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
(南京師范大學 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韓非“法律發(fā)展”思想及評析
徐睿
(南京師范大學 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韓非是先秦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法律政令應當適應社會發(fā)展,對當時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本文首先簡單分析了韓非子法律思想的產生背景、人性論基礎;其次逐步探討其“法律發(fā)展”思想的內涵;最后評析韓非子的“法律發(fā)展”思想。
法律發(fā)展;韓非;思想;評析
(一)社會背景
1.政治背景
戰(zhàn)國末期,各諸侯國為擴大領土、掠奪財富和建立霸權,展開激烈兼并戰(zhàn)爭,各自成為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局面已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取代。臣弒君,子殺父,弟篡兄,下犯上等嚴重違反禮法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
2.經濟背景
戰(zhàn)國中期以后,隨著宗法制社會向集權制社會的全面轉軌,社會各個領域發(fā)生著深刻而激烈的變化。經濟的變革,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變?yōu)橹饾u承認土地私有,并且土地成為財產和地位的象征。人們在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的同時,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爭斗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人性論前提
1.荀子“人性惡”
“性惡論”由荀子首先提出,韓非不僅將荀子“性惡論”推向了極端,而且在對人性是否能夠改選的問題上,韓、荀發(fā)生了沖突,荀子雖然承認人性自私好利,而是也宣布這是屬于“惡”。但荀子又認為,人的這種好利惡害的本性是應加以改造的,而且也能夠加以改造即所謂對人性能夠“化性起偽”。
2.商鞅的“好利惡害”
商鞅認為人性有好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本能地趨利避害。商鞅認為:“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庇帧懊裰憾榷¢L,稱而取重,權而索利。”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
3.韓非的“人性好利論”
韓非則不同于荀子和商鞅,他的人性論是在荀子和商鞅基礎上產生的,他認為每個人天生皆以計算之心相待,人們這種趨利避害的自私好利本性是無需改造的,也無法改造。道德教化,無論如何都不能達到治民的功利目的,倒是應該尊重人的好利本性,把全部的君法自覺地建立在“利”的基礎之上,他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p>
在韓非看來,這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人們?yōu)榱松?,互相計算、互相交易、互相爭奪、互相吞噬。這樣韓非把一切都浸入冷冰冰的利害關系的計量之中,把社會的一切秩序、價值、關系,把一切行為、觀念以致情感本身,都歸結為冷酷的個人利害,它成了衡量、考察、估計一切的尺度和標準。
法家認為人類社會史發(fā)展運動的,而且越變越好。法律制度因勢而立。上古之世,因為人民少而財貨有余,故民不爭,所以當時用“德治”、“禮治”就能治理天下?,F(xiàn)在“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故民爭。”
(一)法律起源論
在法律起源上,法家都認為法律和國家一樣,都是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級的產物。韓非不但提出了進化的歷史論,他還試圖進一步說明社會歷史變化的原因以及國家與法律產生的根源。
1.無法律時代
韓非看來,人類社會最初曾經過一個沒有爭奪的階級。當時人與人之間其所以不發(fā)生爭奪,就因為當時的人口少而天然的生活資料多,用不著爭奪,因而也無需國家與法律。
2.法律的出現(xiàn)
隨著人口迅速增長,生活資料卻增長不足,粥少僧多,不敷分配,便產生了爭奪。他說:“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人民少而財有馀,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睘榱诉m應社會的這一變化,就必須要有國家和法律來“禁暴”、“止亂”,以維持社會秩序。由此可見,國家與法律就是在“人民眾而貨財寡”的歷史條件下,為適應制止爭奪的需要而產生的。
3.法律的發(fā)展
韓非“法律發(fā)展”這種見解,正是人類由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的史影在他的主觀意識中一種似是而非的反映。他把階級社會和國家與法律的產生看成是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級的產物,并企圖從物質生活方面來說明其產生的原因,這在當時的確不失為一種具有深刻意義的見解。韓非認為“世異則事異”。由于歷史是前進的,各個歷史時代的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生活方式也必是不同的,因而政治制度,統(tǒng)治方式也應隨之改變。
(二)歷史進化論
韓非把歷史分為上古之世即堯舜時代,中古之世即夏禹時代,近古之世即殷商時代三個時期。韓非提出了具有發(fā)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歷史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歷史不會倒退,因而復古是不可能的。
1.上古之世
韓非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2.中古之世
韓非認為:“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彼压糯脑旆?、用火的發(fā)明權歸于少數(shù)“圣人”,而不認為是人民大眾的創(chuàng)造,也不符合實際歷史情況。但是也有他存在的意義,他看到了在歷史中起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神。
3.近古之世
韓非認為:“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彼J為,時代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隨著朝代的更替,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發(fā)生變化,復古的主張是行不通的。韓非在這里尖銳地批評了當時的復古主義思想。韓非還從認識論上證明復古主義思想的錯誤。韓非的認識論注重“參驗”。他認為“上古”和“先王”,離開現(xiàn)在好幾千年,對他們缺乏可供“參驗”的根據,因而對它的真實性不能盲目相信。他說:“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韓非的歷史進化的思想成為他的變法的理論根據,他得出結論:“圣人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三)當今之道
