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高榮
(湖南邵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湖南 邵陽 422000)
儺戲的多維視角的文化解讀
——基于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分析
譚高榮
(湖南邵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湖南 邵陽 422000)
城步桃林的苗族儺戲一直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它獨特的藝術形態(tài)與原始魅力吸引了眾多的關注。它的具體藝術表現(xiàn)形式、所展現(xiàn)的面具、表演過程中的音樂表達等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
苗族儺戲;藝術形式;面具;音樂形式
“儺”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現(xiàn)象,是我國傳統(tǒng)古老的巫文化的一種,它始于遠古初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識,是古代逐鬼驅疫的儀式。古老的圖騰崇拜和鬼神信仰,使我們的祖先總是習慣于借助這種神秘力量來表達對祖先的崇拜、對鬼神的敬畏、對美好未來的祈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是世界古文明發(fā)祥地之一,有著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儺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城步桃林苗族儺戲就是這樣一種綜合有宗教色彩、假面演出的民間藝術戲曲,它是集儺祭、儺舞、儺戲于一體,驅鬼、酬神、娛人的民間巫儺藝術,既保留了許多祭祀儀式中的巫儺祭祀形式,又摻和了大量娛神樂鬼、男女交合、生殖崇拜的原始表演動作,言語詼諧逗趣,動作粗俗原始,情節(jié)簡潔,獨具苗族神秘特色。那猙獰的面具,奇特的服飾,凝重的動作,古怪的言語,充滿神秘的場景,近于原始的儀式,就連著名的儺戲專家曲六乙老先生觀看后也連聲叫好,說“桃林的儺戲真夠味兒”。
城步苗族自治縣地處湘西南,與黔桂交界處,是一個多民族的居住地,古稱苗瑤蠻荒之地和蠻苗古國,苗族先民聚居深山密林,長期以來,對山形地貌的奇形怪狀,自然界的風云變幻,人世間的旦夕禍福,均以原始文化和傳統(tǒng)觀念予以解釋。他們以人之心,度物之本,認為高遠莫測便為天,縹渺虛幻便為神,一有反常便為怪,無可奈何便為命,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并存。因而,每年豐收之際,苗族同胞要向諸神還愿,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這一習俗世代傳承,成為苗家的重大慶典。城步苗族所呈現(xiàn)的古老原始的宗教儺祭形式,與其他沒有民族文字的民族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世世代代苗族先民們傳播民族文化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活動形式。幾千年來,苗族儺戲頑強地承載著中華文明的靈魂,世世代代在城步苗族民間傳承著,在城步苗族人民的心里存活著,它逐漸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并具有獨特的的藝術特征,它的發(fā)展演變歷史,是城步苗族地區(qū)多元藝術文化形成的重要特征。
城步桃林苗族儺戲主要表現(xiàn)在一種當?shù)孛缑穹Q呼為“慶鼓壇”的原始儺祭活動中。“慶鼓壇”是為了祭祀苗族的先祖大王神(五團鎮(zhèn)南一帶又稱大王神為“鬼主”),在祭祀過程中,他們要唱開天辟地、洪水滔天、兄妹成親以及民族來源、民族遷徙、英雄傳說等與苗族歷史文化有關的古歌,城步苗族的創(chuàng)世古歌叫《嘎茫莽嘎》,其中唱到“很古很古的時候,天地混沌未開,世上無人主宰,女神金沙,用玉刀砍,用玉斧劈,使清氣上升成了天,濁氣下沉成了地,天地從此分得清……,女神金沙,雙手舉起刀和斧,斧劈東山裂,刀劈西山崩,東山西山都砍開,日頭月亮兩邊排,日頭升上瞇瞇笑,月亮上升笑瞇瞇?!边@和漢族流傳的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故事如出一軋,只是苗族的《嘎茫莽嘎》中開天劈地的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天神金沙,應該是母系社會的產(chǎn)物。
