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晗
摘要:秩序是不是法律的專利?我們是不是正在“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一書讓所有將自己對社會秩序的認知囿于法律領域的“領域專家”或“法律人”深思、驚醒。
關鍵詞:秩序;社會系統(tǒng);法律
中圖分類號:C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4-0075-02
1、引言
秩序是人類追求的永恒價值之一。在中國曾使用的“法治”與“人治”、“和諧社會”等概念各異,但實質都是對某種秩序的追求。社會是一個開放而復雜的巨系統(tǒng),實現(xiàn)社會秩序應當是一項綜合集成、持續(xù)進化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可采取法律和非法律的多種手段。有人質疑法律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法律人也對法律與秩序的關系卻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過于匆忙地把無政府狀態(tài)等同于混亂狀態(tài)”,認為沒有法律的社會一定是一團糟。羅伯特·C·埃里克森在《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一書中卻用事實告訴我們:“秩序常常是自發(fā)產生的”,并且“無需法律的秩序是普遍存在的”。該書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法律制定者如果對那些會促成非正式合作的社會條件缺乏眼力,他們就可能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因為“為了保證一個甲規(guī)則的實效,就必須有一個甲+1的規(guī)則”。
該書超越學科局限,基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夏斯塔縣鄉(xiāng)村居民化解因牲畜離散引發(fā)糾紛的社會現(xiàn)實原型,發(fā)現(xiàn)“鄰人們運用的是一些非正式規(guī)范,而不是一些正式的法律規(guī)則,來解決他們當中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爭議”,從而揭示“人們如何無需政府或其他科層化協(xié)調者來安排他們相互有利的互動”。閱讀此書令人思考頗深:秩序是不是法律的專利?我們是不是真的正在“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我們在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時,到底需要方法導向、理論導向還是問題導向?無論“法律人”給出的答案為何,《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一書讓所有將自己對社會秩序的認知囿于法律領域的“領域專家”或“法律人”深思、警醒甚或汗顏。本文是筆者閱讀此書的一些粗淺想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并就教于大家。
2、利益——秩序與社會控制涉及的核心要素
社會是由作為利益相關方的各類社會成員所構成的具有或強或弱的復雜利益關系的整體。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薄啊枷胍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鄙鐣忻總€主體都在竭力維護既得利益,追求更大的利益,避免對自己不利的東西即趨利避害。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的本能。社會主體之間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難免會發(fā)生激烈的沖突即所謂“戰(zhàn)爭狀態(tài)”——“一種敵對的和毀滅的狀態(tài)”。調節(jié)利益沖突“避免這種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出現(xiàn)是人類組成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因?!币虼?,秩序是社會控制的重要目的。
社會秩序是通過調整社會成員的行為來實現(xiàn)的,這些行為包括四種:單純的利他行為;互惠行為;利己而不損他行為;單純的損他行為。社會控制系統(tǒng)通過鼓勵前三種、懲罰后一種行為,來減少或避免社會成員的之間的利益沖突。(1)單純的利他行為。這種行為雖然得到受益者乃至整個社會的歡迎卻并不普遍,蓋因超越了“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的常規(guī)而缺乏有效的驅動,即便有也難以持續(xù),正如俗話所言:“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2)互惠行為。從社會整體來看,這是上述四種行為中最容易被人們普遍接受并且最合乎常理、最可持續(xù)的行為。理性行動者都在努力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某一行為對各方主體都是共贏的,那么各方行為主體就都具有該行為的驅動力,該行為就具有可持續(xù)性。也許正是從這一意義上凱爾森認為:“每一個社會秩序,每一社會的功能就是促成人們的一定的互惠行為……”。然而,“自我利益并不必定是一有機會就自私自利。一個理性行動者也許會選擇將短期收益讓給他人而存儲具有更大現(xiàn)值的長期收益。因此,當理性行動理論家觀察到明顯的利他行為時,他們都傾向于將這一行為視為一種持續(xù)的、互利的交換格局的組成部分?!边@一點從追求“整體最優(yōu)”的系統(tǒng)觀來看是十分正常的:每個理性主體都在科學而巧妙地通過對局整關系的把握來實現(xiàn)自己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當利他導致的局部失利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整體獲利時,他們會主動選擇局部失利的利他行為,所謂“局部吃虧,整體是?!?。(3)利己而不損他行為。從自由主義眼光來看,只要是不損他的行為就是正當?shù)?。或者將其視為一種中性的行為,無所謂鼓勵與懲罰。(4)單純的損他行為。這是完全被社會所禁止、懲罰的行為。社會控制系統(tǒng)通過區(qū)別對待各種行為而建立秩序的做法,是“利益生克機制”或雙向利益驅動機制的運用:(1)正向利益驅動機制是使主體獲得充分的利益驅動,對所倡導的有利事物予以促進的機制;(2)負向利益驅動機制是使主體獲得充分的利益驅動,對所反對的不良事物予以抑制或消除的機制。
埃里克森從社會控制系統(tǒng)的架構出發(fā),對人類行為進行了一種三分法的分類,即親社會行為、普通行為和反社會行為。人類社會中大多數(shù)行為均屬對社會無所謂損益的“普通行為”,因此旨在將人們的行為導向親社會方向而進行的人類行為分類,可采取排除了“普通行為”后的二分法,即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因無須回應最常見的行為,而減小了施加賞罰的成本?!庇H社會的互惠行為體現(xiàn)了社會成員間和諧的利益關系。
