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明
(吉首大學 法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
刑事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制度研究
龍建明
(吉首大學 法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
在權利易受權力侵犯的刑事訴訟場域,建立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制度,是有權利必有救濟理論、訴訟主體理論以及人性惡預設理論的必然要求。權利救濟內容不完善、救濟義務主體不中立以及重要權利救濟方式的缺失,是當前我國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我國應樹立程序正義、救濟為民的理念,在刑事訴訟中進一步完善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內容、設置相對中立的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義務主體以及增設財產保護令等。
被追訴人;財產權;強制處分;救濟制度
在西方經典政治理論中,財產權被譽為“最根本之自由”,它與生命權、自由權一道被視為公民最基本的人權。[1]但在權力與權利沖突激烈的刑事訴訟場域,為收集和保全犯罪證據,確保訴訟順利進行,有必要賦予特定國家機關對被追訴人財產進行搜查、扣押、查封、凍結等強制處分權力(1)。然而,司法實踐表明,權力有易被濫用的危險,(2)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合法財產往往易受到來自國家公權力的不法侵犯。這樣,如何對處于弱勢地位的被追訴人財產權進行救濟,便成為民主正義的刑事訴訟制度設計所面臨的一個永恒話題。正是基于此,本文擬就我國刑事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制度(3)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
“有權利必有救濟”,是西方國家人們所熟知的法律格言。英國著名憲法學家戴雪認為,“對權利的保護和救濟,比宣示人的權利更為重要和實在。只有具備有效的救濟方法,法律之下的權利才能受到尊重,名義上的權利也才能轉化為實在權利。”[2]就國家而言,宣示公民權利并不困難,但如何將法定權利轉化為現實權利則絕非易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權利救濟是權利實現的有力保障,只有能夠得到救濟的權利才是真正的權利,否則,有權利而沒有救濟,就猶如是紙上談兵,說起來好聽,卻無多大的實際作用。財產權作為人權的重要內容,同其他權利一樣有賴于救濟權保障。如果憲法和法律僅列舉和宣示公民(包括被追訴人)享有財產權,但當這種財產權遭受侵犯時卻缺乏相應的救濟渠道,那這樣的財產權賦予就猶如簽發(fā)一張難以兌現的空頭支票。特別是在侵權與被侵權的刑事追訴和被追訴雙方力量先天失衡的情形下,賦予遭受強大公權力侵害的被追訴人救濟權利就更顯得迫切和重要。否則,憲法和法律所賦予被追訴人財產權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法定財產權利也就難以轉化成為其所能實際享有的真實權利。
被追訴人權利救濟制度是建立在被追訴人具有獨立人格主體的基礎之上的,在糾問式刑事訴訟模式中,被追訴人自身往往只是查明案件客觀真實的一種手段,其訴訟主體地位難以得到確立,人之為人的權利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在這種訴訟模式中,很難談得上將財產權救濟作為一種制度進行構建。但自近代以來,伴隨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主體理論的產生,(4)被追訴人從訴訟客體逐漸轉變?yōu)榕c國家追訴機關一樣被視為平等的訴訟主體,雙方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存在訴訟角色的區(qū)別。而“作為主體,個人必須擁有參與涉及自身利益的決定過程及改善自身處境的機會和手段?!盵3]這樣,在訴訟過程中,對被追訴人人格尊嚴給予重視,賦予其參與訴訟的機會以及對被侵害財產權利進行救濟,便成為必然。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被追訴人訴訟主體理論,就不會有被追訴人財產權利的享有,也就沒有對其財產權救濟,當然就無所謂對其財產權救濟制度的構建。為此可以說,被追訴人的訴訟主體理論是對其財產權進行救濟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
將“人性惡”預設作為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制度構建之理論基礎,從表面上看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聯系,任何學科不論其與人性離得有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盵4]具體到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制度而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基于對被追訴人財產進行強制處分的公權力主體的“不信任”,因為公權力行使者和常人一樣,也具有惡性潛在,其有濫用權力的可能。當然,以性惡論為預設,加強對刑事訴訟權力謹慎防范的財產權救濟制度設計,并不等于說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人天生就是“壞”的,而是采取了類似“先小人后君子”的策略,把人往最壞處著想,從最壞處著眼來對人進行防范,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這往往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在西方國家,人性惡是主流思想,這并非說西方人天生就喜歡性惡。但這為法治思想奠定了文化根基。因為既然人性是惡的,那么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人就具有惡性潛在。為此,必須努力健全法律制度,防止人性中貪婪成分的惡性膨脹。可以說,西方法治就是以防惡為邏輯起點,以保障個體權利為歸宿。公法之設,在于防范公共權力的濫用;私法之設,一方面是為抵御公共權力對社會個體權利的侵犯,另一方面亦是為了防止社會個體權利濫用。[5]這種基于對人性不信任的理論預設,不僅對我國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制度的生成與運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同時也是該制度構建的人性基礎。
