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婷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系,山西太原 030051)
國家協(xié)調說與需要國家干預說之比較
——兼談我之經濟法觀
岳文婷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系,山西太原 030051)
國家協(xié)調說;需要國家干預說;經濟法;基本理論
國家協(xié)調說、需要國家干預說是經濟法學界的兩種影響比較大的學說,首先對這兩種學說的異同進行了分析和比較,提出兩種學說有三個方面共同點,主要表現(xiàn)在都承認市場失靈、都將經濟法界定為社會本位法、都認為協(xié)調或干預要以尊重客觀經濟規(guī)律為前提;同時認為它們的主要分歧之點在于對經濟法的產生、立論點、性質、調整對象、法律責任的認識不同。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經濟法應以“協(xié)調干預論”概括更為科學,因為這樣的概括就將學界公認的經濟法的兩大部分市場規(guī)制法和宏觀調控法的精神都包含在內。最后本文對經濟法的一些基礎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在當今經濟法學界形成了六種比較成熟和具有代表性的學說,它們是國家協(xié)調說、需要國家干預說、社會公共性經濟管理說、國家調制說、縱橫統(tǒng)一說和國家調節(jié)說。[1](84)其中,國家協(xié)調說、需要國家干預說是兩種影響比較大的學說,這兩種學說是適應時代發(fā)展而產生的,反映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宏觀調控,需要國家介入經濟生活已是共識,兩種學說分別用了“協(xié)調”和“需要干預”的字樣,表面上不同,理念上都反映了上述要求。但是兩種學說還是有許多分歧之點,它們到底有哪些異同?需要深入的概括和總結,本文即將對兩種學說的異同分析作為切入點,并在此基礎上就我國經濟法的一些理論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兩種學說的共同點
第一、它們都承認市場失靈,并進而得出經濟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之必要性和現(xiàn)實性。國家協(xié)調說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市場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它不是萬能的,在經濟運行中存在著“市場失效”或“市場失靈”,市場調節(jié)具有自發(fā)性、滯后性和一定的盲目性,這就決定了國家協(xié)調經濟運行的必要性。[2](120)需要國家干預說更是以此作為經濟法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的立論點,它對經濟法下得定義可以明確地說明這一點:經濟法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調節(jié)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調整全局性的、社會公共性的、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3](41)。
第二、它們都認為經濟法體現(xiàn)社會本位,從而與民法相區(qū)別。國家協(xié)調說認為,經濟法作為協(xié)調本國經濟運行之法,比較注重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同時維護個人和組織的利益;民法作為體現(xiàn)市場調節(jié)機制之法,比較注重維護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組織的利益,同時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2](42)。需要國家干預說認為,就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部門的本位思想而言,我們以為有三種情況:一是“國家本位”,一般來講,這是以國家利益為主導的行政法的本位思想;二是“個人本位”,這是以當事人利益為主導的民法的本位思想;三是“社會本位”,這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fā)點的經濟法的本位思想[3](62)。雖然維護的利益表述上有點區(qū)別,但都認為經濟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體現(xiàn)社會本位。
第三、它們都認為協(xié)調或干預都要以尊重客觀經濟規(guī)律為前提,注重防止政府失靈。國家協(xié)調說認為,使用“國家協(xié)調”這一概念,體現(xiàn)了國家行使經濟管理的職能應該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力求避免主觀隨意性。這就既充分肯定了“國家之手”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又反映了對國家權力的必要限制[2](13)。需要國家干預說認為,政府的干預,必須建立在對市場充分尊重的基礎上,任何背離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干預,只能阻礙乃至破壞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因此,要保證政府干預權力的合法與有效,必須要通過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對市場干預的合理邊界[4](20)。
2 兩種學說的主要分歧點
