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菽蓉
(莆田學院外語系,福建莆田351100)
英漢語言句式結構對比探析*
吳菽蓉
(莆田學院外語系,福建莆田351100)
句式結構是研究英漢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視角。從整體上而言,英漢語言句式結構的主干成份在語序上存在著相似性。但英語句式是以語法為基礎的三分結構,漢語句式則是以語義為基礎的二分結構。在句式連接上,英語屬于重形合的綜合型語言,而漢語屬于重意合的分析性語言。研究英漢語句式結構的異同對于深入了解英漢語言具有重要意義。
句式結構;語序;形合;意合
任何一種語言,從宏觀角度而言都是綜合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而從微觀角度分析,每一種語言又都是包含語音、語義、句法等各個方面的有機整體。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思維是語言的內化[1]。因此,各民族之間不同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形成語言差異的重要原因。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構成了各自鮮明的特征。這些特征也從側面反映了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近代翻譯學家傅雷曾對東西方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做出了以下歸納:“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述惟恐不周?!本涫浇Y構是句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也是英漢語對比研究關注的重點。本文旨在從英漢語言句式上的差異著手,力求為研究英漢語際間的差異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句型是句式結構的主干組成部分。語言學界普遍認為現代英語的句式結構中有五種基本句型,即SVP,SV,SVO,SVoO,SVOC[2]。不論是簡單句還是多重的復合句,實質上都是通過五種基本句型變化而來的。而且現代英語這五種基本句型的主干成分的語序與漢語的語序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將英語這五種句型的主干部分的語序與漢語相對應句型的語序進行以下比較:
從以上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英漢語基本句型在主干成分語序上存在著相似性。然而,相比較而言,在英語句式結構中,SV的結構占據了更為突出的地位。無論哪一種句型,都離不開SV的基本結構,甚至可以說英語中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看作是基于SV結構的句型,也即其變式、擴展、組合、省略或倒裝[3]。
盡管英漢語句式的主干成分語序有著相似之處,但是二者在句式結構的劃分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語言類型學家Li&Thompson把語言分為主語顯著(subject-prominent)、主題顯著(topic-prominent)、主語與主題都不顯著、主語與主題都顯著四種類型[4]。英語是注重主語的語言,漢語是注重話題的語言。
在現代英語的五種基本句型中,句型內部的組成成分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從整體而言,這五種句型都符合三分結構的劃分。在英語句子中,動詞為句子的核心,前為施動者,后有受動者。在對某一事件的完整描述中,動作、施動者和受動者均不可或缺。在SVO句式中,施動者是句子的主語,受動者是句子的賓語,動作則通過謂語動詞加以體現。在意義的傳達中,SVO句式描述了一個完整的情境,體現了意義的完整,是英語句子結構的最典型代表。五大基本結構中的SvoO與SVOC句式顯然是SVO句式的拓展形式。直接賓語與間接賓語疊合構成雙賓語,即是從原先的單一受動者轉換為直接與間接兩大受動者。補語C是對賓語O的補充說明,OC合稱為復合賓語,即是對事件中的受動者做進一步的說明。因此,SvoO與SVOC句式本質上都符合SVO的三分結構。
英語五種基本句型中,SVP句型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在SVP的主系表結構中,系動詞本身其實并不表示具體的動作,但因為英語句子中動詞不可或缺,所以也就造成了SVP三個部分缺一不可[5]。SV是上述五種句型中唯一可以兩分的結構,但在實際運用中,相應的句子并不多見。為了滿足三分結構的完整心理,句子表達常常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第一,將不及物動詞轉換為名詞,以SVO的句型體現。例如,We walked.常常表述成We took a walk.第二,將不及物動詞轉化為動詞加同源名詞的形式。例如,He dreamed.可以轉化為He dreamed a good dream.此外,不及物動詞后邊常常有修飾作用的狀語,例如將We live轉化為We live in China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實際運用中的三大變化形式表明SV結構仍然需要由三分結構進行表述。
與英語不同,漢語句子并非圍繞謂語動詞擴張而成,而是依賴于字詞之間的聚會融合。在句式結構上,漢語也不似英語以語法為基礎,強調主謂之間的完全一致性,而是受到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對立邏輯的制約,以語義為基礎,注重于表現完整的意義[5]。相比較而言,漢語句子的結構顯得更為靈活多變、自由松散。國內的漢語學家基于長期對漢語句子深層結構的研究與分析,認為半數甚至半數以上的漢語句子可以分為主題與述題兩個組成部分。主題部分引出話題{topic},述題部分是對主題的進一步說明或評論(comment)。因此,漢語句式結構符合T-C的兩分結構。
