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毅
孫中山的海權思想
◎郭慧毅
近代以來,外國的堅船利炮使中國的國門被迫打開,中國的海洋權利受到了嚴重侵犯。與此同時,當時的仁人志士開始逐步意識到了海洋權利的重要性。其中,孫中山先生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在中國首倡海權思想,為中國的海權思想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思想對于之后倡導海權的人士有著重要的影響。
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因海洋而聯(lián)系起來,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形成發(fā)展,其中海上實力的強弱對于國家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類對于海洋的認識與重視程度逐步加深,繼而形成了海權思想。中國在當時雖然與世界的步伐漸行漸遠,然而隨著國門被迫的打開,“海權”思想亦隨之傳播開來,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孫中山先生的貢獻,本文旨在從孫中山海權思想形成的背景、內容以及影響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19世紀末,海權理論鼻祖人物馬漢提出了“海權”的概念,其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被稱為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三本書(《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和《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zhàn)爭的關系》)里。通過對幾個世紀以來海上戰(zhàn)爭和海洋殖民擴張的闡述,總結了海權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海權對于歷史發(fā)展的影響。認為誰能有效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要控制海洋,勢必要擁有強大的海軍以及海軍基地,馬漢海權論一經誕生,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各國紛紛以此為本國建設海軍的理論基礎。
馬漢海權論形成之時,正是中國飽經外國侵略的時期,隨著西方殖民者憑借堅船利炮通過海上入侵,嚴峻的海防問題擺到了中國人的面前。傳統(tǒng)的海防思想在此時已經不足以改變中國的海防現(xiàn)狀,因此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就祖國海防問題展開了探索和討論,形成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樸素的海權思想。諸如,林則徐提出了放棄海洋保衛(wèi)???,“以守為戰(zhàn)”、“久持困敵”的戰(zhàn)略,可以看出林則徐主要還是以守為主,并沒有意識到水軍的重要性,雖然在之后不久他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但為時晚矣。魏源的《海國圖志·籌海篇》一書,被認為是“近代第一篇系統(tǒng)地論述海防問題的著作”,他認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诓蝗缡貎群印保⒃诖嘶A上提出了創(chuàng)建海軍,然而卻沒有引起重視,直至洋務派興起,才逐步建立了水軍。林則徐、魏源的這種樸素的海權思想其實在當時還是比較實用的,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之下,他們的思想卻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而帶給當時中國的便是無盡的戰(zhàn)爭與災難。
1900年前后,馬漢的海權理論零碎的經日本傳到中國,人們開始意識到,建立海軍并不是僅僅為了防,更應該維護自己的海洋利益,繼而明確的提出了“海權”?!坝靽τ谑澜?,必以爭海權為第一義”、“欲固國圉,先爭海權,欲征海權,先張海軍”,這是“從傳統(tǒng)的被動的守土御悔海防思想演變?yōu)榻闹鲃拥姆e極進取的海權觀念”,隨著海權思想的傳入,還逐漸的為統(tǒng)治階級接觸,時任清朝陸軍部左侍郎的姚錫光于1907年制定海軍計劃,在《籌海軍芻議》序中寫道,“蓋海權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雖束我,焉能禁我之海軍?”,仔細觀之,依稀已經看到海權論的影子了,只是當時還沒有比較完全的吸收這一思想,而作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擁護者,也不可能就出自于資產階級之手的理論理解透徹。
在外留學以及民主革命準備階段。孫中山先生曾在廣州、香港等這些較早接觸西方文化的城市學習,較系統(tǒng)的接受了西式的教育。在對比中西后,他深深的感到中西方間差異與差距,“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這是先生對西方海洋發(fā)展狀況初步的認識。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這種對比更為強烈。當時馬漢的海權論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掀起了一股熱潮,先生在英日兩國留學時,正為海權論在兩國風行之時,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海權論,亦試圖運用這些思想拯救祖國。1906年12月,在《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英國要注重海軍,保護海權,防糧運不濟”,雖然是以英國為例,且未提及中國海權,也沒有就海權進行闡述與解釋,但是足以說明先生已經對海權有了一定的認識。
辛亥革命勝利后以及民主革命進行階段。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和民主革命的逐步進行,孫中山的海權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在民國時期,孫中山就中國海權的維護和發(fā)展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建國方略》中,雖然為提及海權一詞,但是從具體提出的措施中,包括了港口建設、海洋資源的利用,以及經濟和軍事上的建設,可見,先生對于馬漢海權論的理解是比較深入的,他規(guī)劃了一幅開發(fā)海洋的藍圖,從維護中國的海權,到加強海軍建設,到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海洋,從而更好的維護國家主權。