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內容是指憲法和法律賦予被追訴人哪些財產權利,只有當這些法定財產權受到侵犯后,被追訴人才可以通過法定程序進行體現國家意志的財產權救濟??梢哉f,法律賦予被追訴人財產權的多少直接決定著被追訴人財產權受保護的范圍和程度。就我國而言,現行憲法雖然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39條),2004年憲法第四次修正案亦明確指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薄皣覟榱斯怖娴男枰?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征用并給予補償。”但作為保障憲法實施的刑事訴訟法對憲法所確立的公民財產權卻沒有提供有效保障,如刑訴法沒有規(guī)定被追訴人財產受到搜查、扣押、查封和凍結時,其享有被告知搜查、扣押、查封及凍結的理由等相關權利,由此導致被追訴人財產受到不法強制處分時,因知情權的嚴重缺失而難以獲得及時有效救濟。又如刑訴法僅規(guī)定了“對被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沒收,上繳國庫?!钡珜Ρ蛔吩V人就自己財產作為贓款贓物處理中所享有的權利卻沒有規(guī)定,加之刑訴法對何謂贓款贓物及其認定以及處理程序等也沒有明確,由此導致國家權力機關隨意擴大贓款贓物的范圍,動輒以贓款贓物為名對被追訴人財產進行截留、挪用的情形經常發(fā)生,而財產權受侵害的被追訴人卻難以獲得有效的救濟途徑。此外,刑訴法在設置由公安機關自己決定對取保候審保證金的收取、管理和沒收的制度中,被追訴人享有哪些權利也未予以明確規(guī)定,由于有關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內容之規(guī)定存在諸多的不合理,這就難免出現被追訴人的保證金本應退還卻遭到執(zhí)行機關不法沒收時,被追訴人難以通過法律渠道獲得救濟。
財產權救濟義務主體,主要是指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財產權受到國家公權力不法侵犯時,誰有義務對被侵害人的財產權進行救濟。一般而言,權利救濟義務主體的相對中立,是受害者的被侵犯權利得以公正裁決的前提條件。從我國目前法律關于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義務主體之規(guī)定來看,救濟義務主要是由被控侵權機關來承擔。以刑事賠償為例,偵查、檢察、審判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具有侵犯《國家賠償法》第十八條所規(guī)定的財產權情形之一的,被追訴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但根據新修改的賠償法第二十二條之規(guī)定,財產權受侵害的刑事賠償首先必須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而賠償義務機關就是被控侵權機關。這種過分信任侵權機關自我糾錯的能力和品質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害者獲得賠償的難度增大。盡管財產權受侵害者對賠償義務機關的裁決不服的,可以向其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且對復議機關不予復議或對復議不服的,還可以向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請求裁決。然而,我國刑事賠償程序主要是采取行政性程序方式來進行的,其司法化的程度較低,受害者財產權受到侵犯卻無權通過向法院提起訴訟途徑獲得司法救濟,這對公民特別是對被追訴人財產權保障極為不利。為此,盡管我們不能否認刑事訴訟中被控侵權國家機關承擔的客觀義務及其所具有的公正法律意識,但無論怎樣,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有違程序正義,有時即便實體處理公正,也難免使人產生司法不公之合理懷疑。因此,有必要設立相對中立的賠償義務機關,這對遭受國家權力不法侵害的財產權救濟十分重要。
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方式,是指被追訴人合法財產受到刑事偵查權、檢察權以及審判權的侵犯時,可以通過什么法律途徑或渠道對被侵害財產進行恢復、彌補或補救。由此可見,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方式的設置是否科學、合理,不僅有利于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保障被追訴人自身合法財產權益,而且有利于追究侵權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就我國目前而言,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方式雖然較多,如申訴、控告都是被追訴人財產權的救濟方式,鑒于申訴、控告缺乏可操作性,在某種意義上講,其更傾向屬于民主政治權利。因此,在我國比較切實可行的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方式主要是刑事賠償。新國家賠償法雖對原賠償法存在的不足進行了修改,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如對財產權侵害的賠償范圍過于狹窄、財產賠償標準單一等。總的來說,我國目前缺乏有效的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渠道,也尚未規(guī)定諸如非法證據排除、訴訟行為無效、通過訴權行使進行司法救濟等一些重要的財產權救濟方式。
