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文學闡釋力的思考——解讀德拉布爾的小說

2011-03-20 06:02:32楊躍華
外國語文 2011年3期
關鍵詞:人格理論馬斯洛德拉

楊躍華

(四川外語學院 應用外語學院,重慶 400031)

一、引言

認識自我一直是人類強烈的基本傾向。也是人類古老而常新的主題。大概自古以來,人類最想了解的就是人類自己,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也是認識人類自身。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曾指出:“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索的最高目標……是一切思潮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保?]人類被宣稱為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人類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叩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人類生存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存在于這種自我審視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本主義的核心就在于幫助人們發(fā)現自己,使個人發(fā)現他自己的存在,發(fā)現他與其他人以及社會團體的關系。從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以后,受人本主義“第三思潮”的影響,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和內心世界,人的地位和價值,普遍引起關注。

這股人本主義的思潮在文學領域里也得到強烈反映。文學的描寫對象是人,文學作品通過表現人類豐富的感情、細膩的感覺,曲折、隱晦地呈現人類的靈魂。因此,文學是“人學”,是對人靈魂的叩問與探尋,成為對于人的生命與精神活動的研究領域。文學是“人學”,人的物質與精神的需求以及他的外在環(huán)境,即一定的時代、一定的社會語境無不在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顯現。人、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價值與意義在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又是如何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被客體化的呢?被稱為現代心理學界“第三次浪潮”的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尤其是其人格理論為我們的文學闡釋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從心理批評的角度講,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發(fā)現對將文學看作心理壓抑的象征與升華的批評者提供了闡釋的工具。榮格把文學藝術看作種族乃至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的象征及呈現方式,關注的是“原型”的開鑿與揭示。受馬斯洛人格理論的啟發(fā),筆者將嘗試一種新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闡釋并指出,馬斯洛關于人的“需求層次”模式為我們闡釋文學作品的人物及其主題,挖掘文學藝術的價值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本文選用的文學作品是二戰(zhàn)后英國女作家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的小說。德拉布爾與同時代的著名作家萊辛(Doris Lessing)和卡特爾(Angela Carter)一樣,其作品關注英國社會,特別是知識女性的問題。在德拉布爾至今已創(chuàng)作出的十多部小說當中,《瀑布》、《磨礪》、《金色的國度》最能體現本文關于文學闡釋力的思考。

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馬斯洛的人格理論(Maslow’s Personality Theory)又稱“人格自我實現理論”。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將整體論、動力論和對文化因素的強調三者結合起來,通過他對“健康的人”、“精英的人”的研究,形成的一種比較全面的人格理論。馬斯洛通過對這些人以及他們的習慣、特點、個性和能力的研究,得出了精神健康的定義,并提出了人的動機理論。動機理論是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的重心和精髓,他的人格理論又是建立在其需要和動機學說基礎之上,其中“需要”是人格的核心。故他的人格理論又被稱之為“人格需求層次說”或“人格需求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求應得到滿足,潛能需求的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基本點。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馬斯洛著名的“人類需求的金字塔”歸納起來可分為七個層次,按低級到高級排列,呈一個金字塔的階梯結構形式:(1)生理需要:對食物、飲料、氧氣、睡眠和性的需要。這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最強烈的、最明顯的一種,是對自下而上的需要;(2)安全需要:對安全感、穩(wěn)定性和擺脫恐懼、焦慮的需要;(3)歸屬和愛的需要:對歸屬感、愛情、友誼和擺脫孤獨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來自他人尊重的需要;(5)認知需要:認識和理解的需要,其中認識需要是基本的;(6)審美需要:對真、善、美追求的需要;(7)自我實現的需要:對實現自己的潛能、創(chuàng)造力、理想的需要。[2]馬斯洛把前四種歸為基本需要(因缺乏而產生的需要),即物質性價值需求,把后三種歸為發(fā)展需要(存在的價值或后需要),即精神性價值需求。[3]

