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辜同清
(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直譯法:把原習語直接翻譯到目的語中。如張培基(1999)認為,英語中的“cold war”可以直接譯成中文“冷戰(zhàn)”;“armed to teeth”譯成“武裝到牙齒”。[1]馮慶華(2001)認為,“Forbidden fruit is sweet”可以直接翻譯成“禁果分外香”;中文習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譯為“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2]
意譯法:只保持原文內(nèi)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張春柏(2004)指出,“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可以意譯為“早點下手有好處”。“魚龍混雜”譯成“good and bad people are mixed up”。[3]譚衛(wèi)國(2009) 認為,“hang on somebody’s sleeve”可以譯為“依賴某人”。[4]
對等譯法:又稱為套譯法、等值互譯法、借譯、對譯等。趙興,羅耀武(2004)把這一方法劃歸為歸化翻譯的非忠實原則。[5]諸如,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說曹操,曹操到”;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情人眼里出西施”;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s:“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無水吃?!?/p>
此外還有直譯加意譯法、譯文加注法、省略法、增添法等各種方法。鑒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展開敘述。
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具體翻譯方法與一般翻譯方法并無多大的區(qū)別。事實上,習語是各個民族語言中不可或缺的精髓,要么形象生動,要么膾炙人口,要么寓意深刻,而且形式相對固定,本身蘊含雙關(guān)、諧音等絕妙修辭,因此,習語在一定意義上體現(xiàn)著“三美”,是美學語言學研究對象之一。對于這樣一種美學現(xiàn)象,如果運用“三美論”去重新認識與思考的話,就會頗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自文學至文章》中說過:漢語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優(yōu)點?!保?]。許淵沖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新月詩派創(chuàng)始人、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是他的老師,新詩運動時期,聞一多提出“新詩格律化”,主張“三美”,“即音樂美(強調(diào)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建筑美(強調(diào)有節(jié)的勻稱,有句的均齊)、繪畫美(強調(diào)中國詩畫相通的傳統(tǒng),有張力,有深意)”[7]?;谒麄兊睦碚?,許淵沖先生于1979年提出詩歌翻譯的“三美”理論。
“三美”指“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基礎(chǔ)是“三似”:“意似”、“音似”和“形似”。“意似”要傳達原文內(nèi)容,不能錯譯、漏譯、多譯。一般而言,“意似”等于“意美”,但有時二者又互相矛盾,當由于歷史或者聯(lián)想產(chǎn)生“意美”時,僅僅“意似”不可能傳達原文“意美”的?!耙饷馈笔巧顚咏Y(jié)構(gòu),“意似”是表層結(jié)構(gòu)?!耙裘馈敝饕w現(xiàn)在押韻、重復、節(jié)奏上,“形美”指詩歌上格律、長短句、對仗等形式美感。如許淵沖認為,“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笨勺g成:In the deep sky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對照英語譯文與原詩句,可以發(fā)現(xiàn),狀語與狀語對應,主語與主語對應,謂語與謂語對應,譯文用雙聲“sw”翻譯“滾滾”,用“gr”翻譯“微微”,因而,譯文很好地傳達了原文“意美”、“音美”與“形美”。[8]
法國《費加羅報》報道,慢性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遲緩、缺乏營養(yǎng)、過瘦、超重還有肥胖——食物引起的健康問題正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影響著全世界,無一國家能夠幸免?!盃I養(yǎng)失調(diào)是導致疾病與死亡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比空氣污染或者吸煙更嚴重?!泵绹s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杰西卡·范佐(Jessica Fanzo)如此警告。
“三美”翻譯理論源于詩歌翻譯,也常常被用于詩歌翻譯中,如任鶯(2007)從“三美論”看古詩意境美的英譯[9],李謐(2004)認為“三美”說更適合于詩歌翻譯,特別是浪漫主義詩歌翻譯[10];李琳(2006)指出,詩歌譯文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能更好傳達原作“三美”[11]。筆者認為,這一理論還可以運用到英漢習語翻譯中。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主要探討一下如何應用“三美論”來處理英漢習語翻譯過程中的意象與修辭。
習語翻譯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難題是習語本身蘊含許多與特定文化群體相聯(lián)系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本身就體現(xiàn)著語言美感,是習語中“意美”的表現(xiàn)。如何把原習語中這些富含“意美”的文化意象最大限度的保留到目的語中,是翻譯工作者的挑戰(zhàn)與責任。譯者可以根據(jù)原文文化意象與目的語文化意象的差異與接受程度,進行區(qū)別對待。