1.在憲法中規(guī)定對被追訴人財產強制處分必須遵守的正當程序
“正當法律程序”一詞表征的是一種規(guī)范或者說正統(tǒng)執(zhí)法的理念,在本源上,主要是指刑事訴訟必須采取正式的起訴方式并保障被告接受陪審裁判的權利[6],其核心是指非經正當程序不得對他人生命、自由及財產進行限制與剝奪。倘若未經正當法律程序就可以對他人財產予以限制和剝奪,那么,必然導致的是國家公權力濫用、人治的橫行。正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所言,美國憲法“權利法案的大多數規(guī)定都是程序性條款,這一事實絕不是無意義的。正是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的人治之間的基本區(qū)別?!盵7]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有必要借鑒美國憲法,在根本法中確立對被追訴人財產強制處分必須遵守的正當程序,這有助于防止公權力的濫用,最終有利于保護被追訴人的財產權利。
2.在刑訴法中確立被追訴人享有對財產強制處分的被告知權利
在權利與權力沖突激烈的刑事訴訟場域,被追訴人對特定國家機關就自己財產所采取的強制處分雖有接受的義務,但在現代刑事訴訟中,當對被追訴人財產強制處分時必須實行權利告知,這不僅是正當法律程序的基本要求,也是司法民主和正義底線。因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我國現行刑訴立法關于被追訴人財產的各種強制處分,除了搜查必須出示搜查證、扣押物品須將扣押清單交給持有人等間接告知外,幾乎沒有關于強制處分被追訴人財產時權利告知的直接明文規(guī)定,這對其合法財產之保障極為不利。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刑事訴訟中確立被追訴人對自己財產被強制處分時享有被告知的權利,并明確規(guī)定告知理由、告知公權力主體身份、告知享有證據保全請求權、告知時間和方式以及不告知的法律后果。
3.在刑訴法中賦予被追訴人享有對財產后續(xù)強制處分聽證權利(5)
“聽證”是一個廣泛運用于行政領域的概念,一般是指有關當事人權益的行政決定作成之前,給予當事人就重要事實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借以避免行政權之恣意專斷,保障當事人之權益。[8]聽證之所以在行政領域中得到廣泛運用,在某種程度上,是行政權不斷擴張與公民權利保障訴求不斷博弈的結果。然而,權力侵犯權利是一普遍現象,而絕非僅僅存在于行政領域,在權利與權力沖突更為激烈的刑事訴訟場域,相對于行政領域,權力對權利之侵犯其危害更大。因此,有必要建立類似于行政聽證的刑事訴訟聽證制度。這不僅有利于吸收不滿意見、增強處分被追訴人財產裁決的正當性,而且具有防范權力濫用與保障被追訴人財產權之功能。
1.公安機關侵權時的被追訴人權利救濟義務主體
一般而言,刑事訴訟中對被追訴人財產權侵害較為嚴重的是偵查階段。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偵查權對被追訴人權利侵害的可能性和危險性,但也應該認識到偵查機關作為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主體,其開展刑事偵查的各種活動與普通市民社會中的個人和組織進行的活動畢竟有本質的區(qū)別。與完全為個人利益參與刑事訴訟的被追訴人相比,公安機關要承擔相對客觀中立的義務,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因此,出于對公安機關的信任,也是基于解決沖突的效益之考慮,針對公安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法侵犯被追訴人財產權的救濟,首先可以向公安機關提出,如果公安機關能夠本著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對追訴人受侵害財產權進行救濟,對于雙方都有益,何樂而不為?當然,為實現公正與效益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保護被追訴人的合法財產權益,公安機關自身作為權利救濟義務主體時,具體負責解決爭議的組織應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不能由偵查機關實施侵權的部門擔任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義務主體,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程序應具有公開性與公正性等。倘若被追訴人對公安機關作為財產權救濟義務主體的裁決不服,基于對自己做自己案件法官存在弊端的理念,應賦予受偵查權侵害的被追訴人向檢察機關或審判機關請求再次救濟的權利。此時,被追訴人享有程序選擇權,即其既可以選擇檢察機關也可選擇審判機關作為權利救濟義務主體,但一經選擇,不管是檢察機關還是審判機關所作出的裁決都具有終局性。
2.檢察機關侵權時的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義務主體
檢察機關是我國專門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但在刑事訴訟中又承擔諸多的具體訴訟職能,這樣,作為專門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檢察院同樣也存在侵犯被追訴人財產權的可能性,如司法實踐中的非法搜查、扣押、查封、拍賣等,與偵查機關可以成為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義務主體一樣,檢察機關也可以是被追訴人權利救濟的義務主體。為確保權利救濟的公正有效,檢察機關內部設立的具體承擔被追訴人權利救濟義務的組織亦應該具有相對中立性。在權利救濟的過程中,為保障被追訴人的權利,其所作出的各種決定應對外公開,接受被追訴方以及社會的監(jiān)督。對于檢察機關作出的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裁決,如果當事人不服,可向上一級檢察機關或審判機關請求再次救濟的權利。但不論是選擇哪一機關,其作出的財產權救濟裁決都是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決。
