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教材,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提高語文教學效益,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從研讀、研透教材開始。研讀教材是教師與文本進行個體對話、交流的過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質兼美”的,靜下心來,反復閱讀,仔細品味,不正是語文教師的一種享受嗎?教師研讀教材,應該做到“走進教材”和“跳出教材”。
一、“走進教材”——“進入”文本,“浸入”文本
“走進教材”首先要求教師“進入”文本,深入研讀,準確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合理解讀作者需要表達的情理,從而領會文本的主旨。其次要求教師“浸入”文本,入境入情地反復品讀,和作者同悲共喜;同時,還必須對文本的重點詞語、優(yōu)美句段、精彩語篇,甚至每一處的標點都要認真品味,細細咀嚼,體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主旨與情感,獲得個體感悟,真正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圣陶語);深入研讀時,還須廣泛搜集與文本相關的資料,從而獲取更多信息。比如,文章的寫作背景、課文與作者的原文有沒有什么刪改、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等等,在廣闊、豐富的信息背景下再去研讀,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真正理解文本的內涵……
比如《金子》一文,如果對文本語言作了認真的研讀和仔細的推敲,教學時就不會只引導學生明白勤勞致富的道理,文本中“彼得若有所悟”應該引發(fā)我們更多、更深的思考:他 “悟”到了什么?為什么會有所“悟”?又是什么讓他有所“悟”的?認真研讀、仔細推敲后發(fā)現,三天的大雨讓土地上萌生出片片新草,善于觀察思考的彼得看到這一現象后“若有所悟”:在這塊地里雖然沒能挖到金子,但這塊土地很肥沃,如果用來種花種草,一定能從中獲得金子(財富)?!拔迥辍钡呐?,彼得終于獲得了成功,成為這兒唯一找到“真金”的人。這樣引導,學生一定能感悟到彼得的成功不僅來自于他的勤勞,更來自于他的思考(當這條路走不通或鉆進死胡同時,換個角度思考一下說不定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收獲)與執(zhí)著(五年的堅持)。
“為學猶掘井”(張九功語)。研讀教材同樣如挖井,只有深挖,才能得到清清之水;只有走進文本,進行深度研讀,才能深刻感知文本的內涵,切身體驗作者的情感。
二、“跳出教材”——品味語言、感受魅力
“跳出教材”,需要教師從文本中走出來,想想作者是如何寫好這篇文本的,在寫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比如:文章哪部分寫得最精彩?為什么會寫得如此精彩?作者采用哪些寫作手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有何精妙之處?文章最大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如《艾滋病小斗士》,課題為什么用“小斗士”而不用“小戰(zhàn)士”?《愛如萊莉》中的“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多次反復有什么作用?《水》一文中母親說“你們都餓壞了”中“餓”字在情感表達上有什么絕妙之處?讀《青海高原一株柳》,你是否深入到文本語言的深處,關注“平常”“神奇”“惟一”等詞,是否讀出作者寫家鄉(xiāng)的柳的目的所在?讀《滴水穿石的啟示》,作者為什么要寫三個事例……這些,都值得我們去認真揣摩,細細品味,獲得獨到的閱讀體驗與閱讀感受。
“跳出教材”,重在品味語言,體悟作者個性、靈性的語言表達,重在對文本的寫作方法、寫作特色作深入細致的分析。
三、“走進教材”、“跳出教材”——換個角度審視文本
換個角度審視文本,努力尋找、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語言實踐活動提供豐富的資源。換一個角度審視教材,教師還要再一次同時經歷“走進教材”和“跳出教材”的過程,從教師的角度思考:這篇課文,除了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外,還能為學生的習作、思維發(fā)展提供什么呢?
對于文本,(1)教師需要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或教學話題進行閱讀教學,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說的,文本的分析切入口可以是課文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或一個句子乃至一個詞語,我們教師就是要努力找到這個切入口,從而帶動全篇;(2)反復研讀本文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努力挖掘文本語言中蘊含的實踐的資源;(3)誦讀精美語言,品析語言魅力,從而幫助學生積淀語感、形成語感;(4)揣摩語言表達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寫作。
張志公曾說過:“語文教學,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么組織運用的,也就是從語文形式——思想內容——語文形式,就這樣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一個來回?!苯處熝凶x教材不就應該是這樣一個過程嗎?
有位教師執(zhí)教李清照的小令《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時,經過深入研讀,他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課前背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芙蓉樓送辛漸》,引導學生找出這兩首古詩的“詩眼”,并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種學習古代詩詞的方法。課上,先讓學生初讀《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初步了解詞的大致內容;再讀,想象詞所描繪的畫面,走進詞的意境;三讀,品味詞的語言,尋找“詞眼”(遷移閱讀方法),品味精妙的字詞,感受詞的境界;接著,拓展閱讀另一首《如夢令》,讓學生大致了解這類小令的特點,最后再閱讀《聲聲慢》,借助注釋學生能大致了解它的意思,并再次引導學生尋找“詞眼”,再次遷移運用閱讀方法。
這個設計獲得如下效果:(1)讓學生經歷了一個真正、務實的閱讀過程;(2)循序漸進地走進再走出整首詞,學生多種能力得到了發(fā)展;(3)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由找詩眼到找詞眼,是遷移閱讀方法的過程。
?。ㄘ熅幭奶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