城步桃林苗族儺戲“慶鼓壇”是在村寨中的大王廟進行的,一般是小慶進行一天、大慶進行三天,一年一小慶,三年一大慶,由村寨中的村民一家一家輪流主承。祭祀活動從黎明時開始,巫師儺公們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到東方去“迎太陽”,迎太陽時巫師的表情嚴肅,待太陽東升露出第一道金光時,人們一起向東方跪倒,向太陽禮拜,高唱《太陽歌》:“太陽出來是辰時,正是大王出門時,大王出門犁田去,來年豐收慶鼓壇”;敬罷太陽,大家便回大王廟吃狗粥,吃狗粥是苗族保存的一種古老習俗,這和苗族先民奉狗為神有關。吃狗粥時,巫師們要模仿狗吃粥的動作跳狗粥舞,狗先吃,人后吃。吃完狗粥,巫師開始請神接神,而村民們則要聚集在大王廟唱“坐壇歌”,巫師們即用一根帶枝葉的青竹,用四色紙(不用黑色)剪成各式圖形裝飾在枝頭上,插于大王壇前,村寨長房的最長者到壇前禮拜大神,請下花枝,唱接花歌,再一個接一個地傳花唱花。
中午,巫師要到廟外空地去望太陽,并由巫師在大王廟殿前主持“踩田”儀式,用四套大鑼大鼓伴奉,前面巫師高舉“花竹枝”引路,后面眾人舉著寫有“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大牌燈及各式花燈開路,一人手舉大王神像居中,巫師在大王神像前舞蹈娛神,村民們則跟在大王神像后面舞蹈狂歡,謂之“搖鬼板”。掌壇的巫師頭戴饕餮日月冠,身穿外罩太陽圖案團花背心的法衣,手持師刀,率領眾巫師在大王神面前倒退著搖擺舞蹈,大鑼大鼓驚心動魄,舞蹈動作粗狂強悍,場面非常壯觀。在“踩田”時還要舉行“趕鬼驅邪”儀式和“請神點鬼”儀式,由眾巫師中的“廟師”領頭,巫師們倒退而舞,眾人則搖擺跟隨,“鬼”由“調(diào)路師公”扮演,巫師與鬼相斗,眾人在一旁吶喊助威,將“鬼”趕走?!安忍铩毕仍诖笸鯊R里跳,然后跳到地母廟,再跳到社公壇,社公壇設在一棵古樹下,是一塊黃色的大卵石,由廟師扮社公端坐在石上,眾人向他彎腰行禮,唱社公歌。
傍晚,師公在送太陽落山后,就要進行“散花搶花”,巫師將糯米粑粑做的“花”撒向眾人,眾人哄搶,得者以為得“?!?。 “散花搶花”場面生動活潑,原始粗狂,獨具特色。“散花搶花”與苗人們崇拜生殖之神有關,地處城步江頭司一帶的苗族村寨,生育之神是男性的陽具,是一個只穿衣不穿褲的稻草人。在“散花搶花”時,地上鋪以瑤席,儺巫神靈“附體”后便在席上翻滾扭動,作出各種象征生殖的動作,其中最主要的一套手訣是“祖師訣”,而“祖師訣”卻是以男陽戳入女陰的象征動作來表現(xiàn)的。表演時,還要牽一頭掛彩的母豬上場,儺巫手持象征男性陽具的祖龍杖和祖師刀,追著母豬亂戳,同時也趁機戳向在場觀看的婦女下身,或在婦女的乳房、屁股、下身亂摸,與她們調(diào)情,而滿場的婦女不但不惱不躲、不以為羞,反而與儺巫調(diào)笑打鬧,以能得到巫師的調(diào)情為榮,有些婦女還主動逗引巫師儺公,與之調(diào)情,聽任巫師儺公講痞話野話、做粗野下流的動作。在場的男人們也不吃醋惱怒,還主動推搡自己的女人去接受巫師儺公的神模,已求早生貴子。祭祀儀式完成后,巫師儺公要將鋪地瑤席燒掉,將炭灰包在紙中,令求子的婦女拿回去放在枕下,據(jù)說,這樣做了,婦女便會懷孕生子。這種人神、人鬼之間的性愛游戲,就連現(xiàn)代的文人做夢也不敢去想的,但它卻至今還頑強地保留在城步桃林古老的苗族儺戲中,不能不說明它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面具,與其他地區(qū)的儺戲一樣,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神秘文化事象,是遠古時期原始初民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也是凝聚部落氏族宗教信仰和思想的法器。苗族人一般都認為面具能夠通神避邪,在祭祀慶典中,它是各種神的化身,戴上面具,人便變成了神,便代表著一種相應的神秘力量和典型性格。它能呼風喚雨、驅鬼降魔、鎮(zhèn)邪祛病。苗族的先民由于受歷史的局限,他們在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中,對雷電冰雹、山崩地裂、洪水泛濫、瘟疫橫行、生老病死等等現(xiàn)象,無法解釋,只能用天神鬼怪等無形的力量麻醉自己,為了溝通人與鬼神的情感,苗族先民們創(chuàng)造出各式各樣的鬼神形象,用以祭祀,以求風調(diào)雨順、人畜興旺。這些面具伶俐夸張,豐富多樣,凝聚和熔鑄了苗族先人對自然的理解以及一種宗教體驗。在他們的祖先眼里,面具成了人與鬼神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道[2]。
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儺面具多以木、竹、金、銀、玉等為材料,鏤刻成兇悍、猙獰的神怪鬼魅形象,豹頭獅鼻,豎眉凸眼,青面獠牙,面肌飽綻。巫公巫婆們將神的威靈、鬼的猙獰和人的精神交合融通為一體,表現(xiàn)出一種莊肅、威嚴,疾惡如仇,避邪生正,吉祥如意的宗教信仰和情感寄托。苗儺面具最初大多是12面或24面為一堂,也有36面、64面的,桃林苗族的古儺面具是81面,即蚩尤的81位兄弟神,因為蚩尤是城步苗族供奉的先祖,是苗民世代崇敬的英雄,這81面古苗儺面被敬為神圣有靈、法力無邊的祭器面具,具有超人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其制作、敬奉直至保存,都籠罩在極其肅穆詭秘的祭祀氛圍中。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儺面制作,一般通過選材、取樣、畫形、挖瓢、雕刻、打磨、油拃、開光等八道工序,經(jīng)過宗教祭祀、請神開光后,就成了神袛了。佩戴儺面從事儺祭法事時,要進行神圣的五請四送,一旦儺與人結合,即巫師一戴上祭過的儺面,就成為鬼神的化身或是鬼神的象征,能與神或鬼直接對話。
