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蘊華 (四川理工學(xué)院 外語學(xué)院 四川自貢 643000)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因其塑造了一個光輝炫目的貴族女性——安娜而被世界文壇所矚目。圍繞安娜所追求的愛情和最終的結(jié)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讀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據(jù)自身不同的審美體驗有不同的理解。人們在歌頌,肯定和同情安娜的同時,會不自覺地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他的丈夫卡列寧和情人伏倫斯基。筆者以女性的視角去審視一個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和命運的選擇,讀懂了安娜,理解了卡列寧,原諒了伏倫斯基。人的性格往往決定了命運的方向,安娜的悲劇不僅是社會悲劇,更是性格悲劇,因為這樣的悲劇不僅在19世紀(jì)的沙皇俄國有,也同樣存在于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社會中。本文將從社會背景和人物性格方面探討安娜婚姻愛情悲劇的根源。
是什么造就了女性如此悲慘的生存境遇呢?是社會?是女性本身,還是別的什么?人們不得不思考這背后的問題。原因有很多。讀完小說,讓人感受到的是那個郁悶的、讓人窒息的罪惡社會,是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男權(quán)社會。男權(quán)勢力占絕對優(yōu)勢,女性的地位非常的卑微。她們無能為力,于是把愛情、婚姻都當(dāng)作幫助其逃脫牢籠的手段。如果她們所選擇的愛情對象是正直、善良、勇敢且懂得尊重女性的男人,或許她們可能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大多女性婚姻缺乏自主,小說里的安娜就像一件商品被她的姑媽強行賣給卡列寧,而卡列寧也確實盡到了丈夫的責(zé)任,并且真心地愛她:“他對妻子的迷戀徹底消除了他同別人親密交往的需要”。然而,安娜貴族小姐的出身又鑄造了她浪漫的氣質(zhì),“內(nèi)心里有一個感情豐富而又詩意盎然的超凡脫俗的世界”。這種出身、生活際遇的不同使她不能夠理解丈夫。勾心斗角的官場應(yīng)付扼殺了卡列寧所有的生活情趣。他不可能像安娜幻想的那樣,想方設(shè)法地討妻子的歡心。而兩人性格的懸殊也注定了他們對愛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也是婚姻不幸的根源所在。她在卡列寧家長式的統(tǒng)治下茍延殘喘,過著不愛丈夫愛兒子的扭曲的家庭生活。但兩人都竭力用理性來維持這段無愛的婚姻,以至于婚后八年的時間里他們的婚姻平靜而沒有激情,而且“一直是彼得堡上流社會的楷?!薄?/p>
愛情婚姻的基礎(chǔ)是男女雙方的相互理解,這種基石的缺乏注定了他們的婚姻如同搖搖欲墜的空中樓閣,一旦有外力的入侵必將掉進毀滅的深淵。正如波伏娃所說:“一個人并非生來就為女人,而是變成為女人。”“女人是被社會建構(gòu)成女性的。為了獲得平等和解放,女人必須拒斥受到社會壓迫性限制的女性氣質(zhì)而培養(yǎng)男性氣質(zhì)?!卑材仍跓o意識中走向女性的解放,又在無意識中走向自我的毀滅。在這一痛苦中夾雜著快感而最終還是以悲劇結(jié)束的過程中,可以聽到男權(quán)壓迫下女性無奈而又快樂的喘息聲。
愛情的啟蒙激發(fā)了女人內(nèi)在的激情,更喚醒了她們潛在的女性意識,增強了其反抗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決心和勇氣。安娜到莫斯科去調(diào)節(jié)哥嫂糾紛途中,在車站偶遇伏倫斯基這個“彼得堡上流社會花花公子的活標(biāo)本”。此刻, 從安娜的眼神和微笑中流露出,她已經(jīng)被風(fēng)度翩翩而風(fēng)流成性的他所吸引,心中期盼已久的熱情被點燃了,她的眼中閃爍著與同時代女性不同的個性的火花,受過資產(chǎn)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熏染的心靈在愛情的激蕩下迅速膨脹。她想竭力地擺脫令人窒息的男權(quán)束縛,去盡情享受自由、平等的愛情。安娜的女權(quán)主義思想正在不自覺地閃現(xiàn)和蔓延,貴族出身的她內(nèi)心充斥著新舊兩種思想文化的斗爭。她曾努力用家庭,丈夫,兒子和名譽來擺脫這段感情,但卻無能為力,這樣的愛情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樣》一文中指出:“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后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安娜就是被驚醒了卻無路可走的女人。她歷經(jīng)艱難的思想斗爭、沖破重重阻礙勇敢地投入伏倫斯基的懷抱,終于嘗試到了八年的婚姻生活中從未體味到的“愛情的幸?!薄5@種沉醉于愛情中的幸福卻是短暫的。伏倫斯基對愛娜的最初追求除了其迷人的風(fēng)姿,更主要的是虛榮心。“追求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無疑會使他的身價倍增”。然而,激情過后的他得到的不是愛情而是空虛,但安娜所爆發(fā)出的“激情”卻是他始料不及的,她對愛情的信念堅如磐石,她唯一的愿望就是為他獻身,她感到她一生的幸福都牽系于他一身。在她拋棄一起所換來的幸福幾乎不保時,便產(chǎn)生了那種因得不償失所導(dǎo)致的心里失衡,積聚于心的失衡讓原本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她變得有點神經(jīng)質(zhì)了。愛一個人不是占有他,而是讓他幸福。安娜在愛情上的偏執(zhí)最終讓她走向了毀滅自我的末路,她的自殺不僅僅是對愛情的絕望,更是對愛情的又一次渴望完全占有與求之不得的矛盾的報復(fù),她認為她的死可以換回伏倫斯基的無限惋惜和悔恨。
安娜的愛是熱烈、執(zhí)著而不顧一切的,還有些瘋狂,她犧牲她的所有包括她的婚姻、丈夫、兒子、名譽,甚至是以生命為代價來換回她的愛情。讓人不禁想起曹禺先生筆下的繁漪:“愛起來像一把火,能把你融化;恨起來也像一把火,能把你燒毀的。”安娜的悲劇,究其根源,外源于男性中心社會,內(nèi)源于自身“靈”與“欲”的不可調(diào)和,而卡列寧和伏倫斯基又何嘗不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呢?
1.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2.魯迅.娜拉走后怎樣[A].魯迅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29-37.
3.索倫·克爾凱郭爾.一個誘惑者的日記[M].徐信華,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2.
4.歐美作家論托爾斯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