T-C結構對漢語的影響是源遠流長的?!对娊洝肥侵袊缙诘奈膶W精華,其中所記載的詩篇常為四字一頓、八字一句。前邊的四個字是引出話題,后邊的四個字是對話題的說明。如國人耳熟能詳的《國風》中的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褪且粋€典型的話題加說明的實例。漢朝詩歌基本上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如曹植的《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唐朝是詩歌鼎盛的時期,形成了五言絕句,如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被蛘咂哐越^句,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痹掝}與說明的部分劃分仍然十分明顯。在宋詞中,字數不再受到或五或七的限制,但T-C結構仍然十分穩(wěn)定,如《雨霖鈴》中的名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敝敝连F代的文學作品中,T-C結構的句子依然是篇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毛澤東在整風運動中諷刺主觀主義學風的名句“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英語句式的三分結構與漢語句式的二分結構體現了英漢語句式結構的重要差異。英語句子的三分結構以語法為基礎,句子結構注重形合,思維結構嚴謹,強調主謂一致、動賓搭配。漢語的二分結構從本質上而言是語義的,思維方式自由,句子的構成著重于內容上的意合。三分結構與二分結構的差異也決定了英漢語言句子連接上的不同。
在不同的語言中,句子內部或者外部連接幾乎都使用三種手法:句法手段、詞匯手段和語義手段。前兩種手段稱為形合,后一種手段稱為意合[6]。著名的翻譯學家奈達在《譯意》一書中曾經指出:“就漢語與英語的句式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形合與意合的對比。”[7]英文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
英語句式結構注重句子形式和結構上的完整,因此,形合是英語句子連接中必不可少的形式。在英語的分句與主句、主句與主句之間的連接中,往往使用關系詞、連接詞、介詞,甚至形容詞比較級等一系列復雜的連接方式[8]。但漢語則很少、甚至不使用這些詞類。例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按漢語的表述方式就無需用到連接詞:“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漢語的詩詞中也有十分典型的句子,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既無動詞,也無連接詞,但“雞聲”、“茅店”、“月”之間的關系,“人跡”、“板橋”、“霜”的完整情景已經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句子結構形式上的完整性是英語句式形合性的另一重要特征。英語絕大部分句子都必須有主語、謂語,及物動詞后面必須有賓語。即使沒有合適的主語或賓語,也常常要用it、this、that等詞來充當形式主語或形式賓語,以滿足形式上完整的需要。而漢語句式結構強調意合,并不注重句法結構形式上的完整。只要上下文中句義清楚,省去句中的主語或其他成分就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比如“It is time to go.”與“I’ll say something later.”這兩個句子用漢語來表述就相對簡潔得多了,只需短短數字“該走了”、“以后再說”就可以達到完整表述。
盡管英漢語的句式結構中主干成分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由于結構劃分及連接上形合與意合的不同,英漢語的句式結構上呈現出很大的差異。英語是通過詞匯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意義的綜合型語言,句式上以形合為中心,三分結構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謹緊湊,連接成分一般不可省略。漢語以意合為中心,連接成分恰似盡在不言中,句式結構講究流灑鋪排、疏放迭進。而莊繹傳的比喻更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英漢語句式結構上的差異:“漢語的句子結構好比一根竹子,一節(jié)一節(jié)地連下去;而英語的句子好比一串葡萄,累累的果實附在上面?!保?]
[1]趙德遠.關于語言與思維的哲學思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
[2]汪康懋,肖研.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1.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馬秉義.英漢語句子結構常式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
[6]方夢之.翻譯理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7]王武興.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任曉霏.從形合與意合看漢英翻譯中的形式對應[J].中國翻譯,2002,(3).
[9]楊豐寧.英漢語言比較與翻譯[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校:簡子)
H314.3
A
1008-4681(2011)01-0102-02
2010-09-05
吳菽蓉(1968-),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語言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