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內(nèi)容比較多,但情節(jié)一般比較簡單,人物不多。其中有《嘎茫莽嘎》、《慶鼓堂》、《打山魈》、《打水魈》、《金沙女神》、《桃源洞》、《降先鋒》、《唱太陽》等神話傳說、人物故事。這些“戲”的發(fā)展水平很不一致,有的還只是帶有一定情節(jié)的歌舞,但有的已有了生、旦、凈、丑行當?shù)碾r型。它們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國表演藝術由歌舞向戲劇形式發(fā)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面貌。
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音樂比較豐富,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苗族歌曲,這是儺戲音樂基礎,包括山歌、小調(diào)、敘事歌曲、勞動歌曲等。二是苗族民間歌舞音樂,曲調(diào)多屬分節(jié)歌體的上下句結構,段與段之間用打擊樂過渡,歌唱以“一唱眾和”為主。三是苗族的民間宗教音樂,多是巫調(diào)和道曲,旋律簡單,以口語性和吟誦性為主要特征,說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有時還在說唱中加入對唱和幫腔,臺上臺下應和。五是民間苗戲音樂,隨著劇目的豐富,唱腔的戲劇性增強,表現(xiàn)力加大,還吸收融匯了侗族儺戲、北方儺戲、漢族儺戲的聲腔音樂,角色唱腔已呈雛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當唱腔和相對穩(wěn)定的基本曲調(diào)。六是民間特色器樂,常用的樂器有小鑼、中鑼、鈸、小釵、鼓、師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樂器。這些樂器在儺戲音樂中的地位重要,有“半臺鑼鼓半臺戲”之說。城步苗族儺戲腔用嗩吶伴奏名尾之外,其余大多為鑼鼓伴奏的清唱,氣氛熱烈,特色濃郁。儺戲音樂分為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兩種。巫師在儺堂法事中所哼唱的各種曲調(diào),其曲目繁多,音樂豐富。由于民族和地區(qū)的差異,使城步苗族儺戲音樂在語言上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由于語態(tài)的影響,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其演唱形勢也是多姿多樣,其中有旋律、調(diào)式和節(jié)奏自由的巫歌體,有節(jié)奏緊湊、旋律口語化強的朗誦體,還有唱詞規(guī)整的敘事性強的民歌體,它沒有統(tǒng)一的代表性劇目和唱腔分類,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多變性。
城步桃林苗族儺文化蘊涵著從人類學到民族學、宗教學、戲劇發(fā)生學、語言學、民俗學、歷史學、藝術等多種學科的文化積層,認真、系統(tǒng)地研究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產(chǎn)生、形成和發(fā)展,有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討城步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變遷,有助于探討城步苗族的民族生態(tài)、生產(chǎn)活動、社會結構、婚姻家庭、禮儀節(jié)慶、信仰禁忌、語言文學、科技文藝等問題。這對弘揚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質(zhì),為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具有深遠意義[3]。
(一)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文化內(nèi)涵
城步桃林苗族儺戲是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脫胎出來的戲劇形式,是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積淀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4]。城步桃林苗族儺戲,就屬于典型的以“娛神”而“娛人”的巫術藝術,融戲劇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體,內(nèi)容幽默詼諧,情節(jié)風趣滑稽,具有鮮明的喜劇特色,在“娛神”的過程中充分達到“娛人”的目的,這種以“娛人”的方式進行“娛神”的行為,其作用不僅能夠喚起具有實用價值的宗教情感,也能喚起人本身的情感,它不僅是一種宗教巫術行為,更是一種娛樂形式,一種巫術藝術。所以城步桃林苗族儺戲雖是莊嚴的驅鬼逐疫儀式,但其表演形式的特征以及儺戲時營造、渲染的場面氣氛無不具有無窮的意味。
