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壯壯
摘 要:在這個媒介社會里,手機媒體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交織,無論學者們將這一草根媒體定義為第五媒體,亦或媒體之王,都彰顯了它巨大的傳播威力。依據(jù)5W模式,我們描繪出手機媒體這一新媒體的傳播模式,這一新興媒體傳播模式的轉變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模式的變化。
關鍵詞:手機媒體;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4-0099-02
自從加拿大著名學者、批評家麥克盧漢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媒介即訊息”這一驚世駭俗的理論以來,研究者們越來越關注到具體的媒介方式。當今社會是一個媒介社會,媒介的方式?jīng)Q定了人類社會的交往方式,有什么樣的媒介,有什么樣的媒介傳播模式,就有什么樣的社會關系模式,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深刻影響的是社會主導媒介的形態(tài),而不是媒介所承載的信息。手機比電腦更普及,比報紙更互動,比電視更便于攜帶,它已不僅僅是科技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見證,作為一種最新型、最普遍的新興媒體形式,它的傳播模式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社會的發(fā)展。
一、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
在傳播學領域中,學者們將傳播形態(tài)分為個人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種形式。在這其中,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是社會生活中最普遍、最直接、也是內涵最豐富的兩種傳播現(xiàn)象。
所謂人際傳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tǒng)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1]?!薄皬V義上的人際傳播是指大眾傳播以外的其他人類傳播的類型,而狹義上的人際傳播則是指在兩人或兩人以上憑借簡單媒介(如電話、書信等非大眾傳播媒介)或直接面對面進行的交流活動。[2]” 是我們使用最為廣泛、最為方便、也是最為簡單的一種傳播形態(tài)。人際傳播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進行傳播,既可以是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間接的、非面對面的交流,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和可反饋性,信息反饋可以實時持續(xù)發(fā)生,這就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深入度和精準度。因其互動性,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可以控制傳播的過程和內容,但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際傳播是一個閉環(huán),傳播形式受限,且個人的信息量又非常有限,使得信息的接受者數(shù)量較小且信息傳播量也很有限,信息傳播無法有效地持續(xù)。
大眾傳播在《韋氏大辭典》中是這樣定義的:“由組織化的傳播機構和組織化的專業(yè)人員創(chuàng)作傳播內容,運用大眾傳播媒介,向一群廣大但不確定數(shù)量的人群,密集地、大量地傳遞信息的行為,就稱之為大眾傳播?!贝蟊妭鞑ナ且环N點對面的單向的傳播活動,即由傳播者主導的面向廣大的受眾的有組織、大規(guī)模的定向活動。大眾傳媒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同時又是信息和輿論的控制者,信息具有明顯的傳播者的主觀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誰掌握了媒介誰就可以控制信息和輿論,大眾傳播是媒介議程設置的最佳體現(xiàn)。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更為主動,是整個傳播過程的出發(fā)點和主體。大眾傳播的特征是建立在迎合、靠攏或爭取更廣大的受眾這一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又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誘導和操縱受眾,左右社會輿論和時尚的方向,大眾傳播是社會情緒和意志的體現(xiàn),決定了整個社會文化的深度和廣度,大眾傳播的受眾數(shù)量多、地域分布廣,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一次性傳播大量信息,然而面對龐大數(shù)量的受眾,傳播者的目標并不明確,目的也不直接,傳播的主動權掌控在傳播者手中,受眾完全被動地接受信息,選擇的自由十分有限,受眾無法進行信息反饋與交流互動。傳播效果難以評估,成本也會相對較高。
二、手機媒體的傳播模式
就媒體的發(fā)展歷史而言,紙質(印刷)媒體、電子(廣播電視)媒體、網(wǎng)絡媒體、手機媒體都有著它們不同的傳播模式和優(yōu)勢,手機媒體的即時性、交互性,使媒體傳播形態(tài)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傳播形態(tài)的界限日趨模糊,具備通話、隨時聯(lián)網(wǎng)、完全個人、有多媒體功能、唯一全天候伴隨的手機,將個人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形式整合起來,使得傳播者的范疇無限擴大,人際傳播的概念得以延伸。
