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淮陰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再說”是個多義表達式。如:
(1)我沒聽清楚,請您再說一遍。
(2)什么時候參觀龍慶峽,待商量一下再說。
(3)那怎么成呢?再說,我兩條小魚也沒那么貴呀!(老舍《龍須溝》)
例(1)中“再說”是跨層組合和短語(記作“再說1”),例(2)中“再說”(記作“再說2”)義為“再考慮、再處理”,例(3)中的“再說”(記作“再說3”)是連詞。
學界對“再說”展開過較為深入的研究。鄭貴友(2001)主要從篇章語言學的角度對關(guān)聯(lián)詞“再說”的語篇分布和篇章功能展開了研究。蕪崧(2002)主要從訓詁和詞典編纂的角度指出《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連詞“再說”的釋義不全面、不準確。周威兵(2005)也是考察連詞“再說”的語篇功能的,但相對于鄭貴友(2001)來說,解釋力度加大了。余詩雋、柳春燕(2006)考察了位于句末的“再說”。李宗江(2006)專門研究了句末“再說”的演變,考察了“再說2”的歷史演變。羅耀華、牛利(2009)考察了“再說”的語法化過程及機制。
前人對于“再說”的研究各有偏重,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有一些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有些論據(jù)不夠充分。本文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綜合考察各個“再說”的共時差異,以及它們之間的歷史源流關(guān)系;試圖以漢語史上用于戲曲、話本小說等文學體裁中起話題轉(zhuǎn)接功能(表示重新拾起前面的話題)的“再說”(下文記作“再說4”)的形成作旁證,證明“再說3”和“再說4”一樣源于“再說1”;并以歷史演變來解釋“再說”的共時特征。本文用例除少數(shù)自擬外,均出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出處不再一一注明。
根據(jù)語法化理論中“今天的詞法是昨天的句法”(最早由Givón 1975年提出)、“今天的句法是昨天的章法”(最早由Heine 1991年提出)之觀點,共時差異往往是歷史演變不同階段的投影。那么,我們可以假設(shè)“再說”的共時差異也反映了它的歷史演變。這樣,我們有必要首先詳細考察共時平面上“再說1”、“再說2”和“再說3”的句法、語義和語用差異。
“再說1”是“再”和從含“說”表達式里截取出來的“說”共現(xiàn)形成的臨時共現(xiàn)式。這時,“再”和“說”只是線性序列上鄰接而已,兩者之間不存在直接的語義關(guān)系?!霸僬f1”有兩種:一是“再怎么說”的緊縮式,一是“再說X”的省略式,例如:
(4)有時侯趕到我們的節(jié)日什么的,是啊,我們那兒媳婦兒倒去,兒子不去,再說也不去。沒辦法,也不在乎。
(5)你敢再說,看我不揍你。
例(4)中,“再說”是“再怎么說”的緊縮式,相當于“無論怎么說”;例(5)中,“再說”是“再說X”的省略式,“再”表動作的重復或繼續(xù)。第一種“再說”內(nèi)部關(guān)系比第二種“再說”更松散。前者“再”修飾的是含“說”小句,后者“再”修飾的是含“說”短語;前者“再”和含“說”表達式構(gòu)成篇章語用上的組合關(guān)系,后者“再”和含“說”表達式構(gòu)成句法結(jié)構(gòu)上的組合關(guān)系。例(5)這種“再說”的源式“再說X”中X可以是體詞(組),如例(6);又可以是謂詞性(組),如例(7);還可以是小句,如例(8)。
(6)一個觀點如果別人先說了,你就不能再說同樣的觀點,否則等于浪費時間,不尊重別人。
