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詠其人
祖詠,享譽于盛唐的詩人。但是兩《唐書》沒有為其立傳,包括唐宋文獻資料也沒有記載他的生卒年和籍貫。根據(jù)其詩詞創(chuàng)作內(nèi)容考證,祖詠大約活動于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生卒年約為公元699—746。祖詠的籍貫也無資料記載,不過根據(jù)其詩《酬汴州李別駕贈》記載:“自洛非才子,游梁得主人”①,自稱是洛陽人。王維《喜祖三至留宿》中寫道“門前洛陽客,下馬拂征衣”②,也以洛陽人稱祖詠。包括祖詠很多詩里都以洛陽為自己的故鄉(xiāng)稱,故其很有可能是洛陽人。
祖詠是開元十二年(724)杜綰榜進士及第,但是直到天寶三年(744)芮挺章編的《國秀集》中,仍然稱他為“進士祖詠”,從這里可以看出,此間歷時二十年,祖詠尚未授予官職。祖詠在這二十年間的處境非常窘迫,詩人盧象在《送祖詠》中寫道“胡為困樵采,幾日被朝衣”③,可以看出他確實長期居住山林之中。
祖詠曾出仕為官,也遭過貶謫,但是他具體什么時候任職和所任何職,卻難以考證。但是祖詠仕途坎坷,曾遭貶謫,這卻是事實,在其詩中也提及到遭貶之事。《長樂驛留別盧象》詩中寫道:“故情君且足,謫宦我難任。直道皆如此,誰能淚滿襟?!雹茉娭凶嬖伒氖б夂途趩手橐缬谘员?。
祖詠少有文名,但是他恃才傲物,而且行事不拘小節(jié)。據(jù)《唐才子傳》記載,殷璠曾評其詩曰:“剪刻省靜,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diào)頗凌俗,足稱為才子也?!碑?dāng)時也有“詼諧自賀知章,輕薄自祖詠”(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之說?!短圃娂o(jì)事》中還記載了他嘲諷落第舉子的故事,但其嘲諷落第舉子的詩卻并未收錄《全唐詩》中。如此恃才傲物而又不拘小節(jié)之人,恐怕很難在仕途上有所伸展,包括其貶謫之事可能也與他的這種性情有關(guān)吧。
祖詠其詩
祖詠的詩作有一卷流傳于世,《全唐詩》現(xiàn)存其詩三十六首。他的詩大致以山水田園、羈旅行役、贈答酬和之作為主,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園詩。下面筆者具體談一談他的這三類詩。
山水田園詩。祖詠的山水田園詩是其所存詩歌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分,有很多史書和資料都把祖詠的詩歌歸到山水田園一派。祖詠的山水田園詩以描繪自然山水和田園風(fēng)光為主,表現(xiàn)出了一種返璞歸真和怡情養(yǎng)性的情趣,抒寫隱逸生活的閑情逸致。他的詩歌風(fēng)格清新自然,意境淡遠(yuǎn)閑適,寫景狀物工致傳神,展示了詩歌表現(xiàn)自然景物的藝術(shù)技巧。
《終南望馀雪》是祖詠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他也因這首詩而見稱于時: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清人評價說,這首詩是“蒼秀之筆,與韋(應(yīng)物)相近”(施補華《峴傭說詩》)。
古代寫雪的詩歌并不少見,祖詠的這首詩的妙處主要在于:短短四句,既寫出了山的氣勢,又寫出了雪的壯觀和俊美。“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積雪“浮”在云端,可見山的高大和氣勢;遠(yuǎn)在長安,就能“望”到終南山的積雪,也可看出雪的壯觀和俊美。最后一句“城中增暮寒”,從人的觸覺來寫雪。遠(yuǎn)在長安城中,就能感到雪的寒冷,可見雪有多么壯觀!