第一、它們認為經濟法作為獨立法律部門產生的時間依據(jù)不同。國家協(xié)調說認為,經濟法產生于古代奴隸制社會,同時認為認定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標準是:是否制定或認可了相當多的經濟法律規(guī)范,而不是是否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經濟法律。經濟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當適應經濟關系發(fā)展需要而制定的調節(jié)特定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達到一定數(shù)量的時候,也就形成了作為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2](22)經濟法既不是在人們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時候才產生的,也不是在人們承認了它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的時候才存在的[5](19)。需要國家干預說認為,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力量的興起,是在人類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經濟法是被包括在“諸法合體”的法律體系之中[3](21)。其依據(jù)是經濟法是否形式上獨立出來,是否被人們所承認。
第二、兩種學說的立論點不同。國家協(xié)調說認為,經濟運行需要國家協(xié)調,而支撐這個論點的依據(jù)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所以國家要適應經濟法發(fā)展的需要,經濟運行需要國家協(xié)調。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協(xié)調,體現(xiàn)了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體現(xiàn)了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體現(xiàn)了“國家之手”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歷史發(fā)展表明,無論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運行都不能沒有國家協(xié)調[2](12)。也就是說無論市場經濟體制還是非市場經濟體制,都需要經濟法進行國家協(xié)調。需要國家干預說的立論點則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出現(xiàn)市場失靈,經濟法是國家運用公權力對市場失靈進行干預的法律[3](75)。
第三、兩種學說對經濟法性質的認識不同。國家協(xié)調說認為,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經濟法律規(guī)范是以國家在協(xié)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這種經濟關系屬于公法所調整的服從關系的范圍,經濟法屬于公法,不屬于私法的范圍,不是部分公法、私法規(guī)范的混合,也不是什么第三法域。[2](51)需要國家干預說認為,經濟法是具有公、私法兼容性質的第三法域[6](95)。
第四、兩種學說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認識不同,由此決定了兩種學說對經濟法體系認識的不同。國家協(xié)調說認為,作為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經濟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其表現(xiàn)形式應該包括市場監(jiān)管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至于企業(yè)組織管理關系、社會保障關系、涉外經濟關系等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存在不同的意見,需要繼續(xù)探討[2](13)。相應的認為經濟法的體系包括經濟法主體法、市場監(jiān)管法和宏觀調控法。需要國家干預說認為,經濟法調整對象是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包括市場主體調控關系、市場秩序調控關系、宏觀經濟調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保障關系及社會分配關系[3](46)。相應的認為經濟法的體系包括市場主體規(guī)制法律制度、市場秩序規(guī)制法律制度、宏觀經濟調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保障法律制度、社會分配法律制度四部分。
第五、兩種學說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認識不同。國家協(xié)調說認為,經濟法的法律責任包括經濟責任與非經濟責任,對于經濟責任又可劃分為補償性法律責任和懲罰性法律責任;非經濟責任,又可劃分為行政責任、信譽責任、資格減免責任和人身責任[2](90)。需要國家干預說認為,經濟法的法律責任具有公法責任與私法責任兼容的性質。其主要表現(xiàn)是,經濟法不像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等部門法那樣,只分別地采取單純的行政的、民事的或者刑事的責任方式,而是采三者兼而有之的責任方式[3](99)。