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城步苗族少數(shù)民族民間信仰主要表現(xiàn)為民間性,本質(zhì)上屬于非主流文化,它是該民族的精神支柱,也體現(xiàn)出該民族生生不息的堅韌、頑強的生命精神和人類的生命力,是文化多樣性的活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具有不可低估的突出價值。城步桃林苗族儺戲深含著城步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原生態(tài)地反映著該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著該民族思維方式、審美方式、發(fā)展方式的神韻,體現(xiàn)出該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發(fā)展軌跡,展現(xiàn)出鮮明的文化價值,是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tǒng)文化。
(二)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美學價值
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美學價值集中體現(xiàn)在千奇百態(tài)的面具上。面具是儺戲最為奪目的部分,是匠心獨運精雕細刻的藝術品,是積淀著人類宗教意識和審美意識的文化符號。面具所表達的是一種超現(xiàn)實的抽象世界,促使觀眾在驚異中去作積極的審美想象與思考。在儺文化圈子里的人們的意識中,面具是神靈的象征和載體。盡管儺面具被賦予了復雜而神秘的種種宗教和民俗的含義,但它本身卻不失為藝術百花園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遵循著它自身的藝術規(guī)律與原則。儺面具的各種藝術造型、質(zhì)料選擇、色彩運用、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審美等方 面的不同而有差異。從這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地域特性的藝術品中,我們可以充分領會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天才的藝術創(chuàng)造及能力,進行一次次美的欣賞和享受,認識它們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地位。它構成了城步儺戲的文化符號,通過面具展現(xiàn)出來的,恰是神圣符號背后所隱喻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觀。
(三)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音樂特色
儺戲音樂是儺文化事象在各自土地上縱向延續(xù)發(fā)展的結果,具有獨特的風格及個性,受當?shù)厝罕姷溺姁?。從唱腔的結構形態(tài)看,儺戲吸收了一些地方戲曲劇種的音樂成分;從節(jié)拍、旋律看,儺戲由三部分組成(儺儀、正戲、插戲),各部分的音樂節(jié)拍、旋律明顯不同;從音樂的曲式結構看,儺腔是儺戲音樂具有代表性,個性特色的唱腔,并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此中存儲了大量的音樂創(chuàng)作原型和素材,為新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創(chuàng)新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充分利用其審美價值發(fā)揮其審美再造功能。
