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為之
契始封地探究
趙為之
史學界關(guān)于契的始封地之爭由來已久,皆因西晉學者皇甫謐首倡商族始祖契始封于“上洛商”而起,歷代學者對此多有爭議,再加上現(xiàn)代浮躁的世風及利益相關(guān)方炒作,使契始封地這一問題更加撲朔迷離??甲C認為,契始封地最早應(yīng)是在“蕃(亳)”而非在“商”,其具體位置因文獻史料記載不一致或遺缺的原因,不足為證。
契;始封地;“蕃(亳)”
西晉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一書中指出:“商契始封于商,在《禹貢》太華之陽,今上洛(郡)商(縣)是也?!保?]并批評了“商即商丘”(今河南商丘)的觀點,且說“學者以商丘為契封,謬矣”,從而引起了一大批學者對此的研究。如郭沫若、范文瀾、剪伯贊、呂思勉、白壽彝、譚其驤、史念海等老一輩史學家及現(xiàn)代學者余方平都對此發(fā)表過不同的看法。筆者在前輩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此進行整理和研究。
關(guān)于契的始封地這一問題,史學界眾說紛紜。筆者認為,關(guān)于契的始封地研究,因時代較遠或者史料記載不詳?shù)仍?,使得我們對此的研究產(chǎn)生了模棱兩可的情況,也無法對后世相關(guān)資料的真實性進行詳細的考證和探索。所以,對此問題我們應(yīng)該從較為原始的材料和較為權(quán)威的學術(shù)成果進行分析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有明確的方向和方法。
首先,看較為原始的材料關(guān)于契的始封地的記載。據(jù)《史記·殷本紀》載:“殷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庥谏蹋n姓子氏。契興于唐、虞、大禹之際,功業(yè)著于百姓,百姓以平?!保?]在這段文字中,司馬遷指出了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而被禹封于“商”,而對于“商”究竟在哪里,司馬遷并未做出詳細的說明。筆者在此有一問:契沒有受封之前,又居住在哪里呢?居于蕃。早在先秦文獻《世本·居篇》中就有“契居蕃”的記載,不僅如此,而且在《史記·殷本紀》中也有記載,湯“始居蕃,從先王居”(古籍中“蕃”又被寫為“毫”)。可見司馬遷認為湯的先王是居“蕃”的,其中的先王應(yīng)該指的就是契。比司馬遷稍晚的西漢后期的學者劉向的《列女傳》也說契的封地在“蕃”。而西晉學者皇甫謐關(guān)于“商契始封于商,在《禹貢》太華之陽,今上洛(郡)商(縣)是也?!钡挠^點就存在著極大的漏洞,不足為證。呂思勉先生就曾對此進行了批評:“契之本封,鄭玄、皇甫謐之言,蓋因后世地名而誤?!庇纱丝梢?,契居于蕃確定無疑。
其次,關(guān)于契的始封地。余方平先生將學術(shù)界的權(quán)威觀點進行了一次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jié),主要有以下觀點:
郭沫若先生認為:契的居地在今山東滕縣,其子昭明遷于砒石(今河北砒水流域),昭明子相土又遷居到商丘(今河南商丘)。相土后來將勢力擴展到泰山附近,該地被稱為“相土之東都”。
范文瀾先生曾簡單明了地指出:“契部落居商丘。”
翦伯贊先生則認為:“商族的最初出發(fā)點,是在今日河北平原北之易水流域,后來遷到渤海沿岸……‘相土之東都’,以今日地理言之,當在遼東或朝鮮?!?/p>
白壽彝先生認為商族起源于河北南部的漳河流域,“商族即由漳水(古或稱滴水)而得名?!?/p>
譚其驤先生則認為,在《辭?!さ乩矸謨裕v史地理)》中對‘商’的解釋十分明確:“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由地名成為國族名?!?/p>
對于以上觀點,筆者有不同看法。前面已經(jīng)講過,既然契 “始居蕃 (亳)”,并且因為功勞才被禹封在“商”。那契在封于“商”之前呢?筆者認為他在封“商”之前就已經(jīng)是“蕃”的部落首領(lǐng),并且已有威信。如果他是一無名小卒,就不會被大禹所器重。王玉哲先生指出,商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表明它是一個以鳥為圖騰的古部族,是一個種族部落。所以,綜合以上觀點,在契被封于“商”之前,是居于“蕃”的。
既然契始居于“蕃(亳)”,那么“蕃(亳)”究竟在何地?對此問題史學界也是爭論頗多。其主要有西亳說、南亳說、北亳說和鄭亳說。此外,還有杜亳說、湯陰說、內(nèi)黃說、博縣說、濟亳說、垣亳說和關(guān)中商州說。如此眾亳都有其文獻依據(jù),有的還有考古材料佐證,使人乍看莫衷一是[3]。
