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花,張友林
(武威市涼州區(qū)中醫(yī)院,甘肅 武威733000)
《傷寒雜病論》之方劑不僅總結了漢代以前各個時期的煎藥方法,而且發(fā)展性地運用于臨床實踐,值得醫(yī)務人員在學習中借鑒與繼承。根據(jù)筆者學習體會,現(xiàn)列舉以下8 種煎藥方法,供同道中人商榷[1]。
微火煎藥法也稱文火煎藥,煎藥狀態(tài)俗稱“魚沸眼”,先以猛火使之沸,水沸之后,則當用微火(文火)煎之。微火煎藥法首推桂枝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因桂枝、生姜、厚樸等多含有揮發(fā)油,是藥物的有效成分之一,如果用武火急煎,容易使它的有效成分揮發(fā),影響方藥療效。此法用火過急會使湯液溢出,不僅造成藥材浪費,還造成藥物變性而有害于身體。微火慢煎是對一般湯劑的煎藥要求,其目的是將有效成分更多地煎煮出來。但微火煎藥法也有不易掌握煎藥用水量和煎藥時間的缺點。煎藥時先用適量水將藥物浸泡在容器內,以淹沒藥物為度,加水過多,則煎煮時間勢必過長,部分成分被破壞;加水過少,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2]。
去滓再煎法是指將藥物加一定量的溶媒后,置于火上加溫煮沸至一定時間后去滓取得藥液,而后將所得藥液重新置于火上加溫煮沸,使其容量減少、濃度提高的方法?!秱s病論》中,小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及旋覆代赭湯在煎煮時便采用了去滓再煎法,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柴胡系列方證中本身有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之癥,不宜再進大量湯液,故必須去滓再煎以濃縮其量,便于患者服藥。
以上7 方均寓辛、苦、甘于一爐而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欲使其效顯者,定要和合其力。去滓再煎可和合其力而專其功,使藥效增強。去滓再煎法雖然有以上優(yōu)點,但此煎藥方法耗費時間過長,不適合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
煎藥方法中的先煮與后下法,《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中記載尤詳,如麻黃湯,“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二升半”,所以先煮麻黃,是因其麻黃煮出之沫有“令人煩”的副作用。仲景用麻黃諸方,如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桂二麻一湯、越婢湯、麻黃加術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等,都注明“先煮麻黃,去上沫”。葛根湯中應先煎麻黃與葛根,后入其他藥物。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是因為葛根中淀粉先溶于水成膠狀,能防止麻黃堿的揮發(fā)。適當先煮麻黃、葛根,使麻黃、葛根藥性趨平和以達到祛邪舒筋、升津而不傷正之效應[3]。大小建中湯、炙甘草湯之飴糖之所以后下,因為其具有黏性,需要烊化服用。如同它藥一起煎煮,它藥均被其黏住,不易煮透,且容易焦糊。先煎與后下的煎藥方法能增效減毒、趨利避害,且被現(xiàn)代中醫(yī)藥學在臨床中廣泛應用[4]。但這種煎藥方法需要一定的專業(yè)技能,不易被群眾所掌握。且在目前密閉式電煎中藥機中很難被使用[5]。
分煮合服法是把一方中的多種藥物分別煮成湯液,然后再把分煮的湯液混合在一起溫服?!督饏T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之烏頭桂枝湯,“烏頭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合和服之,使營衛(wèi)和而表里雙解。這種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烏頭的毒性,保持桂枝湯的有效成分不被揮發(fā),提高烏頭桂枝湯的整體療效;缺點是不易為患者所掌握,需要一定的專業(yè)人士指導。
酒煎與水酒合煎法即單用酒煎藥或水酒同煎藥物的一種方法。醫(yī)圣仲景所用酒主要有清酒、白酒2 種。仲景亦稱美酒、無灰清酒,考之即今之米酒。功擅通經(jīng)溫陽、補益心肝,尤以色近赤而入血,功善行血養(yǎng)血,常用作煎藥、洗藥、浸漬、送服藥。白酒即初熟的米酒,因色白,曰白酒,常用作治療胸痹的主藥,現(xiàn)代可用黃酒或少量的高粱酒代替[6]。