文學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外部世界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文學也可以被視為作家個人的感受、體驗和記憶在語言文字中的自由表達,也可以被視為人類個體之間進行精神交流和情緒感染的一種渠道,還可以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在其審美文化中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創(chuàng)造?!盁o論從哪個含義上講,人類的文學活動都可以被看著一種心理現象,文學與心理學的關系實是一個合乎邏輯的必然。”[4]因此,馬斯洛的“人格需求層次理論”能對文學作品予以闡釋既是符合邏輯的,也是可行的。

三、創(chuàng)作的層次論

1.物質性價值需求層

物質性價值需求層是指作家在其作品中對人物基本需求層面的凸顯式描寫及其詮釋。文學作品中對人物的創(chuàng)作一定會涉及他或他們的吃、喝、拉、撒。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求。但西方小說中關于人物基本需求的描寫與呈現最突出的是對性的表達。往往令評論家和讀者震撼的不是成年男性的性行為,而是涉世未深的少年過早地通過性的成熟對丑陋的成人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對于性的顯性或隱性的描寫與訴求不僅表達了她們對自身基本需求的正視,更借此形而下的表達引發(fā)對形而上的訴求。這種建立在對某些基本需求由缺失到滿足的動態(tài)表達使作品的主題得以揭示和升華。

以德拉布爾的小說《瀑布》(The Waterfall)為例,該小說因描寫女主人公與其情人纏綿的性愛而飽受爭議。在這部小說的封底有這樣一段話:“拜倫說過,愛情只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卻是女人存在的全部。如果拜倫是對的,那么,《瀑布》就是為愛而高吭的歌,因為這里的性愛是濕漉漉的,是亢奮的,讓人時而天堂,時而地獄。”[5]我們在這部小說中讀到了主人公簡·格雷對性愛的享受。而這段纏綿性愛不是與她的丈夫,而是與她的情人、表姐的丈夫之間發(fā)生的。作為詩人的簡,既為人婦又為人母。小說中濃墨潑灑的“婚外情”性愛及其對此的崇尚引來評論家們大相徑庭的評論。圣·路易斯郵報評論說,這部小說以“赤裸裸,毫不掩飾的方式揭示出性愛就是一切,它是強大的,使女人生活一新……”[6]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奧茨認為,德拉布爾的這部小說完全可以證明她具備與多麗絲·萊辛的同樣才華。艾倫·C.羅斯評價道,《瀑布》中的女主人公對波伏娃的“女人是‘他者’”進行了反駁。[7]而弗吉尼亞·K.比爾德斯則認為,《瀑布》女主人公簡·格雷的性愛是矛盾的,這種性愛并不能使簡·格雷獲的自由,相反,它只能加深她的孤獨和離群索居感;比爾德斯還認為,簡與情人之間的婚外情不過是絕望的變體,他們的性關系是孤獨人的同病相憐。[8]林·維奇·薩德爾拉指出,簡·格雷是在別人那里尋找自己的生活,而非尋求建立自己獨立的生活。[9]肖爾沃特在評價《瀑布》時說,作為20世紀小說的女主人公,簡·格雷在如此多“現代反省新技術與手段面前仍然是個犧牲品,如同喬治·艾略特的瑪吉·杜利弗一樣,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10]。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的性愛與體現審美價值的性愛在該小說中合二為一,不可割裂。性愛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與其它基本需求不同是,它既是生理層面的,又是心理層面的。如果只是性,而非愛,一定是審丑,而不是審美了。

