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平,黃潔敏,梁金好(廣東省鶴山市人民醫(yī)院,鶴山 529700)
近年,由于藥害事件的頻發(fā),藥品不良反應問題受到醫(yī)藥界、公眾及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并得到日益重視。我院自2005年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工作,為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總體發(fā)生情況、特點及一般規(guī)律,我們對2005—2009年本院收集上報的346例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分析和評價,以提高監(jiān)測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從廣東省ADR監(jiān)測中心以電子表格形式下載2005—2009年我院上報的不良反應報告346份。利用Excel軟件對報告人職業(yè)、ADR類型,患者的性別、年齡,不良反應的藥物分布、給藥方式、藥品種類、ADR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我院2005年開始設立ADR專職監(jiān)測人員,由藥劑科統(tǒng)一網上報告,ADR報告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以醫(yī)生報告為主,占59.5%,其次是護士。隨著臨床藥學服務工作的開展,藥師上報的ADR數逐年增多。346例ADR類型為一般的最多;新的、嚴重的報告例數呈逐年增多,總比例為30.0%,見表1。
表1 2005—2009年ADR報告情況(例)Tab1 ADR reports from 2005 to 2009(cases)
346例ADR中,男性 144例,女性 202例,男女比例為1∶1.4。不同年齡段均有不良反應發(fā)生,患者年齡最小7 d,最大96歲。其中≥60歲的老年人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占32.9%;其次是20~29歲的年齡段,見表2。
表2 發(fā)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例)Tab2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of the ADR(cases)
346例ADR報告中,給藥途徑以靜脈滴注為主,有289例(83.5%),占絕大多數;其次是口服給藥,有44例,見表3。
表3 引發(fā)ADR的給藥途徑分布Tab3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ADR cases
按照《新編藥物學》(第 16版)[1]進行藥品分類,同一藥品不同劑型統(tǒng)計為一個品種。346例ADR報告涉及的藥品有11類135種。其中抗微生物藥有34種,引致 ADR 189例,占45.8%,居首位。引發(fā) ADR的藥品種類分布見表4(因有些ADR報告同時懷疑為多個藥品,故合計數大于346例);引發(fā)ADR的抗微生物藥種類分布見表5。
根據WHO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分類,346例ADR報告所致器官和(或)系統(tǒng)損害主要累及皮膚及其附件、全身性損害、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其中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為常見(占35.2%),其次為全身性損害(占31.0%),見表6(因同一藥品可累及多個器官或系統(tǒng),故總例數>實際例數)。
表4 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分布Tab4 Distribution of the categories of ADR-inducing drugs
表5 引發(fā)ADR的抗微生物藥種類分布Tab5 Distribution of the categories of ADR-inducing antimicrobials
由表2知,我院346例 ADR報告中,女性高于男性,與國內報道相似[2,3]。一般來說,對ADR女性有較為敏感的趨勢,尤其是育齡女性(20~40歲),這可能與女性有特殊的生理周期有關。提示女性在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用藥更需警惕藥品的特殊影響,積極防范ADR發(fā)生。任何年齡段均可發(fā)生ADR,其中60歲以上的例數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這是由于老年人生理、生化和病理的改變,對藥物的代謝能力降低,耐受性下降,而且老年人?;级喾N疾病,臨床上多藥聯用也造成了ADR發(fā)生率的增加。提示我們應重視老年人群的ADR監(jiān)測,對老年患者用藥應小心謹慎。
由表3可知,以靜脈滴注給藥方式致ADR發(fā)生率最高,達到 83.5%,是口服給藥的 6.6 倍,與國內文獻報道一致[4,5]。分析原因,主要與目前注射劑被普遍使用有關。2009年調查顯示我院門診處方大約35.0%含有注射劑,而某些發(fā)達國家注射劑使用率在4%以下。而注射劑的 pH、微粒、內毒素、賦形劑以及藥物的配制、輸液過程等因素較其他給藥途徑更易引起ADR。我院ADR上報以臨床住院科室為主渠道,患者靜脈給藥用藥易于監(jiān)測,漏報相對較少;而門診患者多以院外用藥為主,不易監(jiān)測ADR,可能造成口服用藥引起的ADR漏報,也間接使靜脈給藥引發(fā)的ADR報告比例升高。因此,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給藥方法,避免注射劑過度使用,減少ADR的發(fā)生。同時也提示我們對門診患者應加強用藥指導,做好門診口服用藥隨訪工作,普及ADR報告常識,減少漏報現象。