3、達到社會控制目的的社會控制手段的綜合集成性
從“目的與手段”雙層架構來看,社會控制的目的首先是實現(xiàn)一種能夠有效防控利益沖突的秩序,這需要借助于各種社會控制手段,既包括法律的也包括非法律的手段,非法律的手段又包括習慣、道德和宗教等?!霸S多情況下,法律都并非保持社會秩序之核心?!薄胺ㄊ且粋€手段,一個特種的社會手段,而不是目的?!痹诜膳c秩序之關系上,“法律人”往往或多或少地受“法律中心主義”的影響,不自覺地與霍布斯站到了同樣的立場,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利維坦(政府)來發(fā)布和執(zhí)行命令,一切都會是無休無止的爭斗。
埃里克森指出:“在日常說話中,你常常聽到‘法律與秩序這樣的說法,隱含的就是:政府獨享對不軌行為的控制。”事實上“秩序常常是自發(fā)產生的”,“無需法律的秩序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生活有很大部分都位于法律的影響之外,不受法律影響?!薄霸S多權利,特別是日常的權利,都可能自發(fā)產生。人們也許會用他們自己的規(guī)則來補充以及事實上是廢止國家的規(guī)則。”“是規(guī)范,而不是法律規(guī)則,才是權利的根本來源”。“這種規(guī)范是從社會群體的博弈互動中產生的,最好的法律說到底不過是對這種社會群體長期反復博弈中產生的規(guī)范的承認和演化(繼續(xù)博弈)”。
領域專家往往以狹隘的領域眼光看世界:法律人只強調法律;倫理學家只強調道德。他們往往可能忽略其他領域,可能忽略真實的社會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相
互聯(lián)系的整體。學科劃分只是為了學習和研究的便利或因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當人類的認識水平提高后,這些學科就會整合為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實現(xiàn)特定的社會目標提供相應的整合模型。在現(xiàn)實社會中法律和非法律手段共存,以至于“當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宗教觀念同他所從屬的法律并存時,他的合法行為經常是由于那些道德的和宗教的觀念?!薄懊恳粋€調整人們相互行為的規(guī)則的總和都是一個秩序或組織……”,而“這種沒有法律性質的秩序為數(shù)甚多?!敝刃蚩梢宰园l(fā)的或強制的,法律與非法律手段的區(qū)別在于“法是一種強制秩序的特種社會技術”?!啊芍行恼撜哌^度看重了法律的作用……不恰當?shù)匾子诩俣ㄐ袆诱叨贾蓝倚攀胤梢?guī)則?!卑@锟松私獾剑罕M管“加州的法律有一些正式規(guī)則,規(guī)定了鄰人應如何分配修建和維護邊界柵欄。夏斯塔縣的業(yè)主們在解決柵欄糾紛時,一般不都理睬這些法律規(guī)則”,而且因為幾乎就沒有有關案件,多數(shù)律師和法官也沒有機會了解制定法。
基于社會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社會控制手段的綜合集成性,我們可以這樣看待法律與秩序的關系:(1)有法律≠有秩序。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就曾描述過以“無為之道”治國的理想狀態(tài)與“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不理想狀態(tài):“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钭陶?,盜賊多有……”。(2)沒有法律≠沒有秩序。建立社會秩序、實現(xiàn)社會和諧是一項綜合集成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秩序不是法律的專利。只有從整個社會系統(tǒng)及人類文明演化的高度來鳥瞰并深刻理解法律與秩序的關系,才不會因為對法律手段或非法律手段的盲崇而產生對它們的盲從。否則,我們一旦走向迷途就可能會“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
4、社會控制系統(tǒng)
我們可將社會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手段簡單地劃分為規(guī)范與非規(guī)范控制手段兩類;其中,規(guī)范控制手段包括法律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宗教規(guī)范、組織規(guī)范等多種形式。在不同條件下不同時期中,這些社會控制手段的作用以及所調整的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雖然會千差萬別,但都應當協(xié)同發(fā)揮建立秩序控制社會的目標。在《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中,埃里克森將社會控制系統(tǒng)劃分為第1方控制者(自我控制者)、第2方控制者(依約行動的人)和第3方控制者(社會力量、社會組織、政府)。這種基于社會控制系統(tǒng)豐富內涵的劃分,體現(xiàn)了社會控制手段的多樣性與綜合集成性?!翱刂圃杰壵咦灾鸬搅岁P鍵作用”。為了規(guī)訓不軌者,夏斯塔縣農區(qū)居民使用了4種反制措施,按嚴厲程度升序排列如下:(1)自力報復,其嚴厲程度也是依次遞增的,包括:①最溫和的“真實但負面的議論”,而“這通常會起作用”;②“更嚴厲的自助制裁”,這通常是在比較溫和的措施不起作用時才采用;③威脅,這是針對再三不軌者的措施。(2)上報縣主管部門或公共官員。(3)非正式提出賠償請求(無律師協(xié)助)。(4)有律師協(xié)助的賠償請求。
好的社會應當建立一種使社會成員間的非對抗與合作共贏關系成為常態(tài)的秩序,以及具有內在驅動力并充分自治的秩序。顯然這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
參考文獻:
[1]Robert C,ELLICKSON,Order Without Law:How NeighborsSettle Disput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美]羅伯特·C·埃里克森,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M],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4][英]約翰·洛克,政府論(二)[M]楊恩派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21,327
[5][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15,20,25,29-20
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