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伏尸”補義

2011-08-15 00:54:44
成都工業(yè)學院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服食道教

徐 琳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 610064)

“伏尸(屍)”這一詞條,《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臺灣《中文大辭典》等皆予收錄。諸書或列二義,或列四義。列二義者,《辭源》可為代表:“①謂尸偃伏也。②謂憑尸也”。《漢語大詞典》獨列四義:①殺人致死?!肚f子·則陽》:“(觸氏、蠻氏)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雹谑w倒地。猶言死亡。晉潘岳《關中詩》:“好爵既靡,顯戮亦從。不見竇林,伏尸漢邦?”③倒在地上的尸體。指死者。前蜀杜光庭《行軍仆射醮宅詞》:“其有伏尸故氣,金土邪精,滯爽游魂,幽靈暗魄,各乘善力?!雹芊谑w上?!稇?zhàn)國策·燕策》:“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眱上鄬φ?,后者顯然更為細致周詳,但閱讀古代典籍可以發(fā)現(xiàn),后者對“伏尸”的釋義仍然存在闕漏和值得辯證之處。

《漢語大詞典》中“伏尸”的第三個義項所引例證出自道經(jīng),為道士設壇祈禱時念誦的咒語,唱誦“眾圣垂慈,萬靈孚佑”,以求“永祛災咎”“永臻福佑”。將“伏尸”釋為“倒在地上的尸體”或“死尸”難以與其并舉的“故氣”以及之后的“邪精”“游魂”“幽靈暗魄”歸為同類,釋義似不確。

“伏尸”一詞在道教典籍和中醫(yī)要籍中屢有用例,但諸辭書中的各項釋義仍無法對道籍和醫(yī)籍中的“伏尸”做出恰當?shù)慕忉?。本文試為補苴。

1 道教典籍中的“伏尸”

道教文獻中大量出現(xiàn)“伏尸”一詞,許多都無法從上述義項中得到解釋。例如:

①尸常欲人死,故欲攻奪,此之謂也。凡道士、醫(yī)師,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尸在人腹中,固人藥力,令藥不效,皆三蟲所焉。上尸好寶貨千億,中尸好五味,下尸好五色,若不下之,但自欺耳。去之即不復饑,心靜無念,可得遂生。[1]第4冊71(《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卷中《仙人下三蟲伏尸方》)

②三斤雄黃精,皆下入著筒中,下提取與黃沙等分,合作以為爐,爐大小自在也。欲用之,置爐於炭火中,爐赤,內水銀,銀動則內鉛其中,黃從傍起交中央,注之於地,即成金。凡作一千五百斤,爐力即盡矣。此金取牡荊赤黍酒漬之,百日,即柔可和也。如小豆,服一丸,日三服,盡一斤,三蟲伏尸百病皆去,盲者視,聾者聞,老者即還年如三十時,入火不灼,百邪眾毒、冷風暑濕不能浸人;盡三斤,則步行水上,山川百神,皆來侍衛(wèi),壽與天地相畢。[2]290-291(《抱樸子內篇》卷十六《黃白》)

③庚申日,身中伏尸上,言人罪過。本命日,受法之身,吏兵上天,計人功失,并須攝齋。[1]第42冊196(《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八《齋日抄》引《旨教經(jīng)》)

④常以甲子日夜半時,披發(fā)東向坐,呼腹中伏尸名字。第一之名蓋東,第二之名彭侯,第三之名蝦蟆。一呼其名,以右手撫心三過,尸當應人,便不復去言人過也。又云:男用左手、女用右手撫心,留伏尸,即尸不離人,上言其過。人但能勤行氣閉氣者,身中神亦自安爾,久之消尸。[1]第29冊669(《云笈七簽》卷八十二《庚申部二》)

⑤青焰。伏尸,憂。……青。主有邪祟,癆瘵。伏尸,東方木下之類。[1]第36冊180(《道法會元》卷三十一《玄樞玉訣秘旨·占燈》)

例①和例⑤中的“伏尸”又單稱“尸”。例①《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成書于魏晉時期,句中的“伏尸”隱藏于人腹中,可以消解藥物的效力;例②的“黃白”指方士燒煉丹藥點化黃金白銀的法術,他們燒煉黃白非為致富,乃為長生,引句出自其中的“務成子法”,人體內的“伏尸”可以通過服食丹藥去除;例③是唐代道士朱法滿所編書中的句子,其中“伏尸”可以上天報告人的罪過;例④詳細記錄了如何制伏乃至消除自己體內的“伏尸”。例⑤則將“伏尸”與占燈聯(lián)系起來,燈顯青色焰火預示將有“邪祟”“癆瘵”“伏尸”之類顯現(xiàn)。這些句子中的“伏尸”所指到底為何物?