第一種情況是完全或基本相同的文化意象。雖然中西相距甚遠,但人的基本感受往往相同。再者,隨著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中西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各個方面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意象也日益為彼此所熟知。這時,就可以把原習語中的文化意象直譯到目的語中。如“竭澤而漁”可直譯成"to drain a pou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初生牛犢不怕虎”譯成"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Sphinx’s riddle"譯成“斯芬克斯之謎”。
第二種情況是兩種語言中存在較大差異的文化意象。中西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諸多差異導致在對待文化意象時,中西方人的感受不同,甚至相反,如 love me,love my dog中有“dog”意象,在中國,或許“dog”是最不幸的動物了,因為它們經(jīng)常被用于貶義詞中,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人看來,狗是人類忠誠的伙伴。如此這般,同一意象“dog”在中西方人們腦海中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這種情況下,如何保留富含“意美”的意象呢?結(jié)合先前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是,保留文化意象而進行加注。優(yōu)點是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原習語中的意象,有利于促進兩種文化交流,缺點是容易造成譯文累贅。特別是牽涉到典故的意象時,加注法的缺點就充分顯現(xiàn)了,如“塞翁失馬”中有“塞翁”意象,背后蘊含一段典故。英譯本《儒林外史》(The Scholars)中有對“塞翁失馬,未知是福是禍……”的加注翻譯:“When the old man lost his horse,he thought it might be a good thing…….”接著是很長的注釋:An illusion to a story popular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in China.When an old man lost his horse,neighbors condoled with him.“This may be a good thing,”he said.The horse came back with another horse,and the old man’s neighbors congratulated him.“This may prove unlucky,”he said.When his son,who liked the new horse,rode it and broken his leg,once more the neighbors expressed their sympa-thy.“This may turn out for the best,”said the old man.And,indeed,just then,the Huns invaded the country and most able-bodied men were conscripted and killed in the battle;but thanks to his broken leg,the old man’s son survived.[12]
二是,套用兩種語言中讓目的語使用者產(chǎn)生相似聯(lián)想的意象,來傳達“意美”,又稱為對等譯法、套譯法、等值互譯法、借譯、對譯?!笆軞獍鼉骸币庀罂梢杂?doormat"(放在門口的墊子)這一意象傳達習語“受氣包兒”的“意美”。[13]同樣,英語習語"to shed crocodile tears"可套用習語“貓哭老鼠”。
三是,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起作用時,只有把隱含的意思翻譯到目的語中。如“pull one’s socks up”在翻譯成中文時,就省略了“socks”意象,譯成“鼓起勁兒”、“精神振作”或“摩拳擦掌”,而不能保留“socks”直譯成“掛起你的襪子”,因為中文讀者是難理解此時直譯的真正含義的。[14]
四是,原習語中的意象已喪失原來真實意思,成為過時意象時,在翻譯中可直接翻譯成所要表達的意思。如,“粗枝大葉”中的“枝”、“葉”是陳舊意象,因此譯成"crude,careless,or sloppy";再如,積銖累寸:accumulate bit by bit;狼狽為奸:act in collusion with each other;魚龍混雜:the bad become mixed with the good;[15]朝三暮四:Blow hot and cold.
五是,中文中常常用兩個意象指代一個意思,形成對稱美感,這與英語中以簡為貴的思想相矛盾。如果把中文習語中代表一個意思的意象全部譯到英語中,西方人會覺得夸張。此時,只要翻譯其中一個意象就足以傳達意美了。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可以選譯其中一個意象,譯成“outshines the moon”或“make fish sink and birds alight”。再如,“裝腔作勢”直接譯成“pretentious”。[16]
習語另一特點是蘊含豐富修辭,如中文韻腳、雙關(guān)、對仗、英語的頭韻。雙關(guān)可以看成“音美”,對仗可以看成“形美”,而頭韻可以看成“形美”和“音美”。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保留“形美”和“音美”,是翻譯工作者必須考慮的。杜爭鳴等(2008)指出,漢語具體形象、重音樂性;英語抽象,低音樂性。[17]。對于習語中修辭的翻譯,一直是很多翻譯人士頭痛的問題,通常直接拋棄原來形式,翻譯本意,但譯文卻毫無生氣。在翻譯過程中要盡可能保留美感,哪怕是再造相似美感,也是值得的。如果實在難以保留的話,那只有拋棄形式,取其實意。
2.2.1 習語中雙關(guān)的翻譯
雙關(guān)反映“音美”,常見于漢語習語中,如,“和尚打傘——無法(發(fā))無天”、“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熬盡了燈油——燒心(芯)”等。就拿“和尚打傘—無法(發(fā))無天”來說,美國著名記者、《紐約時報》副主編、《長征新記》作者 Harrison Salisbury在他的To Peking and Beyond一書中就提到這個習語翻譯的難度。
This was a complicated and rather amusing Chinese pun that revolved around the word for umbrella,which is made up of two characters,far which means hair(or law)and tian,which means sky(or heaven).A Chinese monk shaves his head,so he has no hair,but if he holds an umbrella,he has,in a punning sense,hair,and he has thus defined human law.At the same time,the umbrella cuts off the sky,and thus there is no sky,or as Chinese usage has it,there is no heaven.So the monk with the umbrella is defying the law,both human and divine.[18]
