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日本破產(chǎn)重整程序中的股東代表訴訟

2012-01-28 02:48劉穎
政治與法律 2012年2期
關鍵詞:代位債務人高管

劉穎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北京100088)

一、問題的提出

日本《破產(chǎn)法》、《民事再生法》、《公司更生法》(以下統(tǒng)稱為“日本倒產(chǎn)法”)規(guī)定,1破產(chǎn)程序、民事再生程序或公司更生程序(以下統(tǒng)稱為“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關于債務人公司財產(chǎn)的訴訟由管理人作為原告或被告,以債務人公司為當事人的訴訟程序應立即中止,然后由管理人繼受該訴訟。2由此可見,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債務人公司將失去訴訟資格。另外,由于債權人代位訴訟的本質(zhì)是債權人代位行使債務人享有的訴權。若債務人失去訴訟資格,債權人代位行使的訴權將不復存在。因此,日本倒產(chǎn)法明確規(guī)定,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關于債務人的債權人代位訴訟應當中止。3然而,對于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關于債務人公司的股東代表訴訟應如何處理,日本倒產(chǎn)法則未明確規(guī)定,由此造成司法界與學術界存在各種爭論。本文將回顧與梳理日本的相關案例及各種學說,并在此基礎上具體探討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適用問題。

二、判例的回顧

(一)判例發(fā)展素描

關于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應如何處理債務人公司股東所提起的股東代表訴訟,日本主要有以下五個案例。

1.SunWave工業(yè)事件

關于A公司的更生程序開始后,A公司的股東以該公司的多名董事和監(jiān)事為被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要求被告賠償其違法分配給公司造成的損失。

一審的東京地方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其理由如下:“更生程序一旦開始,根據(jù)商法而提起的股東代表訴訟,屬于與公司財產(chǎn)有關的訴訟,管理人具有當事人資格。而且在更生程序中,公司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專屬于管理人。管理人負有在法院的監(jiān)督下,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對包括股東在內(nèi)的所有利害關系人公平誠實地執(zhí)行職務的責任,若其違反上述注意義務,則對利害關系人負有賠償責任。因此,我們認為符合公司更生法之旨趣的解釋是,(在更生程序中)是否對董事等高管人員提起責任追究之訴或者對其提出查定的申請,4只能由管理人進行判斷……即使管理人在股東提出請求后仍不對相關高管人員提起追責之訴,股東也不得以商法的有關規(guī)定提起股東代表訴訟?!?

對于原告的上訴請求,二審的東京高等法院以下述理由予以駁回:“商法第267條規(guī)定的股東代表訴訟是為了防止公司因董事、監(jiān)事等高管人員之間的特殊關系而怠于追究高管人員責任而創(chuàng)設的制度。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期待由法院選任并在法院監(jiān)督下執(zhí)行職務的管理人公正地履行職責。因而,只要選任了管理人,就沒有必要賦予股東上述股東代表訴訟的提訴權?!?

2.辻和事件

法院在作出關于B公司的更生程序開始的決定的同時,將B公司的董事長X選任為管理人。X在以管理人的身份申報B公司的法人稅時,存在逃稅行為,由此造成B公司被處繳納加算稅和延滯稅。B公司的股東認為董事X的逃稅行為給公司造成了損失請求B公司起訴追究X的損害賠償責任。B公司在接到請求后30日內(nèi)并未提起訴訟股東遂提起股東代表訴訟,要求X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審的京都地方法院認為在公司更生程序中,關于公司財產(chǎn)的訴訟只有管理人具有當事人資格,公司不具有當事人資格,因而股東不能代替公司提起股東代表訴訟,遂將原告的起訴予以駁回。

原告提出上訴,二審的大阪高等法院以下述理由駁回上訴請求:“更生程序中的公司的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專屬于管理人,追究董事的責任也包含在公司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的范圍內(nèi)。因此,是否提出相關訴訟應當由管理人來判斷,公司不具有提起相關訴訟的權限。商法第267條規(guī)定的股東代表訴訟是為了防止公司因董事等高管人員之間的特殊關系而怠于追究高管人員責任而創(chuàng)設的制度,該制度以公司具有追究高管人員的責任、提起訴訟的權限為前提……上訴人向訴外公司提出了第一次請求,然后基于此提起了本案的訴訟。由于訴外公司的更生程序尚在進行中,訴外公司的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全部歸屬于管理人,訴外公司并沒有起訴權與應訴權,因此本案訴訟的提起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

3.日光超商事件

C公司主要經(jīng)營連鎖超市,在法院對其作出破產(chǎn)宣告后,C公司的股東認為其董事以及原董事的不動產(chǎn)投機行為給公司造成了超過100億日元的損失,遂提起股東代表訴訟要求上述責任人員賠償C公司的相關損失。

東京地方法院以下述理由駁回了原告的起訴:“股東代表訴訟是為了防止公司雖有權追究董事的責任,卻因董事間的特殊關系而怠于行使其追責權、以致?lián)p害公司進而是全體股東的利益而由股東代替公司提起并參加訴訟的制度,其以公司具有提起訴訟的權限為前提。但是,法院對公司作出破產(chǎn)宣告后,破產(chǎn)財團的管理處分權專屬于破產(chǎn)管理人,追究董事責任的訴訟是關于破產(chǎn)財團的訴訟,因而只有破產(chǎn)管理人具有當事人資格公司不具備提起訴訟的權限。而且,破產(chǎn)管理人負有在法院的監(jiān)督下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公平誠實地執(zhí)行其職務的責任,其與董事間并不存在特殊關系,因而不可能怠于追究董事的責任進而損害公司的利益。允許股東提起代表訴訟沒有實質(zhì)性的根據(jù)。那么我們認為,在法院對公司作出破產(chǎn)宣告后,追究董事責任的權限專屬于破產(chǎn)管理人,股東不能提起代表訴訟?!?