3.審判機關侵權時的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義務主體
審判機關作為專門行使裁決權的機構,其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按理是人們最應值得信賴的權力機構。然而,審判權和其他權力一樣具有被濫用的危險。為此,世界各國都賦予被追訴人對初審法院裁決不服享有上訴的權利。通過被追訴人上訴權的行使,糾正一審法院不公正裁決,進而達到救濟被追訴人財產權之目的。為確保上級法院作為權利救濟義務主體的相對中立性,筆者認為,有必要強調上下級法院之間的獨立地位,堅決摒棄下級法院法官審判案件時向上級法官的請示、匯報以及征求意見等作法。否則,就會因下級法院是代表上級法院的旨意行使審判權,從而導致被追訴人的上訴權無法真正實施,無形中剝奪了被追訴人的上訴權。為克服這一弊端,筆者認為,我國有必要借鑒西方一些國家的作法,實行三審終審制。以更好地維護被追訴人的上訴權利。
1.非法證據排除
非法證據排除作為被追訴人財產權的一種救濟方式,是指公權力主體以違反法定程序對被追訴人財產搜查、扣押等所收集的證據不能作為證據來使用?!搬槍Ψ欠ㄗC據而建立的排除規(guī)則,其本來的意圖并不是保證證據的可靠性和關聯性。排除規(guī)則所限制的只是證據的可采性和證據能力,而與證據的證明力大小沒有任何關系。作為一項程序性制裁措施,排除規(guī)則被賦予抑制警察程序性違法之使命;作為一項權利救濟手段,排除規(guī)則即被用作維護被告人權利的程序保障?!盵9]可以說,非法證據排除是使公權力主體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不當利益落空的方式來達到防范權力濫用的目的。盡管這一原則不是解決警察違法收集證據問題的靈丹妙藥,但其在提高公權力主體依法行使權力意識上的作用卻是毋容置疑的。鑒于我國刑事訴訟中侵犯被追訴人財產的違法取證現象比較嚴重,有必要在刑事訴訟法典中確立該規(guī)則,賦予被追訴人對非法證據有向有關機關申請排除的權利,進而救濟被侵害財產權。
2.訴訟行為無效
訴訟行為無效是大陸法針對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的程序性違法行為而建立的一種程序性制裁制度。[10]與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一樣,在刑事訴訟中,訴訟行為無效不僅具有防范國家權力濫用功能,而且對于被追訴人財產權救濟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訴訟行為一旦被宣告無效,則該行為以及受其影響的其他行為和決定都將全部失去法律效力,訴訟程序將退回到該行為沒有發(fā)生之前的初始狀態(tài)。這對于強化權力主體依法定程序對被追訴人財產進行強制處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因為如果權力主體違法行使權力,被追訴人可以就此進行程序性辯護,由此導致刑事訴訟權力主體的程序性違法行為無效,并達到救濟被追訴人財產權之目的。鑒于我國目前刑事訴訟權力主體程序意識淡漠,在強制處分被追訴人財產中的程序性違法現象突出,因此有必要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作法,在我國規(guī)定訴訟行為無效之規(guī)定,唯有如此,權力主體的程序法治理念和精神才能夠在具體制度中得到體現和落實,通過程序規(guī)制權力,才能在權利與權力的平衡中保障被追訴人的財產權。
3.財產保護令
財產保護令,主要是指刑事訴訟中對被追訴人財產的非法扣押、查封、凍結等強制處分,被追訴人及其有關公民有權請求法院簽發(fā)命令扣押、查封、凍結他人財產者在法定期限內將被扣押、查封、凍結的財產解交法庭審查其理由的令狀。該令狀簽發(fā)后,扣押、查封、凍結他人財產者負有將被扣押、查封以及凍結他人財產理由呈請法院審查的義務,待法官審查后,如果認為對被追訴人財產的扣押等強制處分理由不成立,即可當庭解除對被追訴人財產所實施的強制處分,即便扣押等強制處分理由成立,對被強制處分財產也不應久扣、久壓、久封不決,而必須對其進行依法裁決。由此不難發(fā)現,對于被非法扣押、查封、凍結的被追訴人財產而言,財產保護令不失為一種及時而有效的救濟方式。如果被追訴人合法財產遭受來自公權力之不法扣押等強制處分而難以獲得有效司法救濟的話,那么,憲法所確立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將形同虛設。因此,有必要增設救濟財產權的財產保護令救濟方式。
在權利與權力沖突尤為激烈的刑事訴訟場域,不論制度如何完善,都難以從根本上杜絕刑事訴訟權力不去為“惡”,而只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權力的“惡”行,并在權力“惡”行給被追訴人合法財產權益造成侵害的情況下,能夠給予其及時有效的救濟。如果被追訴人財產權受到國家權力不法侵犯后,其既無法訴諸司法裁判機構裁決,也難以獲得任何及時有效的司法救濟,那么,法律賦予他的財產權利也就毫無價值可言。特別是那些為憲法所保護的被追訴人的基本權利,直接處在與國家權力的二元對立當中,其遭受侵犯的危險更大,因此,針對這一權利的有效救濟機制就顯得愈加迫切和重要。[11]
注釋:
(1)對財產的強制處分,就刑事訴訟而言,是指國家機關在追訴犯罪時,為搜集、保全證據之必要,而對受處分人施加的強制措施,如扣押及對物搜索等。參見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頁。
(2)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行使權力要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3)刑事被追訴人是指刑事訴訟中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追訴人在訴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稱謂,在立案后,未向法院提起正式控訴之前稱為犯罪嫌疑人;向法院正式提起訴訟但尚未獲得生效判決之前稱為被告人。