例④出自《云笈七簽》卷八十二“庚申部二”內“用甲子日除三尸法”,從這里正可看出端倪。原來道家認為,在人體內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稘h武帝內傳》:“三尸狡亂,玄白失時?!保?]4唐代張讀《宣室志》卷一:“契虛因問桻子曰:‘……真君問我三彭之讐,我不能對?!瘲Q子曰:‘夫彭者,三尸之姓,常居人身中,伺察功罪,每至庚申日,籍於上帝。故凡學仙者,當先絕其三尸,如是則神仙可得,不然雖苦其心無補也?!保?]705對此,《云笈七簽》說解尤為詳細。其卷十三“五牙咸惡章”云:“三尸之鬼,常欲人早終,在於人身中,求人罪狀,毎至庚申日,白於司命”;“食氣玄微章”又云:“一者上蟲居腦宮”,“二者中蟲住明堂”,“三者下尸居腹胃”,并引《洞神玄訣》曰:“上蟲居上丹田,腦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倨,使人好嗜欲癡滯”,“中蟲名彭質,其色白而黃,居中丹田,使人貪財、好喜怒,濁亂真氣,使三魂不居、七魄流閉”,“下尸其色白而黒,居下丹田,名彭矯,使人愛衣服、耽酒好色”。前引例①一律言“上尸”、“中尸”、“下尸”,而這里為何既言“上蟲”、“中蟲”,又言“下尸”?卷八十二“三尸篇”云:“蟲、尸互名?!?上尸、中尸、下尸也”。所以其后即有“庚申夜祝尸蟲法:常以庚申夜中平坐,叩齒七下,擊額呼彭倨;次叩齒七下,撫心呼彭質;又叩齒七下,捫腰呼彭矯”,并有“祝去伏尸方”等等。顯然,“伏尸”、“三尸”,異名同實,不過“三”計其數(shù)量,“伏”言其狀態(tài)罷了。道教文獻中的“伏尸”,意義受到了道教宗教文化的影響。道教是在三種原始宗教意識的基礎上衍化而來的:一為鬼神崇拜,二為神仙之說與方術,三為黃老學說中的神秘主義成分。所以,道教帶有濃厚的泛神論和萬物有靈思想。道教將“伏在地上的尸體”演化成一種有靈的身中神魔,可以主宰人的生命。

道教重視養(yǎng)生,追求長生,葛洪認為長生不老是道教追求的終極目標。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須通過內外兼修。治療身體疾病和驅除體內邪魔是修行的第一步。所以,驅除潛伏在身體中的神魔“伏尸”,在道教看來顯得十分重要。基于這樣的認識,道教醫(yī)學積極探索,嘗試用服藥、服氣、法事、辟谷等多種方法消除伏尸。

1)用服藥法去伏尸

服藥是道醫(yī)中一類重要的養(yǎng)生術。以服藥法去伏尸在道門中最為常見。從服食藥物的種類看,包括服食草本、湯液和丹藥三種。

關于服食草本去伏尸,比較早的記載見于《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卷中“仙人下三蟲伏尸方”:“用茯苓十斤,章陸根削去上皮,但取下白者五斤,清酒、麥面麹各五斗,并炊釀之,置甕中,封之二十日,藥成劑之……日服三丸,十日以去稍益?!保?]第4冊71此外《云笈七簽》卷八十三“庚申”還收錄了“祝去伏尸方”“仙人下三蟲伏尸方”“神仙去三蟲殺伏尸方”,都是通過服食草本祛除伏尸?!短隙葱`寶五符序》卷中有“去伏尸三蟲方”,取桃葉,搗取汁七升,以苦酒合煎,通過服食湯液祛除伏尸。[1]第4冊72

服食丹藥在道教醫(y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道門稱之為服餌。葛洪《抱樸子內篇·仙藥》中引《神農本草經(jīng)》稱服食上藥可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2]196《云笈七簽》卷七十五《方藥》有“赤松子服云母方”,以云母為材料,修煉丹藥驅除伏尸,其云:“九仙君曰:以白露水和,露粉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一百日光生,二百日三蟲伏尸下,其惡血從鼻出?!保?]第29冊614