4.山一證券事件

D公司的股東針對其原董事提起的股東代表訴訟正在審理的過程中,法院對D公司作出了破產(chǎn)宣告。破產(chǎn)法院認為破產(chǎn)程序開始后繼續(xù)進行股東代表訴訟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股東代表訴訟應當因破產(chǎn)程序的開始而中止,管理人可以繼受該訴訟,理由如下:“股東代表訴訟是為了確保追究董事責任的實效性而由股東代位公司對董事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其性質(zhì)與債權人代位訴訟相同。債權人代位訴訟是債權人行使債務人所享有的對第三債務人的權利。破產(chǎn)程序開始后,破產(chǎn)管理人將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執(zhí)行保全與回復破產(chǎn)財團的任務。對破產(chǎn)人的債權人和股東而言,破產(chǎn)財團的管理處分權專屬于破產(chǎn)管理人。行使屬于破產(chǎn)財團的權利的債權人代位訴訟的原告,將因債務人的破產(chǎn)而喪失其正在行使的對上述權利的管理處分權,進而喪失在債權人代位訴訟中的當事人資格……以上論述適用于與債權人代位訴訟性質(zhì)相同的股東代表訴訟。在股東代表訴訟審理的過程中,若公司開始了破產(chǎn)程序,由于相關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屬于破產(chǎn)財團的權利,因此,股東代表訴訟將因破產(chǎn)程序的開始而中止,破產(chǎn)管理人可以繼受該訴訟?!?

5.東京商銀事件

信用協(xié)同組合的組合成員針對原理事和代表理事提起的組合成員代表訴訟正在審理的過程中,法院對該信用協(xié)同組合作出了開始金融再生程序的決定。10

一審法院認為:“由于金融再生法第11條規(guī)定‘金融再生程序開始后,代表被管理金融機構執(zhí)行業(yè)務并管理、處分其財產(chǎn)的權利專屬于金融整理管財人’,那么,追究金融機構的董事、理事等經(jīng)營者的責任的權利亦專屬于金融整理管財人,本案中的組合成員將因此失去提起或參加代表訴訟的資格。”11

二審法院作出與一審同樣的判斷后(該案例未發(fā)布),組合成員上訴到日本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的判決首先分析了金融整理管財人按照《金融再生法》的規(guī)定執(zhí)行金融重整事務的性質(zhì),其認為“金融整理管財人始終都是代表被管理金融機構執(zhí)行業(yè)務并管理處分其財產(chǎn),并非被管理金融機構失去對其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然后由金融整理管財人代替被管理金融機構取得上述管理處分權。在這一點上,金融整理管財人與公司更生等程序中的管理人存在法律地位上的差異”。也就是說,金融整理管財人按照金融再生法的規(guī)定執(zhí)行金融重整事務與一般倒產(chǎn)程序中管理人執(zhí)行事務的區(qū)別在于:金融整理管財人是被管理金融機構的“代表”,其本身并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被管理金融機構不會失去對事業(yè)和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而一般倒產(chǎn)程序中的管理人則是“代替”債務人執(zhí)行職務,“代替”乃代位的意思,這種情況下的管理人具有相對獨立的法律地位,因此,程序一旦開始,債務人則失去對事業(yè)和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該管理處分權專屬于管理人。那么在金融再生程序中,由于被管理金融機構并不失去訴訟資格,代表訴訟不會失去適用的前提?;谶@種認識,最高法院撤銷第一審和第二審的判決,發(fā)回第一審法院重審。12

(二)判例態(tài)度分析

在Sun Wave工業(yè)事件中,一審法院認為:公司更生程序一旦開始,追究違法高管責任的權利就專屬于管理人。管理人“在法院的監(jiān)督下,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公平誠實地執(zhí)行職務”,并且“其違反上述注意義務,則對利害關系人負有賠償責任”。因此,在公司更生程序中,股東代表訴訟“并無適用的余地”。也就是說,股東代表訴訟既沒有適用的可能,也沒有適用的必要。沒有適用的可能是因為公司更生程序開始后追究高管人員責任的權限專屬于管理人;沒有適用的必要是因為管理人不會怠于行使對高管人員的追責權。二審法院強調(diào)管理人“由法院選任”,進一步為管理人不會怠于行使對高管人員的追責權這條理由增加了些許合理成分。

辻和事件的判決解釋了為何“公司的事業(yè)經(jīng)營權和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專屬于管理人構成股東不得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理由。這是由于:“是否提出上述訴訟應當由管理人來判斷,公司不具有提起上述訴訟的權限……股東代表訴訟以公司具有追究高管人員的責任、提起訴訟的權限為前提?!比展獬淌录呐袥Q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釋,“股東代表訴訟是由股東代替公司提起并參加訴訟的制度,其以公司具有提起訴訟的權限為前提”而破產(chǎn)程序開始后,公司的訴訟權限轉(zhuǎn)交并專屬于破產(chǎn)管理人,股東代表訴訟因此失去適用的前提。山一證券事件的決定更進一步地指明了“股東代表訴訟其性質(zhì)與債權人代位訴訟相同”。上述三則裁判或暗示或明示了其對股東代表訴訟之性質(zhì)所持的看法,簡言之,即認為股東代表訴訟是股東代替公司提起訴訟,其性質(zhì)為代位訴訟,因此,一旦公司失去訴訟資格,股東自然失去提起和參加股東代表訴訟的權限。

在東京商銀事件中,日本最高法院判決通過將金融整理管財人與一般倒產(chǎn)程序中的管理人進行對比,分別論述了在破產(chǎn)、公司更生、民事再生中債務人的訴訟資格會因程序的開始而轉(zhuǎn)移并專屬于管理人,并且針對該案的具體情況,表明了只要被管理金融機構不因金融再生程序的開始而失去訴訟資格,組合成員就不會因金融再生程序的開始而失去提起代表訴訟的權利。雖然該判決沒有針對破產(chǎn)、公司更生和民事再生,明確地指出程序的開始將當然地使股東代表訴訟失去適用的前提,但由于該判決詳細說明了一般倒產(chǎn)程序的開始會使債務人失去訴訟資格,又說明了只要債務人不失去訴訟資格,代表訴訟的起訴權人就有權提起代表訴訟,因此,大部分學者通過反向推理,認為一旦債務人失去了訴訟資格,代表訴訟的起訴權人就不得提起代表訴訟,即最高法院對股東代表訴訟在一般倒產(chǎn)程序中的應用持否定態(tài)度。日本最高法院在上述判決中所表明的立場,無疑會對此后各級法院的類似審判實踐及相關問題的學術探討產(chǎn)生重大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案件事實各不相同,但日本法院不約而同地對股東代表訴訟在一般倒產(chǎn)程序中的應用持否定態(tài)度。究其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倒產(chǎn)程序的開始將使債務人公司失去訴訟資格,追究高管人員責任的權限專屬于管理人(以下稱為“A-1”)。第二,管理人不會怠于對高管人員責任的追究(以下稱為“A-2”)。當然,A-1還隱含了一個前提——股東代表訴訟的性質(zhì)為代位訴訟。

