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瑾
(福建農(nóng)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發(fā)揮英語視聽說優(yōu)勢,加強跨文化因素的輸入*
林 瑾
(福建農(nóng)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本文首先分析說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就是合理利用現(xiàn)有的英語課程,特別是通過視聽說來實現(xiàn)跨文化因素的輸入。其次,討論如何采取一些確實有效的方式,實現(xiàn)語言教學與跨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進而通過實證調查來檢驗所采用的方式對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能力的效果。
視聽說;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輸入;應用
隨著我國入世的成功,全球一體化及資訊時代的到來,外語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盡管已經(jīng)取得長足的進步,但是,令人擔憂的是: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許多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低下,語用失誤頻繁。這個問題已經(jīng)引起廣大的外語教學者的深思。
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在哪里?如果學生能有機會接受必要的跨文化交際訓練,那么就能提高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因此,許多英語教師都試圖開辟渠道,將跨文化教學融入到語言教學過程中。然而,實際的困難是,教學任務重,課時不夠,如何才能實現(xiàn)跨文化內容的輸入呢?
許多學者和教師都對提高英語教學的文化輸入進行了探討,但是,這一方面的實證調查卻少之又少,而且對于如何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將目的語文化納入外語教學也討論得不夠具體。本文試圖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具體討論如何實現(xiàn)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有機結合,并通過實證調查,論證將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的實際成效。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外語教學過分強調目的語言的習得,教師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各類考查學生英語水平的測試也僅僅是圍繞學生的語言能力而展開,從而忽略了對文化知識的考查。這就造成許多教師一切以提高學生成績?yōu)橹笇?,先保證語言教學,文化教學可有可無。
事實上,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傳遞情感的交際工具。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作用表現(xiàn)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應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文化。任何語言都在一定的社會、歷史實踐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而語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同時又促進著文化的發(fā)展。
正如美國語言學家Sapir所指出的那樣:“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1]當我們將英語從文化中剝離開來而講授時,英語就成了無土之株,缺少了文化的滋養(yǎng),學生又怎能有效地應用英語呢?
如今,外語教師們普遍能認識到,應該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如何正確認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呢?許多學者提出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同定義。
著名跨文化學家Ruben(轉引自賈玉新)認為,實現(xiàn)有效交際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理應包括七個因素[2],它們分別是:
1.向對方表示尊敬和對其持積極態(tài)度的能力;
2.采取描述性、非評價性和非判斷性態(tài)度;
3.最大限度了解對方個性的能力;
4.移情能力;
5.應付不同情境的靈活機動能力;
6.輪流交談的相互交往能力;
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從容不迫對其作出反應的能力。
我國學者高一虹在《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一書中也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質”。[3]
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三方面: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2007年9月教育部正式頒發(fā)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作為各校組織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jù)。確定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4]
根據(jù)以上要求,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跨文化輸入,要把跨文化交際教學設為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的說,就是要把語言材料置于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之中,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了解、對比、領悟、使用中掌握英漢語言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不少外語教育家認為,是否把跨文化交流納入外語教學的內容是區(qū)別傳統(tǒng)外語教學和現(xiàn)代外語教學的主要標志。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輸入,又要加強交際文化的導入。