(7)如果我們再說出走,媽媽就傷心死了。
(8)人們不能再說我們執(zhí)行高利率政策了。
“再”與“說(X)”之間結(jié)構(gòu)松散,常有語音停頓,中間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還、敢、要”等,例如:
(6,)一個觀點如果別人先說了,你就不能再還說同樣的觀點,否則等于浪費時間,不尊重別人。
(7,)如果我們再要說出走,媽媽就傷心死了
顯然,“再說1”用于內(nèi)容域(content domain),起概念功能,參與句子命題意義的表達,證據(jù)之一就是它可以被否定。例如:
(9)瑞宣很愿意不再說什么,而叫老二干老二的去。
(10)好啦好啦,就別再說了,越說越?jīng)]完了。
在句法上,“再說2”通常位于句末,特別是充當連謂句的連謂后項?!霸僬f2”往往是結(jié)句成分,其后除了帶語氣詞“吧”等以外,不能接任何詞語,例如:
(11)起重挺累,印花,街道啊,上回招我了,我沒去,先干著唄,到時侯再說吧,別在家呆著,呆著誰給錢呀。
“再說2”不能擴展,不能在“再”和“說”之間插入其他成分,例如:
(12)這件事以后再說吧?!?這件事以后再細聲細語地/慢慢說吧。
“再說2”可以復疊形式位于句首,例如:
(13)洗局長:再說,再說,那不是什么要務。
在語義上,“再說2”里的“說”已經(jīng)不再表言說義,而是表示從言說義虛化為“考慮、辦理”義。相應地,動詞“再說”里“說”選擇搭配的賓語不表示言說活動的內(nèi)容,而是處理或考慮的事情?!罢f”的意義虛化的語音體現(xiàn)就是“說”的輕聲化,例如:
(14)后來鎮(zhèn)壓反革命時候,也沒弄他,等著他,末了以后再說。
“說”經(jīng)歷的意義引申(即言說→考慮、辦理)是有認知理據(jù)的,它基于以下事實:行動有原始行動(primary act)和言語行動(illocutionary act,比如,道歉、命令等)之分,言語行動只能通過言語形式來實現(xiàn)。這樣,表示原始行動對象的詞可以發(fā)展出言語行為用法。例如,動詞“再見、寒暄”是言說動詞短語“說再見、噓寒問暖(暄)”中言說動詞的隱含造成的。
在語用上,動詞“再說”作為煞句成分,有終止當前話題的作用,如例(11)中,說話人通過“再說”終止了關(guān)于當前話題(換工作)的討論,例(13)中,洗局長通過“再說”的復疊使用,表明自己急于結(jié)束關(guān)于方提及的話題的討論。這與下文將要討論到的“再說3”預示話語未完的語用功能(詳下)截然相反。所以,“再說3”不可能是從“再說2”虛化而來。而從“再說1”虛化而來。“再說2”句法上的煞句分布和語用上終止當前話題的功能形成了一種象似關(guān)系。
要言之,“再說2”通常位于句末是由終止當前話題這種語用需要在位置象似動因的促動下形成的。顯然,“再說2”用在言語行為域,主要起語用功能,所起的概念功能幾乎趨于零。所以,雖然“說”仍然有實義,但是,“再說2”不能被否定。
1.3.1 “再說3”的語法特征和內(nèi)部的非勻質(zhì)性
關(guān)于“再說3”,《現(xiàn)代漢語虛詞辭典》、《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和《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都指出,它表示在已有理由之外追加一層理由,有遞進作用,相當于“并且、而且、況且”等?!冬F(xiàn)代漢語虛詞辭典》還指出,它主要連接句子,有時也連接分句?!霸僬f”后的停頓可有可無。這與“再者、再則”不同。“再說3”有遞進意味,而“再者、再則”只表示單純的并列。“再說3”用于句首時,可后續(xù)“啊、了、啦”等語氣詞。這里所說的“句首”可以是單句的句首,也可以是分句的句首或復句的句首,例如:
(15)再說啦,那種不明不白的好處費,我們不能要。