三、學說的梳理

關于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有無應用的余地,日本學界的態(tài)度大致分為肯定說否定說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折中說三種。

(一)否定說

否定說為學界的通說或稱多數(shù)說,即認為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沒有適用的余地的學說。其理由大多與上述判例所論及的理由A-1或A-2相同,即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債務人公司失去訴訟資格,追究高管人員責任的權限專屬于管理人,管理人不會怠于對高管人員責任的追究。13

除以上兩種理由外,其他的理由包括:其一,“由管理人來追責可以防止董事與股東串通,濫用股東代表訴訟,逃避或減輕自己的責任?!?4也就是說,禁止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中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是出于預防個別董事與股東基于不正當?shù)哪康拇ㄌ崞鹪V訟(以下稱為“A-3”)。其二,“股東代表訴訟是公司內(nèi)部紛爭的解決手段,其不應對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的利益產(chǎn)生直接影響。但是,如果公司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tài),股東所持股份的價值將變?yōu)榱?,給公司造成的費用將成為債權人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允許股東提起、參加股東代表訴訟,無異于給予股東利用債權人的成本與風險謀求自身所持股份價值增值的機會……基于上述理由,我們認為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若允許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有可能妨害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公平與平等,因此,無論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及當事人資格是專屬于管理人,還是由公司繼續(xù)行使,只要倒產(chǎn)程序一開始,股東就應失去股東代表訴訟的起訴權與參加權,已經(jīng)提起的股東代表訴訟應當中止或者以不合法為由予以駁回,程序開始后的起訴也應視為不合法而予以駁回?!?5可以看出,該觀點認為股東不得在倒產(chǎn)程序中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并非其失去了起訴的前提——債務人公司當事人不適格,而是因為其自身在倒產(chǎn)程序中處于最劣后的地位(以下稱為“A-4”)。

(二)肯定說

所謂肯定說,即認為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有應用的余地的學說。肯定說濫觴于服部榮三對上述SunWave工業(yè)事件的評議,他認為:“既然管理人有選擇以訴訟的方式或者通過查定制度來追究董事等高管人員的損害賠償責任的自由,那么當然應當保留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權利。法律并沒有明文禁止股東在更生程序中的一切權利,因此不應否定與更生程序并不發(fā)生積極沖突的股東代表訴訟……雖然管理人由法院選任并受法院監(jiān)督,并負有善管義務,但是并不能以此完全排除管理人怠于追究董事等高管人員的責任的可能性。法院的監(jiān)督畢竟是有限的,而且管理人也可能受人情等因素的左右……因此,我們認為還是應當保留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權利?!?6

之后,有學者在繼承與發(fā)展先前各種肯定說的觀點的基礎上,對肯定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應用的理由作出了更為清晰的總結(jié):“其一,管理人對董事等高管人員的追責權屬于為重建公司而享有的廣泛的裁量權之一,這與股東追究董事等高管人員的責任存在立場與關注點上的差異。其二,股東本來就享有以獨立于公司的立場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權利,只要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在更生程序、再生程序中禁止股東的一切權利,即使在管理人專享公司的業(yè)務執(zhí)行權與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后,股東也不因此失去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權利。其三,允許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這與更生程序或再生程序的目的并不發(fā)生積極的沖突。其四,管理人并非沒有怠于追究董事等高管人員責任的可能性。”17

可見,肯定說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五點:第一,股東代表訴訟的起訴權為股東固有的權利,即使公司失去訴訟資格,股東的起訴權也不受影響(以下稱為“B-1”);第二,法律并沒有明文禁止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一切權利行使(以下稱為“B-2”);第三,股東代表訴訟與倒產(chǎn)程序之目的并不發(fā)生積極的沖突(以下稱為“B-3”);第四,即使管理人積極追究高管人員的責任,其立場、關注點也與股東截然不同(以下稱為“B-4”);第五,管理人并非沒有怠于追究高管人員的責任的可能性(以下稱為“B-5”)。

(三)折中說

折中說認為對于是否贊同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應用,應根據(jù)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其以否定為原則,以肯定為例外。其大體又分為區(qū)分股東代表訴訟與倒產(chǎn)程序的先后順序來確定是否贊同股東代表訴訟的應用,以及區(qū)分倒產(chǎn)程序的不同類型來判定是否贊同股東代表訴訟的應用兩類觀點。

前一類觀點主要認為:在股東代表訴訟審理的過程中,公司開始了倒產(chǎn)程序的,該股東代表訴訟并不因倒產(chǎn)程序的開始而中止。即使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債務人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專屬于管理人,也不應影響倒產(chǎn)程序開始前的股東代表訴訟。但是,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股東不得再提起新的股東代表訴訟。18這種觀點事實上并未給出明確的理由,筆者認為這大概是從訴訟經(jīng)濟的角度考慮而得出的結(jié)論(以下稱為“C-1”)。

后一類觀點又分為肯定股東代表訴訟在重整程序19中的應用和肯定股東代表訴訟在民事再生程序中的應用兩種觀點。

肯定股東代表訴訟在重整程序中的應用的觀點主要是基于對股東地位的考慮?!霸谧鳛榍逅阈统绦虻钠飘a(chǎn)程序中,在財團債權人和優(yōu)先的破產(chǎn)債權人得到百分之百的受償后,一般的破產(chǎn)債權才開始參與分配,因此,對于破產(chǎn)程序中的公司而言,其股東事實上并不具有需要依靠股東代表訴訟予以保護的利益?!迸c此相對,“在公司更生程序或民事再生程序中,可以說股東仍然享有一定的權利”。20也就是說,只要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仍然享有一定的權利,就應當保障其股東代表訴訟的起訴權(以下稱為“C-2”)。

