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旭
(沈陽大學 文化傳媒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4)
再談謝榛的卒年
——與崔建利同志再商榷
趙 旭
(沈陽大學 文化傳媒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4)
有關謝榛生平的資料比較少,關于其卒年的探究尚無定論,對相關史料記載應該持通達態(tài)度,不應輕易否定。謝榛卒于1576年初的觀點是有依據(jù)的;而其年齡超過八十歲的觀點還有待商榷,不應視為定論。崔建利同志關于謝榛卒年的商榷文章觀點是不夠客觀的。
謝榛;卒年;八十歲
2010年《聊城大學學報》第5期刊發(fā)了崔建利對拙文《潘之恒所言謝榛卒年考辨》[1](以下簡稱《考辨》)的商榷文章《也談謝榛卒年—— 兼與趙旭同志商榷》[2](以下簡稱《商榷》)。因瑣事纏身,我于2011年4月才讀到此文。對崔建利同志的論爭態(tài)度,我是歡迎的,因為學術爭論是走向真理的重要途徑,道理越辯越明。但對其觀點,則不敢完全認同?,F(xiàn)就謝榛的卒年問題再陳管見,以就正于方家。
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有關謝榛生平的資料太少,通過對相關史料記載、其友人的詩文及其自己作品的梳理,我們只能粗線條地勾勒出謝榛的生活軌跡,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盲點,如長期致力于編撰《謝榛年譜》的李慶立先生,就因為資料缺乏的原因而尚未完成這項工作。謝榛生卒年的考訂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對于其生年,雖然有明確的內(nèi)證,即《詩家直說》中謝榛自言“予自正德甲戌,年甫十六,學作樂府商調(diào),以寫春怨”[3]1211-1212,但考慮到衍文和錯字等情況的存在,我們還是要慎重地對待。如這條內(nèi)證中的時間與年齡的表述與《詩家直說·自序》結(jié)尾“萬歷甲戌仲秋念四日寓汾陽七十九歲山人謝榛茂秦甫識于天寧蘭若”的表述之間,還是要“處理好兩個‘甲戌’年和‘六’、‘九’的關系”[4]。而卒年問題目前還是無法得出確切結(jié)論。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持通達的態(tài)度來面對相關資料,不能只看一點不及其余。
潘之恒《亙史》中存在著錯誤的記載,這是事實。但崔建利的《商榷》用了一大半篇幅來羅列潘之恒《亙史》存在的錯誤,認為其“不足為據(jù)”,卻并未能拿出更多的新證據(jù),這實在沒有必要,因為其所列之有關謝榛生平行跡記述中的錯誤,前輩學人早有詳論,拙文《考辨》也同樣承認《亙史》存在的問題,肯定“質(zhì)疑是有所依據(jù)的”[1],而不是如《商榷》所言那樣不“慎加斟別”。問題的關鍵在于,《亙史》中客觀存在的錯誤并不能說明它一無是處,不能證明潘之恒的記述完全不可取,不能因為有錯誤就不能用來作研究的依據(jù)。
在許多著述中,往往會有一部分內(nèi)容是以揣測的態(tài)度來記述的,如人際交往中的具體對話、動作、心理活動,記述者因時空關系不可能親見,只能通過主觀判斷或傳聞來加以記述,這種情況即使在正史中也是常見的;而另一部分內(nèi)容則是以實錄的態(tài)度來記述的,如人物身份和事件主體,因為這些是可以通過調(diào)查來確認的。就《亙史》而言,趙王與鄭若庸的對話場面,以及謝榛到趙王府后的應酬活動可以視為前者;但謝榛在趙府作詩、去世以及趙王贈姬則應該屬于后者。這些記述,尤其是以揣測的態(tài)度來記述的內(nèi)容,當然可能存在錯誤,但也同樣可能存在著正確的一面,如認為“潘之恒《亙史》所記謝榛事多有訛誤”[5]的李慶立對趙王贈姬之事,就認為“實有之”[3]1377。此外,對于謝榛去世的地點《,亙史》記述的是大名,而王世貞《聞謝茂秦客死魏郡,寄詩挽之》《(州山人四部稿》卷四十二)記述的地點是魏郡,根據(jù)《明一統(tǒng)志》卷四“大名府”條(四庫全書本)的記載,兩者是吻合的??梢?《亙史》的記述是有其正確一面的。
從年齡上看,潘之恒與謝榛生活的時代有重合;從輩分上看,潘之恒屬于謝榛的晚輩后生。從現(xiàn)存資料上看,潘之恒沒有編造謝榛經(jīng)歷的理由?!端膸烊珪偰俊吩u價潘之恒著述“大抵以多為勝,而考證之學與著述之體則非所講也”[6]660,“體例雜糅,編次錯亂”[6]1170。這是就其著述水平而言的,潘之恒著述水平不見得高,其記述中的錯誤也是客觀存在的,但畢竟還是事有所本,其內(nèi)容也是有可取之處的。對其記述,應該充分利用其合理部分,而不應該全盤否定。