這里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一下《瀑布》中一段關于性愛的呈現。簡因為分娩沒人照料。簡的表姐為了照顧她,同丈夫詹姆士一道來到簡的住處。由于表姐仍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應,表姐夫就不時地承擔起單獨照料簡的任務。就在簡分娩后的一周時間里,他倆之間就發(fā)生了性關系。這種性關系不是純粹的為性而性,而是性愛關系。在他們做愛的時候,詹姆士這樣對簡說:“我喜歡看到你睡去的樣子,我感到你就是我的…… 你是如此的可愛,我無法抗拒!你很美麗,你知道嗎?我一直都是這樣看的,其實在我愛上你以前就這樣認為了?!甭牭竭@一席話,簡“雖然有些驚訝,但還是隨著他進入那自殺式的暢游之中。他們被瀑布之水深深淹沒,潛躺在那里:干枯、寒冷、無愛的沙漠突然遠去,消失在愛的甜蜜音符里,無影無蹤”[5]36(筆者譯)。小說關于簡和她丈夫馬爾科姆的婚姻所給出的信息是不幸福的。馬爾科姆與簡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看似般配的撮合?;楹蟮鸟R爾科姆自私,不負責任。簡失去了作為知識女性的價值,受不到尊敬,得不到欣賞,無處交流、無處表達,成天生活在孤獨和抑郁之中。不僅如此,小說中的對其他人物和背景的描述也十分有限。這就更凸顯女主人公的孤寂并暗示她渴望擺脫孤寂的必然。沒有工作、沒有朋友的(簡與表姐的關系也是貌合神離的)簡與表姐夫的相遇似乎是她唯一生機的開始。同處一室的男女,加之接下來相互的欣賞和關愛,由此擦出火花并發(fā)生關系也是順理成章的。小說中對性愛的放大和渲染不能僅僅被看著是作家表達更高訴求的手段或介質。作為人學的文學,性愛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為一個層面其意義遠遠超越性愛本身。

描寫和揭示性愛的價值在于深化作家需要表達的作品主題。《瀑布》中簡的重生始于與詹姆士的性愛,發(fā)展于找回自己的母性和精神寄托,直至真正地在生活和意識上獲得獨立。作為象征性的畫面是:帶著孩子的簡·格雷重新拿起筆寫詩了。馬爾科姆不提離婚之事,表姐與詹姆士的婚姻也是名存實亡。簡沒有因為婚外情的暴露而遠離詹姆士,卻一如既往地與他保持著情人關系并心甘情愿地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此看似有悖社會道德的性愛在小說中始終充當著促進人物成長與發(fā)展的推進力。小說對于女主人公物質性價值需求層的刻畫為人物的提升和小說主題的升華提供了平臺和空間。

2.發(fā)展性價值需求層次

發(fā)展性價值需求層是指作家在其作品中對人物自我發(fā)展性需求層面的凸顯式描寫及其詮釋。以德拉布爾另一部小說《磨礪》(The Millstone)為例。絕大多數評論者認為這部小說關注的是母愛問題,因為小說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在描寫女主人公羅薩蒙德成為單身母親前后的“成長”歷程。然而,小說對羅薩蒙德在戀愛方面與母性的內心感受及其行為的描寫卻承載著女主人公對情感歸屬與尊重的需求。身為知識女性,羅薩蒙德對與異性發(fā)生性關系持矛盾的態(tài)度。她的矛盾與擔心既有道德層面的,更有自我價值層面的,因為年輕的羅薩蒙德既有挑戰(zhàn)當時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強烈意識,又懼怕因為性愛而失去自我的獨立與發(fā)展。而后成為單身母親的她在撫育女兒過程中經歷的蛻變最終使她走出了偏執(zhí)與狹隘的園囿。

