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惠 羅麗娜
從《舞蹈系》看高校舞蹈教學的發(fā)展
李永惠 羅麗娜
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德、智、體、美、勞的重要補充手段,不僅讓我們邁向21世紀一代新人成為具有較高審美情趣的人,而且還把這一代新人的形體陶塑成美的參照物。本文以電影《舞蹈系》為始發(fā)點,論述了如何根據(jù)大學生的個體學情,結合舞蹈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采取針對性的途徑推進課堂內外的有機整合,實現(xiàn)高效舞蹈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舞蹈系 舞蹈教學 指導載體
青春勵志電影《舞蹈系》剛在全國公演,就在高校引起了轟動。該片是由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原創(chuàng)舞蹈《中國媽媽》改編的。講述了一群出生于80后,乃至90后的舞蹈系學生,在創(chuàng)作抗戰(zhàn)后期中國母親收養(yǎng)日本遺孤題材的舞蹈作品時,經歷了一系列困惑、矛盾、彷徨與苦苦的追求和思索,逐漸理解了中國媽媽的博大情懷,理解了和平對于自身、對國家、對世界的意義,理解了舞蹈藝術的真諦。舞蹈教育與其他藝術教育一樣,全部繼承了傳統(tǒng)教育的衣缽,傳統(tǒng)的課內教學呈現(xiàn)這種舊模式很難適應現(xiàn)代高校教育。
大學生的舞蹈教學與舞蹈演員的舞蹈教學不同,培養(yǎng)舞蹈演員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掌握表演技能,在舞臺上準確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高校開設舞蹈選修課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意識。其次,大學生入學年齡一般都在18-20歲左右,骨骼的發(fā)育基本定型(比較堅硬,軟度比較差),在訓練過程中每進一步都要付出較大代價,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對舞蹈風格的掌握以及舞蹈動態(tài)美,動作的協(xié)調性等方面,以及從中體會出舞蹈內涵,精神和審美心理。通常,大學生每周只有2-4節(jié)舞蹈課,如果把精力集中在學習某個高難度技巧上,就會失去更多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高校舞蹈教材的編寫應針對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善于從舞蹈的審美價值出發(fā),發(fā)現(xiàn)和利用大學生學習舞蹈的有利條件,引導大學生既注重基于課內教學的舞蹈技能的培養(yǎng),也注重基于課外實踐的舞蹈視野的擴展,使之能夠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學習自覺性比較強,精力容易集中,理解能力好,記憶力強的特點,從而令舞蹈教材編寫密切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科學教學,真正發(fā)揮教材在串聯(lián)課內外舞蹈教學的指導載體功用,幫助學生開發(fā)智力,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yǎng)的目的。
一般而言,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舞蹈欣賞與實踐兩大版塊構成。這樣的版塊構成為教師推舞蹈進教學課堂統(tǒng)整,提供了厚實的教學單元基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要能夠有機、有效、有序的優(yōu)化他們的內在構成,編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高校舞蹈教學的課堂統(tǒng)整課業(yè) 。在具體的編排教學中,
第一版塊是舞蹈實踐。通過芭蕾基訓、古典舞身韻組合及舞蹈小組合的學習來訓練學生的協(xié)調性及美感,讓學生既能形成基本的舞蹈素養(yǎng),也能夠形成舞蹈實踐的感性體驗。結合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舞蹈教學內容上可以設置如下幾個方面:①必不可少的芭蕾舞訓練;②以中國舞蹈為核心,集戲曲、現(xiàn)代舞、武術、體育舞蹈于一身的訓練;③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訓練;④融合中國舞蹈、戲曲、芭蕾、體操于一爐的技巧訓練;⑤循序漸進的排練,演出及創(chuàng)作訓練。
這樣的課程設置,雖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只要我們堅持“博古通今,技貫中西”的精神,以科學的態(tài)度將古典舞蹈與芭蕾舞有機結合,盡量避免單一訓練的趨向,就能夠立足于課內教學基點,汲取“大舞蹈學習”的本我體驗。而要將這種課堂統(tǒng)整落到實處,首先,基本訓練舞蹈的基本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對入學前多數(shù)未受過舞蹈訓練,甚至對舞蹈基本沒什么接觸大學生來說,加強對他們的基本訓練更為必要。基本訓練課程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基訓,使大學生身體自然素質得到提升,使身體或身體某部分的力量、柔韌性和動作的協(xié)調性、靈活性、控制能力方面得到開發(fā)和提高。
