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展望翻譯理論的發(fā)展趨勢*

2011-08-15 00:46:21唐巧惠
長沙大學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譯論中西理論

唐巧惠

(湖南工學院基礎課部外語系,湖南衡陽421002)

從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展望翻譯理論的發(fā)展趨勢*

唐巧惠

(湖南工學院基礎課部外語系,湖南衡陽421002)

談翻譯理論必談翻譯標準。對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過程進行歷時描述性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中西翻譯標準相通相似的演變特點,而且可以發(fā)現(xiàn)翻譯理論的主要發(fā)展趨勢,即翻譯成為跨學科綜合研究;翻譯研究向文化研究發(fā)展;翻譯理論多元共存、中西融合。

翻譯理論;翻譯標準;演變;發(fā)展趨勢

翻譯標準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翻譯實踐和翻譯批評得以進行的依據(jù)。但翻譯理論的肇始階段主要是側重于翻譯方法的討論,翻譯標準的真正建立,在西方當推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在中國則屬嚴復的“信、達、雅”。此后,翻譯家和譯論家對于翻譯標準的探討便一直在進行,且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管由于語言、文化、社會背景、思維方式等的差異導致了中西翻譯理論和標準發(fā)展不平衡,但如果對中西翻譯標準進行歷時研究,便可發(fā)現(xiàn)兩者的演變特點具有趨同性。而從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過程和演變特點來看,我們也發(fā)現(xiàn)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將呈現(xiàn)出新的趨勢。

一 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的翻譯理論主要是圍繞佛經翻譯,強調譯文的美學標準。最早對這一問題從理論上進行探討的是東晉高僧道安,他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譯標準對佛經翻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了唐朝,玄奘認為翻譯必須音不訛、語不謬,才能義不失、理不乖,并提出了“五不翻”的論述。近代,特別是西學東漸時期,涌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的翻譯家和譯論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翻譯標準,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馬建忠的“善譯”標準和嚴復的“信、達、雅”標準。民國時期,我國譯學理論取得巨大進步,有關翻譯標準的論述有很多。以梁實秋、趙景深為代表的一派提出了“寧錯務順”的標準,而以魯迅為代表的另一派則認為應該“寧信不順”,而瞿秋白對兩者的說法都不贊同,在他看來,“信”和“順”不應該對立起來,只要有了白話,就不存在“順”和“信”的問題。另外,郭沫若提出了“風韻譯”,林語堂提出了“忠實”、“通順”和“美”的標準,等等。當代對翻譯標準的討論則更具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矛盾認為“文學翻譯應該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時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地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感受?!睆埥駝t對文學翻譯提出了“真、善、美”的翻譯標準,被認為是文學翻譯的權威之說。傅雷反復強調“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譯觀,使翻譯標準擺脫了拘泥于對內容、形式要求的束縛。錢鐘書提出的“化境說”則與傅雷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還有許多優(yōu)秀的翻譯家和譯論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譯標準。

西方翻譯界對翻譯問題的討論最早可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的西塞羅,他所提出的“解釋員”式翻譯與“演說家”式翻譯確定了翻譯中的兩種基本方法,從而開了西方翻譯理論之先河。16世紀,馬丁·路德認為,譯文必須曉暢易懂,而在翻譯中應遵循通俗、明了、能為大眾接受的原則。18世紀,泰特勒在《論翻譯的原則》一書中提出了翻譯的三大原則:譯作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和原作屬于同一性質;譯作應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同時,泰特勒還第一次提出了“同等效果”原則。20世紀出現(xiàn)了西方最有影響力的譯論家尤金·奈達,他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的觀點,認為翻譯應該是最接近原文的、最自然的信息對等??ㄌ馗5绿岢隽恕暗戎捣g”理論,認為所謂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的話語材料替換成等值的另一種語言的話語材料。雅可布遜則提出“信息對等標準”。隨著西方翻譯活動范圍的擴展和翻譯研究的深入,新的標準還在不斷涌現(xiàn)。

中西方翻譯標準在演變過程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當代翻譯家和譯論家似乎就翻譯標準已達成共識:翻譯標準是一個以忠實和對等為核心的動態(tài)多元體系,忠實的程度和對等的層次隨文本類型和翻譯目的的不同而各異。

二 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特點

通過以上演變過程的簡單回顧,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中西翻譯標準在論述角度和表達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兩者的演變卻有著相似的特點:

首先,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都經歷了一個從散論到系統(tǒng)、從感性到理性、從模糊到精確、從規(guī)范到描寫、從一元到多元的過程。最初,翻譯家和譯論家在總結自己翻譯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翻譯標準,零零碎碎或三言兩語,但隨著翻譯相關學科如語言學、符號學、美學、信息學、社會文化學、計算科學等的發(fā)展,特別是語言學的不斷發(fā)展,他們在傳統(tǒng)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了系統(tǒng)、嚴密的理論標準體系。同時,原來的翻譯家和譯論家過分專注于具體的語言翻譯技巧,并給出翻譯應該達到的一個目標,但這種死板的規(guī)范性標準逐漸轉向寬容的描寫性標準,從語言之外的角度探討翻譯的起因以及翻譯在社會上所發(fā)揮的作用等。另外,在不斷探索翻譯的本質、特點和功能,以及認真總結傳統(tǒng)理論和標準的基礎上,從概括和構建適用于所有翻譯活動的一般標準轉向從不同的視角深入地研究具體翻譯實踐活動,并通過不斷構建適用于不同翻譯活動的具體分類標準,多元化的翻譯標準終于成為譯界共識。