小說一開始的“我”對自己在19歲時的反叛嘗試作了簡要的回顧。從她和男友試圖在開房時的心里“保守”與行為上的放蕩不羈,開門見山地表露了羅薩蒙德并非像很多評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叛女性形象,因為開房后他們沒有做什么實質性的事情。如果19歲的年紀是追逐時代潮流的年齡,“我”至少表現了那種年齡反叛和跟隨潮流的心理。崇尚獨立的“我”,在大學本科期間的學業(yè)是成功的,至于愛情,算不上成功,也談不上失敗。在和異性的交往上,“我”同時與兩個男人喬·赫特以及羅杰·安德森約會并讓雙方都認為“我”與另一方上了床,這既保持了貞操,又體現了“我”入時的“正常”生活。[11]7如今二十八九的她,作為著名大學文學專業(yè)的博士,考慮更多的是自我的獨立發(fā)展。但是,這樣的需要與追求并沒有給她應有的自信、快樂和對生活的掌控。羅薩蒙德對自我尊重的需要以及來自于他人尊重的需要建立在幾乎與世隔絕和自我封閉之上?!拔摇笔仟毩⒌娜?,“我”的生活是獨立的,“我”不需要社會的圈子,“我”也不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妥。羅薩蒙德不愿意因為戀愛失去自己的獨立,因為“愛只是男人生活中的一樣東西,但它確是女人生活的全部”[11]8。她的情感生活始終在一個“絕妙的雙重保護系統(tǒng)”中游離。她的人際交往也十分有限。除了一個不太交心,寄住在她房里的“好友”,就是一些不得不接觸的同學了。象牙塔里的生活除學習以外是單調、乏味的??此茲M足了自我尊重與受他人尊重的需要,羅薩蒙德的成長與發(fā)展事實上是單一的,甚至是有些畸形?!芭魅斯_薩蒙德在她孕育之前脫離社會,躲在藝術的‘象牙塔’里,是一個分裂的自我?!保?2]她的生活就是研究詩歌,作為知識分子這無可非議,但她與社會的分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選擇。在這種選擇的背后是她認識的偏頗,也是她對現實社會的無知并由此產生的恐懼感,因為她從內心以及行為上都排斥與他人和社會進行交往與接觸。因此,羅薩蒙德只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她的所思所想即她的全部。程倩在《無望的突圍——評德拉布爾的女性小說》里關于《磨礪》是這樣評價的:“為了捍衛(wèi)自己人格的獨立和生命的尊嚴,為了堅守女性的自我價值,現代女性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陷入了自我封閉的怪圈。德拉布爾對女主人公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溫和的批評,她要喚起人們的思考:難道女性的自強獨立必定以女性的自我封閉和兩性的彼此疏離為代價嗎?”[13]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羅薩蒙德的成長似乎停止了。這時,小說設計了一場羅薩蒙德與喬治·馬修斯的偶遇。這次偶遇發(fā)生的媾和致使她懷了孕,生下了私生女奧克塔維亞。在撫育女兒的過程中,羅薩蒙德不僅體會到自己的母性,體驗到作為普通女性的心理,更認識到從前自我封閉的危害。由于孩子的原因,羅薩蒙德要與醫(yī)生等各色人群接觸。她不得不與醫(yī)生、護士及其他病人交往而結束封閉的“象牙塔”生活。她必須為他人負責,必須與周圍的人接觸交流。無論她情愿與否,她都必須“破殼”。小說中私生女奧克塔維亞的出現是羅薩蒙德與他人接觸和交往的重要紐帶。沒有她,羅薩蒙德的生活不需要改變,她自身也不需要改變。作單身母親是她自己的選擇,不依賴男人,因為她骨子里崇尚獨立。起初不得不與外界打交道的被動和無奈之舉卻提供了開啟羅薩蒙德自我封閉之門的契機。由此,羅薩蒙德開始了解并適應其外部的社會生活。在此過程中,她領悟到母愛對她的完全改變。正是通過母性,通過為人母的責任和義務,使羅薩蒙德這個單親母親體驗了做人真正獨立和負起責任的真正含義。隨著自身母性被喚醒,羅薩蒙德施予母愛的需求在艱難撫養(yǎng)女兒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對于自我尊嚴過去偏執(zhí)與偏頗的認識也逐漸得到修正。羅薩蒙德已不再是那個單純、幼稚、自我封閉的獨立女性;在為孩子爭取生命權利的過程中,她理解了獨立、平等、公平等的真正含義。羅薩蒙德從觀念到行為上的改變揭示了她新一輪的成長和發(fā)展。讀者也有理由相信,羅薩蒙德會走向自我的更加完善。

