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建國以來辛亥革命紀念的歷史作用

2011-12-29 00:00:00孫澤學
人文雜志 2011年5期


  內(nèi)容提要 1949年以來大陸對辛亥革命的高規(guī)格國家紀念,詮釋了辛亥革命的歷史,表達、宣傳了政府及各黨派的主張,弘揚了辛亥革命的精神,構筑了兩岸交流的平臺,保存和傳播了辛亥革命的歷史記憶。
  關鍵詞 中國大陸 辛亥革命紀念歷史記憶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1)05-0129-06
  
  紀念活動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尤以“逢十”紀念最為熱烈、隆重。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和各民主黨派一起對辛亥革命舉行過4次大規(guī)模、最高規(guī)格的“逢十”紀念活動,而對孫中山的11次高規(guī)格的“逢十”誕辰與忌辰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從“記憶”史學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的還不多,因此,尚有許多地方有待拓展。本文擬對大陸辛亥革命紀念的歷史作用略作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紀念活動是一種政治儀式,也是一種政治象征,有其獨特的政治功能。1949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大陸對辛亥革命的國家紀念,通過紀念大會、參謁儀式、學術研討會、座談會、發(fā)行紀念郵票與紀念章等形式,利用報刊、廣播影視、出版機構、電子媒體等大眾傳媒,形成中央與地方呼應、官方與學界配合、全國各黨派共同紀念的宏大場面,在當代中國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詮釋了辛亥革命的歷史。1949年以來,通過一系列紀念活動,對辛亥革命作了科學詮釋,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定位了辛亥革命的性質(zhì)。關于辛亥革命的性質(zhì)問題,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較早給它定位的是陳獨秀。1923年4月25日陳獨秀寫了《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一文,提出:“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資本民主運動進步到革命的資本民主運動,更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變化到資本民主之劇烈的開始表現(xiàn)?!薄靶梁ジ锩旧淼男再|(zhì),是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階級的革命。”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在延安青年群眾舉行的五四運動2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演中指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正規(guī)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以后毛澤東又多次重申這一看法并成為黨內(nèi)的共識,但后來有人對這一定位提出異議。對此,毛澤東在1954年9月講:“有相當一部分朋友對我們講‘辛亥革命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覺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過不去。但從社會發(fā)展歷史上說,辛亥革命確實是一次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民主革命?!薄皩O中山及其一派人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一次……辛亥革命后,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痹?956年撰寫的《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寫道:“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的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斗爭。他在這一場斗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贝撕螅?、楊尚昆、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辛亥革命“逢十”紀念的講話中都重申辛亥革命是在比較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為以后的一系列歷史發(fā)展開辟了道路。這一定位也為史學界所接受并成為大陸學術界的主流看法。
  其二,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一是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終帝制”,“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進步”。毛澤東認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是一項“豐功偉績”。董必武在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講話中說,辛亥革命的意義是偉大的,“它在廣大的人民中造成了民主精神的高漲,為新的革命斗爭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它把皇帝從它的寶座上一腳踢了下來,“建立一個沒有皇帝的共和國……這就是一個極大的勝利”。胡耀邦在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上指出,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結(jié)束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大地上舉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幟,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進步”。江澤民在時隔10年的大會上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jié)束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tǒng)治秩序再也無法穩(wěn)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胡錦濤也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從而結(jié)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了古老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這是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建立的最具歷史意義的偉大功勛。”二是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林伯渠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時說,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長期統(tǒng)治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大大地獲得了解放”。