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章并非是一篇好的電視解說詞,一篇好的電視解說詞也并非是一篇好文章。寫文章靠的是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文字思維,而電視解說詞既需要表情達意的文字思維,又需要生活真實、心理真實、哲理真實的畫面思維,是文字與畫面的有機結合。這里,筆者就電視記者對畫面和文字的運用,以及在運用中的思維方法予以探討。
畫面文字 辯證運用
畫面與文字是電視作品中的兩個重要元素,是一個主題下的兩個方面,沒有輕重之分、高低之別,只不過有時畫面優(yōu)勢突出,有時解說詞優(yōu)勢突出。如果要總結我國電視解說詞發(fā)展的道路及趨勢,形象的概括可能是從“聽得懂的解說詞”向“聽不懂(見)的解說詞”的趨勢發(fā)展,由聽電視向看電視發(fā)展,聽的空間在縮小,看的空間在擴大,電視畫面的表現(xiàn)功能在進一步提升。在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作中,特別是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聽得懂”與“看得懂”的討論和先寫稿后拍畫面與先拍畫面后寫稿之爭論。上世紀80年代的《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等一些被當時人們拍手稱道的紀錄片,都是文字稿寫成之后,再拍畫面,以解說詞為中心,解說詞在很多時候都有效地支配著畫面,創(chuàng)作者通過解說詞的形式有意識或潛意識地傳達自己的思想,畫面處于從屬和被動地位。90年代之后的紀錄片《望長城》是先拍畫面后寫解說詞,雖然解說詞(即文字稿)的篇幅減少了,可電視畫面的視覺效果與現(xiàn)場感突出了,電視畫面的空間得到了大的開發(fā),構建了一個新的觀眾參與的、開放性的、生活氣息濃厚的電視紀錄片意義上的開放系統(tǒng),推動了我國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理念上的創(chuàng)新。
現(xiàn)在雖然爭論的硝煙逐漸散去,但在電視節(jié)目拍攝和制作過程中對“先寫后拍”、“先拍后寫”和“拍寫結合”仍在探討。電視媒體是聲像合一的綜合藝術,以看為主,以畫面為主。畫面?zhèn)鬟_的信息是眼見為實的真實場景,最能體現(xiàn)新聞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能吸引眼球、打動觀眾。因此作為電視記者,一定要用好電視畫面這個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充分利用其聲像一體化的傳播優(yōu)勢。
然而,電視圖像雖然直觀真實,但也有很多缺陷,譬如畫面信息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局限性和表象性等。這些缺陷需要通過解說詞去說明、解釋、挖掘、深化。如電視畫面中出現(xiàn)一個人,這個人何其人也,姓甚名誰,需要解說詞來說明,還有這個人的過去、未來以及這個人背后的故事,單靠畫面是不能表述清楚的,需要解說詞進一步告訴觀眾。因此,解說詞在電視畫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點睛之筆,需要電視記者在文字方面有一定的功力,在寫解說詞時要心里裝著畫面,在尊重畫面的基礎上,提升文字對畫面的詮釋能力,達到畫面和文字各盡其能、交相生輝的效果。
尊重畫面 再現(xiàn)真實
尊重畫面,是指尊重電視畫面中傳達的眼見為實的真實信息,充分利用畫面,發(fā)揮電視畫面的功能和作用。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是所有紀實類作品創(chuàng)作的基礎。電視新聞正是以電視畫面的真實再現(xiàn),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真人、真事、真實場景求知、求真的視覺需求。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為什么觀眾對一些電視新聞不買賬,原因是一些電視記者把主觀因素強加在了電視畫面之中,造成了解說詞畫面兩張皮,實質上是一些解說詞偏離了畫面反映的事實。如有一則消息寫道:“記者今天在某村的煙田看到,200多名男女勞力投入到緊張的煙田移栽中?!笨僧嬅嬷兄挥惺畮讉€人,觀眾聽到的與記者攝像機拍到的差別太大,難免產(chǎn)生質疑。這里面的原因或許是攝像機沒有拍到位,或許是就沒有那么多人,寫稿時說了假話,總之難以讓人信服。因此,電視記者在寫稿時要尊重畫面,要以畫面為依據(jù),既不能擴大,也不能縮小,保證其真實性。