由以上兩種學說的異同點的比較可以看出,國家協(xié)調說和需要國家干預說作為新時期我國經濟法研究突出成果之代表,確實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理論。它們之間的分歧之處多、共同之處少,如何進一步發(fā)展和取長補短,是它們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因為理論應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修正,才能真正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國家協(xié)調說和需要國家干預說讓我學到了許多經濟法知識,讓我洞開了經濟法的大門,窺見了其絢爛誘人之處,所以,不揣淺陋,也說一下我之經濟法觀。我認為經濟法應當以“協(xié)調干預說”為其概括。理由如下:對于經濟法的體系盡管上述兩種學說有分歧,其它學說也有各自的認知和概括,但至少在兩點上已經達成了共識:(1)國家因素和市場因素是經濟法的兩個重要內涵;(2)經濟法應當至少調整市場競爭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7](9)。從第二點共識可以看出,對于市場規(guī)制法 (或曰市場監(jiān)管法、市場競爭法、市場秩序調控法)和宏觀調控法屬于經濟法體系的兩個主要分支,已無異議。而且大家都公認市場規(guī)制法是直接干預,即國家通過市場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來直接影響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的選擇,諸如通過制定和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依法嚴懲市場主體在市場交易活動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與壟斷行為,市場主體對市場交易行為有著一個直接的選擇標準。而宏觀調控法則是間接干預,通過體現(xiàn)法律規(guī)范特點的一些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來改變市場交易環(huán)境,并通過交易環(huán)境的改變來影響市場主體的交易行為的選擇,即所謂的“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yè)”的間接干預市場的法律機制。因而,在經濟法這兩大組成部分中,市場規(guī)制法體現(xiàn)的干預成分比較多,而宏觀調控法則體現(xiàn)引導、誘導、協(xié)調的成分多,所以我認為將上述兩種經濟法學說合二為一,稱為“國家協(xié)調干預說”是否更全面、更科學,也更能說明經濟法的本質和功能。我認為,就需要國家干預說來說,雖然李昌麒老師多次闡明,“干預”也包括介入、調節(jié)、協(xié)調、調控和管理等全部內容[3](41),含有“協(xié)調”之意,因干預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當然也是為了國民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也就是說干預并非僅指字面的含義。但我認為這樣的擴大解釋并不太合適,理論的濃縮應從字面上準確涵蓋其精髓。對于國家協(xié)調論,其認為國家協(xié)調是國家運用法律和非法律手段,使經濟運行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推動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認為經濟運行有自己的規(guī)律,人們不能創(chuàng)造、改變和消滅規(guī)律,所以國家不能隨意左右經濟運行,而只能因勢利導,力求將經濟運行協(xié)調到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軌道上來,使用“國家協(xié)調”這一概念,體現(xiàn)了國家行使經濟管理職能應該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力求避免主觀隨意性[2](11)。我認為楊紫烜老師的宏論很有道理,但“協(xié)調、引導、因勢利導”等詞運用在宏觀調控中更為合適,更恰如其分,因為宏觀調控法在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對經濟生活進行規(guī)范時,確實是一種柔性干預,屬“協(xié)調”無疑。但在市場規(guī)制法這一塊,是剛性干預,國家干預的力度很大,且對各種違反市場管理法的行為進行懲處,用“協(xié)調”似不妥當,在這一范圍內用干預二字最為恰當。所以基于經濟法兩大組成部分之特性,我認為“國家協(xié)調干預說”最為妥當。
另外,從經濟法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早期經濟法流派紛呈,但隨著學科的深入,許多明顯不科學的學說逐漸淡出市場,如今存留的六大流派應該是學科體系比較科學的,但由于學者們之間掌握信息量的差別、處理信息方式的差別、研究路徑和范式的差異,導致了經濟法流派之間差異紛呈,連經濟法的定義都沒有達成一致。而且由于觀點之間缺乏交流和認同,對經濟法的發(fā)展十分不利。所以從經濟法的長遠發(fā)展來看,學術觀點間的融合和認同也應該是一種自覺意識,因為在經濟法的研究過程中,“合流”或“合派”都應當是很正常的事情,惟有融合,才能強大,經濟法的研究才有突破[7](10)。我提出的“國家協(xié)調干預說”可以說就是一種自覺意識、發(fā)展意識。當然對于“協(xié)調干預說”僅僅是一種初步的設想,起拋磚引玉之效即可,對于其具體內容的架夠還需大家共商。
國家協(xié)調說和需要國家干預說的分歧之點前已述及,下面我談一下我對于經濟法產生問題和兩者立論方面的一些看法。
第一、在經濟法的產生問題上,我贊同國家協(xié)調說的觀點:認為經濟法的產生,即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存在的標志是社會歷史發(fā)展到某一階段,制定了相當多的經濟法律規(guī)范,事實上即相成了經濟法部門,而不是以經濟法概念的提出以及人們認可其為獨立法律部門作為標準。我的理由是:這樣的認識遵循馬克思的辨證唯物主義原理: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不依賴意識的客觀存在,以客觀現(xiàn)象之事實上之存在作為根本標準是真理,而不能以主觀的學術概念之歸納及是否為人們所承認為標準。