在建國后舉行的首次大規(guī)模紀念辛亥革命活動中,全國政協(xié)主席周恩來在開會詞中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jié)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吳玉章也說:辛亥革命使人民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獲得了相當大的解放”。胡耀邦在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上說:“辛亥革命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苯瓭擅窈髞硪舱f: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因此,毛澤東稱它是全國規(guī)模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胡耀邦說它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開端”,楊尚昆、江澤民則把它視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偉大里程碑”,胡錦濤定位它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發(fā)生的“三次偉大革命”中的“第一次革命”。
  其三,科學的、歷史的評價了孫中山的歷史功勛。作為辛亥革命的主要領導者,毛澤東早年曾稱他為“我們的偉大領袖”,并多次頌揚他的“豐功偉績”,后來還說:“我們只崇拜孫中山,因為他搞辛亥革命有功”。歷次辛亥革命及孫中山“逢十”紀念大會都對孫中山以高度評價,稱他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歷史偉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也是中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偉大開拓者。他為追求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貢獻了畢生精力。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領導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并且同軍閥勢力堅持斗爭;領導國民黨同共產(chǎn)黨實行第一次合作,把辛亥革命時期的三民主義發(fā)展為國民黨一大時期的三民主義,是他主要的歷史功勛。作為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共同參與的國家紀念中對辛亥革命歷史的詮釋,也得到各民主黨派的認同。
  第二,表達、宣傳了政府及各黨派的主張?!皟x式不僅是表達某些信仰的另一種形式,而且,某些事情只能用儀式來表達。”通過紀念活動表達政府和各黨派的政治訴求是這種儀式的常態(tài)。1949年以來大陸紀念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活動,其政治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回顧近代中國人民的奮斗史、革命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史,表明中共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堅定支持者、忠實繼承者,始終把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yè)視為辛亥革命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二是表達了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致力振興中華的宏愿。這兩點從毛澤東到當今的中共領導人以及民主黨派的代表在歷次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紀念活動中都有共同的表達。三是重申中國政府及各黨派對祖國統(tǒng)一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由于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至今仍處于分裂狀態(tài),謀求祖國統(tǒng)一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愿望。孫中山先生為謀求國家統(tǒng)一奔走呼號,“至今依然起著中國統(tǒng)一的象征的作用”,因而祖國統(tǒng)一問題遂成為歷次紀念活動的最重要主題。在歷次紀念活動中,國家領導人和民主黨派代表透過講話都表達了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堅定立場。在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會上,周恩來號召加強各族人民的大團結(jié),為解放臺灣、實現(xiàn)祖國的最后統(tǒng)一而奮斗!何香凝在講話中也呼吁臺灣同胞和祖國人民一道,為把美帝國主義趕出臺灣,為實現(xiàn)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而奮斗。胡耀邦在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講話中將“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是我們的第三件大事”,重申全國人大常委會1979年元旦發(fā)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及次年葉劍英委員長發(fā)表的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政策“代表了我們?nèi)h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嚴正表示“臺灣問題,純屬我國的內(nèi)政。這個問題要由海峽兩岸的領導人和人民來解決”,提出通過接觸、談判來消除隔閡,建立互信,“互相諒解,互相尊重,長期合作,風雨同舟,使我數(shù)千年文明古國真正昂首于世界,中山先生必當含笑九泉”。
  在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時,國家主席楊尚昆在講話中指出,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的“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方針,而臺灣當局堅持“反共拒和”,推行“彈性外交”,實際上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與“臺獨”分子分裂民族、分裂國家的活動一樣,都是為列強侵略中國服務。對此,他嚴正聲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是中國的內(nèi)政,決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干涉。對任何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行徑,我們決不坐視。”江澤民在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會上論及這一問題時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是明確的,謀求祖國統(tǒng)一和人民福祉的主張是真誠的。一個中國的原則是發(fā)展兩岸關系、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的基礎,是回避不了也不能模糊的。他表示:“我們有爭取和平統(tǒng)一的最大誠意,也有制止任何‘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決心……我們將繼續(xù)堅持‘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全面落實現(xiàn)階段發(fā)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tǒng)一進程的八項主張,繼續(xù)推進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兩岸對話和談判,加強同反對‘臺獨’、主張統(tǒng)一的臺灣各個黨派和各界人士交流對話,大力推進麗岸人民相互往來和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盡一切努力爭取和平統(tǒng)一的光明前景?!焙\濤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表達了相同的立場。同時,歷次紀念活動中國家領導人和民主黨派代表的講話,宣傳了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向外界展示了中國的形象。