1.適時施令
韓非為了論證他歷史進化論的合理性,還為了給法治說找到堅實的基礎,他說:“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是以人之於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非下也,權重也?!彼e個例子,提出中世天子不如當今縣令,其意在說明“故圣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p>
2.不可“守株”
現(xiàn)在大家都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韓非借以批評那些默守陳規(guī)者?!八稳擞懈镎?,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彼赋觯F(xiàn)在假使還要用先王的政治來治理當代的民眾,那就無疑和守株待兔之類人一樣可笑。
3.去除“五蠹”
韓非指出:“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也要去除“五蠹”:“其言古者,為設詐稱,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jié)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積於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勞。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彼J為這五類人是國家的蛀蟲,君主如果不除掉這五種像蛀蟲一樣的人,不收養(yǎng)光明正大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現(xiàn)殘破覆亡的國家,地削國滅的朝廷,也就不足為怪了。
(一)對韓非思想的評析
1.法律起源的錯誤認識
韓非用“人民眾而貨財寡”來解釋當時實質上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所謂“爭奪”以及國家與法律的起源,是完全錯誤的。他所謂的“爭斗”其實就是指的勞動人民和剝削階級之間的斗爭和剝削階級內部不同階層或集團政治、經濟權力的爭奪。這種斗爭和爭奪完全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有制和剝削的結果。
2.“人口論”的錯誤認識
韓非雖然試圖從物質原因去探討歷史發(fā)展的原因,但他卻錯誤地認為社會發(fā)展的動因是由于人口的增長。這種“人口論”的觀點,實際上是抹殺了人的社會性,把社會的人看成生物學上的人了。因此認為社會上的人都是天生的“性惡”,無法改造,只有加強法治進行殘酷的鎮(zhèn)壓才能防止動亂,結果是決定社會發(fā)展的仍然歸結為統(tǒng)治者的功勞。
3.對韓非“人性論”的評析
我們可以看出,在韓非子的時代,人性所表現(xiàn)出“惡”。很顯然,在一個斗爭的時代,為了圖強,甚至為了生存,人們必須用“自為”來保護自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一個歷史發(fā)展迅速、社會變動激烈的時代,必須以個體的人性的“惡”來適應它。反過來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在歷史醞釀的巨變背后,如果個體不去努力適應它,就不免會被社會拋棄。
(二)當今之道的評析
1.適時施令是強國的根本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進化,生產方式發(fā)展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隨著不斷提高。人們的觀念自然會跟著改變。所以國家制定政令,應根據社會情況而定。從這種歷史進化論的觀點出發(fā),可以得出,德治只適應于人民少而財有余的古代,而今天情況已發(fā)生了變化,人民眾而財貨寡,德治已行不通了,只有法治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韓非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p>
2.不可“守株”是發(fā)展的前提
守舊人物首先是指死守制度、按舊辦法治理國家的君主大臣,他們無視禮崩樂壞的大趨勢,堅持不走變法圖強之路,而是拘泥舊制,抱殘守缺。鼓吹舊制度的人們,這也就是寓言末尾所指出的“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边@畫龍之筆點出的“守株者”,就是當世掌握權勢的守舊派人物。
3.去除“五蠹”是統(tǒng)一的資本
韓非指出:“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亹,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边@樣太平時期國家富足,戰(zhàn)爭時期兵力也很強盛,這就是統(tǒng)一天下的資本。
(三)對后世的影響
1.為制定嚴明的法律提供了保障
韓非延續(xù)了商鞅的“法律發(fā)展”思想,為制定嚴明的法律體系提供了保障。法家嚴明法律的目的,乃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鞏固王權,這與現(xiàn)代法為保護人民基本權利以防止國家權力侵害而設,是截然不同的。法家追求的是富國強兵,而只有運用法令才能強迫人民從事耕戰(zhàn),國君方能有效統(tǒng)治臣民。此便是法家所強調的“以法勝民”的觀念。所以法家思想的最終目的,乃是以法作為治國之具,富國強兵,以成就霸業(yè)。
2.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秦朝統(tǒng)治者閹割了法家思想的靈魂——“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的精神,使法家思想喪失了“不法古”、“不修今”的積極進取精神和“法與時轉”、“治與世宜”的自我完善能力,以致成為毫無生命力的教條。實際上,不是法家思想斷送了秦王朝,而是秦朝統(tǒng)治者在把法家思想教條化的同時,也斷送了自己。
韓非的“法律發(fā)展”思想為中國封建統(tǒng)一事業(yè)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開拓了人們的思路。雖然法家的思想在秦朝的滅亡后也隨之消滅,但是為后世的漢代法家的思想,及其中華帝國的文明奠定了后世的基礎。
[1]劉新.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張慶山.論《韓非子》法治觀的性格特征[J].遷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2).
[3]劉小剛.明君之道——韓非君主論思想研究[J].管子學刊,2010,(1).
[4]論語·季氏[M].
[5]韓非子·忠孝[M].
[6]荀子·性惡[M].
[7]商君書·算地[M].
[8]商君書·算地[M].
[9]韓非子·八經[M].
[10]韓非子·五蠹[M].
[11]韓非子·有度[M].
[12]商君書·更法[M].
[13]韓非子·心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