《考辨》認為潘之恒所言謝榛卒于“乙亥冬月”的說法是可信的。如前所述,潘之恒的記述中存在一些錯誤,但造成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時空關系,有些內(nèi)容只能通過主觀判斷或傳聞來記述。而其記述態(tài)度則未必是不認真的。就“乙亥冬月”而言,前面有“學博昆陵吳伯高賦詩挽之”的記述,后面又有“明年,余友顧孝敷以省舅王別駕,經(jīng)宿其寺,僧為言賈姬每夜操琵琶一曲,必痛哭而絕,即先生所撰《竹枝詞》云”的記述,在舉出兩個人證后又明確指出寫這段文字的原因和時間:“因孝敷語,次為之立傳。實萬歷壬子春也?!盵3]1376潘之恒用了“實”字,語氣是非常肯定的。
此外,“乙亥冬月”也能夠與徐中行詩《哭于鱗墓甫三載,謝茂秦死于趙,而諸子生計甚微,乃出橐中裝遺之》(《徐天目先生集》卷五)中所載時間相吻合。徐中行另有詩《萬歷改元,中行詣濟南祭于鱗墓,學憲袁魯望出餞于郊,大計,魯望被論留中而魯望竟掛冠還里,逾月,計聞閩中,哭之六首》(《徐天目先生集》卷五),徐中行祭李攀龍墓時值萬歷改元,即1573年初。與前詩相印證,“哭于鱗墓甫三載”之“甫三載”,是剛剛?cè)?是三年之后,不是第三年??梢?謝榛是在1573年徐中行“哭于鱗墓”的三年后,即1576年“死于趙”的。
這里需要重申《考辨》的觀點,即謝榛卒于1576年初,決不是《商榷》所言“對潘之恒《亙史》關于謝榛卒于1575年之說予以肯定”[2]。恰恰相反,《考辨》是反對“1575年”的說法的。而且,“1575年之說”并非潘之恒提出的,他只是提出謝榛卒于“乙亥冬月”,是后人根據(jù)這一說法推出“1575年”的結(jié)論。而李慶立更是明確認定“乙亥之冬月,即萬歷三年十一月”[7]?!犊急妗穭t認為其忽視了農(nóng)歷與公歷的轉(zhuǎn)換關系,因為謝榛卒于萬歷三年乙亥冬月也可以是1576年初?!渡倘丁芬晃臒o視這些,沒有正確擺出《考辨》謝榛卒于1576年初的觀點,而說拙文“對潘之恒《亙史》關于謝榛卒于1575年之說予以肯定”,“在謝榛卒年問題上復歸傳統(tǒng)”[2],還說主張謝榛卒于1575年的“畢桂發(fā)等主編的《歷代詩話評釋》與趙文主張基本相同”[2],同時也沒有對《考辨》提出的證據(jù)予以正面駁斥。對于徐中行的詩作,并沒有深入分析,只是含混地說“徐中行詩所記述的時間僅是外證,而且當時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傳聞與事實相左是常有的事”[2]。并且舉出“李先芳去世晚于王世貞,而王世貞竟寫有《祭李伯承尚寶文》”的例子來證明此乃“傳聞不實所致”[2]。這看似有理,實則不然?!皞髀劜粚崱钡氖虑樵谫Y訊不發(fā)達的古代的確是存在的,但是徐中行的記載卻不太可能是錯的,因為從其詩作題目上看,他資助謝榛諸子的事是客觀存在的,除非徐中行是故意撒謊,否則其詩題所表明的謝榛已死的事是難以否定的?!渡倘丁芬晃脑跊]有明確列出《考辨》觀點的情況下就加以指責,很容易給讀者造成錯覺,似乎拙文是贊成1575年說的,同時對論據(jù)也沒有提出直接有力的反駁,反而認為“僅是外證”就不能說明問題,這樣的態(tài)度是不夠客觀的。
持謝榛年齡超過八十歲的觀點,影響較大的有兩家,一是“在現(xiàn)當代幾成定論”[7]的生于1495年,卒于1575年的說法,一是由李慶立提出的生于1499年,“最早應卒于1579年”[7]的說法。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聲音,如陳志明認為“潘之恒略晚于謝榛,所據(jù)卒年為‘乙亥’,即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當系實錄,應是可靠的”,謝榛“生年為1499年,即弘治十二年,享年七十七歲”[8]。陳國球也認為謝榛“年七十七卒”[9]。此外,畢桂發(fā)等主編的《精選歷代詩話評釋》也贊同此說。