基本訓練應從啟蒙入手,循序漸進。教學內容及方法,除講授相關的理論知識外,主要是分階段進行扶把練習和離把練習。扶把練習首先是訓練學生掌握并做到正確的站立姿態(tài),在此基礎上,進行擦地、蹲、踢腿、壓腿等以腰、腿基本功為主的訓練,使學生上肢、下肢與軀干動作協(xié)調并規(guī)范或基本規(guī)范。離把練習也即教室中間練習,主要是進行單一動作、單項小組合等方面的訓練。這方面的訓練要使學生對運行中肌肉的緊張與松弛能夠適度把握,動作協(xié)調、穩(wěn)定具有一般的控制力。在基本訓練中,無論哪項教學內容,都必須建立在大學生可接受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實際(包括身體條件和對舞蹈的感覺、不同屆學生的差異和同屆學生間的差異等)進行。一些技術強的動作、難度較大的身段及舞姿,一般使學生懂要求、能模擬即可。當然,對各方面條件較好的學生,基本訓練的要求可相對高一些。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學形式和途徑主要有三種:途徑一:課堂教學。學校開設選修課,使更多有興趣的學生選擇舞蹈這一課程,在教學中注重舞蹈實踐和欣賞的比例。改革傳統(tǒng)的舞蹈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舞蹈教學中,“口傳身授”這種師徒傳承式的教學方法沿襲至今,成為舞蹈教學的基本模式,但一成不變的”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單邊注入式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壓抑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了打破舞蹈教學中這種”一言堂’格局,筆者認為應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采用一些新的教法。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它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體。它的藝術形象是通過人體有韻律的運動來塑造的。在教學過程中舞蹈的風格韻律情感等所內涵的東西是教師很難用語言向學生解釋清楚的。如果教師教學方法不當,示范動作欠準確,規(guī)范,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利用電視教材則可以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準確地表達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激發(fā)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它可重復再現(xiàn)的功能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了模仿動作和對照練習的有利條件。通過電視屏幕,學生能身臨其境地受到藝術的感染,多重感官的刺激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例如,學習蒙古舞時,學生通過觀摩電視教材看到蔚藍色的晴空飄著朵朵白云,綠色的草原上寶石般點綴著圓圓的蒙古包,一群群肥美的牛羊在微風中安閑地吃著青草,身著民族盛裝的姑娘們載歌載舞……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學生不但對蒙古舞的風格特點,舞姿韻律獲得了豐富的感知,而且對蒙古民族的居住環(huán)境,生活習俗,民族服飾等有了具體的了解。由此,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加深,對所要學習的動作產生了興趣和躍躍欲試的沖動。在示范教學中,電視教學能不受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超越時空將學生帶入另一個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在訓練和練習時學生能通過操作“進”“放”“格”需要了解的某一過程或某一動作進行反復地觀摩和推敲,直到自弄明白。
總之,在高校的舞蹈教學改革不僅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針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點來進行,而且還應適應迅猛發(fā)展的形勢和千變萬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培養(yǎng)具有開拓型和創(chuàng)造型的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
[1]呂藝生著.中國藝術教育大家舞蹈卷――舞蹈教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1][美]約翰?馬丁著.歐建平譯.生命的律動――舞蹈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李永惠:云南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副教,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家副主席: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教學及舞蹈專業(yè)理論。羅麗娜:石家莊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