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的語言行為是文化的一面鏡子, 不同的文化對相同的問題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和評價。外語教學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教學, 只有充分理解所學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才能夠真正地掌握外語。本文對中日文化差異進行了比較, 從日常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闡述了日本文化在日語教學中的體現(xiàn), 最后論述了在各個教學步驟中實施文化導入的措施。
關(guān)鍵詞: 日語教學 文化教育 三個方面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guān)系
人的語言行為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探索到許多文化奧秘,不同的文化對相同的問題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和評價。外語教學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教學,所以就應該立足于理解所學語言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行為和觀點,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guān)系是外語學習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中日兩國同處亞洲,又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歷史上日本曾狂熱地吸收過中國文化,從文字、音樂、建筑到制度、法律、宗教等,只要有用的,差不多都被當時高度推崇中國文化的“遣唐使”移植到了日本。盡管如此,兩國文化仍有許多差異,如中日兩國在使用筷子上就有差別,日本筷子較中國筷子短且輕便,尤其是前端很細,也許是因為日本地處島國,魚類豐富,吃魚時為了剔刺方便吧。這點滴差異就從不同的文化體現(xiàn)在語言上。
二、中日文化的差異
中日文化的差異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中國人見面聊天時會毫不拘束地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成員等,而日本人則認為這些是別人不該過問的事,他們見面時常談論天氣、興趣、旅游等。中國人的表述方式比較直截了當,而日本人則比較含蓄、委婉,尤其在拒絕對方時,往往避免說“不”字。如當你無心去參加一個聚會時,中國人在表達時常常說出“不能去”的結(jié)論,然后再說出理由,而日本人則會先說出若干個“不能去”的理由,讓對方得出“不能去”的結(jié)論。
不同的語言文化還表現(xiàn)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崇拜強者,追隨強者,肯于學習強者,是日本人對外來文化的總體態(tài)度。吸收、選擇、改造是日本人學習外來文化的基本手段,即為我所需則移植照搬,不為我所需就拒之國門外,不符合國情民意的就加以改造。通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引進、吸收,可以看到日本是如何改造外來文化的。中國儒家認為,為仁者須常備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此為五常。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傳到日本后,日本人改造成以“禮”為核心的日本儒家文化?!叭省睆娬{(diào)道德主體對他人的愛戴、尊敬和寬容, 提倡“仁者愛人”,愛自己以外的所有人。“禮”則強調(diào)道德主體維護自己的名分,尊從社會制度和習俗,注重人倫規(guī)范,包括人與人交際中的儀式。中國人孝順長輩、愛護親友,樂于助人,有人情味。而日本人很注重禮貌,說話謙和,彬彬有禮,但有些表面化,缺乏深度,人情冷淡。日本人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抱團,要有集體意識,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統(tǒng)一的制服,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低年級要服從高年級,而到了社會上更要嚴格遵守規(guī)則,即使自己不愿意,也要按照上級的指示做,上下級間使用嚴格的敬語。團體精神體現(xiàn)在上級對下級的絕對權(quán)威,以及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即使失去個人利益也要保護集體利益。
三、在教學過程中深入進行文化教育
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了解文化就不能真正地了解語言。語言教學不僅僅依賴于語言學,而更多地依賴于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語言在社會交往中的正確運用,特別是在詞語方面、語言習慣和行為方面,以及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較深層次方面的理解和運用。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初級階段應主要介紹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與漢主流文化的差異,以及在語言形式和運用中的具體表現(xiàn),使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日語表達方式,具備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了解兩國在日常交往中如相互稱呼、問候、聊天及應答等方面的差異,增強學生對漢日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了解兩種文化的區(qū)別,了解其行為規(guī)范,理解其價值觀念。
2.中級階段接觸了大量的詞語和表達法,這個階段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日語課本和課堂上的語言規(guī)則與他們從日本人口中所聽到的日語有很大的差別。豐富多彩的生活語言及其所涵蓋的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傳統(tǒng)的、書面化的、具有典型性的,且具有局限性的日語教材所無法企及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貫穿到聽、說、讀、寫的每一堂課中,使語言與文化在課堂上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而且可以在詞匯、表述方式、修辭結(jié)構(gòu)和價值觀念三個層次上,通過電影、電視節(jié)目、報刊雜志和文學作品等手段,利用課堂討論、實際演練及專題討論等方式積累日本的文化知識,使學生認識并熟悉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日漢詞語、成語、慣用語的意義在運用方面的差異,并深入理解日語表達法所涉及的文化內(nèi)涵。
3.高級階段要從深層次的思維方式入手,介紹漢、日兩種語言在句法修辭和篇章結(jié)構(gòu)上的主要差別,培養(yǎng)學生在國外進行專業(yè)學習時的理解和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對日本原作的理解和綜合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把兩種語言進行機械地一一對應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學會根據(jù)目的語的特殊表達方式和文化因素進行表達,讓學習者努力適應用日語進行思維。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現(xiàn)象,目的是通過學習和交流,量減少因文化因素所產(chǎn)生的誤解,以更好地交流與溝通。學習日本文化并不意味著我們在運用日語交流時要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及行為方式。文化不存在對與錯、道德與不道德的價值判斷問題,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優(yōu)劣之分,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抱著理解、寬容和鑒別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鄧炎昌,劉潤清著.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熊澤民.日語季節(jié)詞匯表達[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7.
?。?]池學鎮(zhèn),田忠魁.日本通覽.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