孫中山對于海權的建設概括起來大致有三點:
首先,鑒于當時中國海權缺失這一實際國情所在,必須要維護國家海權,因為這是其它海權實踐的基礎。先生在當時就已經認識到國家的領土不僅僅是陸地,還應包括海洋,認為海洋之于國力強弱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這關系到國家的主權完整和國家獨立,“自世界大勢變遷,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其海上權力優(yōu)勝者,其國力常占優(yōu)勝”,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所遭受的列強的侵略,就是這一理論的真實寫照。
其次,積極進行海軍建設。馬漢也說過“海權的歷史主要是一部軍事史”,因此要想維護和發(fā)展海權,海軍是必不可少的力量之一。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時,便設立了海軍部,凸顯了對于海軍建設的重視。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海軍發(fā)展及其落后,許多條件優(yōu)良的軍港為外國占有,軍艦數(shù)量也十分有限,先生曾感慨,“中國之海軍,合全國之大小戰(zhàn)艦,不能過百只……我國之兵船,不如外國之堅利也,槍炮不如外國之精銳也,兵工廠不如不如外國設備齊完也。故今日中國欲富強,非厲行擴張新軍備建設不可。”這樣的現(xiàn)實狀況根本不可能與外國的海上侵略抗衡,更加談不上發(fā)展海上實業(yè)鞏固海權了,因此海軍建設更是時不我待。中華民國成立初期,政府制定了“國防十年綱要”,把海軍建設列為了國家國防建設的重要部分。
由于袁世凱竊取了孫中山先生的勝利果實,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又掀起了一系列維護革命果實的革命和運動,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建設強大的海軍力量的重要性。1921年,先生在《建國計劃》的《國防建設綱目》中,就中國當時的國情,提出了較為切實的海軍建設設想,并且就此升華為孫中山海權思想中較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制海權。
第三,發(fā)展海洋實業(yè),鞏固國家海權。這一點主要是從經濟上考慮的。在《實業(yè)計劃》中,中國應該積極對外開放,而不是封閉自己,要發(fā)展利用海洋資源,以海興國。先生對于海洋實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一個由點及線到面的規(guī)劃。首先按照地位及用途的不同,建立由北到南的三個世界級大港,四個二等港和九個三等港以及15個漁業(yè)港;此外,政府還效仿一些先進國家,欲大力發(fā)展海上運輸,想要運輸,就要發(fā)展造船業(yè),當以上幾個方面運作的都比較完善的時候,海洋資源便可以得到較為有效的開發(fā),從而創(chuàng)造出經濟利益,這樣才能更好的鞏固國家海權,最終達到先生振興民族的偉大愿望。
孫中山首創(chuàng)中國海權,使國人的眼光開始關注海權,而不是處在自古以來的海防思想或是一些人的樸素的海權思想,豐富了國人的思維,因此,這對于當時乃至其后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
首先,孫中山的海權思想是他開展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之一,這一思想貫穿革命始終,近代以來,不少列強從海而來,中國在近代與外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中國的主權、領土拱手送于列強,其中不乏對中國海權的剝奪,這些均使孫先生更加全面認識國情同時也使革命更好的開展下去。雖然由于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使民主革命出現(xiàn)了反復甚至是倒退,但是,先生始終維護海權,呼吁國人重視海權,1923年,孫先生曾發(fā)表《關于海關問題的宣言》,其中言辭無不表達對于收回海關主權的決心。并將這一思想深入發(fā)展。維護了國家的主權,打亂了西方列強的侵略計劃。
其次,孫中山的海權思想,為其后的有識之士繼承,對于中國爭取主權獨立有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支撐,“海權之競爭,……今后則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矣;……蓋太平洋之中心,即中國謂太平洋問題……”孫中山先生的斷言在當時可謂高瞻遠矚,對于提高中國人民的海權意識,促進海洋實業(yè)的開發(fā)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最后,孫中山不僅在中國首創(chuàng)了海權概念,并且還盡量將這一概念進行了實踐和運用,使中國當時的海軍實力和海洋經濟以及海洋主權得以恢復和發(fā)展,雖然是曲折的發(fā)展,但是仍為今后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海權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雖然在當時并沒有得以充分的顯現(xiàn),但是其重要性還是為眾多人認同,開始了在中國漫長的發(fā)展的過程。馬漢講到,海權涉及了有益于使一個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強大起來的所有事情,先生為祖國海權的強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凸顯海權重要性的今天,我們更應該依靠利用海洋,成為海洋強國。
中國是有著漫長海岸線的國家,一百七十多年前,中國的國門被迫被打開,由于政治、經濟、軍事等等原因我們遭受了近百年的戰(zhàn)爭,21世紀的今天,世界競爭愈發(fā)激烈,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沉靜美麗,如何從“淺藍”穩(wěn)定從容的邁向“深藍”,如何讓那片深藍為人類社會更好的發(fā)揮其作用讓其更見美麗,如何讓歷史不再重演,是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