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崔曉
摘 要:十九世紀以來西方擁有人道主義思想最突出的一位作家是雨果,在他的作品里人道主義貫穿始終。本文結合《九三年》對雨果在小說中表現(xiàn)出的人道主義做了客觀的評價,肯定了他對革命與人道主義關系的理解,同時也指出了他脫離社會實際的思想的不足。
關鍵詞:階級革命 人道主義
《九三年》(1872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說,他以法國大革命中1793年的革命史實為題材,描寫了一場資產(chǎn)階級和封建階級的生死大搏斗。其主要情節(jié)是寫共和軍平息反革命的旺岱叛軍的叛亂活動。法國封建王朝在革命洪流的沖擊下垮臺了。前侯爵朗德納克在英國封建勢力的支持下回到了旺岱地區(qū),糾集了幾千農(nóng)民,企圖以“愚昧對真理、正義、法律、理智和解放?!边M行一次愚蠢而又傲慢的長期抵抗。國民工會決定派遣堅定的革命者,教士西穆爾登到旺岱的一支平叛部隊當政治委員。這支共和軍的青年司令部官郭文是個人道主義者,同時也是朗德納克的侄孫。最后,朗德納克的殘部被圍困在拉?古爾格古堡,他要求以被劫持著的三個孩子做交換,請郭文放他走,卻被郭文拒絕了。于是朗德納克決定燒掉古堡,燒死三個孩子,而且意外地從地道里逃了出來??墒钱斔牭侥侨齻€孩子的母親絕望的呼喊時,人性在他身上覺醒了,他又從地道回到了古堡中救出了三個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軍手中。郭文被他的人道主義精神所震驚,而從土牢中放走了他,自己卻坐在土牢里,甘愿承擔全部責任,西穆爾登執(zhí)行了革命紀律,砍了他的頭,然而自己也被郭文的人道主義所折服,而開槍自殺了。
在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中,反映了雨果對人道主義理想與革命的關系的理解。雨果充分肯定了這場震驚歐洲的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的正義性和進步性,也充分“肯定掃蕩封建勢力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暴力”,他認為“善對惡的斗爭,不用暴力,就不可能取得勝利”。從整體的角度看雨果并沒有“放棄革命原則”的意思。郭文不僅要求革命軍事法庭按照革命的法律判處自己死刑,而且平靜地接受了這樣的宣判。而那句被看成是暴露了雨果致命弱點的話,在后文中,雨果也做了形象的闡發(fā)。他將革命比喻為風暴而人道主義理想是指南針。他說:“風暴永遠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只要有一棵老橡樹被擊倒,無數(shù)森林都會健全起來!……它所負擔的是那么艱巨的清洗工作!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暴風為什么這樣猛烈,既然我有指南針,風暴對我有什么關系?”這段語言形象的說明了雨果的觀點:既在殘暴的反動暴政面前,革命的風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絕對正確的,它清洗的是腐朽的事物(老橡樹),它又是新生命的催生婆。但是,他認為革命是一種手段,而人道主義的理想是革命的目標,所以有了“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這句話。其實,這句話不是說革命和人道主義的對立關系,而是說兩者的聯(lián)系。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發(fā)展的角度來理解《九三年》中他對革命與人道主義這二者關系的看法?!毒湃辍返氖陝?chuàng)作過程,是從《悲慘世界》完成出版的1862年開始到巴黎公社革命之后的1872年完成的。這十年中,雨果為尋求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的途徑而苦心思索:在這十年中,歐洲歷史上發(fā)生了許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巴黎人民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的建立、普法戰(zhàn)爭、巴黎公社革命。在這些政治事件中,雨果都是站在正義和革命的一邊。因而可以證明,人道主義的雨果并未個書記的革命斗爭對立,而是支持革命,參加革命,有少數(shù)是同情革命的。而經(jīng)過這些政治事件,特別是巴黎公社革命,又加速并促成了雨果為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尋求途徑的思索?!毒湃辍分兴磉_出來的對革命的贊頌之情和對革命暴力的充分肯定,就是他思考結果的形象說明。這可以從郭文和西穆爾登在土牢中的對話中體現(xiàn)出來。這段對話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抒寫了人道主義者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即建立一個“理想的共和國”。這個理想共和國的藍圖所包羅的內(nèi)容較之《悲慘世界》中描寫的要具體、充實的多。但是,由于他雖承認革命是實現(xiàn)“理想共和國”的途徑,但對這個理想共和國應該由誰來統(tǒng)治這個問題,實際上還停留在原來的認識上,即應該由具有人道理想的資產(chǎn)者來統(tǒng)治。所以他的“消滅一切寄生蟲”、“根本上消滅貧苦”、不要“兵役”和“捐稅”、“平分土地”等等都是空洞而不現(xiàn)實的。
二是他指出革命風暴到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從歷史綿延不斷地發(fā)展進步的角度指出:“不尋常的九三年是從遺產(chǎn)中產(chǎn)生出來的?!倍锩小皞ゴ蟮氖挛镎卺j釀產(chǎn)生”。革命帶來的破壞其表象是“殘暴可怕的”,可是“在野蠻的基礎上,正在建筑著文明的圣殿”?!耙豢美舷饦浔粨舻?,無數(shù)的森林都會健全起來……”。人道主義理想這座“文明的圣殿”,將在革命中誕生。
三是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歷史的進步是分階段的,為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的斗爭也是有階段的。他說:“每一個世紀都有它的使命,這個世紀完成的是公民工作,下一個世紀完成的是人道工作。“他的意思很清楚。他認為今天的革命是為了建立共和國,使人成為一個有平等社會地位的自由公民,后一步則要為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而努力。但是,他又著重指出不能讓”前者掩蓋后者“,不能因眼前的革命而忘掉了人道主義的理想。
雖然雨果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人道主義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肯定了革命的進步性,但是他的描寫中也滲透著一些脫離社會實際的思想。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雨果對究竟什么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作了非科學的、歷史唯心主義的回答。雨果將世界看成是善與惡的角逐場,認為人類歷史是“善”不斷戰(zhàn)勝“惡”的過程?;谶@一認識,他總是站在道德的角度觀察生活,認識人生。在雨果看來,罪惡不能靠懲罰解決,饒恕、道德、感化才是最完善的法律。正如雨果所言:“暴力產(chǎn)生仇恨,不能最終解決社會問題。革命的暴力雖然可以理解,但同樣是“自相殘殺”和“野蠻的行徑”。雨果以抽象的人性、人的本質(zhì)的概念作為出發(fā)點,而不是以具體的社會物質(zhì)生活條件作為出發(fā)點來解釋歷史、設計改革方案,構想其合理的社會。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不立足于階級斗爭的角度,單純地站在道德的角度上認識現(xiàn)實、談論改革、繪制理想藍圖,到頭來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說教,不僅是“烏托邦”,而且還容易成為統(tǒng)治階級暴力鎮(zhèn)壓人民的“迷魂湯”。
那么雨果作品中所提倡的“博愛”、“善良”、“仁慈”等思想是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呢?胡喬木說:“從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方面看,新的社會總是要從舊的社會批判地繼承和發(fā)展改造許多屬于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的東西,倫理道德也是這樣”。所以從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這兩個方面看,這些思想都是不應該被否定的,應當加以批判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