  第三,弘揚了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精神。政治儀式能改變?nèi)藗兊纳钍澜?,也重塑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國家層面,作為儀式的政治運動則是權力的實踐或者實驗,其目標是要灌輸一套思想體系,推行一套行為方式,教會一套革命話語,造就一代社會主義新人?!弊鳛檎蝺x式的辛亥革命紀念既是傳承辛亥革命精神的有效載體,也是弘揚辛亥革命精神的主要途徑,因而從政府到各黨派依據(jù)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通過紀念活動“在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架起橋梁,對紀念的客體加以重塑,以適應現(xiàn)在的人們和政府的不同要求”,賦予辛亥革命精神新的內(nèi)涵。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與日本侵略者作長期、殊死的斗爭,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的講話中強調(diào),孫中山先生的“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革命毅力與革命精神”是留給我們“最偉大的遺產(chǎn)”。在上世紀50、60年代,在當時的戰(zhàn)爭與革命、反對帝國主義的背景下,中共及民主黨派領導人在紀念辛亥革命時提出要堅持辛亥志士的革命和團結(jié)精神,發(fā)揚孫中山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帝斗爭精神。周恩來強調(diào)“全國人民的大團結(jié),是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強全世界人民的大團結(jié)”,“繼續(xù)高舉革命和團結(jié)的旗幟”,“紀念孫中山先生,就要進一步發(fā)揚孫中山先生的反帝斗爭精神?!彼螒c齡提出“應該從他的愛國熱情,從他的革命毅力,從他的學習蘇聯(lián)的決心,體會到他的奮斗精神”。何香凝多次提出學習孫中山先生的“愛國反帝思想”。進入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們把和平與發(fā)展定位為時代主題,把實現(xiàn)四化建設、保衛(wèi)世界和平和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作為當時的三件大事。在1980年后紀念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時,都把辛亥志士和孫中山的愛國主義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視為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重要力量的源泉。孫中山提出的振興中華、“建設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實行“開放主義”“要學外國的長處”及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分裂祖國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思想,對我們有著巨大的啟迪、教育和鼓舞作用。他那種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是我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所需要繼承和發(fā)揚的。他追求真理、開拓進取、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我們從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認真學習和大力提倡的。2001年9月下旬,《光明日報》和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聯(lián)合主辦的“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首義精神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在研討中將武昌首義精神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敢為天下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二是不競聲華的實干精神;三是振興鄉(xiāng)邦的愛國精神;四是通力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五是不計生死的犧牲精神。另外,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紀念空間的各種展示,也傳揚著它們的精神。邵力子在參觀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會后曾說:“這里是學習孫中山先生偉大的愛國思想和反對帝國主義的戰(zhàn)斗精神的最好課堂?!敝麣v史學家章開沅先生在談到辛亥武昌起義紀念館的社會效益時說:“除了歷史知識的傳播以外,當然也包括多方面精神文明的效應,這是不言而喻的?!?br/>  第四,構筑了兩岸交流的平臺。對海峽兩岸來說,辛亥革命是我們共同紀念的日子,孫中山先生是我們共同敬仰的偉人。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nóng)講,辛亥革命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記憶、共同的精神激勵”。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在參訪大陸時說:“中山先生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導師”。海峽兩岸對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高規(guī)格紀念,對其歷史功績的高度評價,表現(xiàn)出“中國人民對于他們的民族英雄的充滿激情的忠誠”。個中原因誠如胡耀邦所說:“對于孫中山先生的崇敬和紀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國大陸和臺灣聯(lián)系在一起的強大的精神紐帶?!笨梢姡瑢π梁ジ锩鼩v史的共同記憶為兩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但由于兩岸分離而使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紀念幾十年里自說自話。為改變這種狀況,1981年5月19日,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籌備委員會表示,歡迎臺灣和海外有關人士和學者參加大陸的紀念活動。