我們在母語的環(huán)境下教授英語,語音語法教學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基礎。必須指出的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并不只是培養(yǎng)學生熟練掌握語言,重視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要實現(xiàn)學生通過目的語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
英語文化教學無論是從全球性文化還是從同一文化的不同層面來看,其內容大體可概括為言語文化及非言語文化兩類。言語文化通??梢园ㄒ韵氯齻€方面的內容:與語音有關的文化內容;與語法有關的文化內容;與詞匯有關的文化內容。非言語文化涵蓋的范圍很廣,比如說,Samovar(2000)等人將非言語交際定義為“在交際的環(huán)境中人為的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5]
在跨文化交際中,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只有從文化上彼此認同,事先“約定”某一相同(或者接近相同)的心理認知環(huán)境,交際才能獲得其有效性。這也就指出,英語教學應從母語出發(fā),以目的語為橋梁,實現(xiàn)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溝通。
實現(xiàn)文化習得,就是要增加與目的語成員的接觸和交際。由于條件所限,廣大的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沒有機會修讀專門的跨文化課程課堂,那么英語教學課堂就成了他們學習目的語文化的主要陣地。
如何組織課堂文化教學?許多教師都在摸索和研究。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曾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八種文化教學方式:文化滲透,文化旁白,文學作品分析,文化片段,文化包,文化叢,文化多棱鏡和人種學方法訓練。[6]這些方法為教師們提供了寶貴的、可以借鑒的方法。面對實際教學,教師應在借鑒的基礎上,淡化不利因素,整合有利因素,靈活應用,從而將課堂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筆者認為,外語教學應該充分發(fā)揮視聽說的優(yōu)勢,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意識,實現(xiàn)語言和文化輸入的雙贏。
與傳統(tǒng)英語教學相比,目前的英語教學資源較廣,渠道較多。其中之一便是豐富的視頻材料,包括英文電影、記錄片、新聞采訪、廣告、情境教學等等。與書面教材相比,學生們對視頻材料更加感興趣,也更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就教師而言,要有效利用視頻材料,不能做純粹的播放者,而應該組織學生通過畫面去看,通過聲音去聽,通過討論去認識文化要素,了解文化沖突產(chǎn)生的背景,發(fā)展的態(tài)勢,以及解決的辦法。
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的第一單元中,有一篇課文題目為“culture shock”,文中講述了文化休克產(chǎn)生的原因,并說明了文化休克的四個階段,最后論證了克服文化休克的方法。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文化休克,筆者選取播放了《刮痧》和《推手》這兩部涉及文化差異的電影的片段,組織學生就片段中所涉及的具體文化休克案例進行討論。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觀后的討論使他們對文化休克有了具體直觀的認識,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要尊重文化差異,理解文化差異,從而掌握如何在交際中克服文化障礙,求同存異,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聽力是廣大學生比較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長期以來,我們就重視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聽力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詞匯聽寫,完成句子,選擇判斷等等。學生們對這些相對機械的題型多少有些厭倦,導致他們被動地去聽,被動地去記,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要改變這一局面,教師可以嘗試將聽力課堂與文化課堂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外語教材大多為語言教學而編,其中必然涉及相應的外國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以聽力教材內容為線索,結合故事情節(jié),挖掘其中所涉及的文化要素,使聽力訓練豐富多彩起來。
讓我們以《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為例,其中有一課提到body language(體態(tài)語)。為此,筆者選取播放了奧巴馬與麥凱恩競選總統(tǒng)時的辯論錄像,提醒學生注意對比兩位候選人除語言以外的特征。學生們很感興趣,認真觀看,還做相應的記錄??赐赇浵窈螅P者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從辯論過程可以看出那些體態(tài)語。學生自然地通過直觀觀察歸納出兩位候選人的站姿,眼神接觸,握手姿勢,握手時間跨度不同。這樣就對體態(tài)語有了明確的認識,并意識到體態(tài)語在交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會讓你了解到語言所不能表達的信息。
口語是許多學生需要克服的一個難題,他們可能花相當?shù)臅r間背誦單詞,閱讀資料,訓練聽力,但是一旦要開口說英語時,很多學生都害怕開口。即便是在老師的組織下開展討論,很多學生會不時地用漢語表達。如此怎能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呢?