第二、在經濟法的立論方面,我認為經濟法是組織國民經濟、規(guī)范市場行為之法,而不是僅僅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而存在之法。這和國家協(xié)調說的經濟運行需要國家協(xié)調,無論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運行都不能沒有國家協(xié)調觀點基本一致。原因在于:如果經濟法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而存在之法,那么經濟法存在已經許多年,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僅僅是剛剛建立,而且屬于政府主導下形成的,有的學者稱之為“模擬市場經濟”[8](154),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并沒有發(fā)揮基礎性的作用,所以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失靈。所以我認為結合我國實際,中國經濟法不能套用西方市場經濟理論,即使可以借鑒,也應結合中國的現(xiàn)實經濟問題,重新立論。由此我認為經濟法產生于經濟法律規(guī)范形成相當數(shù)量的時候,而且并非是市場經濟的特有產物,在非市場經濟條件下亦存在,它以協(xié)調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為主,旨在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發(fā)揮的作用更大一些,而且主要作用歸結為防止市場失靈而已。而即使如此,對市場失靈的協(xié)調和干預的目的也是為了整體國民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
以上是我對經濟法基礎理論的一些粗淺的認識,經濟法的基礎理論部分的其它爭議,例如經濟法的性質、調整對象、基本原則、法律責任、體系等方面,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期待經濟法學界各派別能夠以經濟法的發(fā)展為目標自覺地進行溝通和融合,來推動經濟法的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某些學者的預言:中國經濟法研究有可能是中國法律界未來對世界法學最具貢獻的部分。
[1] 王宏.中國經濟法學說評價及其應然趨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7,5.
[2] 楊紫烜.經濟法[M].北京:北大高教出版社.2006.
[3] 李昌麒.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 李昌麒.政府干預市場的邊界——以和諧產業(yè)發(fā)展的法治要求為例[J].政治與法律,2006,4.
[5] 楊紫烜.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法制定和實施的基本經驗[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4.
[6] 李昌麒 1中國經濟法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化的若干思考 1法學研究11999,31
[7] 顏運秋、周曉明.經濟法的“名”與“實”[J].山東警官學院學報,2007,7.
[8] 何清漣.經濟學與人文關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Com para tive Study on Na tiona l Harm on iza tion and Na tiona l In terven tion Needed——Additional Talking aboutm y Op inions
YUEW en2ting
(The Schoolof H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 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030051,China)
NationalHarmonization;National Intervention Needed;econom ic law;basic doctrine
National Harmonization and National Intervention Needed are two deep ly influen tial doctrines in the re2 gion of econom ic law.The artic le analyses and compares their common ideas and differen t ideas firstly,and thinks there are three common ideas:they acknow ledgem arket inefficiency,they think thateconom ic law is society stand2 ards law,they also confirm Harmonization or Interventionm ust respectobjective econom ical regu lationsasa firstno2 tice.The artic le thinks their different ideas lie in the p roduction,the base of argum ent,the quality,the ad justing ob2 ject,the lawresponsibility and so on.On the base of comparison,itcom esup w ith a new op inion thatournationale2 conom ic law should be called as“NationalHarmonization and Intervention”which ismore scientific.because it in2 c ludes twom ajo rpo rtions’sp irit thatarem arket regu lation law andm acro 2control lawrecognized by all.A t last,itex2 p ress som e op inions about the basic questionsof econom ic law.
D 922129
A
167322804(2011)032003420003
2010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