電視記者在捕捉現(xiàn)場畫面時,可能會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客觀因素的制約,失去轉瞬即逝的拍攝機會。然而不管客觀條件如何變化,作為電視記者要比非電視記者有更大的恒心、更強的信心和堅強的意志,把攝像機當做“眼睛”觀察事物,洞察世界,記錄下真實的場景、真實的生活,給觀眾提供最真實、最權威、最可信的視聽信息。
拍到了真實并不等于表現(xiàn)了真實。拍到真實,只是完成了素材的采集,如何保持畫面的真實性和表現(xiàn)的真實性,還需要記者具有表現(xiàn)真實的意識和取舍畫面時反映真實的編輯能力。
電視記者在剪輯中是不是用真實的眼光來看素材、編素材,對表現(xiàn)真實影響很大。如果把紀實畫面剪碎了,把有信息的畫面剪掉了,還是等于沒有拍到紀實畫面。因此電視記者在剪輯畫面中,要有政治意識、辯證意識、客觀意識、整體意識等素質,用紀實的眼光去分切、去表現(xiàn),達到編輯中事件真實、場景真實、心理真實、哲理真實和邏輯真實。英國紀錄電影學派創(chuàng)始人、紀錄片大師格里爾遜有句名言:“你拍攝了生活的真實面貌,而由于你把它的細節(jié)作了編排,你又解釋了生活?!彪娨曈浾咦屑毱肺陡窭餇栠d的這段話,會對拍攝真實和表現(xiàn)真實有一定啟發(fā),有利于畫面從真實生活中來,再去還原生活本質的二次創(chuàng)作。
注入靈魂 彰顯理性
電視記者不僅要充分利用電視畫面表現(xiàn)真實的特性,同時還要運用一些電視畫面表意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讓電視畫面變?yōu)閭魉屠硇运季S的載體。譬如:電視鏡頭上出現(xiàn)一碗水,可這碗水背后的含義是什么呢?含義也許很多,關鍵是看記者對電視畫面的理解和運用?!斑@碗蜜糖水,是老媽媽為八路軍小戰(zhàn)士準備的。”這碗水承載的思想內涵是軍民魚水情。還是這碗水,它傳達的也許是另外一種思想:“平時你在交警指揮臺上站著時,一口水都不多喝,怕工作時間上廁所,今天你從崗位上下來了,就放心地大碗大碗地喝吧!”這碗水表現(xiàn)的是敬業(yè)精神。在這里,這碗水所傳達的信息,并非畫面本身,僅是道具,而賦予了“道具”新內涵的是解說詞。這里應該說明的是,利用電視畫面表意的不確定性注入新的思想的解說詞,并不是隨意添加的,也要尊重畫面的哲理真實和邏輯真實。優(yōu)秀的電視記者往往追求一種同拍攝對象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契合,把客觀現(xiàn)象(即電視畫面)用自己的心靈去滋潤,用自己的情感去認同,寫出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解說詞。如汝陽電視臺的紀錄片《心愿》,其中有個畫面是:忽明忽暗、時近時遠的馬燈,作者在這個畫面中寫了這樣一段解說詞:“這盞馬燈是老狄在山林中晚上巡山時的照明工具,如果村民們哪一天看不到馬燈走動,也許他們會說老狄病了,這馬燈懲罰過盜樹的,同時也得罪過老狄的親人……”在解說詞的引導下,畫面承載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實現(xiàn)了外表真實與內涵真實的結合,生活真實與思想真實的延伸和深化,是文字稿創(chuàng)作者與拍攝對象的心靈溝通,是理性思考蘊涵于素材中的精神表現(xiàn)。
解說詞在對畫面精神內涵的引導中,能使一個無生命的畫面煥發(fā)生命活力;能使一個具象畫面轉變?yōu)闊o限的想象空間,實現(xiàn)其注入靈魂、彰顯理性的目的。
作為電視記者,既要充分利用電視畫面表現(xiàn)真實的功能,又要充分運用一些能夠作為載體的電視畫面承載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深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讓真實性和思想性植入畫面之中,提高新聞和紀實性電視節(jié)目的質量。
?。ㄗ髡邽槿觋柨h電視臺副臺長)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