8月22日,大陸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學術討論會組織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大年,代表組織委員會正式邀請臺灣省的史學同行參加這次學術盛會,共同就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研究交換心得。因臺灣堅持“三不”政策而未得回應。自1983年8月在北京舉行兩岸第一次學術交流會、打開了兩岸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大門后,舉行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紀念的學術研討會多有臺灣學者參加。隨著兩岸交流的擴大,在大陸辛亥革命紀念是從有臺灣學者參與逐漸演進為黨派加入。繼2000年10月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來大陸祭奠中山陵后,2005年3—5月,國民黨副主席江炳坤、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后來訪大陸,并拜謁中山陵。2006年10月8日,臺灣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參訪團受邀來武漢參加紀念辛亥革命95周年活動,開兩岸共同紀念辛亥革命之先河。國民黨副主席林世益認為,舉辦這一活動是大家對歷史的懷念,這是大家的共同記憶。經(jīng)由這些活動的舉行,可以讓大家了解到兩岸之間同宗同族,這些活動就是兩岸的連接點。2010年9月,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楊松率團赴臺舉辦“辛亥首義、武漢文化周”,意在弘揚辛亥革命和以振興中華民族為已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透過辛亥革命將兩岸連結(jié)在一起的有益嘗試。可見,兩岸以辛亥革命記憶為精神紐帶的交流平臺不斷拓寬。
  第五,保存和傳播了辛亥革命的歷史記憶。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偉大里程碑,其在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辛亥革命后不久從官方到民間即開始有意識地保存辛亥革命的歷史記憶。1949年以來,大陸辛亥革命紀念活動延續(xù)著這一傳統(tǒng)。從紀念的層面看,呈現(xiàn)官方主導,各黨派共同參與,中央與地方呼應,大眾傳媒的宣傳報道與學界研討的烘托等特征。
  美國學者安德森認為,近代國家通過官方敘事、紀念碑、紀念館、紀念日、博物館等場所來保存、展示這些記憶,并將其作為傳統(tǒng)加以繼承。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紀念空間保存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記憶是顯而易見的,每一座紀念碑都是銘刻辛亥志士的史詩,辛亥革命及相關遺存的維護與開放,是辛亥歷史記憶的標本,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紀念館、博物館對相關文物的征集與搜尋,收藏與展示,整理與出版,成為儲存辛亥革命歷史記憶的巨大硬盤。紀念儀式也是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途徑。保羅·康納頓認為:“有關過去的意象和有關過去了的記憶知識,是通過(或多或少是儀式性的)操演來傳達和維持的。”“我們用詞語和形象向自己表現(xiàn)過去,以此保存關于過去的不同說法。紀念儀式是它突出的例子。它們通過描繪和展現(xiàn)過去的事件來使人記憶過去?!奔o念活動通過特定的方式,可將人們帶入歷史的時空,置身歷史的場景中,去感受歷史、觸摸歷史,形成共同的集體記憶,從而使過去的歷史得以保存。記憶需要重復,重復強化記憶。一次又一次辛亥革命和孫中山“逢十”紀念活動中的“官方敘事”,是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歷史記憶的濃墨刻寫。另外,每一次紀念時歷史見證者的回憶,也成為保存辛亥革命歷史記憶的重要一環(huán)。1955年秋,政協(xié)湖北省委員會就組織首義老人成立了“征集辛亥首義史料小組”,負責向首義老人征集史料文稿,陸續(xù)編輯出版4輯《辛亥首義回憶錄》。1959年4月29日,周恩來在招待60歲以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茶話會上,要求政協(xié)委員們把戊戌以來的“歷史資料要從各方面記載下來”,“使后人知道老根子,這樣就不會割斷歷史?!备鶕?jù)周恩來的指示后來成立了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每次辛亥革命“逢十”紀念可以視為對辛亥革命集體記憶的一次強化。為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全國政協(xié)號召高齡委員撰寫回憶錄,一些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政協(xié)委員撰寫了許多回憶文章,由全國政協(xié)選編了6集《辛亥革命回憶錄》,還有以個人著作形式出版的回憶錄,如吳玉章的《辛亥革命》。至1966年,僅全國政協(xié)就征集到辛亥革命資料1300多篇,708萬余字,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清末各方面的資料449篇,268萬余字。如果加上全國各地方政協(xié)征集到的數(shù)字就更會大得多。1981年是保存辛亥革命歷史記憶的最高峰,以資料整理出版為亮點。當年,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輯了《辛亥革命回憶錄》第7集,并再版了前6集。由全國政協(xié)主持編輯的《文史資料選輯》第75~77輯選刊了未發(fā)表過的辛亥革命史料。北京出版了孫中山先生的著作和近代史學者的研究專著,如《孫中山年譜》、《孫中山全集》、《孫中山思想研究》及《孫中山選集》。湖北出版了《湖北革命實錄館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上卷),《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選輯》等一批有關辛亥革命書籍。江蘇也陸續(xù)出版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書籍六種:《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6、7輯,《辛亥革命在南京》,檔案資料匯編《南京臨時政府》,還有南京《臨時政府公報》和北京《臨時公報》?!督费芯俊返?期出版了《紀念辛亥革命專號》。此外,山西、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武漢等省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也相繼編輯出版了辛亥革命史料專輯,作為各地向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的禮物。此后在保存記憶方面則以研究紀念居多,如在辛亥革命90周年時湖北出版界就出版了以“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叢書”為主的一批紀念辛亥革命圖書。可見,每次紀念活動對辛亥革命歷史記憶碎片的整理,不僅是對辛亥革命的意義追尋,同時也是對辛亥革命歷史的多重書寫和集體記憶的傳播。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黃

常州市| 大埔区| 玉田县| 澳门| 孝义市| 桃园市| 平舆县| 鄂温| 林甸县| 安义县| 沈丘县| 桃园市| 新沂市| 英德市| 镇远县| 本溪| 丽江市| 秦安县| 和硕县| 澳门| 炎陵县| 小金县| 祁阳县| 通河县| 安康市| 渑池县| 太保市| 清流县| 宝兴县| 无锡市| 刚察县| 桂平市| 泊头市| 蒙阴县| 天水市| 黄浦区| 乃东县| 墨脱县| 南木林县| 宁陕县|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