認為謝榛年齡超過八十歲者所持的證據(jù)就是謝榛《老懷詠》中“梁園相士果如神,道我狂吟超八旬”一句,并將之稱為“主要內(nèi)證”[10]。但這個所謂的內(nèi)證,不僅孤證不立,而且其表述也不是很明確。這里要感謝崔建利同志,他指出我在引用謝榛《老懷詠》“梁園相士果如神”一句時,將“果”寫作“真”了。這是我的一處筆誤(崔建利同志《商榷》中也有多處此類錯誤,如將此詩題目寫為《老懷吟》,將謝榛卒年寫為1599年。但因一個字引起了誤會,還是不應該的)。即便如此,筆者還是認為“梁園相士果如神”并不能證明謝榛年齡超過了八十歲。《老懷詠》,顧名思義是老年情懷之感嘆。在謝榛晚年,他的身體還很強健,如其詩中所言“杖藜隨處任吾身,煙霞長醉旗亭春”,還能夠四方奔走,傳播詩學主張。其好友孔天胤在自署寫于“戊辰”即1568年的《壽四溟行年七十》中說謝榛“今年七十身逾健”,甚至在76歲時謝榛還手訂了自己的詩集,從其自序中可窺其雄心:“予梓《詩說》若干篇,譬諸筑基起樓,勢必高大,所思不無益也?!盵3]1327這樣一個有著旺盛精力和遠大志向的老人,在接近八十歲的時候,想到此前相士對自己年齡的預測,對自己活過八十歲滿懷信心,說出“梁園相士果如神”,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即使是內(nèi)證也不是不可以否定的,如李慶立就否定了謝榛《冬日雪登郁孤臺》一詩,“辨其詩風,疑為贗品,或仿效之作”。雖然“似寫親歷實感”[3]前言7,但并不能確證謝榛到過江南。
總而言之,由于材料的缺乏,謝榛的生卒年問題還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對其生年,在沒有更確切的材料之前,還是應該以謝榛自道的“正德甲戌,年甫十六”為準;而對其卒年,由于缺乏明確的記載,我們更應該以開放的胸懷和視角來面對。唯其如此,我們才可能把學術研究深入下去。不知崔建利同志以為然否。
[1] 趙旭.潘之恒所言謝榛卒年考辨[J].沈陽大學學報,2010(1):73-75.
[2] 崔建利.也談謝榛卒年:兼與趙旭同志商榷[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99-103.
[3] 謝榛.謝榛全集校箋[M].李慶立,校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4] 趙旭.謝榛生卒年新考[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73-76.
[5] 李慶立.謝榛生卒年考[M]∥李慶立.謝榛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5.
[7] 李慶立.謝榛生卒年代考辨[J].文學遺產(chǎn),1996(6):102-103.
[8] 陳志明.謝榛生平及其《四溟詩話》述評[M]∥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310.
[9]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5.
[10] 李慶立.謝榛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前言8.
Discussion on Xie Zhen’s Death Date again
ZHAO Xu
(College of Cultural and Media,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The information about Xie Zhen’s life is few,and the investigation concerning his death date is inconclusive.Researchers should adopt accessiblemanner on relevant historical records and should not deny rashly.There isevidence that Xie Zhen died in early 1576;and the viewpoint that Xie Zhen’sagewasover 80 yearsold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the last word.The argument of Cui Jianli isn’t objective.
Xie Zhen;death date;80 yearsold
I 210.7
A
1008-9225(2011)05-00108-03
2011-05-11
趙 旭(1975-),男,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王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