第一,據(jù)《漢書·地理志》載:“宋地……湯止于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保?]此言“宋地”為商湯所“止”之亳。第二,《史記·貨殖列傳》亦載有“湯止于亳”?!都狻芬鞆V曰:“今梁國薄縣。”《帝王世紀》云:“殷湯都亳,在梁,又都偃師,至盤庚徙河北,又徙偃師也。周文、武都酆、鄗,至平王徙都河南”,言“蕃(亳)”在梁國。第三,據(jù)《史記·歷書六》載:“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韋昭曰:“亳,音薄。湯所都?!杯懺唬骸皾幈】h是。”王國維力主此說,其地在山東曹縣。第四,《史記·殷本紀》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笨装矅唬骸笆氖婪舶酸銍??!睖季淤??;矢χk曰:“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 ”[正義]曰:《括地志》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從都之?!睆南韧蹙?,孔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正義]曰:按:亳,偃師城也。商丘,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独ǖ刂尽吩疲骸百褚毓食窃诼逯葙葞熆h西十四里,本帝嚳之墟,商湯之都也?!弊鳌兜壅a》。 [索隱]曰一作“俈”。 上云“從先王居”,故作《帝俈》??装矅詾樽髡a告先王,言已來居亳也。第五,《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載:從擊秦軍,出亳南。[索隱]曰:案:亳湯所都,今河南偃師有湯亳是也。[正義]曰:“亳故城在宋州谷熟縣西南十里?!毖陨掏醭瘯r期的都城,即亳都。關(guān)于“亳”不僅僅是以上說法,還有很多。由于文獻記載的不一致,導致了不同的學者對此產(chǎn)生了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研究成果,致使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給后世學者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復雜性。
雖然文獻材料的缺陷不足以支持各史學家關(guān)于“亳”都的研究,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偃師二里頭為代表的夏文化最終得以確定,以及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區(qū)屬于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和分布于山東、蘇皖北部、豫東地區(qū)屬于東夷文化的岳石文化的確定,使得夏商文化的輪廓已顯現(xiàn)出來,從而關(guān)于“亳”的相關(guān)情況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進展。如:鄒衡先生提出的鄭亳說,就是對商史研究的一大貢獻;而張國碩先生在鄒衡先生提出鄭亳說的基礎(chǔ)上,論證了鄭州商城不僅是商湯亳都,而且偃師商城也是商王朝時期的亳都,二者基本契始封地探究是同時并存的,此觀點強有力地證明了“亳湯所都即河南偃師有湯亳”的觀點,而“亳”故城就在宋州谷熟縣西南十里[5]。這無疑又進一步推動了殷都的研究,對研究殷商歷史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
綜合所述,通過對“契始封地”的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契始封地最早應(yīng)是在“蕃(亳)”而非在“商”。關(guān)于“蕃(亳)”的具體位置,因文獻史料記載不一致或遺缺的原因,不足為證,我們應(yīng)以考古第一手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從而更好地了解和解決這一歷史問題。
[1]皇甫謐.帝王世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張國碩.商湯“還亳”考辨[J].殷都學刊,1997(3).
[4]余方平.再論商洛與殷契始封地之關(guān)系[J].商洛學院學報,2009(1).
[5]鄒衡.論湯都鄭亳及其前后的遷徙[G]//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K223
A
1673-1999(2011)05-0134-02
趙為之(1978-),男,河南駐馬店人,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蘭州730070)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20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