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軍
貴州省納雍縣中醫(yī)院,貴州 納雍 553300
面癱是目前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病,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砂l(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者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絕大多數為一則面部,極少數為雙側。本病相當于西醫(yī)面神經炎,西醫(yī)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認為局部受風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經管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癥、缺血、水腫,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局部營養(yǎng)血管痙攣,導致組織水腫,使面神經受壓,而出現(xiàn)炎癥。目前針灸治療為最有效的方法。筆者自2007年以來,采用針灸加閃罐治療面癱,療效較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8例病例來自本院門診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齡19~48歲,平均31歲。病程最短10小時,最長15天。
急性起病,癥狀可于數小時或1~7天內達到高峰,1周內就診者占大多數,表現(xiàn)為一側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癱瘓,額紋變淺或消失,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口唇向健側偏斜,不能皺額、蹙眉,閉氣、鼓腮、示齒,可有耳后乳突區(qū)壓痛,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喪失,聽覺過敏等。排除腦梗塞、腦出血等導致的中樞性面癱,中耳炎、乳突炎、腦膜炎等引起的周圍性面癱。
遵循局部取穴、循經取穴及經外取穴相結合的原則,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經穴為主。主穴:陽白、地倉、頰車、下關、翳風、合谷。隨證配穴:鼻唇溝變淺者加迎香;歪斜者加水溝;頦唇溝歪斜者加承漿;額紋消失或變淺、眼閉合不全者,陽白透魚腰;額紋上部未出現(xiàn),陽白透臨泣;皺眉不能或無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滯留取地倉透頰車、顴髎;聽覺障礙取翳風、聽會;偏頭痛取完骨或風池。常規(guī)消毒,選用30號1.5~2寸不銹鋼毫針,選用上述主穴及隨證配穴為主,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min。
以陽白、下關、地倉、頰車為治療面癱的主要穴位,取直徑為3.5cm的二號玻璃罐2~4個,用持針鉗夾棉球蘸許酒精 (注意:酒精棉球在瓶口一定要擠干以防酒精沾在罐口燃著后燒傷患者皮膚),燃著后往玻璃罐一閃火,馬上扣在患者面頰所選穴位上,隨即取下,再閃火再起罐,如此每穴閃扣15~20下,每天上午閃拔1次。注意要順序閃扣,如先取額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
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完全恢復正常,活動自如,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無口眼歪斜,無任何后遺癥。顯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部分恢復,活動欠靈活,臨床癥狀與體征部分消失,仍有輕度口眼歪斜。未愈:各種原因失治誤治,表情肌功能、肌力無恢復,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留有永久性后遺癥。
18例患者經7~15天治療,其中15例治愈,2例顯效,1例未愈,有效率達94.4%。
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少陽為半表半里之屬,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眼瞼不能閉合者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疏通此類經脈不僅可以調和氣血,散寒通絡,祛風清熱,改善局部癥狀,而且具有扶正補虛祛邪、防止病邪內侵之功效,故可治療面癱。主穴地倉為足陽明胃經穴,位于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和頰肌神經末支有面部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為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翳風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穴,有耳后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穿出;攢竹穴系足太陽膀胱經穴,有額肌及皺眉肌,布有額神經內側支。以上主穴均有主治口眼歪斜、頰腫之效,臨床取以上主穴配太陽、下關、合谷等穴具有加強主穴的作用。
連續(xù)閃罐法是將傳統(tǒng)的瘀血拔罐改進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強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閃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顯瘀血,既能除風,又能扶正。治療后面容依舊,不留瘀斑和紫暈,因此,深受患者的歡迎。通過連續(xù)閃罐,達到活血通經,扶正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
總之,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閃罐治療,兩種治療方法相得益彰,能提高面癱的治療的效果,且操作方便,無副作用,不失面癱治療的一種較好的方法。
[1]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
[2]張國忠,用閃罐治療頑性面癱[J].針灸臨床雜志,2004.6.
[3]胡熙明,宋祖敬.針灸臨證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