道教煉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指用爐鼎燒煉丹砂等礦石藥物而成的、能使人服之“長生不死”的丹藥;內丹指以身體為爐灶,修煉“精、氣、神”而在體內結丹,丹成則可使人“成仙”。道門用外丹驅除體內伏尸。《抱樸子內篇·黃白》中“務成子法”就詳細敘述了煉金銀丹藥,其狀如小豆,日三服,每次一丸,通過服食可以達到“三蟲伏尸、百病皆去,盲者視,聾者聞,老者即還年如三十時,入火不灼,百邪眾毒、冷風暑濕,不能侵入”的神奇功效。[2]290-291《皇帝九鼎神丹經(jīng)訣》卷十八“服白蠟法”、《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jīng)》“真人仙水法”、《神仙服餌丹石行藥法·神仙餌雄黃致玉女》也都詳細記錄了驅除伏尸的煉丹術。

2)用服氣法去伏尸

服氣是道教的一種內修術,亦名吐納、食氣,即吸收天地間之氣。服氣治病法在中國起源較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肚f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行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說明先秦時就已經(jīng)有了一批通過導引服氣、養(yǎng)行健體的人。此后,陶弘景、孫思邈等道門大家將服氣法進一步總結闡釋,并在道醫(yī)中廣泛應用。

服氣法去邪魔伏尸,《黃庭遁甲緣身經(jīng)》對其操作過程做了詳細描述,其文云:“子審欲為道、神仙不死,當先去三尸蟲。心下伏尸,日三百六十息,食氣三十通一咽,九十通一休息,日四為之,常以夜半鶴鳴祝日: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三咽止。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飲以丹池,三咽止。中央戊己,服食精氣,飲以體泉,三咽止。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汋,三咽止。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三咽止。如此三十日,三蟲皆死。伏尸走去,正氣自安?!保?]第23冊105

3)用辟谷法去伏尸

辟谷,是道教常用的一種養(yǎng)生術,亦稱斷谷、休糧。道教認為,藏匿于人體內的邪魔伏尸,可靠谷氣生存,如果人不食五谷,斷其谷氣,自然邪魔在人體內就無法存活。辟谷不是絕對的不進餐食,只是不服食五谷,往往伴以服氣,或服食茯苓、黃精、大棗、蜂蜜等藥物。《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卷中“仙人下三蟲伏尸方”、“服食麋角延年多服耳目聰明黑發(fā)方”,以及《三洞珠囊》卷三“服食品”引《內音玉字上》,在驅除伏尸時,都結合了辟谷術。

4)用法事去伏尸

擺法事,是道門中去伏尸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它多作為其他滅除伏尸法的輔助手段。如用服藥法驅除伏尸,往往要借助咒語使藥物發(fā)揮功效。《云笈七簽》卷八十二“庚申”有“祝去伏尸方”,就是在服藥時唱念咒語,其云:“以正月五日,七月七日,取商陸根細切,以玄水漬之三日,陰干,可治為末。服方寸匕,玄水服下,日三服。百日,伏尸盡下,出如人狀,醮埋之,祝曰:伏尸當屬地,我當屬天。無復相召,即去隨故道,無還顧常?!保?]第29冊669這種祭神驅鬼之術,本身就是一種宗教精神療法,通過宗教儀式和咒語建立人與天神之間的聯(lián)系,將人力無法治愈或解釋的異常身體問題交給上天,希望借助超越人力所及的其他外力消除身體痛苦。

道教通過服藥、服氣、辟谷以及宗教法事祛除伏尸。同時,幾種方法相輔相成。服藥常伴隨著宗教法事,通過念誦咒語加強藥力;辟谷與服食、服氣不是完全區(qū)分,而是一種有選擇的飲食方式;服氣又常與念咒驅鬼的法事相結合,將吐咽的氣與精和神相交融。由于“伏尸”在道門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此衍生出多種驅除治療方法,并成為道醫(y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

2 傳統(tǒng)中醫(yī)典籍中的“伏尸”

“伏尸”不但在道教文獻中大量出現(xiàn),在古代醫(yī)藥典籍中也多有用例。同樣,醫(yī)籍中的“伏尸”許多也無法從上述辭書義項中得到解釋。例如:

⑥粉錫:一名解錫,味辛,寒,無毒。治伏尸毒螫,殺三蟲。[5]413(《神農本草經(jīng)》卷四《下品·石部》)

⑦檳榔:味辛,溫濇無毒,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去伏尸,治寸白。[6]806(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

⑧萬安丸:……若除伏屍於房,四角燒四粒。[7]2824(朱橚《普濟方》卷二百)

⑨柀子:氣味甘溫,有毒,主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尸。[8]1827(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一)

以上例⑥、⑦、⑨都將“伏尸”跟“三蟲”等并列,相應的藥物能把它們殺死或從人體內驅除。具有同樣功效的藥物還有天門冬、白頸蚯蚓、薫陸等,古代中醫(yī)要籍中對此屢有記載。所謂“三蟲”,指人體內的三種寄生蟲。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十八“三蟲候”有準確的解釋:“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長蟲,蚘蟲也,長一尺,動則吐清水,出則心痛,貫心則死;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腸鳴;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為痔,極則為癩?!保?]105但從例⑧可見,“伏尸”還可能存在于人們的住房之中,那么它究竟指什么呢?

