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紫癜乃病邪侵擾機體,損傷脈絡,離經(jīng)之血外溢肌膚黏膜而成。中醫(yī)學屬“血證”、“肌衄”、“葡萄疫”等范疇。西醫(yī)稱之為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是兒科時期最常見的血管炎之一,以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節(jié)炎或關節(jié)痛、腹痛、胃腸道出血及腎炎為主要表現(xiàn),其基本病理損害已明確為廣泛的小血管炎。目前西醫(yī)尚無特效療法,大多只能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血小板抑制劑及血管擴張劑等對癥處理。而中醫(yī)認為其病因以感受外邪、飲食失節(jié)、瘀血阻滯、久病氣虛血虧為主,臨床以陽證、熱證、實證為多,若遷延不已,反復發(fā)作則表現(xiàn)為虛證及虛實夾雜之證。近年來,中醫(yī)辨證治療本病,已被廣泛應用,尤其對慢性、難治性病例往往有西醫(yī)所不及之效果。筆者從事兒科十余年,運用中藥治療血熱妄行之紫癜療效顯著,現(xiàn)舉例述之,謹予同行參考。
患兒趙某,男,8歲,因間斷性咳嗽7天,發(fā)現(xiàn)雙下肢瘀點、瘀斑4天入院,伴小便短赤,大便干結,無惡心、嘔吐及腹痛,無齒衄及鼻衄。入院時查體:體溫:37.1℃、呼吸:24次/分、脈搏:104次/分、血壓:90/60mmHg,一般狀態(tài)良好,神志清楚,雙下肢皮膚可見對稱分布、大小不等,甚則融合成片的壓之不褪色的紫紅色斑丘疹。咽赤,雙肺聽診呼吸音粗糙,兩肺可聞及散在痰鳴音,心率約為104次/分,腹部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未見陽性體征。舌紅絳,苔黃,脈滑數(shù)。胸片示:兩肺紋理增強、粗糙、紊亂;血常規(guī)示:WBC:14.8×109/L,W-SCR:0.291、W-LCR:0.653;C-反應蛋白:11.7mg/L;血沉:32mm/h;尿常規(guī)示:正常;便常規(guī)示:正常;心肌酶及肝功示:正常。
中醫(yī)診斷:咳嗽 風熱咳嗽 紫癜 過敏性紫癜 血熱妄行
水牛角15g(先煎)、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生地12g、黃芩10g、連翹10g、梔子10g、甘草5g、牡丹皮10g、赤芍10g、丹參10g、當歸10g、金銀花10g、川貝7g。
上藥水煎取汁50毫升/次,日三次溫服,服三劑后患兒無熱,紫癜明顯減少,舌紅,苔微黃,脈數(shù);將石膏,知母去,加白前10克,紫草10克,蟬蛻10克,大黃5克,服六劑后諸癥全消,復查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及血沉均正常,痊愈出院。
本節(jié)著重以血熱妄行之紫癜為主,要提高過敏性紫癜的療效,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3.1 重視祛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小兒肌膚薄,藩籬疏,最易受風邪侵襲。本病初起皮膚紫癜變化多端,關節(jié)腫痛發(fā)無定處,皮疹此起彼伏,符合“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的風性特點。雖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但小兒過敏性紫癜單用清熱涼血止血法療效往往不夠理想,需在方中加入足夠的祛風藥,這類藥具有抗過敏的作用,如紫草,防風、蟬蛻、荊芥等[2],尤以蟬蛻一味,氣清虛,味甘寒,輕浮而善除風熱,療皮膚瘡瘍、癮疹。本類藥品不可久煎。
3.2 病勢纏綿,勿忘除濕 《柳寶詒醫(yī)案》中指出:“濕熱兩感之病,必先通利氣機,俾氣水兩暢,則濕從水化,熱從氣化,庶幾濕熱無所凝結”。故臨床當清熱、祛濕并用,宜宣暢三焦氣機,分化濕熱。選用黃芩、黃連、大黃等清熱燥濕,瀉下;可予杏仁、桔梗等輕宣上焦;佩蘭、藿香等芳香化濕;蒼術、土茯苓、生薏苡仁等淡滲利濕以通下焦[1]。
3.3 活血化瘀貫穿始終 病程中始終注重活血化瘀,慎用溫燥、助陽、動血之品。正如唐容川所說“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機,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由于過敏性紫癜在不同病理階段其瘀血的成因、部位、輕重表現(xiàn)以及正邪雙方標本主次矛盾的輕重緩急之不同,故活血化瘀治療又常有涼血活血、養(yǎng)血活血之不同。涼血活血法主要用于血熱血瘀之證,乃熱入血分,血液凝滯而成,多見于急性期,常用藥物如水牛角、丹參、丹皮、生地、赤芍、紫草等[1]。后期陰虛血熱則需增養(yǎng)陰之品,如玄參、阿膠、生地、白芍等。養(yǎng)血活血法主要用于氣血兩虛血瘀癥,多見于疾病后期、緩解期,常用藥如熟地、當歸、川芎、丹參、桃仁、紅花等。小兒為純陽之體,易化熱,治療中慎用附子、炮姜辛溫助陽及水蛭、虻蟲類走竄逐瘀之品。
3.4 善用大黃,功專效著 大黃“止血而不留瘀,尤為妙用”、“入血分,破一切瘀血”,又善清熱解毒,更可蕩滌污濁之邪,使之去有出路,生用偏于瀉下,用于初發(fā)病例,尤用于便秘、口臭患兒。
3.5 脾胃健運不可忽視 小兒脾常不足,易為飲食所傷,故愈后亦注意健運脾胃以防復發(fā)。對于病程較長而遷延反復者,常用健脾益氣之法。這類藥有歸脾湯、八珍湯、參苓白術散等[1]。
3.6 關于川芎嗪、復方丹參注射液、雷公藤多甙使用的體會臨床宜早不宜遲,用量要足,療程要夠,與中藥湯劑聯(lián)合使用,療效方佳。川芎嗪:3~5mg/(kg.d),加入10葡萄糖溶液150~500毫升中靜滴,連續(xù)使用三周以上為宜(因過敏性紫癜的腎臟損害的發(fā)病高峰在發(fā)病后的10~30天)[1]。
經(jīng)臨床驗證中醫(yī)藥治療過敏性紫癜有獨特的優(yōu)勢,可縮短療程,減少并發(fā)癥,且副作用少,可廣泛使用。并根據(jù)辯證與辨病相結合的原則,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用一些針對性藥物,可提高療效。對川芎嗪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雷公藤多甙等制劑的運用可改善腎臟微循環(huán),調節(jié)免疫功能,是解決腎臟受累的有效途徑。臨床上可取得較好效果??傊?,運用中藥治療紫癜,療效確切,效果可人!
[1] 羅笑容,許尤佳.兒科專病-中醫(y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67-441,448-450.
[2] 陳風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過敏性紫癜40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