肯定股東代表訴訟在民事再生程序中的應用的觀點則主要是立足于民事再生程序相對于公司更生程序的特殊性。有的學者認為“再生程序與更生程序不同,管理人不是必備的機關,21因此,至少在沒有選任管理人的情形中,應當允許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22有的學者更進一步地指出:“民事再生程序與公司更生程序不同,股東的權利不是利益調(diào)整的對象,股東不包含在管理人的善管注意義務負責的‘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內(nèi)……在這種情形中,得出股東有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結(jié)論也是有充分余地的。”23可以看到上述兩種觀點或理由都隱含了一個前提,即股東在民事再生程序開始后仍享有權利。那么,如果采用DIP型程序,公司仍享有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而且這種管理處分權很可能掌握在原來的高管人員手中,這時高管人員很可能利用其對公司事務的執(zhí)行權來逃避責任;即使在管理人型程序中,管理人也不再像在更生程序中那樣關注股東的利益,因此前一種情況屬于欠缺來自于管理人的保護(以下稱為“C-3”),后一種情況則屬于不在管理人的保護范圍內(nèi)(以下稱為“C-4”)。無論上述哪種情況,都應允許股東通過股東代表訴訟追究高管人員對公司的損害賠償責任,進而保護自己的權益。

(四)學說綜述與爭點總結(jié)

梳理上述各種學說及其理由會發(fā)現(xiàn)如下情形。

A-1與B-1構成第一對爭點,其分歧在于公司失去訴訟資格是否當然地導致股東失去股東代表訴訟的起訴權。若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則相應地認為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沒有適用的余地;反之,則認為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有適用的余地可以看到,對上述問題作肯定回答的判例和學說主要是認為股東代表訴訟的性質(zhì)類似于債權人代位訴訟,因此,在法律對股東代表訴訟缺乏明確規(guī)定的背景下,應當參照適用債權人代位訴訟的相關規(guī)定——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債權人代位訴訟應當中止。但是,對于股東代表訴訟的性質(zhì)學界一直存在爭議,這樣,對于上述問題的肯定回答就存在疑問了。

A-2與B-5構成第二對爭點,即管理人到底有沒有可能怠于追究高管人員的責任換言之,這涉及在倒產(chǎn)程序中引入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必要性問題。事實上B-4、C-3 C-4的關注點也都在股東的權利是否會得到管理人的有效保護上,而擔心管理人怠于追究高管人員的責任無非也是源自于保護股東的間接利益的目的。因此,B-4、C-3、C-4可以與A-2與B-5歸于一類。

A-4與C-2構成第三對爭點,其涉及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地位的問題,或者說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是否仍享有實際利益的問題。無論其他問題會得到怎樣的回答,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任何理論上的探討都將失去現(xiàn)實意義。因為我們的一切探討都是為制度設計提供理論支持,而制度設計的目的在于切切實實地保護股東的利益,當股東不存在任何需要保護的利益時,以保護股東利益為目的的制度安排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學術討論都將失去現(xiàn)實意義。

A-3認為禁止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是防止其濫用該權利,那言外之意是不是只要股東不濫用該權利,該權利就應得到承認?如果關于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是否仍然享有實際利益的問題屬于探討股東代表訴訟的正當性的問題,那么A-3顯然就是關于股東代表訴訟的合理性問題。B-3將股東代表訴訟與倒產(chǎn)程序之目的并不發(fā)生積極的沖突作為理由,但并沒有具體指明倒產(chǎn)程序之目的。筆者認為,破產(chǎn)清算程序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保障債權人能夠從債務人的清算價值中得到公平的受償,而重整型程序不直接對債務人進行清算,而是進行一系列的挽救措施,最終目的無非也是為了提高債權的受償率。如果股東不合理地行使權利,無疑將直接侵害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可以將B-3歸結(jié)為由股東通過股東代表訴訟來維護公司的利益的合理性的問題,則A-3與B-3共同構成第四對爭點,即在倒產(chǎn)程序中引入股東代表訴訟的合理性。

C-1由于沒有提出任何理由,因此不存在討論的必要。

B-2以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作為肯定說的理由。事實上正是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才引起了學術上的廣泛爭鳴。如果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也能成為理由,那么其既可以作為肯定說的理由,同樣可以作為否定說的理由。

四、爭點的分析

(一)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地位

在公司法制下,股東是公司的所有權人,享有資產(chǎn)收益、表決重大事項、選擇公司管理者等重要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司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然而,當公司陷入經(jīng)營失敗的危機狀態(tài)后,股東將失去對公司的支配權。破產(chǎn)法制設計了一套有別于公司法制的公司治理模式,股東不再是法律優(yōu)先保護的對象,如何使全體債權人得到公平的受償成為破產(chǎn)法制的核心課題。在破產(chǎn)清算程序中,管理人將接管公司事業(yè)的執(zhí)行權與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在重整程序中,即使公司依然保留事業(yè)的執(zhí)行權與財產(chǎn)的管理處分權其權利的行使、事務的執(zhí)行也將受到法院的嚴格監(jiān)督。公司不再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債權人的利益將得到優(yōu)先保護。

在日本《破產(chǎn)法》與《民事再生法》中,股東的權利不受任何調(diào)整,股東的利益處于不被關注的狀態(tài)。與此相對,《公司更生法》則在第1條明確規(guī)定:“本法以適當?shù)卣{(diào)整債權人、股東及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謀求公司事業(yè)的維持更生為目的。”不僅如此,公司更生法還以具體的制度安排充實對股東利益的保護。例如,股東無需申報即可參加更生程序,在利害關系人集會上參與分組表決,可以制定更生計劃。24但是,公司更生程序的“利益調(diào)整”并不是為了全面保障股東的利益。例如,若更生程序開始時公司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tài),則股東不享有表決權。25最為重要的是,如果更生計劃規(guī)定100%減資或者無償出售全部股份,那么股東也只能服從。從上述法律規(guī)定來看,在倒產(chǎn)程序中,股東名副其實地處于“最劣后”的地位。盡管如此,法律也并未明文否定股東的權利或利益。

進入破產(chǎn)清算程序的公司一般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tài),進入重整程序的公司也大多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tài),然而,這只是就程序開始時的債務人公司的清算價值而言。倘若從此時公司的清算價值來看,股東恐怕無法得到任何利益。這也是很多學者否定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應用的最為重要的根據(jù)之一。然而,持否定說的學者們似乎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公司的債權人甚至是股東最終能夠從公司得到多少分配,只有在最后分配之時才能確定。因為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債務人公司的財產(chǎn)價值仍然處于變動之中。