(16)就為地球上這點兒俗事兒,我犯不上跑這么遠的路跟您磨牙來。再說了,國內(nèi)外的事兒我一點兒也不比你們知道得多。
例(15)里“再說3”用于單句句首,例(16)“再說3”位于復句句首?!霸僬f3”已經(jīng)有向話語標記演變的傾向,表現(xiàn)出了話語標記的一些典型特征。典型的話語標記具有以下特點:語音上具有可識別性;功能上具有連接性;句法上具有非強制性;語法分布上具有獨立性?!霸僬f3”都已具備這些特征:其一,它無論在書面上還是在口頭上,其后必須有語音停頓,書面上可以用逗號標記,所以,它具有語音上的可識別性。其二,它在句中起篇章連接作用,把不同的證據(jù)或證據(jù)跟它所論證的命題連接起來。其三,它不作句法成分(即句法上具有非強制性),省略后不影響句子的命題意義。其四,它放在后一句的句首,其后可以接語氣詞,即它在語法分布上具有獨立性。
對比發(fā)現(xiàn),從總體傾向上看,“再說2”的常規(guī)位置是句末,而話語標記性質(zhì)的“再說3”的常規(guī)位置是句首。為什么話語標記性“再說3”常規(guī)位置是句首,而不是句中、句末呢?因為根據(jù)董秀芳的研究,跨層組構(gòu)發(fā)生詞匯化的難度呈現(xiàn)如下等級:句尾>句中>句首。為什么句首跨層組構(gòu)比較容易詞匯化呢?因為漢語的自然音步是右向音步,即在不受句法和語義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音步是從左向右組成的。這樣,句首的兩個音節(jié)就會被牢固地組織在第一個自然音步里。句首的第一個音步必須是一個標準韻律詞,也就是說,必須是雙音節(jié),不允許任何變通。處在句尾的成分允許有超音步,所以,“再說1”作為跨層組合,要向(話語標記性的)“再說3”詞匯化,它就必須位于句首。因此,可以說,一直到了話語標記階段,“再說”才成為一個沒有爭議的單詞。
1.3.2 “再說3”的語篇分布
“再說3”通常位于推論或論證性話段之中,引出一個新的證據(jù),例如:
(17)這事不好辦(P),不合政策(S1),再說,我也沒有這么大的權(quán)力(S2)。
上例中,言者為了論證命題P,通過“再說3”引入一個新的S1以外的證據(jù)S2。根據(jù)P、S1、S2的相對順序,“再說3”有以下幾種語篇分布:
格式I:P,S1,再說S2
(18)歡迎,歡迎!(P)我們正盼著有機會向您學習呢(S1),再說,知識分子也是工人階級的一員嘛(S2)!
格式II:P,再說S2。(S1隱含于語境之中)
(19)跟這種人打麻將,真沒勁(P)!再說,今天他得寫小說呀(S2)!
格式 III:S1,P,再說 S2。
(20)鄉(xiāng)親們……耐心地勸她說,老虎不懂人言(S1),告也沒用(P)。再說,縣太爺不懂獸語,難以明斷(S2)。
1.3.3 “再說3”的語用功能
在交際中,說話人為了實施某種勸誘、說服行為而又自覺證據(jù)不足時,可以通過(話語標記性)“再說3”來引入另一證據(jù)。所以,“再說3”是“證據(jù)補充標記”,例如:
(21)過了20多年的年(S1),已經(jīng)沒有兒時的新鮮感(P),再說中國年節(jié)的過法也太單調(diào)了,不是吃就是喝,再就是串門子走親戚(S2)。
例(21)中,說話人為了說服聽者相信自己“對過年沒有新鮮感”,通過證據(jù)補充標記“再說”引入新的證據(jù)“S2:中國年節(jié)的過法也太單調(diào)了,不是吃就是喝,再就是串門子走親戚。”對先前的證據(jù)“S1:過了20多年了”進行補充,增強了話語的論證力量。盡管S2是附帶的證據(jù),看起來不重要,實際上它卻是表達的重心所在,也是言者真正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缺少它就缺乏說服力。
從來源上看,“再說2”有的最初位于“受事+再說”格式中,該格式可以還原為“再說+受事”格式,例如:
(22)那事以后再說吧!→以后再說那事吧!