表6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Tab6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4、表5顯示,在346例 ADR報告中涉及最多的藥物為抗微生物類,與相關報道一致[6],其中以頭孢菌素類和氟喹諾酮類引發(fā)的ADR多見,分別占47.6%、21.2%。這與抗菌藥物品種繁多而且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有密切關系,其主要損害表現為皮膚及其附件和全身性損害可能與藥物本身的化學結構特點有關。有報道認為,在7位 C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的頭孢菌素有阻抑血小板凝聚的功能,另外頭孢菌素抑制腸道菌群產生維生素 K的作用,也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含有甲硫四氮唑側鏈的頭孢菌素類可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而影響乙醇代謝,用藥期間若使用含乙醇成份的藥物或食物,可使血中乙醛積聚,出現雙硫侖樣反應。部分患者存在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易感因素,容易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藥物作為抗原,激活免疫反應,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氟喹諾酮類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反應與藥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能透過血腦屏障,與 γ-氨基丁酸受體結合后導致神經興奮有關。而新的大環(huán)內酯類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抗菌活性增強,臨床適應證有所擴大,近年使用量增加,也致使其ADR發(fā)生率增加,不可忽視。中樞神經系統(tǒng)藥和中藥制劑亦是我院ADR高發(fā)品種,也要重點關注。其中中藥注射劑引起ADR的原因與辯證用藥不當、配伍不當等因素有關[7]。中藥注射劑成分較為復雜,制劑中的添加劑、增溶劑、穩(wěn)定劑等雜質均能引起過敏反應,加上超劑量使用、滴速過快等外界的因素更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鑒于近年中藥注射劑頻發(fā)嚴重ADR事件,我院已將其列入重點監(jiān)控品種,并要求臨床嚴格按照衛(wèi)生部等三部局發(fā)布的《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謹慎使用中藥注射劑。
從表6可知,ADR可累及多個器官和(或)系統(tǒng),最常見的是皮膚及其附件和全身性損害,這與此類反應容易觀察密切相關。皮膚損害以皮疹為主,多數伴有瘙癢,與國內報道相似[8]。對于一些需要臨床進行生化檢測或多方面考慮的ADR,如肝、腎功能受損、血生化的改變等,則需要醫(yī)務人員高度警惕,加強用藥監(jiān)護,才能及時發(fā)現隱匿的ADR,減少漏報現象。
綜上所述,ADR的發(fā)生與患者的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物特點、用藥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開展 ADR監(jiān)測報告工作的水平又直接影響本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而臨床存在的不合理用藥情況,如超劑量用藥、缺乏依據用藥、不適宜的預防用藥、滴速過快、濃度過高、配伍禁忌等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因此醫(yī)院要重視ADR的監(jiān)測報告工作,建立完善的ADR監(jiān)測體系,加強對醫(yī)務人員臨床用藥監(jiān)護知識和急救知識的培訓。充分發(fā)揮臨床藥師的專業(yè)特長,積極開展臨床藥學服務,指導臨床合理、安全用藥。尤其要加強重點品種、重點人群的用藥監(jiān)護,加強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宣傳與監(jiān)督,促使臨床醫(yī)生在使用藥品時關注禁忌及慎用事項,根據患者情況個體化給藥。醫(yī)院藥師通過定期對ADR報告進行深入分析評價,尋找 ADR發(fā)生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點,了解本單位開展ADR工作的情況,及時反饋,對臨床安全、合理用藥和提高ADR監(jiān)測水平,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均有重要的意義。
[1]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19.
[2]程素華.我院23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30):2864.
[3]高 偉,劉子昀.2009年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5):470.
[4]張 偉,秦玉花,趙紅衛(wèi),等.我院53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9,20(23):1809.
[5]朱志忠,范紅春,唐葉秋,等.我院267例 ADR報告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3):266.
[6]張士勇,程 軍,王儒強,等.我院2008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26):2470.
[7]陳文濱,扶 玲.中藥注射劑 200例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31):2955.
[8]馮春麗,李 青.我院654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26):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