,中國軍隊對越南進行了極其有限的自衛(wèi)還擊。同年,為有效管理南海諸島,中央政府決定海南島單獨設立海南省。除此之外,中國于1980年5月在西沙的北礁和浪花礁的礁盤上分別建立了永久性的太陽能燈塔。1983年公布《中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287個,1988年又公布了南沙海域189個地名。1988年在南沙群島建立了第一個海洋觀測站——永署礁海洋觀測站。1983年5月22日中國又組織了人民海軍史上首次到達我國最遠的南部海疆——曾母暗沙的巡航,還不定期在南海海域進行軍事演習。
3、參與合作,共同開發(fā)。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國鄰近海域相當平靜,少有關于海洋主權和海域劃界爭端事件發(fā)生。直到在這片海域不斷發(fā)現豐富的油氣資源后,才引來周邊國家對該海域的主權宣示。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這些周邊國家看重的恰恰是這片海域的經濟價值和戰(zhàn)略地位,并不完全是爭議海域的領土主權。④王歷榮、陳湘舸:《論鄧小平“政治妥協(xié)”思想的外交實踐》,《學術論壇》,2009年第7期。
針對這種情況,又考慮到領土爭端問題的敏感和不容易解決,鄧小平指出:“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fā)”,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頁。以解決大家都關心的資源問題。接著,鄧小平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運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新思路解決海洋爭端的倡議。如1979年5月,鄧小平會見來日本議員鈴木善幸時表示,可考慮在不涉及領土主權情況下,共同開發(fā)釣魚島附近資源。在1986年6月會見菲律賓外長勞雷爾和1988年4月會見菲律賓總統(tǒng)阿奎諾都提出:對南沙有爭議的問題,我們主張用和平方式,從兩國友好關系出發(fā),先擱置一下,采取共同開發(fā)的辦法,發(fā)展自己的經濟。⑥劉雪明、王家芬、王家芳:《論鄧小平“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思想”》,《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中國不但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倡議者,而且還是這一倡議的踐行者。首先,為開展與有關國家共同開采海洋石油的合作,1982年,中國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并于當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其次,中國積極參與與周邊國家的海洋漁業(yè)合作。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進行漁業(yè)談判,討論周邊海域漁業(yè)資源開發(fā)和保護問題。①樸英愛:《論東北亞地區(qū)新的漁業(yè)合作體制》,《東北亞論壇》,2001年第3期。參加《促進公海上漁船遵守國際養(yǎng)護和管理措施的協(xié)定》的制定工作。②《中國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http://big5.china.com.cn/ch-book/haiyang/haiyang.htm。再次,中國還積極開展海洋交通運輸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4、走向近海,建設海軍。國際形勢的緩和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使中國國家利益已經從過去的生存安全轉向經濟安全。開放帶給中國沿海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凸顯了沿海地區(qū)受到外來威脅的可能性,如何確保這些發(fā)展快速的沿海地區(qū)不受到敵人可能的威脅,于是鄧小平重新修訂以現代化海軍的近海作戰(zhàn)取代過去的近岸作戰(zhàn)。近海是我國經濟發(fā)達的東部沿海地區(qū)的重要工農業(yè)黃金海岸,也是我國國土防御的前哨,對保衛(wèi)大陸安全、保衛(wèi)海洋權益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鄧小平指出:“海洋不是護城河。當前世界各國爭相把科技重點、經濟發(fā)展的重點、威懾戰(zhàn)略的重點轉向海洋,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中國要富強,必須面向世界,必須走向海洋?!雹邸多囆∑?979年8月2日視察105號導彈驅逐艦時的講話,為了實踐三代領導人的囑托》,《中國海洋報》,1997-04-25。因此,中國海軍要保護沿海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還要御敵于國門之外。今后比較長的時間里,海軍的作戰(zhàn)區(qū)域主要將在第一島鏈,包括該島鏈外的沿海,以及島鏈以內的黃海、東海、南海區(qū)域內。近海防御當然要有戰(zhàn)斗能力,沒有適當的海防力量不行?!办柟虖姶蟮暮7?,是事關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大事。”④劉中民、薄國旗:《試論鄧小平的海洋政治戰(zhàn)略思想》,《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鄧小平這一戰(zhàn)略思想賦予了中國海軍以保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應付海上局部戰(zhàn)爭和突發(fā)事件、遏制海上戰(zhàn)爭爆發(fā)等戰(zhàn)略任務。