“伏尸”的要害在“尸”。古代文獻中多有“尸病”“尸注病”的記載,“注”即傳染,字亦作“疰”?!稄V雅·釋詁一》:“疰,病也?!蓖跄顚O疏證:“《釋名》:‘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ⅰc‘疰’通?!保?0]17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一有“治尸注鬼注方”,認為尸注鬼注病“即是五尸之中尸注,又挾諸鬼邪為害也。……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11]14《南史·徐嗣伯傳》:“常有嫗人患滯冷,積年不差。嗣伯為診之曰:‘此尸注也。’”徐氏認為“尸注者,鬼氣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12]84《梁書·孝行傳·韓懷明》:“母患尸疰,每發(fā)輒危殆?!保?3]653宋代《圣濟總錄》卷第一百“諸尸統(tǒng)論”謂“人身中有三尸諸蟲,與人俱生,常忌善而好惡,能與鬼神通,每接引外邪與人為害,謂之尸病?!八烙肿⒁装耍瑒t為尸注之病矣”。[14]1736

以上解釋或描繪,由于歷史的制約,尚有欠明晰、不科學的地方,如與鬼神、邪氣相聯(lián)系等。蓋建民的《道教醫(yī)學》認為,葛洪所論當指結核性傳染病,其所謂“尸注”或“鬼注”即肺結核,“尸”或“鬼”當指其病原體。[15]89筆者認為蓋氏的分析解說可從。此類疾病的患者死亡之后,其尸體內存在大量病菌,需要焚毀或深埋,否則病菌極易彌漫在空氣之中,通過呼吸道傳染給旁人,形成活人體內潛伏的病灶。《說文·人部》:“伏,司也?!倍巫?“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專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為俯伏,又引申之為隱伏?!保?6]381前引中醫(yī)典籍例句中的“伏尸”,即指那些“伏而未起”的傳染性病源。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還以“伏尸”專指尸病的一種,跟“飛尸、遁尸、沉尸、風尸”等相對,其說為后世諸多醫(yī)學典籍所承襲。明代朱橚在其《普濟方》卷二百三十八中列專章《尸疰門》介紹“五尸”:“夫諸尸為病固不一。其最重者唯五尸。若得之,疾速如飛走狀者,名飛尸;停遁不消者,為遁尸;沉痼在人臟腑中,為沉尸;沖風則發(fā)者,為風尸;隱伏積年不除者,為伏尸。唯此五尸,變態(tài)多端,大率令人沉沉默默,痛無常處?!保?]3807因事涉專門,此不詳論。

3 文人筆記中的“伏尸”

“伏尸”在文人筆記中也多次出現(xiàn),如下例:

⑩糜竺……性能賑生恤死,家內馬廄屋側有古塚,中有伏尸,夜聞涕泣聲。竺乃尋其泣聲之處,忽見一婦人袒背而來,訴云:“昔漢末妾為赤眉所害,叩棺見剝,今袒在地,羞晝見人,垂二百余年。今就將軍,乞深埋,并敝衣以掩形體。”竺許之,即命為之棺槨,以青布為衣衫,置于塜中。[17]351-352(王嘉《拾遺記》卷八)

?周司禮卿張希望,移舊居改造,見鬼人,馮毅見之曰:“公新堂下有一伏尸,晉朝三品將軍,極怒,公可避之?!蓖υ?“吾少長已來,未曾知此事,公毋多言?!焙笤掠嗳?,毅入,見鬼持弓矢隨希望后,適登階,鬼引弓射中肩膊脾間。望覺此自痛,以手撫之,其日卒。[18]232(張鷟《朝野僉載》卷二)

?唐長道縣山野間,有巫曰權師,善死卜。至于邪魅鬼怪,隱狀逃亡,地秘山藏,生期死限,罔不預知之。或人請命,則焚香呼請神,僵仆于茵褥上,奄然而逝,移時方喘息,瞑目而言其事。奏師之親曰郭九舅,豪俠強梁,積金甚廣,妻臥病數(shù)年,將不濟。召令卜之,閉目而言曰:“君堂屋后有伏尸,其數(shù)九?!彼炝顒敝?,依其尺寸,獲之不差其一,旋遣去除之。妻立愈,贈錢百萬,卻而不受,強之,方受一二萬,云神不令多取。[19]505(《太平廣記》卷七十九《權師》)