(23)比比人家,那種“泄氣話”沒人再說了?!缺热思?,沒人再說那種“泄氣話”了。
當“受事+再說”中的受事越來越冗長,并且“說”由言說動詞逐漸向“處理、辦理”義行為動作動詞虛化時,“受事+再說”就不再能還原為“再說+受事”?!霸僬f+受事”中受事賓語的省略也會導致“再說”位于句末,例如:
(24)遠路進軍,人馬疲勞,先就地休整再說。
→遠路進軍,人馬疲勞,先就地休整再說繼續(xù)行軍的事。
“說”之賓語的隱而不現(xiàn)使“再說”發(fā)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即由后附變成前附。當“再說”變成一個真正的前附成分時,后面就不能再添補上合適的賓語。無論“受事+再說”格式還是“再說+受事”格式,“說”都是謂語核心??墒牵斀K止當前話題的這種語用功能需要驅(qū)動“再說”被定格在句末時,“再說”已經(jīng)邊緣化,不再處于心理表征或言語生成的中心。因而受到的關(guān)注越來越少,“再”和“說”之間的邊界就變得模糊不清,“說”與其他成分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也模糊起來。這為“再說”在雙音化趨勢的作用下發(fā)生組塊化、一體化從而單詞化提供了基礎(chǔ)。證據(jù)是“再說”可以脫離句末位置的束縛,出現(xiàn)于句首,還可重疊,例如:
(25)洗局長:再說,再說,那不是什么要務。
上面所說的“再說1”向“再說2”的演變只是我們根據(jù)“再說2”的共時差異作出的構(gòu)擬。那么,歷史上“再說1”向“再說2”的演變是否確實如此呢?請看下例:
(26)躊躇一會,叫過一個丫鬢來,吩咐道:“你去前面向那新娘說:‘老爺今日不在,新娘權(quán)且進房去。有甚么話,等老爺來家再說。’”
上例為“再說”發(fā)生從言語義到處理義的重新分析提供了一種中間語境。如果把“話”理解為言語,則“再說”表示再次陳說,是“再說1”;如果理解為某事,則“再說”表示再討論、再辦理,是“再說2”。我們認為“話”是可以理解為“事”的,因為“說話”在古代是一種說唱文學,即講故事,依此類推,“話”也可以理解為“事”,例如:
(27)這本話乃是元朝大德年間的事。
2.2.1 “再說1”向“再說3”演變的歷史旁證
由于文獻的缺失,我們已經(jīng)無法展示“再說1”演變?yōu)椤霸僬f3”的中間語境。但是,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旁證??疾鞖v史語料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上“再說”可以用作話題轉(zhuǎn)換的標記(本文記為“再說4”),表示拾起以前討論過的話題。所以,“再說4”可以與上文陳述的言說動詞“談、說、題(提)、敘”共現(xiàn),例如:
(28)一談收犭制子,再說走老瞞。
(29)不說胡阿虎暗生好計,再說王生自女兒死后,不覺一月有余,親眷朋友每每備了酒肴與他釋淚,他也漸不在心上了。
(30)那兩個婆娘,一個漢子,吃了一回,各去歇息不題。再說婆子飲酒中間問道:“官人如何還不回家?”三巧兒道:“便是算來一年半了?!?/p>
(31)閑話休敘。再說李英同張勝進了城門,東西分路。
上面這些例子中,“再說”與言說動詞搭配使用,表示“再說”引入的是關(guān)于另外一個話題的陳述。這“另外一個話題”往往上文已經(jīng)談過,這里重新拾起,接著那個話題說下去,所以,“再說4”的出現(xiàn)往往是敘事線索從一條跳到另一條上的標記,如例(30)、(31)。
既然“再說3”,作為標記話題轉(zhuǎn)換的話語標記,是在上述兩種格式里由跨層組合發(fā)展而來的,那么,在沒有充分的反面證據(jù)之前,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同樣有話語標記用法的“再說3”來源于跨層組合“再說”,即“再說1”。
2.2.2 “再說1”向“再說3”演變的共時表現(xiàn)
如果接受上面的假設(shè),可以對“再說3”的共時分布作出解釋。比如,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虛詞辭典》、《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等辭書,“再說3”常用于口語,它雖然很多時候可以為“再者,再則”所替換,但與它們的語法分布有差異:后兩者與其續(xù)段之間必有停頓,而“再說3”與其續(xù)段之間停頓可有可無,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認為,正是因為“再說3”是從用于元語層面的“再說1”語法化而來。當用于元語層面的“再說1”被當作對象語言時,它就會被重新分析為“再說3”,這種重新分析發(fā)生在聽說雙方之間,例如:
(32)我拒絕了她的提議,因為張小三沒請我,再說,我也沒有錢去出這個禮。