(四)城步桃林苗族儺戲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就審美屬性而言,在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從來都存在著雅、俗之辨。雅向來是上流文人追尋的審美情趣,俗則通常是民間百姓間流行的審美口味,雖然有學者認為雅、俗兩類文化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曾發(fā)生過深刻的互通關系,但兩者在創(chuàng)作主體或欣賞主體方面卻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社會階層,相互之間隔著一個很難逾越的鴻溝。儺戲作為一種底層普通百姓的民間信仰,除了正視突出的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外,也應該正視其迷信與落后因素,所以我們必須客觀、準確地理解和研究這一民間信仰,其在民間有很大的群眾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和情感慰藉作用,雖然有一定的虛幻性,但應該實事求是地肯定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科學理性地對待其負面性,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理性的研究和保護。[5]
城步苗族是楚湘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許多具有原始形態(tài)的儺祭、儺俗、儺技,幾千年來始終活躍在資水流域、巫水源頭,它構成了楚湘文化的肌體,為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活資料。城步桃林的儺戲,主要特點是在儺文化基礎上融注于當?shù)匾恍┟耧L民俗的內(nèi)容,在表演程式方面除祭鬼逐疫之外,還參與了一些多元民間戲曲小調(diào)的內(nèi)容,與精美絕倫的面具展現(xiàn),以及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古老儀式,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祈求陰陽調(diào)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國泰民安的愿望。因此,城步苗族儺戲表演形式、藝術特點和文化內(nèi)涵,是楚湘文化和中華巫儺文化研究的寶庫,通過對苗族古儺的探究,可以更深切認識城步苗族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傳統(tǒng)信仰、習俗與文化,也使我們清醒認識苗儺文化中的人鬼界限:“有人化了的鬼,也有鬼化了的人”[5]。人鬼之間,肇始的迷信色彩逐漸弱化,沉淀著的是遠古生命和文化的神秘意象。
[1]張子偉.中國儺[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43.
[2]吳仕忠,胡廷奪.儺戲面具[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2005:70.
[3]庹修明.儺 儺戲 儺文化[J].中國民族報,2003(11):57.
[4]劉錫誠.非物質(zhì)文化的文化性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05(1):94.
[5]王文章.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60.
(責任編校:文君)
CulturalExplanationonChineseNuoDramainManyDimensionsAnglesofView——Analysis Based on Nuo Drama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Taolin,Chengbu
TANGao-rong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 Centre of Shaoyang C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The drama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Taolin, Chengbu, has been a mystery to people. It attracts a lot of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special form of art and primitive artistic charm. Its specific art form, unrolled mask and the music ex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ance have rich cultural connation and unique cultural value.
Nuo drama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art form; mask; music form
2010-11-09.
譚高榮(1970— ),男,湖南邵陽人,湖南省邵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
G127
A
1673-0712(2011)01-0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