古人以酒入藥,以行藥勢。仲景治療胸痹、心痛徹背,如瓜蔞薤白白酒湯,以瓜萎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瓜蔞薤白半夏湯,以瓜蔞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斤,白酒一斗。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以溫通血脈、散其久寒。在中藥的煎煮過程中加酒煎或水酒同煎,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的充分釋出,使藥力彰顯[7]。但酒為大辛大熱之品,張仲景在兩部經(jīng)典方藥中對表證、內熱、實證、癢疹、陽亢、津傷等證均禁用之,諸證飲之則無異于火上加油,病勢必加重,而對嘔、利、濕病、痰證、飲證、咳喘證、眩暈等證亦均未用酒,因酒為甘熱之品,能厚腸胃、釀濕化熱。
此法主要是指單用蜂蜜為溶媒煎煮中藥或單以水為溶媒加中藥久煎后,再加蜜煎煮的方法[8]?!督饏T要略》中,烏頭的煎法有二:其一,單用烏頭以水久煎,再加蜜煎。曰:“烏頭大者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內蜜三升,煎令水氣盡?!逼涠瑥头绞褂谜?,先以蜜另煎烏頭,再將蜜煎與其他藥同煎取汁,如烏頭湯,先將川烏“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再將川烏蜜煎與其他四味藥同煎取汁。上述2 種煎法旨在消除烏頭之毒性,并充分發(fā)揮其藥效。蜜煎與蜜水合煎法也有一定缺點,主要是:煎藥時間長(40~60 min),加水量不易掌握,蜂蜜容易粘鍋、焦糊,普通患者不易掌握操作要領等缺點,需要專業(yè)中藥師認真指導[9]。
蜜酒合煎法主要是指以酒煎煮,而后制成中藥大蜜丸的方法?!督饏T要略》之下瘀血湯方記載:“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方以大黃、桃仁、土鱉蟲煉蜜為丸,約束其勇猛之性,以保護其中焦胃氣,又以酒引藥入于血分,破血逐瘀。蜜酒合煎法雖以煉蜜緩和其藥性,但終究是剽悍之劑的煎藥方法,并不適用于氣血虛弱的患者。
醋與水煎法即單用醋煎煮中藥或以醋水相和煎煮中藥的方法??嗑疲F(xiàn)代稱醋。《傷寒論》之苦酒湯,半夏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其用法,納半夏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主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散結祛痰,消腫止痛[10]。《金匱要略》之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之六七日乃解。主治黃汗癥。明代醫(yī)學家龔廷賢所著《藥性歌括四百味》用四言句概括了醋的功效:“醋消腫毒,積瘕可去,產(chǎn)后金瘡,血暈皆治?!贝着c水煎法,因其味酸,有收斂之性,不適用于煎煮解表發(fā)汗藥及治療胃酸過多癥的中藥方劑。
湯劑的煎煮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十分復雜的問題,由于藥物及病情的差異,所采取的煎煮方法也不盡相同。煎煮方法是否得宜,對中藥湯劑療效有很大的影響,歷代醫(yī)藥學家對此頗為重視。對中藥湯劑的制備應從多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古為今用、增強療效的前提下,加快實現(xiàn)古代傳統(tǒng)煎藥方法與現(xiàn)代中藥制劑的完美結合[11]。
[1]占傳漢,羅序華. 張仲景煎藥法初探[J]. 江西中醫(yī)藥,2002,33(2):49.
[2]張再重,魏雅娜.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煎藥用水淺談[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5,22(3):70-71.
[3]鄭相穎,鄭相梅.金匱要略煎藥方法探討[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14):1763-1764.
[4]李學林,李文雅. 中藥后下藥物的分類及其煎煮方法[J].中醫(yī)研究,2010,23(1):16-17.
[5]李學林,唐進法.應用電煎機煎煮后下藥物的方法[J].中醫(yī)研究,2008,21(5):20.
[6]郝萬山. 經(jīng)方中的白酒與清酒[J]. 中醫(yī)雜志,1991,32(5):59.
[7]張炳善.醫(yī)圣仲景用酒規(guī)律淺談[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1999,22(4):18.
[8]陳樹森.張仲景煎藥所用溶媒析[J].浙江中醫(yī),1998,33(7):323-324.
[9]尚熾昌.經(jīng)方配伍用藥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
[10]張存龍. 傷寒論中特殊煎藥方法[J]. 中華養(yǎng)生保健,2010,28(2):34.
[11]寇惠蓉,邵思琴.中藥湯劑煎煮及服用方法對療效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11,32(8):1063-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