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中國編輯學會歷屆年會主題出發(fā),劃分了中國編輯學會的發(fā)展階段:1993年~1999年是短暫的迷茫期;2000年~2003年形成模式;2004年~2007年沿用上一階段模式,出現了有分量的文章和理論;2008年~2009年趨于開放化,中國編輯學會朝著更兼容并包的多元方向發(fā)展,并分析總結了其特點。
關鍵詞:中國編輯學會 年會 主題 開放式發(fā)展
1992年10月13日中國編輯學會經新聞出版總署和民政部批準在北京成立。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學術團體,中國編輯學會成立以來一直以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為指導開展編輯理論、編輯實踐、編輯史和編輯人才的研究,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縱覽研究中國編輯學會的文章,多集中在某一屆年會或某一個主題,而缺乏對其歷史的縱向梳理。本文擬從學會各界年會主題出發(fā),對學會發(fā)展歷程進行劃分并發(fā)現總結其特點。
歷屆年會主題簡略陳述如下:
1.1993年11月4日~11月8日在浙江富陽召開以“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編輯出版工作”為主題的首屆年會。
2.1995年10月26日~10月31日在貴州貴陽召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編輯工作特點和規(guī)律”為主題的第二屆年會。
3.1996年8月23日~8月27日在遼寧大連召開以“新時期編輯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和擔負的任務”為主題的第三屆年會。
4.1998年7月13日~7月18日在青海西寧召開以“編輯審稿、加工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為主題的第四屆年會。
5.2000年8月11日~8月14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召開以“新形勢下的責任編輯工作”為主題的第五屆年會。
6.2001年8月19日~8月23日在黑龍江哈爾濱召開以“探討新形勢下編輯工作的性質、特點、任務和要求,總結經驗,交流思想,提高認識,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出版事業(yè)的新發(fā)展”為主題的第六屆年會。
7.2002年9月6日~9月8日在云南昆明召開以“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探討社會主義編輯職業(yè)道德建設”為主題的第七屆年會。
8.2003年9月5日~9月9日在山西太原召開以“圍繞‘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探討編輯理論與編輯實踐的創(chuàng)新問題”為主題的第八屆年會。
9.2004年7月5日~7月8日在甘肅蘭州召開以“轉制條件下的編輯工作”為主題的第九屆年會。
10.2005年8月25日~8月28日在江蘇蘇州召開以“深化出版改革條件下,編輯工作如何適應新形勢,堅持正確導向,保證出版物的質量,堅持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的第十屆年會。
11.2006年8月18日~8月19日在江西南昌召開以“適應新形勢,構建科學的編輯人才評價體系”為主題的第十一屆年會。
12.2007年9月11日~9月12日在貴州貴陽召開以“探究編輯新規(guī)程”為主題的第十二屆年會。
13.2008年10月8日~10月9日在山西太原召開以“優(yōu)秀出版物價值探討”為主題的第十三屆年會。
14.2009年10月29日~10月30日在安徽黃山召開以“編輯與文化”為主題的第十四屆年會。
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國編輯學會成立之初(1993年~1999年)年會召開頻率并沒有達到一年一次,機構配置的不完善及相關研究工作的不充分,使1993年至1999年間中國編輯學會的年會主題確定陷入散亂,因此更談不上挖掘編輯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及其深層含義,與時代的契合不夠緊密。這是學會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雖然這一問題只是新生事物在成形之前必經的陣痛,但它絕不會自行消失,它需要足夠的注意力和得力的措施來加以輔助,以有效減少陣痛的持續(xù)期。短暫的迷茫期后,接下來的2000年~2009年中國編輯學會年會在各方面趨于規(guī)律,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年會。10年間,中國編輯事業(yè)高速發(fā)展,文化體制的深化改革激蕩著文化產業(yè),新情況層出不窮,這巨大的變化自然也投射在中國編輯學會歷屆年會上——與時俱進成為新千年以來年會主題的最大特色,總結過去、把握當下、預測未來成為中國編輯學會發(fā)展近10年年會不變的主題。這10年又可細分為前期(2000年~2003年)的承上啟下、中期(2004年~2007年)的步入正軌、后期(2008年~2009年)的擴大包容,總之,中國編輯學會的年會主題在變化的大背景下正在朝著一個更為開放的方向前進。
1993年~1999年