此點在重整程序中的公司上反映得更為明顯。重整程序中的公司的“更生價值”遠比程序開始時的清算價值要有意義得多?!傲私庖患疫m用第11章程序的公司是否具有清償能力的問題,就像想知道一根火柴在劃過火柴盒時是否能劃著一樣,只有用過了這根火柴我們才能知道它是否能劃著。”26在重整程序中,股東完全可以期待在公司起死回生之后,從公司的剩余財產(chǎn)中獲得分配。只要100%減資或者無償出售全部股份的更生計劃案或再生計劃案尚未被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并得到法院認可,股東權就不會消滅。只要股東權依然存在,股東代表訴訟的起訴權就不會失去基礎。

有的學者將公司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tài)后、股東不再享有表決權,作為否定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理由。27但需要注意的是,優(yōu)先權股東同樣不享有表決權,但卻有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因此,表決權與股東代表訴訟的起訴權并無必然聯(lián)系。

100%減資通常是重整程序中的公司用以吸收新的投資,走出財務困境,最終實現(xiàn)事業(yè)再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100%減資的情形中,債務人公司的原股東將完全失去其股東的地位,購買公司所發(fā)行的新股的股東,將取而代之。這些新股東在投資購買處在重整程序中的公司的股票時,本來已經(jīng)憂心忡忡,如果再剝奪他們通過股東代表訴訟維護公司進而是自身的利益的機會,恐怕將降低100%減資的吸引力,最終本有再生希望的債務人公司將由于融不到資而不得不走向清算。

另外,在破產(chǎn)清算程序中,一般債權人的債權都很難得到滿足,更不用說股東的利益。但是,泡沫經(jīng)濟時代也曾出現(xiàn)過所有債權人皆得到足額受償?shù)钠孥E。28可見,在破產(chǎn)清算程序中,股東從最后分配中獲取收益也并非完全沒有可能。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股東并不必然喪失其法律上的地位,其仍可能享有實際利益。因此,股東代表訴訟完全具有合理的價值基礎。

(二)股東代表訴訟的性質(zhì)

1.股東代表訴訟的起源29

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人對一切事物,無論是國家還是別的什么,思考到它們最初的成長和起源,就能對它們獲得明確的概念。”要了解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現(xiàn)在,就必須研究其發(fā)展歷史。

代表訴訟制度起源于英國,其最初目的是為了解決集團與集團外的第三人的沖突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封建主與受封人經(jīng)常因土地租賃合同而發(fā)生糾紛。由于受封人無論在經(jīng)濟實力還是法律地位上都明顯落后于封建主,使得他們不得不團結(jié)起來與封建主周旋。受封人通常結(jié)成一定的團體,然后選舉出代表者,由其為了全體集團成員的共同利益、代表全體集團成員與封建主交涉。受封人集團的代表者與封建主的交涉結(jié)果將及于所有集團成員,即使是那些沒有與封建主發(fā)生糾紛的集團成員,也要受到該結(jié)果的拘束只不過,這時的集團范圍非常狹小,成員之間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

之后,這種結(jié)成集團、選舉代表者與封建主交涉的形式開始運用于訴訟之中。再到后來,17世紀的衡平法院正式確認了這種訴訟形式。由此,代表訴訟制度便產(chǎn)生了。

在代表訴訟制度開始實行的最初階段,為了證明代表者能夠代表集團的共同利益法院往往要求代表者必須出示全體集團成員的同意書??梢?,這時的代表者被看作是全體集團成員的訴訟代理人,其訴訟行為視為全體集團成員的共同意志,訴訟結(jié)果當然及于集團的所有成員。

公司制度產(chǎn)生以后,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促進興業(yè)投資、推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先進工具,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運用。在規(guī)模龐大的股份有限公司內(nèi),要求代表者出示所有股東的同意書已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因此,衡平法法院不再要求代表者提供其他集團成員的同意書,而是由自己來判斷代表者的訴訟理由是否符合整個集團的共同利益。從此集團中的成員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個人意思提起集團訴訟。

股東代表訴訟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已經(jīng)是19世紀。1843年的福斯訴哈波特爾案(Foss v.Harbottle)翻開了股東代表訴訟的第一頁。該案中法官確立的原則對之后的英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發(fā)展與應用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在該案中,原告股東認為被告董事的違法行為對公司造成了損害,因而請求被告就公司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對于這一訴訟請求,副大法官威格蘭(Vice Chancellor SirW igram)認為:“董事們的行為給公司造成了損害,理應由公司提起訴訟。另外,像本案這樣,公司設置了董事會并且也召開過股東大會,完全可以由股東大會采取適當?shù)拇胧┦构镜玫綋p害賠償?!币虼耍ㄔ厚g回了原告請求。本案確立的大多數(shù)規(guī)則極大地限制了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在英國的運用。

2.美國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相對于在“故鄉(xiāng)”受到的冷遇,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得到優(yōu)待。

由于起源于集團訴訟,股東代表訴訟一開始在美國便被作為集團訴訟的一種形式對待。根據(jù)《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第23條的規(guī)定,法院對集團訴訟的審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包括共同問題在內(nèi)的先決條件即得以“集團訴訟形式”受理的條件審查;第二部分是對集團訴訟成立的維持條件即得以集團訴訟形式進行的條件審查。在第一部分審查中,先決條件主要包括集團人數(shù)眾多、眾多集團成員共同的法律問題和事實問題、代表人請求的典型性以及原告的充分代表性。30關于原告股東的充分代表性,該規(guī)則第23條第1款規(guī)定道:“派生訴訟無法維持的情況是指,原告在行使公司或者社團的權利時,不能公正且充分地代表類似情況下的股東或者社團成員的利益的情形?!笨梢?,作為一種少數(shù)股東權,股東代表訴訟必須符合原告股東的充分代表性的條件。原告股東代表的是“股東或者社團成員的利益”。這就付與了股東代表訴訟以“代表訴訟性”。

與此相對,美國《商事公司示范法》(2002年)第7.41條第2項卻將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股東的充分代表性規(guī)定為“公正且充分地代表公司的利益”??梢姡c《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不同,《商事公司示范法》賦予了股東代表訴訟以“代位訴訟性”。這就產(chǎn)生了代表訴訟性與代位訴訟性的爭議。