大眾傳播的信息經(jīng)由“把關人”——即紙媒、電臺、電視臺等傳播機構,過濾給大眾,其傳播模型如同一個沙漏[3](如下圖1)。手機媒體發(fā)布和傳遞信息,不需要通過“特定把關人”。大眾在海量信息中反向尋找信息。沙漏被打破,手機使社會上人人都成為媒體。
圖1大眾傳播的沙漏式傳播模式
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布賴森主編的《觀念的傳播》一書中發(fā)表了《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正式提出“五W模式”或稱為“拉斯韋爾公式”,后經(jīng)麥奎爾發(fā)展形成了著名的五W模式:
圖2五W模式圖
對公式中的每一個W,都有一個特別的分析:
圖3[4]五W模式分析研究圖
這五大類型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基本范疇和層面。但是現(xiàn)在看來,五W模式顯得相對簡單,對傳播的效果有了過高評估,只顯示了“槍彈論”的單向傳播,沒有揭示出傳受雙方的互動平等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五W模式仍然是傳播學領域研究的基礎和最基本的綜合性研究方法[5]。
依據(jù)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與手機媒體的互動性、參與性等特點,筆者嘗試繪制出手機媒體的傳播模型(如圖4所示),并對其略加分析。
圖4手機媒體的網(wǎng)絡螺旋傳播模型
手機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兩者可以角色互換,這種互動是傳播理念的變革與發(fā)展。傳播學奠基人,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在詳細分析過傳播理論的發(fā)展歷程后指出,傳播學理論已逐漸從考慮一個傳播者如何作用于一個接收者,變成考慮一個接收者是怎么對待傳播。槍彈論之后,已經(jīng)沒有一種主要的模式是假設存在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而最近的模式中,則傾向假定在傳播進行中存在著試圖影響另一方的活躍的雙方。手機媒體的傳播過程即不同于以往傳播形式,信息從一點出發(fā),直達全面,接受者根據(jù)需要選定受眾進行信息的重組再發(fā)送,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接受者的身份發(fā)生轉換,由此進行信息的多次傳送與無限循環(huán)。正如《傳播學原理與應用》一書所揭示:“傳播不僅僅是傳播者向受傳者傳遞信息的單向過程,而是具有信息交流的雙向性質,傳播者、受傳者總是處在互動之中。因此,傳播者、受傳者的角色是相互轉換的。傳播中的受傳者,在反饋信息時則是傳播者。同理,傳播中的傳播者在反饋信息時則是受傳者。”?[6]傳受雙重角色互換體現(xiàn)了傳受雙方的平等關系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雙向交流傳播,是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相互融合的必然。
手機傳播模式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受到傳播者的層層把關,也就是在人人都是媒體的前提下,傳播信息不斷揉合進傳播者的主觀意念,使得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越來越廣泛。而信息的主題也是開放性的,不是按照一個提前約定的規(guī)則和內在邏輯發(fā)展下去,而是由一些基本話題輻射開去,由某些話題生發(fā)出另外許多話題,針對性、指向性更強,傳播效果更強大。手機信息的傳播過程即從一點出發(fā)呈螺旋狀盤旋上升生發(fā)至另外的一個焦點。在整個傳播過程中,手機媒體的交互性和即時性決定了信息在每一個網(wǎng)絡節(jié)點(即人人都是媒體),都可以全面發(fā)送,進行信息的交互和即時反饋,從而實現(xiàn)傳播效果的深度和廣度。手機媒體的傳播模型打破了傳統(tǒng)大眾傳播主體化的權威性、推翻了“把關人”的權威主體地位,實現(xiàn)了傳受雙方的對等性。多個主體的出現(xiàn),呈現(xiàn)出傳受主體的多元交互性及權利的分解與集中的特征。因此可以這樣說,手機媒體的傳播形態(tài)是一種高度整合的社會性傳播。
三、結 語
波茲曼曾有過論斷,高科技的媒介手段和信息爆炸所帶來的結果是“技術壟斷”。手機媒體這樣高互動、開放性的現(xiàn)代傳播手段使得當代社會的訊息出現(xiàn)了傳播的偏向,以往被人們熟知的現(xiàn)代主體被手機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置換成了一個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體,媒介社會的傳播方式隨之發(fā)生變化,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個媒介中心。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呂杰,張波,袁浩川.傳播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曉白,朝西,曾帥.我手機[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4] McQuail,D,Windahl S祝建華譯,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5] 建斌,吳飛.中外傳播學名著導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6] 戴元光、邵培仁、龔煒.傳播學原理與應用[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
[7] 竇碧云.手機是不是第五媒體[J].東南傳播,2006(1).
[8] 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9] 蔣原倫.媒介文化十二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