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闭Z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貼近生活。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學生從中可以觀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領悟人生的真諦。
一、有情有趣——識字教學的“生活化”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低年級學生要多識字,盡快地進入閱讀階段。如何讓學生在單調枯燥的橫、撇、豎、捺中學得有情有趣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币虼?,在詞串識字教學中,我覺得應從整體入手,盡量讓這些字在學生的腦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畫”。
一位教師教學“寒流、大雪、北風、臘梅、翠竹、蒼松、蟒蛇、螞蟻、刺猬、滑雪、跑步、跳繩”時,首先用多媒體手段顯示寒流侵襲、北風呼嘯的場面,讓學生說說此時此刻的感覺。 “在這么惡劣的氣候里。你們看它們表現(xiàn)得怎么樣?”多媒體依次出現(xiàn)臘梅怒放、蒼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畫面,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所見所感。有的說:“它們真勇敢。”有的說:“它們真是好樣的,是個小英雄!”“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臘梅、翠竹、蒼松!”學生朗讀的聲音變了,語調變了,就連姿態(tài)和神情都變得個個腰桿挺直、精神飽滿,儼然就是一個個小英雄。接著,教師又把話題一轉:“小朋友們,你們再看它們又在干什么呢?”學生看到三種動物冬眠的圖片都笑著說:“它們都在睡覺呢!”“對了,有些動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這叫冬眠。你們看它們睡得多香呀!我們應該怎么讀呢?”學生紛紛說:“我們應該輕輕地讀,不要把小動物們吵醒了!”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的想象在馳騁、情感在激蕩,思維在跳躍,靈性在升騰。
二、開放而富有活力——閱讀教學的“生活化”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弊髡邔懳恼拢刂杏芯巢拍苊罟P生花;學生讀課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師要善于把握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啟發(fā)想象,步入情境。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學習語文創(chuàng)造具體生動、引發(fā)聯(lián)想的情境,設計雙向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吐真言、抒真情”。
如教學《井》一課時,井水的特點是“很甜很甜”、“很涼很涼”,但任憑老師怎么講,學生的感受都很平淡。如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井水的這些特點呢?我設計了“拍廣告”、“編廣告詞”為場景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表現(xiàn)井水“很甜很甜”這一特點時,有一組學生是這樣表演的:一個學生蹲下來當井沿,另外三個學生演過路人。一個遠足干渴的過路人發(fā)現(xiàn)了這口井,驚喜地喊道:“啊,井。還有水呢!”于是彎下腰準備喝井里的水。另兩個過路人“聞風”一擁而上,三人你爭我搶,各不相讓。學生的表演顯然是為了突出井水的“甜”,但表現(xiàn)的方式有些欠妥。這時,我對他們說:“孩子們,井水雖甜,但人情更重要啊!你們能不能改編后再來表演一次?”第二次的表演就顯得非常文明,一個學生說:“井水真甜啊,請你喝一碗嘗嘗!”然后兩人各捧起碗來“一飲而盡”,再把碗一舉說:“真甜??!”臺下響起了一陣掌聲。表演后的采訪更讓我感到驚喜,我問:“你們喝井水時有什么感覺?”一生答:“甜!”另一學生補充說:“很甜很甜!”我本來沒打算再問,因為已經“很甜很甜”了,不可能再有比這更好的贊美了。沒想到第三個學生趕緊走到我跟前說:“老師,喝井水的時候我感覺到人情更甜!”我真的被他們打動了,笑著說:“你還喝出了人情味!”其實,學生讀一篇文章的感受,不也正如品嘗井水一樣,各自都能品出不盡相同的結果嗎?
三、找尋生命的綠洲——習作教學的“生活化”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從對寫作的要求來看,強調作文教學要生活化。在教學實踐中,我鼓勵學生以“記錄生活”的形式進行習作訓練,倡導生活中有什么記什么,生活中什么樣的就寫成什么樣。這很像美術中的白描寫生,見到眼前的事物,便用線條如實描繪下來,而無須進行刻意的藝術處理。因而,教師應要求學生的習作記錄真人真實,表達真情實感,體現(xiàn)童真童趣。學生的習作可以隨感而發(fā)、隨事而記,而不是將習作訓練機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課上。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系列活動,如“親情行動”,讓學生每周計劃為長輩做一件增進情感的事情:給奶奶敲背、陪爺爺聊天、幫媽媽整理房間……學生有了生活的積累,才能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才有可能從中發(fā)現(xiàn)思想的閃光點,并產生一吐為快的創(chuàng)作欲望,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四、溝通課堂內外——課外實踐的“生活化”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的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外繼續(xù)學習語言、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不斷得到提高,語文這個特殊工具也會被“活用”。如在學完《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后,我讓學生把自己當成高爾基的兒子給爸爸寫一封回信。學生的想象力特別豐富,有的說:“爸爸,我懂得了‘給’永遠比‘拿’愉快,以后的日子里我會盡量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庇械恼f:“人活在世上要懂得奉獻,放心吧爸爸,您的兒子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這樣的實踐活動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而且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語文教學這一廣闊的天地里,只要充分運用教育藝術,將“生活”這一活水引進課堂,必將達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ㄘ熅庣妽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