3.超越性價值需求層

超越性價值需求層是指作家在其作品中對人物探尋其存在價值或更為普世性問題的凸顯式描寫與詮釋。以德拉布爾的《黃金國度》(The Realms of Gold)為例。該小說是關于知識女性愿景小說中最具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作品,它致力于探索物質世界和精神領域的主題。讀者通過敘述者全知全能的觀察視角和闡釋,將弗朗西絲·溫格特(Frances Wingate)個人命運以及與她相關的幾位人物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盡收眼底。敘事者自由穿梭于不同身份、背景、年齡、心態(tài)的人物內心世界之間,對他們的內心活動、言行舉止進行多角度觀察、前方位報道和權威性評判。小說的女主人公弗朗西絲與并置的數個人物構成了一個豐滿的群雕像,他們時而形成對照,時而形成互補。該小說不再局限于人物對自身反省式的思考,而是超越性地揭示兩性間的同質與和諧,對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叩問,不僅關注此岸的問題,更關心彼岸的問題。

小說開始呈現給讀者的是人到中年的女主人公弗朗西絲事業(yè)有成,卻郁郁寡歡。雖然以她驚人的體魄與精力成為了女性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但她還是感到自己像是“一只被置于塑料箱的章魚,孤獨而局促地生活著”[14]1。弗朗西絲是20世紀中葉的女強人:從事考古的她事業(yè)成功,卻因無法忍受丈夫成天無所事事、處世消極、與世格格不入的性格,主動選擇了離婚并獨立承擔起家庭的一切,包括經濟、撫養(yǎng)子女等責任。作為考古學家,弗朗西絲又是空中飛人,出差世界各地,不是開會,就是去考古現場。作為成功的女性,弗朗西絲的活動空間是跨地域、跨國界的。她有別于傳統(tǒng)女性,沖破了禁錮她們的空間藩籬,拓展了人際間的交往,在社會、事業(yè)的舞臺上盡享成功的喜悅和同行的敬仰。弗朗西絲并沒有因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自己的感情生活。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和逐漸獨立,單身的她與卡羅爾相愛。盡管卡羅爾有家室,但他的妻子是個同性戀。這就為弗朗西絲與卡羅爾的愛情提供了道德上的合理性。接近小說的結尾處,離婚后的卡羅爾與弗朗西絲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與弗朗西絲形成對照的人物杰尼特·波爾德是位“弱女子”:溫順、依賴,在家庭中毫無地位可言。雖然對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從內心深處感到不滿,但面對嗷嗷待哺的嬰兒和經濟上無法獨立的現狀,她只能選擇“失聲”。雖然她和馬克的婚姻也是愛的結合,但如今的她卻感到悲哀,因為她屬于“因愛而結合,后來卻不再相愛了的人群”[14]123。所以,活動范圍僅限于所居住小鎮(zhèn)的杰尼特十分羨慕和敬仰弗朗西絲對自己生活的把握。盡管如此,杰尼特如同她的姓氏“Bird”一樣,仍然難以改變其“籠中鳥”的命運。與弗朗西絲形成互補的人物大衛(wèi)是弗朗西絲的堂兄。作為戰(zhàn)地記者,他經歷過越戰(zhàn)的洗禮。大衛(wèi)內心強大、堅韌、積極、熱愛大自然。他不僅是弗朗西絲值得信任的親人,也是給予她真正友情和精神力量的男人。但更值得讀者注意的是小說對大衛(wèi)家居生活的描寫:大衛(wèi)的屋子里整潔高雅,情趣盎然;滿架的書、大量的碟片、立體聲錄放機、蘭花圖、瓷器、大塊的圓礫巖、水晶,等等。這些都讓弗朗西絲感到驚訝,原來男性也可以像女性一樣如此優(yōu)雅地生活。這極為少許的勾勒隱含男性與女性具有同質性,都可以達到剛柔并濟的生存狀態(tài)。如果說杰尼特讓讀者看到了改變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必要性,弗朗西絲與卡羅爾的關系則表明了她的愛情觀,與大衛(wèi)的關系又進一步昭示兩性之同質與和諧。