3.究竟是代表訴訟性還是代位訴訟性

日本于1950年修改商法時從美國引入了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當初GHQ31提交給日本的法律草案完全是以美國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為原型,這表現(xiàn)在:第一,股東必須先向董事會等公司機關提出起訴請求,如果董事會等公司機關拒絕起訴,提出了起訴請求的股東才有資格作為全體股東的代表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第二,法院會在審理的最初階段首先判斷原告股東是否有資格充分地代表其他股東,如果法院作出否定判斷,則該判決的效力不及于其他股東。32但是,日本方面并未完全采納美方的主張,相對于股東的充分代表性,其更加重視股東能否充分地行使公司的訴權??梢姡毡静杉{了代位訴訟性的觀點,而非代表訴訟性。

所謂的代位訴訟性,就是將股東代表訴訟看成是個別股東作為公司的機關,代替公司行使公司所享有的訴權。原告股東并不是代表全體股東行使權利,而是代位公司行使權利。股東原本是否具有追究違法主體之責任的資格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即股東的充分代表性并不是重點,只要公司具有訴訟資格,作為公司的內(nèi)部機關,股東就可以代表公司行使其訴權,股東行使該訴權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這種觀點反映在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中:第一,股東代表訴訟的起訴權是單獨股東權,只要持續(xù)持有公司股份六個月的股東就具有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資格。第二,訴訟費用是按照其所請求的公司的損失額的一定比率計算。第三,由于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而提起股東代表訴訟,訴訟的結(jié)果歸屬于公司。第四,公司和其他股東可以加入到原告一方參加訴訟。秉持代位訴訟性立場的日本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相對于美國的最大特點在于:只要股東的起訴請求被公司機關拒絕,股東即可自由地以股東代表訴訟的形式起訴,而不必再接受法院的集團訴訟形式的審查。

相對于立法上所采取的代位訴訟性的立場,日本學界卻一直存在代表訴訟性的觀點?!埃⒎ㄉ希┕蓶|代表訴訟采取了代位行使公司權利的構造,這主要是基于對公司獨立于股東的法人人格的承認,但是,如果揭開公司法人人格的面紗,行使的公司權利不過是全體股東的權利?!?3代表訴訟說認為股東代表訴訟是由少數(shù)股東代表全體股東為維護全體股東的利益而提起訴訟。如果說代位訴訟說強調(diào)的是原告股東作為公司機關這一股東代表訴訟的形式特征,代表訴訟說則更重視原告股東為全體股東利益而行使共益權這一股東代表訴訟的實質(zhì)特性。

筆者認為,股東代表訴訟具有鮮明的代表訴訟的特點,而非代位訴訟性。

首先,從起源上來看,其最初就是作為集團訴訟的一種形式而運用于公司法領域。全體股東被視為一個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團,而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股東只不過是作為這個集團的代表而提起訴訟。

其次,從近年來日本立法的變化與司法實務的發(fā)展來看,可以說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正逐漸回歸代表訴訟性。從立法上看,日本1993年修訂商法時,對股東代表訴訟制度進行了大幅修改。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將訴訟費用統(tǒng)一規(guī)定為8200日元,而不再像先前那樣按原告所主張的公司損失額的一定比率計算。這表明,原告股東不再是代位公司提出賠償請求,而是基于自己及全體股東對責任主體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提起訴訟。從司法上看,2001年的萬兵事件中,日本最高法院認可了公司補充加入到被告董事一方參加訴訟。34同年商法修改明文規(guī)定經(jīng)過監(jiān)事同意后,公司可以補充加入到被告一方參加訴訟現(xiàn)行公司法第849條第2款保留了這一規(guī)定。可見,最高法院從判例上、商法修改從立法上確認了公司在股東代表訴訟中加入到被告一方的可能性。這就使代位訴訟說受到了相當大的挑戰(zhàn)。從法理上看,訴訟雙方當事人正是因為存在利益分歧,又無法通過協(xié)商達成一致,才最后交由司法公正裁判。如果以代位訴訟說的觀點,將股東視為代位公司參加訴訟,那么股東在訴訟中就代替公司的訴訟地位、享有公司的訴訟權利。然而,若同時允許公司加入到被告一方,則原、被告雙方都將歸結(jié)于公司這一主體,這顯然違背訴訟法原理。允許公司加入到被告一方,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由于股東曾向公司提出過追究違法主體之責任的起訴請求,但公司未予采納,在這個意義上,股東與公司存在立場上的對立。

經(jīng)過上述分析,筆者得出的結(jié)論是:股東代表訴訟的性質(zhì)與其制度名稱的表述一致即代表訴訟性。

那么,回到本文的命題,在倒產(chǎn)程序中,縱使債務人公司將失去訴訟資格,也不影響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權利。因為股東并非代位公司提起訴訟,其訴訟地位并不受公司影響,訴訟權利也不受公司拘束。股東代表訴訟是由少數(shù)股東代表全體股東提起的訴訟,其與債權人代位訴訟具有本質(zhì)差別。

(三)在倒產(chǎn)程序中引入股東代表訴訟的必要性

否定股東代表訴訟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應用的觀點,主要以管理人沒有可能怠于追究債務人公司高管人員的責任為理由。然而事實證明,管理人很少追究高管人員的責任。35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管理人是否真的沒有可能怠于追究債務人公司高管人員的責任筆者認為基于下述理由,管理人完全有可能怠于追究債務人公司高管人員的責任。

首先,在重整程序中,存在DIP型程序或?qū)鶆杖斯镜母吖苋藛T選任為管理人的情形。那么,債務人公司的高管人員完全有可能憑借其執(zhí)行管理人職務的便利,掩蓋自己先前侵害公司利益的違法行為,逃避自己本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其次,在重整程序中,債務人公司并不馬上進行清算,而是按照重整計劃謀求經(jīng)濟再生。在很多情形中,管理人將選擇繼續(xù)債務人公司的營業(yè)。由于債務人公司的原經(jīng)營團隊最了解公司的實際情況,并且在員工中具有相當威信,管理人很可能留用全部或部分原經(jīng)營團隊的成員,以此來幫助自己迅速了解公司內(nèi)部的各種情況,并一同汲取先前經(jīng)營失敗的教訓,尋找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調(diào)整經(jīng)營策略,改善管理體制,鼓舞員工士氣,共同實現(xiàn)公司的起死回生。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先前存在背信行為的高管人員,管理人很有可能網(wǎng)開一面,給予他們“戴罪立功”的機會。