筆者認為,因材施教,結合課程實際內容,盡量多安排口語討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當然,這種討論應該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以便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討論。
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有一課提到美國人非常重視時間,他們對時間是如此重視,以至于忽略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為了加深學生對中美兩國時間觀念差別的認識,筆者在課前先布置學生分小組收集體現(xiàn)兩國人民對時間觀念的諺語和因時間觀念不同而造成文化沖突的案例(文字或圖片或影像),并要求他們歸納總結兩國人民各自對時間的看法和態(tài)度。在課堂上,經(jīng)過前期的準備,學生們都比較胸有成竹,因此能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推舉各組的代表參與之后的組間辯論。這樣,學生們不僅愿意開口說,而且能開口說,更說得有理有據(jù)。而且通過觀點的碰撞,大家也能拓寬思路,更全面地吸收相關的知識。
教師應充分重視文化教學。盡可能多方面地向學生介紹目的語文化,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以現(xiàn)有教材為線索,通過對語音、詞匯、語法結構、篇章結構、修辭等基礎知識的分析,使學生了解文章中蘊涵的文化意義,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拓寬文化輸入的渠道,利用視聽說,通過視頻、聽力和討論,提高學生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討論,多渠道地客觀了解目的語文化,同時也不能忽視母語文化,使母語文化從“失語”走向融合。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種加強文化輸入的有效方式:資料搜集法、案例分析法、辯論法、表演法、專題講解法、漫畫描述法、圖片分析法、影音感受法、文化講座法、體驗法。只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就能實現(xiàn)無限的精彩。
大多數(shù)老師主觀上都能意識到文化輸入的重要性,但是對如何有效地把文化教學融入到課堂卻缺乏充分的理解。課時不夠,學生配合程度不足等等都使許多老師逐漸偏離文化教學。還有,許多老師缺乏跨文化相關的實踐經(jīng)驗,影響了他們講授文化的能力。沒有接受足夠和適當?shù)南嚓P培訓,接觸目的語文化和跨文化體驗的機會就相當有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根據(jù)教學內容或自己的興趣向學生談及一些文化主題,但是這些文化教學活動大都局限于零星的文化知識的介紹,缺乏全面性、系統(tǒng)性。
因此,加強對外語教師的文化培訓是實現(xiàn)課堂有效文化輸入的重要前提。教師自身不僅應具備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還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懂得學習者的認知心理、情感特征和教學規(guī)律。對教師的培訓應包括教師個人文化能力的培訓和教師文化教學能力的培訓兩方面內容。前者是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yǎng)和交際能力,后者則是針對教學實踐的。只有這兩方面都落實了,才能有效保證實現(xiàn)跨文化輸入的有效性。
為了了解文化輸入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影響,筆者隨機選取了福建農(nóng)林大學非英語專業(yè)07級的兩個自然班,其中一個設為實驗組,人數(shù)63人,另一個為對比組,人數(shù)58人。
首先,兩個班的入學英語平均成績相當,差距不大(t檢驗P>0.05)。其次,用文化問卷對兩組進行跨文化敏感度測試,兩組的成績也沒有明顯差異(t檢驗P>0.05)。這就說明:兩組學生在英語起點成績和跨文化敏感度方面水平相當,差異不明顯。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特別加強對實驗組的文化輸入,使該組同學盡可能多地有機會了解文化信息,參與文化活動。完成兩年教學之后,再分別對兩組進行跨文化敏感度測試和英語綜合能力測試。實驗結果如下:
跨文化敏感度測試平均分英語綜合能力測試平均分 相關性t實驗組70.5 73.2 P <0.05對比組62.3 70.1 P <0.05
實驗發(fā)現(xiàn),實驗組在跨文化敏感度及英語綜合能力測試兩方面的得分都高于對比組,而且兩組的跨文化敏感度測試平均分和英語綜合能力平均分之間的相關性明顯(P<0.05)。這就說明,跨文化敏感度高的學生往往英語綜合成績比較好,也就是說實踐證明,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加強文化輸入,確實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起來,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敏感度,也能改善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文化教學不但不會影響語言教學,反而能輔助語言教學。
總之,英語教學應該是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教師們應提高對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積極參加文化培訓,做好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的向導和組織者,搭起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溝通的橋梁。在實際教學中,應開辟文化輸入的有效途徑,利用視聽說的多媒體優(yōu)勢,使英語學習不但變得立體生動,而且突出文化主旨,確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hcourt,Brace.& Company,1921.36.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474 ~476.
[3]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EB/OL].http://edu.chinanews.cn/edu/kong/news/2007/09 -26/1036802.shtml,2007 -9 -26/2009 -11 -18.
[5]Samovar L.A,Porter R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3.
[6]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65.
G424.21
A
1006-5342(2011)10-0053-03
2011-08-16
福建省教育廳社科類B類課題(JBS0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