德拉布爾的《黃金國度》以寬闊、宏大的視角將弗朗西絲·溫格特超越普通女性的生活方式以及超越狹隘的女權主義意識的愿景浪漫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小說的最后幾章向讀者講述的是弗朗西絲重回家族故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她所在大家族的興衰,尤其是家族遺傳病讓弗朗西絲從對個體存在的思考上升到對人類的疾病、戰(zhàn)爭以及社會問題的叩問。弗朗西絲的探尋是歷史的,又是哲學的?!饵S金國度》的女主人公弗朗西絲·溫格特是一個實現了自我價值的人物形象,圍繞著她及周圍相關人物的存在狀態(tài)展開的故事讓讀者領略的是一幅愿景,它傳承著歷史,超越著今天,憧憬著未來。

四、結語

通過上文對英國女作家德拉布爾三部小說的解讀,筆者就人格理論對文學的闡釋力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討并嘗試性地歸納出體現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三個層次:物質性價值需求層、發(fā)展性價值需求層以及超越性價值需求層。由此,筆者認為作為馬斯洛人格理論核心的需求層次理論對文學作品的闡釋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可能性。按照馬斯洛的說法,越是高級的需求,如審美的需求,比起較低層次的需要來,越能產生更大的精神價值,越能產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越能朝著健康的人格發(fā)展。這就意味著文學藝術價值的研究由此而可以進一步的擴展和豐富。希望此文的有限嘗試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3.

[2]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次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39-52

[3]百度百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90053.htm,2010 -09 -15.

[4]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5]Drabble,Margaret.The Waterfall[Z].New York:Popular Library,1969.

[6]楊躍華.知識女性的愿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53.

[7]Rose,Ellen Cronan.The Novels of Margaret Drabble:E-quivocal Figures[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80:51.

[8]Beards,Virginia K.Margaret Drabble:Novels of a Cautious Feminist[J].Critique,1973(15):45.

[9]Sadler,Lynn Veach.Margaret Drabble[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6:41.

[10]Showalter,Elaine.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1945-2000[M].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5:131.

[11]Drabble,Margaret.The Millstone[Z].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1986:7,8.

[12]王桃花.論德拉布爾小說《磨礪》中藝術與現實的分離與融合[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32.

[13]程倩.無望的突圍——評德拉布爾的女性小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1):121.

[14]Drabble,Margaret.The Realms of Gold[Z].London:Alfred A.Knopf Inc.,1982.

猜你喜歡
人格理論馬斯洛德拉
珠唾集
讀者(2022年13期)2022-06-20 09:36:14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我國冰雪體育旅游靶向營銷策略研究
冰雪運動(2021年2期)2021-08-14 01:54:38
向真而死——論《菲德拉的愛》的消費符碼與悲劇情感
它就是海德拉
Q3 德拉希:藝術狂熱還是投資客?
藝術品鑒(2019年7期)2019-09-02 01:50:56
馬斯洛:人丑就要多讀書
百家講壇(2019年17期)2019-01-08 03:17:31
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對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解讀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02:19
《麥克白》中人性的反思
論余華《兄弟》中林紅性格的矛盾性
襄城县| 元氏县| 广州市| 平果县| 娄底市| 利津县| 平山县| 赫章县| 蓬莱市| 永宁县| 上饶县| 渭南市| 郯城县| 榆林市| 应用必备| 济南市| 灌阳县| 营山县| 阿尔山市| 中牟县| 高青县| 临沭县| 龙口市| 项城市| 黎川县| 克东县| 明水县| 铁力市| 左云县| 通海县| 宁陵县| 潞城市| 东源县| 化德县| 蓝田县| 襄垣县| 兴山县| 纳雍县| 雷波县| 利川市|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