再次,在任何倒產(chǎn)程序中,股東的利益都不是管理人關注的重點。即使管理人發(fā)現(xiàn)公司的原高管存在背信行為,很可能基于追責成本與效率的考慮而輕易放棄公司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因此,盡管管理人由法院選任,并按照法律規(guī)定對債務人公司、全體債權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承擔善管注意義務,但理論和事實證明,由管理人專享對債務人公司高管人員的追責權,無法切實保障公司以及股東的利益。由此可見,在倒產(chǎn)程序中引入股東代表訴訟具有實際意義。

(四)在倒產(chǎn)程序中引入股東代表訴訟的合理性

根據(jù)上文的分析,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中仍可能享有實際利益,并且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權利不會因為公司失去訴訟資格而受到影響,允許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中提起股東代表訴訟不但不存在理論上的障礙,還具備實務上的需求。那么,對倒產(chǎn)程序中的股東代表訴訟的應用合理性的懷疑,就主要體現(xiàn)在對債權人利益有可能受損的擔心上。關于股東代表訴訟的存在致使債權人利益受損,可能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種為濫訴。濫訴是指股東完全以實現(xiàn)個人利益為目的而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濫訴的目的多種多樣,例如可能出于私人恩怨而以股東代表訴訟的方式打擊個別高管人員,增加其應訴負擔;或者以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損害公司形象為威脅,要求公司滿足自己的一定利益。自從日本1993年商法修改將訴訟費用降為8200日元以后,由于缺少美國那種審查原告股東“充分代表性”的程序,日本的股東代表訴訟案件大幅增長,存在一定的濫訴現(xiàn)象。36但是,這種濫訴行為完全可以通過設計別的制度加以防止。例如,法官可依職權或經(jīng)申請要求原告股東提供擔保,或者判處以不正當目的起訴的原告承擔被告的合理訴訟費用。任何一項制度都有被不當利用的可能,如果因此而放棄這項制度,那無異于因噎廢食。

第二種屬于“幫倒忙”的情形。股東確實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而提起股東代表訴訟,但反而造成公司負擔,進而影響債權人的受償。例如,股東應訴能力不足,導致公司眼睜睜地錯過本應得到的訴訟利益,還要因敗訴而負擔被告一方的訴訟費用;或者雖然股東代表訴訟勝訴,但被告的賠償?shù)陀诠緸榇烁冻龅母鞣N成本。對于上述情形,可以通過管理人積極地介入訴訟加以避免。股東代表訴訟只是追究高管人員責任的手段之一,其應與管理人制度互為補充,共同擔負起提高公司償債能力、維護債權人利益的任務。

五、結(jié)語

日本法律明確規(guī)定,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債務人失去訴訟資格。盡管如此,由于股東代表訴訟本質(zhì)上是一種代表訴訟,其不以公司具有訴訟資格為前提,因此,在倒產(chǎn)程序中,股東代表訴訟仍有適用的余地??紤]到股東在倒產(chǎn)程序中的利益仍然需要法律的保護以及管理人追究高管人員責任的消極態(tài)度,在倒產(chǎn)程序中引入股東代表訴訟十分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chǎn)法》也規(guī)定了管理人制度,并規(guī)定由管理人“代表債務人參加訴訟、仲裁或者其他法律程序”。37由于對該條文的理解不同,關于我國破產(chǎn)重整程序開始后債務人是否喪失訴訟資格,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見解。鑒于股東代表訴訟并不以債務人具有訴訟資格為前提,筆者認為,不管我國破產(chǎn)重整程序開始后債務人是否喪失訴訟資格,股東代表訴訟的應用都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礙。

注:

1日本的破產(chǎn)重整法律制度由破產(chǎn)、特別清算這兩種清算型程序和民事再生、公司更生這兩種重整型程序共同組成,俗稱“倒產(chǎn)四法”。除適用較少的特別清算程序由《公司法》的相關章節(jié)予以規(guī)定外,其他三種程序皆有專門立法,即《破產(chǎn)法》、《民事再生法》與《公司更生法》。

2日本《破產(chǎn)法》第44條、第80條,《民事再生法》第40條、第67條第1款,《公司更生法》第52條、第74條第款。

3日本《破產(chǎn)法》第45條、《公司更生法》第52條之二、《民事再生法》第40條之二。

4查定制度是審理倒產(chǎn)案件的法院在倒產(chǎn)程序內(nèi)迅速地確定債務人公司高管人員是否對債務人公司負有損害賠償責任的一種簡易程序。倒產(chǎn)程序開始后,對于債務人公司高管人員(被申請人)的違法行為,法院可依管理人的申請或依職權開始查定程序。在查定程序中,法官對被申請人進行單方審訊后,不經(jīng)查定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的口頭辯論,即作出查定決定。被申請人對查定決定不服的,可以自該決定送達之后的一個月內(nèi)提出異議之訴。查定決定一經(jīng)生效,則具有與判決同等的執(zhí)行力。參見日本《破產(chǎn)法》第177條至第181條,《民事再生法》第142條至第147條,《公司更生法》第99條至第103條。

5東京地方法院1966年12月23日判決,載《判例時報》469號(1967年),第57頁。

6東京高等法院1968年6月19日判決,載《判例タイムズ》227號(1969年),第221頁。

7大阪高等法院1989年10月26日判決,載《判例タイムズ》711號(1990年),第253頁。

8東京地方法院1995年11月30日判決,載《判例タイムズ》914號(1996年),第249頁。

9東京地方法院2000年1月27日決定,載《金融商事判例》1120號(2001年),第58頁。

10金融再生程序是由《日本金融再生法》所規(guī)定的專門適用于金融機構的重整程序,其區(qū)別于其他的倒產(chǎn)程序金融再生程序中的金融整理管財人與一般倒產(chǎn)程序中的管理人在法律地位上也有明顯區(qū)別。

11東京地方法院2001年5月31日判決,載《判例時報》1759號(2001年),第131頁。

12最高法院2003年6月12日判決,載《判例時報》1825號(2003年),第136頁。

13參見[日]兼子一監(jiān)修、三ケ月章[ほか]著:《條解會社更生法(上)》,弘文堂1973年版,第616頁;[日]松田二郎:《會社更生法(新版)》,有斐閣1976年版,第148頁;[日]木川統(tǒng)一郎 [ほか]編集:《新·実務民事訴訟講座》,日本評論社1981年版,第247頁;[日]上柳克郎,鴻常夫,竹內(nèi)昭夫編集代表:《株式會社の機関(新版)有斐閣1986年版,第267頁;[日]新谷勝:《株主代表訴訟と取締役の責任》,中央経済社1994年版,第257頁[日]山本和彥[ほか]編:《Q&A民事再生法(第2版)》,有斐閣2006年版,第345頁;[日]伊藤眞、田原睦夫監(jiān)修,全國倒産処理弁護士ネットワーク編:《新注釈民事再生法(上),金融財政事情研究會2006年版,第45頁;[日]青竹正一:《新會社法》,信山社出版2006年版,第294頁;[日]園尾隆司、小林秀之編:《條解民事再生法(第2版)》,弘文堂2007年版,第293頁;[日]伊藤真:《破產(chǎn)法民事再生法(第2版)》,有斐閣2009年版,第314頁。