縱觀當今世界,大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都是依靠海洋走上發(fā)達道路的。18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60到70年代號稱亞洲四小龍的韓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無一不是借助海洋發(fā)展起來的。有關資料表明,世界排名前35位的大都市中有31個沿海城市,世界10大經濟中心都是沿海的港口城市。21世紀是公認的“海洋世紀”,開發(fā)海洋資源,發(fā)展海洋經濟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⑤王歷榮、陳湘舸:《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海洋戰(zhàn)略構想》,《求索》,2007年第7期。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海洋越來越多地涉及我國的戰(zhàn)略利益。所以,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搶抓機遇,迎接挑戰(zhàn),進軍海洋,把海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點,堅持對外開放,推動海洋經濟大發(fā)展。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從現實的海上安全形勢考慮,無論從維護國家領土完整還是從地緣經濟發(fā)展出發(fā),無論從資源的開發(fā)還是從保障中國海外貿易、能源和市場安全,中國都需要發(fā)展海權。而鄧小平的海權思想與實踐使中國走出了昔日封閉、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被動境地,將中國真正推向世界,走向海洋,也使中國融入世界的發(fā)展洪流之中,且對新時期中國發(fā)展海權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啟示一:在維護中國海權問題上,應始終把國家主權和利益放在第一位。鄧小平在對待中國海權問題上,始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決不拿國家利益作交易。這從當年鄧小平對釣魚島和南中國海主權的宣示、支持海內外中國人民的“保釣運動”、對越南進行的自衛(wèi)還擊以及設立海南省等可以看出。即使是出于維護和平與發(fā)展利益而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戰(zhàn)略,鄧小平仍然強調,擱置爭議,先不談主權,不等于不維護主權,更不等于是放棄主權?!爸鳈鄬傥摇笔遣豢蓜訐u的根本立場?!爸鳈鄦栴}是不能談判的”,“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5、13、347頁。當前中國海上形勢非常嚴峻,海洋領土被侵占,海洋資源被掠奪,海上爭議不斷,海上通道經常受阻,中國海上安全面臨著嚴重威脅。⑦王歷榮:《建國后毛澤東的海權思想與實踐》,《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日本不斷強化對釣魚島事實上的占領,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對中國島嶼宣示“主權”,通過法律將中國南海諸島劃進其領土。與南海無任何主權關系的域外大國如美國、日本和印度也不斷介入南海爭端。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要堅決地維護自己的主權和利益,同時更應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人民海軍,提高海軍近海甚至遠洋軍事能力。
啟示二: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更要關注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海權,重視海洋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從世界角度來看,發(fā)展成為全世界各國、全人類面臨的共同任務,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然而,在21世紀,資源問題將困擾整個世界。當前,資源的嚴重匱乏,迫使人們去尋找新的資源,而蘊藏著豐富資源的海洋,恰恰就是人們尋找的資源庫。中國海蘊藏著豐富的油氣、礦產等資源,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源,開發(fā)海洋、利用海洋,把海洋作為陸地資源開發(fā)的后備戰(zhàn)略基地,已成為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然選擇。鄧小平“進軍海洋,造福人民”,“發(fā)展海洋事業(yè),振興國家經濟”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發(fā)展思路,為我國海洋的開發(fā)利用和海洋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同時又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與周邊國家海洋資源開發(fā)合作,推動了我國海洋經濟的發(fā)展。從目前發(fā)展現狀看,我國海洋經濟還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因此,新時期新階段,我們更應堅持鄧小平海權思想,把我國海洋經濟繼續(xù)推向前進。
啟示三:在發(fā)展海洋經濟問題上,要喚醒國人的海洋經濟意識,高度重視海洋經濟價值并積極制訂政策規(guī)劃,支持海洋經濟發(fā)展。第一,要從戰(zhàn)略高度認識發(fā)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意義。加強全民海洋意識教育,提高國人的海洋國土和海洋經濟意識,調動方方面面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的積極性,為海洋經濟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氛圍。第二,要做好發(fā)展海洋經濟戰(zhàn)略性的區(qū)域布局,統(tǒng)籌規(guī)劃海洋經濟的發(fā)展。根據海洋資源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進行海洋經濟區(qū)域規(guī)劃,劃分海洋經濟區(qū),促進海洋區(qū)域分工,制定有區(qū)別的政策。建立綜合開發(fā)體系,優(yōu)先開發(fā)海岸帶,重點開發(fā)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qū),加大國際海底區(qū)域的勘探開發(fā)力度。第三,要制定和完善海洋經濟發(fā)展的財政投入和稅收優(yōu)惠政策,為海洋經濟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在財政支出方面應向海洋經濟傾斜,充分發(fā)揮政府在海洋經濟投入中的引導作用。完善信貸擔保體系,制訂海洋優(yōu)先發(fā)展的產業(yè),并對優(yōu)先發(fā)展的海洋產業(yè)開發(fā)實施稅收減免政策。第四,要完善海洋經濟發(fā)展的軟硬件和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把海洋開發(fā)、管理納入法制化、規(guī)范化運行軌道。完善國際港口建設,加強對碼頭的建設與規(guī)劃,明確港口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定位、戰(zhàn)略目標和戰(zhàn)略任務。加強與國內外港口的合作與交流,建立港口合作交流機制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