言者認為,上例發(fā)出“再說”這個動作的施事不是句子主語“張小三”,而是言者“我”?!霸僬f”是言者“我”預先暗示聽者“我”的話語未完,“我要繼續(xù)說”。“我也沒有錢出這個禮”就是“我”的二次陳述,是對第一次陳述“張小三沒請我”的補充。這兩次陳述都是為了論證為什么“我拒絕了她的提議”。所以,“再說”就是“接著說,說第二次”的意思。它是一種元語言,表示的是它前后兩個對象語言片段之間的關(guān)系是先說與后說(即一次陳述與二次陳述)的關(guān)系。簡言之,是在“(先說)S1,再說S2”中“再說”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關(guān)聯(lián)上下文的功能。因此,聽者可以把它重新分析為連詞。這樣,它最終在雙音化的作用下,實現(xiàn)了邊界消融而詞匯化為連詞。正是因為跨層組合“再說”與S2之間原本關(guān)系就很密切,所以,從跨層組合“再說”(即“再說1”)發(fā)展來的連詞“再說”(即“再說3”)可以和S2之間沒有停頓。正是因為這種重新分析發(fā)生在言語交際的聽說雙方之間,所以,“再說3”仍然以用于口語為常。這兩點都是“再說”在語法化過程中語義滯留的表現(xiàn)。
在語言學界,Sweestser(1990)、Halliday(1994)、Traugott(1982)分別提出了領(lǐng)域擴散理論、語言表達的元功能理論和主觀化理論。他們的理論有相通之處。Sweetser認為,語言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情態(tài)詞、關(guān)聯(lián)詞的多義性)往往是同一語言表達式通過隱喻等認知手段從內(nèi)容域(content domain)擴散到認識域(epistemic domain),再到言語行為域(speech act domain)的結(jié)果。Halliday認為,語言表達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表達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語篇組織功能(textual function)和人際表現(xiàn)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Traugott(1982)認為,語言表達式語法化的語義演變機制是(交互)主觀化。在主觀化過程中,語言表達式的意義發(fā)生了從命題意義(prepositional meaning)到語篇意義(textual meaning),再到表現(xiàn)意義(expressive meaning)的演變。如果綜合上述三家的看法,“再說1”作為對象語言時,用于內(nèi)容域,起概念功能作用,參與命題意義的表達;作為元語言使用時,用于言語行為域,發(fā)揮人際功能作用,預示話語未完,不該進行話輪接續(xù)?!霸僬f2”用于內(nèi)容域,起語篇上的煞句和語用上的終止當前話題的作用?!霸僬f3”起語篇連接功能作用,把新的證據(jù)和舊證據(jù)或需要論證的命題連接起來,更重要是起人際功能作用,用于引得補充證據(jù)。
[1]鄭貴友.關(guān)聯(lián)詞“再說”及其篇章功能[J].世界漢語教學,2001(4):69-70.
[2]蕪崧.也說“再說”[J].漢字文化,2002(4):27-29.
[3]周威兵.關(guān)聯(lián)詞“再說”功能淺議[J].語言文字應用,2005(5):86-87.
[4]余詩雋,柳春燕.句末“再說”的語法化傾向[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10):31-33.
[5]李宗江.“再說、再講、再看”的語法化[M]//邵敬敏,張先亮.漢語語法研究的新拓展(三).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羅耀華,牛利.“再說”的語法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1):59-61.
[7]陶然.現(xiàn)代漢語虛詞辭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
[8]Schiffrin D.Discouse Markers[M].London:Car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9]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273-291.
[10]Sweetser,Eve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 [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12]Traugott,E.C.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asrve meaning:some semantic—pragmatic aspects of gammaticalization[A].Winfied P,Lehmann,Yakov Malkiel.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Amsterdam,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