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中新課改的推進及高考的要求,如何上好必修課是每個教師關心的話題,通過兩年多的課改實踐,筆者認為上好語文必修課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整體把握課文與局部切入分析的關系
語文新課程強調閱讀的整體性,在目標中特別強調“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關于文學作品的教學建議也提出“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感情的整體感知和把握”。這是基于閱讀鑒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的特點而提出的基本原則,是符合閱讀鑒賞基本規(guī)律的總體要求。由于以往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肢解課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不良傾向,這一強調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但同時我們也要防止不能抓住課文的重點,不善于從局部指向課文整體,將整體把握變成大而化之、架空立論的傾向。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處理好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顯得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先通讀課文,靠直覺獲得初步印象,是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進而理解分析課文的起點。但這樣的整體感知,畢竟只停留在表層。只有經過一個一個部分的鉆研、推敲,思想脈絡才能清楚,文字內涵、作者匠心才能逐步顯露。之后,再整體閱讀課文,可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所以,課標不僅要求整體把握課文,而且要求“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整體與局部是互動互促關系:把握了整體,有利于對局部的正確和深入的理解;把握了局部,又有利于對整體認識的提升。
在處理整體把握與局部切入分析的關系時,也要考慮到不同文體的特點。就像課標所指出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的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辈煌念悾▽嵱妙悺⑽膶W類、論述類)和不同文體的課文,特點不同,教學的切入點往往也不同。
二、對課文的基本理解與多元解讀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課標明確將“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作為培養(yǎng)閱讀鑒賞能力的重要目標,要求學生“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疑”。
這就意味著要珍視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給他們開放、自由、多元的精神空間,使他們擁有尋找問題答案的現(xiàn)實可能性。學生有了閱讀個性,課堂上就會形成對話情境,就會出現(xiàn)共鳴、爭鳴、交融、存異等狀態(tài)。這是語文課必須堅持的大目標,沒有這樣的目標追求,培養(yǎng)一代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無從談起。
必須指出,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應該從文本基礎性內容的內在邏輯出發(fā),按照它所內涵的可能性來創(chuàng)造。課標規(guī)定的“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即正確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意圖,是實施閱讀教學的前提。閱讀是對話,對話存在于文本與讀者之間,同時受著讀者和文本的雙重制約,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文本的確定性是對話的前提之一。一般來說,學生還沒有成長為一個“理想的”讀者、“有能力的”讀者,知識準備整體不足,閱讀經驗尚待豐富,閱讀策略不夠成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