概念是構建任何學科理論體系的基礎,編輯學也不例外。中國編輯學會成立之初,就試圖打破過去的研究范圍,盡量擴大編輯概念的外延,在更為廣泛的基礎上對編輯概念進行探討和確定。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中國出版業(yè)提出了“階段性轉移”計劃。其實質是到20世紀末,出版業(yè)要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從數量規(guī)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戰(zhàn)略轉移。因此,我國出版業(yè)開展了一系列“揚棄”活動,即做好批判繼承工作,既要敢于摒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和方法,又要善于繼承過去優(yōu)良的習俗和傳統。中國編輯學會在這一時期召開的年會也主要以此為題,譬如對“三審制”的堅決執(zhí)行、編輯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圖書編輯工作流程》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等都印證了中國編輯學會既重視基礎又不忘創(chuàng)新的研習態(tài)度、既尊重傳統又不墨守成規(guī)的工作方法,這些有益的探討都為中國編輯事業(yè)健康有序的發(fā)展提供了經驗。
2000年~2003年
2001年召開的第六屆年會將主題確定為“探討新形勢下編輯工作的性質、特點、任務和要求,總結經驗,交流思想,提高認識,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出版事業(yè)的新發(fā)展”,整體大而空,形式大于內容,無法讓人準確快速捕捉到會議想要傳達的精神。仔細研讀這屆年會的相關資料可以發(fā)現“加入WTO后編輯活動的變與不變”才是會議的主要議題,該議題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與國情、世情都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年會主題與會議內容的脫節(jié)成為第六屆年會的最大詬病。此外,“責任編輯職能探討”、“職業(yè)道德建設”和“精品與人才”這些主題雖然彼此間沒有直接聯系,但實際都是中國編輯學會在我國加入WTO大環(huán)境下對具體問題的觀照。
2002年舉辦的中國編輯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即第七屆年會,見證了學會的日臻成熟。但不能忽視的是,年會還處在極不穩(wěn)定的自我修正期,對主題確定的偏頗就是例證。同時,在一個時間段內和一個大背景下探討具體問題的年會主題模式被確定下來,并沿用至下一階段。
2004年~2007年
2004年4月初,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事業(yè)單位體制外,全國另外的526家公辦出版社全部轉為經營型企業(yè)單位。失去了傳統的“鐵飯碗”,整個出版業(yè)亟須觀念、思路和經營模式的調整。該階段可以看做中國編輯學會在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對保持出版物質量、人才評估和培養(yǎng)以及編輯新規(guī)程等問題的探討。這些商議和研究為面臨轉制而不知所措的出版單位提供了指導。
這一時期,中國編輯學會兩位成員的稿子不得不提,分別是劉杲的《出版改革莫忘圖書質量第一》和桂曉風的《讓更多的編輯人才涌現和成長》。前者說明了堅持圖書質量的必要性和出版改革前提下如何做到堅持圖書質量第一,后者則分析了編輯人才隊伍的現狀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設性意見。兩篇文章均為大家之作,劉杲和桂曉風都是長期耕耘于編輯領域有一定建樹的學者,因此可以站在全局的視角,高屋建瓴,對出版體制改革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出對策。譬如,劉杲在文中說:“出版改革的制度創(chuàng)新,一定要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這里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確認圖書質量的第一責任者。現代企業(yè)制度要求,企業(yè)的法定代表人是產品質量的第一責任者,出版社社長是出版企業(yè)的法定代表人,當然是圖書質量的第一責任者?!雹谶@項制度對保證和提高圖書質量至關重要。再如,桂曉風對中國編輯人才隊伍存在的“兩個不夠相稱”和“四個不能充分適應”弊端提出了建設“三支隊伍”和培養(yǎng)“三種人才”的建議。
2008年~2009年
該時間段沒有延續(xù)之前的固有模式,只有一個開放式話題。無論是“優(yōu)秀出版物價值”還是“編輯與文化”都是編輯領域亙古不變的話題,文化氣息濃郁。但不能據此就認定這樣的主題沒有效用,開放式話題討論為學科體系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中國編輯事業(yè)正朝著一個多元方向進發(fā),一年一次的會議只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已經不能滿足學科發(fā)展,它需要新思想源源不斷地注入,只有這樣,它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張?zhí)铮骸吨袊庉媽W會首屆年會情況綜述》,《實事求是》,1994(2)。
2.劉杲:《出版改革莫忘圖書質量第一》,《中國編輯》,2005(6)。
3.桂曉風:《讓更多的編輯人才涌現和成長——關于編輯人才學研究的幾點思考》,《中國編輯》,2006(5)。
4.中國編輯學會秘書處:《中國編輯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紀念冊》,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ㄗ髡邌挝唬汉幽洗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