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明,李衛(wèi)紅
(1.中國海洋大學基礎教學中心 社會科學部,山東 青島 266100;2.聊城大學 思政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我國開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優(yōu)勢與困境
劉 明1,李衛(wèi)紅2
(1.中國海洋大學基礎教學中心 社會科學部,山東 青島 266100;2.聊城大學 思政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目前我國開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基本令人滿意,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這些問題既有來自社會的,也有來自學校的;既有來自家庭的,也有來自青少年自身的。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離我們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為此我們應當認真反思,總結開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優(yōu)勢與不足。
民族精神教育;優(yōu)勢;困境
(一)理論體系不斷完善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自此,圍繞如何進行民族精神教育這一課題,從理論、歷史、內容、方法等領域進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者往往只是從自己所在的學科出發(fā),缺少整體關照,少有從整體上去把握這一論題應有的深度和廣度;缺乏實證性,沒有或少有對現(xiàn)狀的調查數(shù)據(jù)作支撐,存在“泛化”傾向;缺乏比較性,對異域異族如何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了解較少,缺乏多重參照系。
隨著民族精神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理論研究在實踐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得到解決,理論體系不斷完善。研究者們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的方法,立足對世界格局和時代精神的總體把握。以中華民族精神的起源、發(fā)展以及演化進程為主線,深入研究了民族精神發(fā)展的歷史命脈和內在邏輯。在實證研究方面,通過嚴密的組織、科學合理的調查統(tǒng)計和資料分析,真實的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反映了民族精神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比較借鑒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置于全球文化和精神的沖撞中,通過對異域異族文化和精神的研究,找到了借鑒,推動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不斷創(chuàng)新,為構建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體系,探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實施策略和路徑,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二)傳統(tǒng)文化資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這個民族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心理結構特征和生存方式的綜合。民族精神屬于文化范疇,蘊涵于這個民族的整個文化體系中,也就是說:“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即這個民族及其民族國家在特定的地理和社會環(huán)境里所創(chuàng)造與形成的民族心理結構、思維方式、理想信念、審美標準、道德觀念、文學藝術、價值系統(tǒng)、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等等,是這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對象化和載體?!盵1]
從傳統(tǒng)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奉獻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克勤克儉”的勤儉思想;“和光同塵”的中和思想;“居安思?!钡膽n患意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等,都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構建中華民族精神的不同因素,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思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角度來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大致可以分為:傳統(tǒng)習俗的繼承;傳統(tǒng)文藝的繼承;傳統(tǒng)思想的繼承。
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穩(wěn)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慣,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是人們自覺不自覺都會遵守的行為準則。傳統(tǒng)習俗源遠流長,具有社會性、民族性的特點,在其繼承和發(fā)展過程中,影響著每一個民族成員的精神世界,深遠持久。
傳統(tǒng)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國傳統(tǒng)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tǒng)戲曲、傳統(tǒng)繪畫為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文藝作品中所記述的蘇武牧羊北海,十九年凄風冷雨,忠于祖國,氣節(jié)不變;岳飛抗金,遭小人讒害,頭斷風波亭,但精忠報國之志未改;陸游病危,在《示兒》中仍不忘告誡子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范仲淹因主張新政遭貶,卻不在乎個人得失,處處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林則徐遭投降派的陷害,被革職降級,充軍伊犁,仍留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言壯語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為我們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資源。
傳統(tǒng)思想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敘述思想和價值觀念等,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傳統(tǒng)思想已經(jīng)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傳統(tǒng)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為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素材。
(三)黨和國家的重視提供了保障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特別是在黨的十六大上,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高度加以重視。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并要求全黨 “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2010年9月3日,胡錦濤主席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65周年的講話中指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已經(jīng)65年了,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中煥發(fā)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尤其要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從而進一步凝聚全民族力量,萬眾一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而不懈奮斗?!盵2]
除此之外,黨和國家還把民族精神的相關內容寫進了中小學乃至大學的教材,通過學校課堂教學這一重要途徑開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這一切都為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青少年思想狀況復雜化
在市場經(jīng)濟和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當今青少年思想狀況出現(xiàn)了復雜化的特點。市場經(jīng)濟在推進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各種負面影響也紛至沓來,人們對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個人需求片面夸大,使得個人主義蔓延,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偏斜。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激蕩,使得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上的沖突加劇,加上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受到西方觀念的沖擊,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反差,這些反差導致了青少年在思想選擇上存在著新與舊、積極與消極、先進與落后的激烈沖突。
在精神生活領域,思想的多元化引發(fā)了青少年在道德選擇和價值判斷方面的多層次性和不統(tǒng)一性,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他們思想和精神狀態(tài)上的無序。青少年在價值判斷和道德權衡上無所適從,甚至直接將道德傳統(tǒng)和精神傳統(tǒng)拋棄。失去了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使得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難以得到崇信和發(fā)揚,民族精神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斷下降。
(二)學校民族精神教育效果不理想
學校是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陣地,教育效果的好壞對青少年民族精神狀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使得學校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效果不夠理想。
表面看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這種投入與產出并不成正比,學校教育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在各種考試的壓力下,素質教育和人文關懷依然難以在學校有效開展,應試教育仍是學校教育的主導。在這種背景下,學校的各項工作都圍繞考試展開,對于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問題,雖然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但是具體到學校落實的時候,無論是課程設置上還是教師配備上都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重視程度大打折扣。
在教育內容設置上,沒有形成完整的內容體系,所教授的內容與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致使教育者所傳授的內容難以被廣大青少年認可和接受。在教育方法的選擇上,大部分教師選擇了灌輸?shù)姆椒ǎM管這種方法在民族精神教育中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這樣的方法容易使枯燥的理論更加無趣。在教育途徑上,大多數(shù)學校把課堂當做唯一的教育途徑,忽視了實踐環(huán)節(jié),使來源于實踐的民族精神難以回歸實踐指導青少年的行為,導致了知行脫節(jié)。以上幾種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學校對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效果與預期相比差距甚遠。
(三)各種教育因素沒有形成合力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轉型和教育社會化的發(fā)展,影響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因素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單純的學校教育已無力獨自承擔對青少年實施民族精神教育重任。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應該在時間上無限延伸,空間上全方位育人。這就要求社會、學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在方向上統(tǒng)一要求,在時空上密切銜接,作用上形成互補,協(xié)調一致形成合力,發(fā)揮教育的整體效應。然而在開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實踐中,各種因素并未實現(xiàn)有機整合。家庭教育中多數(shù)家長只重視智力因素的投資而忽視了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認為對青少年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學校的責任,與家庭教育無關,使得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得不到有效發(fā)揮。社會生活中,各種積極的教育因素沒有得到有力的開發(fā)和利用,而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和風氣卻不斷沖擊著青少年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1]張友誼,商志曉.中華民族精神導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254-255.
[2]人民日報[N].2001-12-19.
[3]人民日報[N].2010-09-04.
[4]李康平.當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幾個問題[J].江西教育科研, 1997,33(5):35-37.
[5]顧海良,沈仕海.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3,20(4):56-58.
[6]孫鳳才.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民族精神素養(yǎng)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黨史文苑,2005,(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