?辛卯春,余自烏魯木齊歸,至巴里坤,老仆咸寧,據(jù)鞍睡,大霧中與眾相失。誤循野馬蹄跡,入亂山中,迷不得出,自分必死。偶見崖下伏尸,蓋流人逃竄凍死者;背束布橐,有糇糧。[20]10(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灤陽消夏錄》)

以上4例中的“伏尸”其實即“尸”。尸本象形字,《說文·尸部》謂“象臥之形”。《左傳·隱公元年》:“贈死不及尸。”杜預注:“尸,未葬之通稱。”《禮記·曲禮下》:“在床曰尸,在棺曰柩?!薄墩撜Z·鄉(xiāng)黨》:“寢不尸,居不容?!焙侮碳庖淘?“偃臥四體,布展手足,似死人也?!比怂劳龊笪丛嶂畷r,通常是“偃臥四體”即躺著的。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指出:“象‘飛禽、走獸、喜鵲、仙鶴、跳蚤……咸鹽(方言)、酸醋(方言)、黑墨(方言)’等,也都是加上一個不起區(qū)別作用的字,借以達到雙音化的目的?!保?1]184-185這里所舉的“走獸、飛禽”,其實早已見于《孟子·公孫丑上》及宋玉《高唐賦》。由此可見,“尸”而謂之“伏尸”,只是漢語詞匯雙音化的潮流使然,其中“伏”的隱藏、潛伏義重新得以顯現(xiàn)。

綜合上述,“伏尸”本即“尸”,而在道教典籍和中醫(yī)要籍中把“伏尸”比擬成人體內作祟的神怪以及潛藏的傳染性病源,當與人的死亡及遺存的尸體有關。對于死亡,人們大多感到恐怖,而對于人死后留下的尸體,更心懷畏懼。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的這種心理尤甚。志怪作品及迷信傳說中死尸擾人、害人的事情層出不窮,便是這種心理的反映。

4 結語

“伏尸”一詞在道教典籍和中醫(yī)要籍中使用頻率很高,但查閱諸辭書發(fā)現(xiàn)“伏尸”條目下的各項釋義都未能對道經(jīng)和中醫(yī)典籍中的“伏尸”做出恰當解釋。文本以道教典籍和中醫(yī)要籍為材料,對其中出現(xiàn)的所有“伏尸”進行了梳理,認為釋義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語文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當在“伏尸”條下增補“人體內作祟的神怪”以及“潛藏的傳染性病源”兩項意義,而其現(xiàn)有義項三即尸體義,所用例證與釋義不符,可換用唐鄭回《南詔德化碑》:“遂命軍將王樂寬等潛軍襲造船之師,伏尸遍昆舍之野?!?/p>

[1]任繼禹.中華道藏[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2]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班固.漢武帝內傳(影印本)[M].上海:博古齋,1921.

[4]張讀.宣室志[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5]馬繼興.神農本草經(jīng)輯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

[6]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朱橚.普濟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

[8]李時珍.本草綱目(點校本)[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8.

[9]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

[10]王念孫.廣雅疏證(點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葛洪.肘后備急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

[12]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4]圣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2.

[15]蓋建民.道教醫(yī)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1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7]王嘉.拾遺記[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8]張鷟.朝野僉載[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9]李昉.太平廣記[M].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

[20]紀昀.閱微草堂筆記[M].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80.

[2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單雙音節(jié)問題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歡
服食道教
服藥以攻疾
詩文中的“流霞”釋義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陶淵明的餐菊書寫與服食
文教資料(2016年36期)2017-05-24 19:09:08
杜詩中的道教法術與杜甫的宗教觀
《神仙傳》中服食登仙故事淺析
青年文學家(2017年2期)2017-02-22 12:43:26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王羲之書帖中所見的“五斗米道”——中古士人道教信仰形態(tài)之一探
近現(xiàn)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道教“師道”思想研究
利川市| 武夷山市| 会宁县| 凤山市| 东丽区| 朝阳区| 佛冈县| 全椒县| 旬阳县| 齐河县| 麦盖提县| 扎囊县| 平谷区| 南丰县| 伊通| 马边| 金昌市| 彩票| 琼中| 南和县| 白沙| 富川| 璧山县| 汨罗市| 神农架林区| 古蔺县| 台州市| 武功县| 枣庄市| 呼伦贝尔市| 禄劝| 宁远县| 绥化市| 都江堰市| 常州市| 吴忠市| 绍兴县| 英山县| 上思县| 永川市|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