其次,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內容在本質上有極大的相通性:中國重“信”,西方重“對等”,但實質上都是強調對原文的忠實,同時又都承認翻譯活動所受到的種種限制和翻譯活動本身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都經歷了直譯到意譯、對抗到調和的爭論過程,都有歸化還是異化的爭論;都經歷了以原文本和語言為中心到考慮譯文本、文化差異、譯文讀者、社會環(huán)境、讀者接受以及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等問題。中西翻譯界關于“直譯與意譯”、“形似與神似”、“譯味與譯意”、“科學與藝術”、“忠實與創(chuàng)造”、“等值與等效”、“功能與對等”之爭歸根結底是對“信”或“忠實”這一標準的不同闡釋和由此而采取的對“信度”的把握,即在何種程度上忠于原文所包含的全部內容或信息,保持原作語言形式上的特征——意義、風格、形式、文化等。

再次,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離不開翻譯家和譯論家一直對翻譯性質和標準饒有興趣的討論。不同的文本類型、功能目的、社會要求、讀者對象都有相應不同的標準,由此導致不同譯論家從不同的角度討論翻譯標準,但卻正是他們的討論才使翻譯標準走向系統(tǒng)、走向科學、走向成熟,并最終傾向于一個結果:翻譯標準是多元的。

三 翻譯理論發(fā)展趨勢的展望

縱觀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過程,細察中西翻譯標準的演變特點,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又將呈現(xiàn)怎樣的趨勢呢?

(一) 翻譯成為跨學科綜合研究

當代翻譯家和譯論家認識到,當代翻譯理論不可能局限于單一學科的發(fā)展和研究,必須有一個多學科綜合、跨學科相互滲透、不同思潮互補的基礎。首先,利用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翻譯仍將是一個廣闊的領域;其次,翻譯研究與其他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交融結合,如加拿大的一些翻譯研究者將翻譯與加拿大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等聯(lián)系起來,重新評價主導的翻譯思想與標準;再次,符號學的引入使翻譯的定義與觀念發(fā)生質的改變,而信息論和傳播學對推動翻譯將產生深遠影響,大眾傳媒對翻譯的影響也日漸顯著;此外,不少新興學科如控制論、接受美學、格式塔心理學等也已應用于與翻譯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研究,特別是哲學和文學理論的新發(fā)展更能引起翻譯思想與翻譯方法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

(二) 翻譯研究向文化研究發(fā)展

21世紀的翻譯研究必然會如斯內爾霍恩比所說,“向文化回歸(culture return)”,因為翻譯既對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都產生深刻的影響,又受制于譯語文化。譯語文化如何選擇、規(guī)范、強化、排斥、貶低甚至禁止某一類作者或作品的譯介和流行,社會對譯作產生過程的制約機制如何成為了翻譯研究的熱點等,都將是翻譯研究的內容。正如巴斯奈特所說,“今天研究翻譯意味著必須考察在某一特定時期文化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文學以外的因素:經濟、政治、社會以及形而上的思考?!?/p>

(三) 翻譯理論多元共存、中西融合

一方面,翻譯家和譯論家逐漸意識到任何一種理論和流派都是對翻譯本質和翻譯技巧不同側面或對同一翻譯問題不同側重點的描述,從而樹立起一種多元共存的意識;另一方面,中西譯論家開始正確認識各自譯論的長處與不足,并超越自己封閉的研究體系,彼此從對方的翻譯理論中吸取營養(yǎng),從而形成中西融合的趨勢。

綜上所述,這些趨勢表明未來的翻譯學在深入進行個案研究和描述的同時,必將會打破自身的局限,沖破自己設定的樊籬,營造不同見解和思潮交流、競爭、互補的氛圍,使譯論得以健康發(fā)展。未來的譯論必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更深入地探索這些“創(chuàng)造世界文化”的翻譯活動的機制。

[1]王軍.中西翻譯標準演變史[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2]張俊杰.中西翻譯標準: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演變[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3]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姜治文,文軍.翻譯標準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胡牧.多元翻譯理論初探[J].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6]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7]譚載喜.中國翻譯和西方翻譯[J].中國翻譯,1999,(5).

[8]馬會娟,管興忠.中國翻譯理論五十年:回顧與發(fā)展[J].甘肅社會科學,2006,(2).

[9]Mary Snell-Hornb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責任編校:簡子)

H059

A

1008-4681(2011)01-0104-02

2010-11-14

唐巧惠(1984-),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工學院基礎課部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英漢比較與翻譯。

猜你喜歡
譯論中西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中國譯論通史研究:重識與重寫
——黃忠廉教授訪談錄
第五屆“理論翻譯學及譯學方法論”高層論壇通知
外語與翻譯(2020年4期)2020-12-31 16:04:20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zhàn)爭
藝術品鑒(2020年3期)2020-07-25 01:53:40
村上春樹文學翻譯論爭背后的譯論之辨
“味其道”與“理其道”(一)——中西詩與思比較談片
苗栗市| 衢州市| 全椒县| 永康市| 桓仁| 扶沟县| 汽车| 威远县| 大兴区| 永修县| 庄浪县| 方正县| 蕉岭县| 新田县| 漯河市| 崇仁县| 巨野县| 石台县| 泊头市| 阿克苏市| 阿拉善盟| 托克托县| 航空| 云安县| 涟水县| 呼图壁县| 夏邑县| 迁安市| 灵川县| 丰县| 师宗县| 怀仁县| 舞阳县| 双桥区| 顺义区| 舟山市| 淮北市| 呼伦贝尔市| 英山县| 会昌县|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