如果再深入地分析,我們從這首詩中,也會隱隱約約地感到作者內(nèi)心的傷感和失意?!俺侵性瞿汉?,山如此俊美,雪如此漂亮,作者所感到的卻不是喜悅、激動和高興,而是一絲的寒冷,這說明什么?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蔽覀兛匆豢疵珴蓶|的《沁園春·雪》,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氨眹L(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毖┤绱酥?,毛澤東感到的是“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聯(lián)系一下祖詠的人生經(jīng)歷(仕途坎坷,曾遭貶謫),我們就不難理解他的傷感和不快了。
祖詠還有唯一的一首邊塞詩《望薊門》,這也是他唯一的一首七言律詩: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首詩寫祖詠到邊地見到的壯麗景色,并抒發(fā)了立功報國的壯志。詩的開篇就用“心驚”二字,表示祖詠對國事的擔(dān)憂。接著寫聽到軍中不斷傳來鼓角聲,使人感到濃厚的戰(zhàn)爭氛圍。中間四句進一步具體地描繪了登臺所見的緊張情況,從而激發(fā)了詩人投筆從戎、平定邊患、為國立功的壯志。全詩一氣呵成,體現(xiàn)了盛唐詩人的昂揚情調(diào)。這首詩在祖詠詩中別具一格,氣韻豪邁、明快,意象雄偉闊大。把進取的精神注入到緊張有序的邊陲生活場景中,格調(diào)高昂,以所見入手,以所感結(jié)筆,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正義感召。全詩在高昂的情緒里突然終止,更突出了祖詠愿以身報國的開闊胸襟。
羈旅行役詩。祖詠羈旅行役詩的代表作是《江南旅情》:
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fēng)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
這首詩是祖詠行至江南楚地所作。開篇表明了祖詠來到了楚地,看到楚地的山脈連綿不斷,沒有盡頭,而返回故鄉(xiāng)的道路又是如此崎嶇蕭條,心中充滿了悲傷之情,絲毫沒有為楚山連綿千里的氣勢所牽動。然后寫祖詠來到東海海邊,看東海日出,天邊彩霞繽紛,就快要下雨的樣子;來到大江邊,聽著大江洶涌澎湃的水聲,不知不覺過了很久,發(fā)現(xiàn)夜潮就快要來臨了。這句表明了詩人獨自一人游歷時心中充滿了孤寂之感。接下來寫祖詠書劍飄零,羈留于南斗之下,離家鄉(xiāng)那么遙遠(yuǎn),想往家里寄封家書,卻那么遠(yuǎn),連北風(fēng)都吹不到故鄉(xiāng)。最后寫祖詠看到吳譚的橘子成熟了,想要寄一點回家,讓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嘗一嘗,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把它帶回到洛陽去。這是一首典型的羈旅詩,從首聯(lián)的“蕭條”一詞,可以看出祖詠在游歷過程中的艱辛。我們可以想象,祖詠年紀(jì)輕輕便考中進士,但是卻沒有受到重用,長期沒有授予官職;然后好不容易做了官,卻又因事遭到貶謫,不得不受命調(diào)到異地去上任;最后因受不了官場的風(fēng)氣而辭官游歷,隱居山林。祖詠游至江南之時,不管是因貶官調(diào)動,還是辭官游歷,心情必然不佳,而且他又是只身一人,沒有人幫他穿衣疊被,沒有人伺候他吃飯喝茶,沒有人幫他收拾行裝,更沒有人陪他說話散心,所以祖詠心中積郁的苦悶之情就無處傾訴,也只好通過其詩來消解沉郁之感。祖詠《泊揚子津》一詩中的“客衣今日薄,寒氣近來饒”⑤,也表明了他羈旅生涯的困苦狀況。又加之祖詠長年沒有回故鄉(xiāng),所以其羈旅詩中也往往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贈答酬和詩。祖詠贈答酬和詩的代表作是《答王維留宿》。祖詠與王維是好朋友,王維曾寫詩《喜祖三至留宿》贈祖詠:
門前洛陽客,下馬拂征衣。不枉故人駕,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積雪帶馀暉。早歲同袍者,高車何處歸。
之后,祖詠便作詩《答王維留宿》酬答王維:
四年不相見,相見復(fù)何為。握手言未畢,卻令傷別離。升堂還駐馬,酌醴便呼兒。語嘿自相對,安用傍人知。
這首詩首句說明祖詠與王維四年未見,對于一對好友來說,四年的時間是有點長了。他們這么長時間沒有見面,肯定并非自己的意愿,其中祖詠遭貶、羈旅和歸隱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第二句運用反問:見面又是為了什么呢?然后頷聯(lián)對這句補充道:兩人才剛剛見面,手握到一起,連寒暄問候的話語還沒有結(jié)束,就想到了很快就要離別的傷感。難道這樣匆匆地見上一面,就是為了即刻的分離和分離后的相思之苦,以及對下次會面的期盼之情嗎?這個反問語氣用得非常之妙,把兩人之間深厚的友誼以及多年未見的思念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讓人讀之便能感受到此間蘊涵的深情。接著寫兩人駐馬升堂,呼兒酌醴,一片歡欣之情。最后講到兩人酒酣飯滿之后,默然相對,滿腔的思念之情卻無從傾訴,與此時兩好友心中的深情相比,語言顯得那樣蒼白無力,只能四目相對,用眼神和心靈的默契來交流了,這此中的感情,別人怕是無從知曉了。這首詩也抒發(fā)了祖詠的一喜一悲之情,悲的是兩人相見沒多時就要再度分離,喜的是如此四年未見,并沒有絲毫影響兩人之間的友誼。與王維《喜祖三至留宿》相比,這首詩就多了些許的悲傷之情,即將離別的傷感成了全詩的基本感情基調(diào)。
注 釋:
?、佗堍荨度圃姟肪硪蝗?。
?、凇度圃姟肪硪欢?。
③《全唐詩》卷一二二。
?。ㄗ髡邌挝唬盒抨枎煼秾W(xué)院文學(xué)院)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