(4)如康德認為,人天生具有尊嚴,任何人都無權把別人作為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看作目的。黑格爾踵事增華,明確指出不應該把罪犯看成是單純的客體即司法的奴隸,而是把犯罪人提高到一個自由的、自我決定的人的地位。新康德主義自然法哲學的代表人物魯道夫·斯塔姆勒提出了“正當法律”的絕對要求,其中一個就是“在提任何法律要求時,必須使承擔義務的人保持人格尊嚴”。
(5)對被追訴人財產的后續(xù)強制處分,是相對于搜查、扣押等初始強制處分而言的。一般來說,為收集和保全犯罪證據、確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對被追訴人財產的初始強制處分,就目前法治水平而言,是很難實行聽證的,但對于已被采取強制處分財產的拍賣、沒收等后續(xù)強制處分,筆者認為,如果當事人提出請求,應實行聽證。因為此時的財產已完全處于國家機關的掌控之中,被追訴人以及有關公民已喪失對財產的轉移、隱藏以及毀棄的能力,而且對被追訴人財產的拍賣等后續(xù)強制處分行為事關重大,決定著被追訴人財產的命運。因此,本文認為對于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財產的后續(xù)強制處分行為應該實行聽證。
[1]法治斌.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M].臺北:月旦出版公司,1993:229.
[2]李龍.西方法學經典命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74.
[3]宋英輝.刑事訴訟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2.[4][英]休謨.人性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6.
[5]單飛躍.中國民法典生成的文化障礙[J].比較法研究,2005,(1):6.
[6][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增補版)[M].王亞新,劉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4.
[7]季衛(wèi)東.法律秩序的建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 :3-86.
[8]楊海坤.關于聽證制度若干問題探討[J].江蘇社會科學,1998,(1):74-81.
[9]陳瑞華.問題與主義之爭——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118.
[10]陳瑞華.程序制裁理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570.
[11]謝佑平,閆自明.憲政與司法:刑事訴訟中的權力配置與運行研究[J].中國法學,2005,(4):155-156.
The Accused Relief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LONGJian-ming
(Jos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Hunan Joshua 416000,China)
The right be easy violated by power in field of criminal,building p roperty rights relief system of the accused,is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he relief theory,the action of the ma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evil humanity.Right to the content of incomp lete relief,relief is not neutral,the p rincipalobligation and remedies the lack of important rights,p roperty rights in our country the accused of persons relief system are themajo r draw backs.China should establish p rocedural justice,the idea of relief for the peop le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o further imp rove the content of the accused p roperty relief,set relatively neutral obligations of the accused of person subject p roperty and additional p roperty relief and p rotection o rders accused of persons such as p roperty rights remedies.
the accused;p roperty rights;mandato ry action;relief system
D915.1
A
1672-0539(2011)02-069-06
2010-10-10
湖南省吉首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被追訴人權利救濟制度研究”(10JD003)的研究成果
龍建明(1968-),男,苗族,湖南湘西人,吉首大學法學院教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
劉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