他用這么多筆墨去解釋這一中國習語,也沒能完全解釋清楚。筆者譯文如下:Present the laurel to the heathen in the Middle Ages——against the law and heaven.首先,原習語“和尚打傘——無法(發(fā))無天”分為兩部分,前半截提出情境,后半截呈現(xiàn)結(jié)果,譯文基本保持原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形美”;其次,“發(fā)”與“法”雙關(guān),譯文中的“l(fā)aurel”與“l(fā)aw”、“heathen”與“heaven”發(fā)音也基本相同,因而很好地體現(xiàn)了“音美”;最后,“against the law and heaven”就是“無法無天”的意思,保留“意美”。
再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可譯為:Placeswhere raindrops fallin a road fullof tracks——in the rut.此英譯保留了原習語的“形美”與“意美”。英語中的雙關(guān)也有保留“三美”的絕佳范例。“better late than late”中“l(fā)ate”一語雙關(guān),既指“遲到”,又指“喪命”,有人譯成“遲到總比喪命好”,而毛榮貴給出的譯本是:“晚了總比完了好”[19],“晚了”與“完了”發(fā)音幾乎一致,跟“l(fā)ate”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此絕妙譯本,令人拍案叫絕。
2.2.2 習語對仗譯法
對仗或?qū)ε伎梢钥闯伞靶蚊馈保袝r兼具“音美”特點,如押韻。這種修辭在習語中也很常見。翻譯中要盡量保留對仗的“形美”乃至“音美”。實在無法保留的話,要至少保留“意美”,如,吃一塹,長一智: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嘴上沒毛,說話不牢: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中文習語中“毛”與“牢”押韻,譯文中“l(fā)ips”與“slips”也押韻,全句抑揚格,很好地再現(xiàn)了原習語的豐姿,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得譯成“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20]
2.2.3 英語習語頭韻譯法
頭韻是英語中“形美”乃至“音美”的重要體現(xiàn)。中文為象形文字,沒有所謂的頭韻,在翻譯中,不妨充分利用漢語本身優(yōu)點(如四字格、偏旁、疊字、雙聲詞、疊韻詞等)進行補償。馮慶華(2001)指出,漢語中有大量雙聲詞,如芬芳(fen fang)、琳瑯(lin lang)、忐忑(tan te)、慷慨(kang kai)、仿佛(fang fu)等。疊韻詞如蹉跎(cuo tuo)、燦爛(can lan)、汪洋(wang yang)、彷徨(pang huan、妖嬈(yao rao)等,都具有相同的聲母或韻母,偏旁部首也一樣,讀起來朗朗上口,絲毫不遜于頭韻。漢字部首也是一種補償措施,如英語習語“weal and woe”可以譯成“禍福”[21]。中文偏旁“礻”如同頭韻“w”,很好地保留了原習語中的“形美”,必須承認的是,這種巧合極其少見。相對而言,譯成四字格或疊詞比較易于操作,如,非驢非馬:neither fish or flesh;心滿意足:game and glee,不念舊惡:forgive and forget。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那只有舍其形,取其意,如,“dumb dogs are dangerous”大概只能譯成:“不吠的狗最危險”之類。
本文用許淵沖先生詩歌翻譯的“三美論”來進行英漢習語翻譯,重點討論了如何翻譯英漢習語中的文化意象,盡可能保留原習語中的“意美”;如何翻譯英漢習語中的修辭手法,如雙關(guān)、對仗、頭韻等,最大限度保留原習語中的“音美”和“形美”。用“三美論”這一翻譯美學觀探討英漢習語翻譯,可以增加我們對原習語中“三美”的敏感度,對英漢習語翻譯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1]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2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張春柏.英漢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譚衛(wèi)國.英語習語漢譯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9(6):128-132.
[5]趙興,羅耀武.論英語習語的翻譯[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2):367-369.
[6][10]李謐.許淵沖的詩譯“三美”說[J].成都大學學報,2004(3):83-84.
[7]王西強.淺議許淵沖古詩英譯“三美”論在翻譯實踐中的得失[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S3):328-333.
[8]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9]任鶯.從“三美論”看古詩意境美的英譯[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35-137.
[11]李琳.論詩歌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三美”[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1-74.
[12][16][20]羅斯.習語英譯法[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香港分館,1978.
[13]汪福祥.漢譯英中習語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14]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15]單其昌.漢英翻譯技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17]杜爭鳴,陳勝利.英漢互譯原理與實踐教程[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8.
[18]郭著章.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9]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