14[日]松田二郎:《會社更生法(新版)》,有斐閣1976年版,第148頁。

15[日]土田亮:《金融整理管財人の選任と組合員代表訴訟の帰趨》,載《名城法學》53卷2號(2003年),第12頁至121頁。

16[日]服部栄三:《更生手続の開始と株主の代表訴訟》,載《ジュリスト》416號(1969年),第133頁至134頁。

17[日]園尾隆司、小林秀之編:《條解民事再生法(第2版)》,弘文堂2007年版,第676頁。

18[日]野間繁:《代表訴訟の性格》,載《法律論叢》32卷5號(1958年),第6頁。

19即公司更生程序與民事再生程序。

20[日]藪口康夫:《倒産手続中の會社と株主代表訴訟》,載《上智法學論集》44卷4號(2001年),第120至第121頁。

21日本民事再生程序以DIP型程序為原則,以管理人型程序為例外。DIP即Debtor In Possession的簡稱,DI型程序是指在重整程序開始后,法院不選任管理人,而仍然由債務人自己繼續(xù)執(zhí)行其業(yè)務、管理處分其財產(chǎn)的一種重整方式。與此相對,當采用DIP型程序有可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時,法院會選任管理人,選任管理人的程序通常被稱為管理人型程序。

22[日]山本和彥[ほか]編:《Q&A民事再生法(第2版)》,有斐閣2006年版,第345頁。

23[日]深山卓也:《一問一答民事再生法》,商事法務研究會2000年版,第185頁。

24日本《公司更生法》第165條、第166條第1款、第184條第2款。

25日本《公司更生法》第166條第2款。

26[美]David G.Ep stein、Steve H.Nickles、Jamese J.White著:《美國破產(chǎn)法》,韓長印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40頁。

27[日]田原睦夫:《金融整理管財人選任後の組合員代表訴訟の追行権》,載《ジュリスト》1246號(2003年),第133頁至134頁。

28這主要是由于從破產(chǎn)程序開始到債務人財產(chǎn)變價的過程中,房地產(chǎn)市場太過景氣,造成債務人所有的不動產(chǎn)價值迅猛攀升,破產(chǎn)財團最終得以滿足所有債權。

29本段參考[日]小林秀之、高田均:《株主代表訴訟とコーポレート?ガバナンス》,日本評論社2008年版,第187至第188頁;甘培忠:《論股東派生訴訟在中國的有效適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30羅斌:《程序法視野下的“欺詐市場理論”研究——以證券集團訴訟的確認為中心》,《政法論壇》2009年第期。

31即聯(lián)合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

32[日]高田均:《株主代表訴訟の理論と制度改正の課題》,同文館2008年版,第16至第17頁。

33[日]竹內(nèi)昭夫:《會社法の理論Ⅲ》,有斐閣1990年版,第231至第232頁。

34日本最高法院2001年1月30日決定,載《最高裁判所民事判例集》55卷1號(2001年),第30頁。

35 200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日本現(xiàn)行破產(chǎn)法首次引入高管人員責任查定的制度,根據(jù)東京地方法院民事第20部(破產(chǎn)再生部)的統(tǒng)計,2005年1月以來,該院破產(chǎn)案件高管人員責任查定的申請件數(shù)總共只有13件(200年受理破產(chǎn)案件25153件,2006年受理破產(chǎn)案件25694件,2007年受理破產(chǎn)案件26561件,2008年受理破產(chǎn)案件24476件);而大阪地方法院第6民事部的統(tǒng)計顯示,該院破產(chǎn)案件高管人員責任查定的申請件數(shù)2005年為5件(同年破產(chǎn)案件的申請件數(shù)為13617件),2006年為0件(同年破產(chǎn)案件的申請件數(shù)為11921件),2007年為6件(同年破產(chǎn)案件的申請件數(shù)為10884件),2008年為1件(同年破產(chǎn)案件的申請件數(shù)為10032件)。參見[日古谷慎吾:《東京地方裁判所における破産事件の運用狀況》,載《金融法務事情》1860號(2009年),第6頁至第13頁;[日]石井義規(guī):《大阪地方裁判所における破産事件の運用狀況》,載《金融法務事情》1860號(2009年),第14頁至第23頁。

36從1950年引入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到1989年的四十年間,日本的股東代表訴訟案件共為10件。1993年將訴訟費用統(tǒng)一改為8200日元以后,第一年就出現(xiàn)39件,1998年一年就突破了200件。參見[日]小林秀之、高田均:《株主代表訴訟とコーポレート?ガバナンス》,日本評論社2008年版,第88頁。

37《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chǎn)法》第25條第1款第7項。

猜你喜歡
代位債務人高管
主債務人對債權人有抵銷權時保護保證人的兩種模式及其選擇
保險代位求償權訴訟若干法律問題探析
淺析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力
重要股東、高管二級市場增、減持明細
重要股東、高管二級市場增、減持明細
重要股東、高管二級市場增、減持明細
重要股東、高管二級市場增、減持明細
淺析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力
淺析我國代位析產(chǎn)訴訟制度
論抵押權物上代位的實現(xiàn)制度
土默特左旗| 天台县| 绍兴市| 武城县| 宿迁市| 西和县| 樟树市| 南投市| 泗洪县| 九龙县| 新巴尔虎左旗| 阳泉市| 无棣县| 淮阳县| 武鸣县| 梁平县| 米林县| 双柏县| 桃园县| 吴桥县| 隆化县| 同仁县| 田林县| 宁安市| 舟曲县| 抚松县| 西安市| 遂昌县| 永善县| 六安市| 剑河县| 积石山| 乳山市| 萝北县| 天全县| 长治市| 福州市| 兴国县| 抚远县| 肃宁县|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