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言亮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國內(nèi)麥金太爾思想研究現(xiàn)狀
張言亮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作為當代最有影響的倫理學家之一,麥金太爾對當代西方倫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推動美德倫理學復興方面貢獻巨大。一些思想敏銳的學者在他身上看到了道德哲學典范轉移的征兆。國內(nèi)關注麥金太爾思想的學者越來越多且有不斷增多的趨勢;中國學者對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已經(jīng)超越了翻譯和介紹的水平,很多學者的研究相當深入。
麥金太爾;美德倫理;道德相對主義
麥金太爾的思想強度和思想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中國學者的注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麥金太爾的一些重要著作相繼被譯成中文;自90年代中期以來,麥金太爾思想研究逐漸成為國內(nèi)倫理學界的熱點。筆者擬從麥金太爾與美德倫理學研究等幾個方面對國內(nèi)麥金太爾研究現(xiàn)狀進行概括和總結。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麥金太爾有五本著作被介紹到中文世界,這五本著作分別是:《馬爾庫塞》、《追尋美德》①在中國倫理學界,A f ter Virtue一書存在兩個不同的中文版譯本。1995年,龔群首次將其譯為《德性之后》,萬俊人認為應該譯為《追尋美德》,《德性之后》是對“after virtue”的誤譯,主要理由是:《德性之后》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德性”和“之后”兩詞放在一起很不合適?!皏irtue”的本意與“excellence”相關,指的是實現(xiàn)卓越的品質,所以“virtue”應該譯為“美德”,“美德”比“德性”更符合“virtue”的本意,而“德性”強調更多的是“心性修養(yǎng)”,不符合“virtue”的本意。龔群反駁道:“after virtue”有兩層含義,一是表明現(xiàn)代是處于傳統(tǒng)德性之后的社會;二是追尋德性,或者說追尋傳統(tǒng)的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德性;所以,譯其為《德性之后》對我們具有警世的意義。把“virtue”譯為“德性”并沒有錯,在他看來,希臘文的德性和英文的“virtue”都沒有“美”的含義。說“美德”實際上是對“德性”附上了一個本來沒有的贊美詞。在他看來,也許譯為《追尋德性》更好,因為這也是麥金太爾著重強調的,但是并不意味著《德性之后》譯錯了。以上關于A f ter Virtue書名翻譯問題的爭論,參見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一書“譯者前言”,龔群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三種對立的道德探究觀:百科全書派、譜系學和傳統(tǒng)》以及《倫理學簡史》。而麥金太爾在1999年完成的《依賴性的理性動物》一書正在被翻譯,其中部分章節(jié)已被龔群教授介紹到中文世界。麥金太爾的一些論文如《道德與愛國主義》、《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條未走之路》、《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及亞里士多德主義者關于德性的對話》等也被翻譯過來。這些思想文本的翻譯為國內(nèi)研究麥金太爾思想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高國希是較早關注麥金太爾思想的學者之一,他從上世紀90年代初便開始從事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其博士論文《走出倫理困境——麥金太爾道德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在這篇論文中,高國希對麥金太爾的幾部代表性著作——《追尋美德》、《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三種對立的道德探究觀:百科全書派、譜系學和傳統(tǒng)》以及《第一原理,終極目的與當代哲學問題》——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和一些創(chuàng)造性解讀,力求客觀完整地評述麥金太爾本人的理論結構和發(fā)展過程,說清楚麥金太爾思想體系是什么樣子,探討出這一學說與西方道德現(xiàn)實的關系②這是高國希為寫作該論文提出的四個任務之一,其他三個任務分別是:探討麥金太爾在西方倫理學中的地位;弄清他在當代西方哲學中的地位;麥金太爾的學說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有無啟發(fā),在哪些方面可以為我們所借鑒。參見高國希:《走出倫理困境——麥金太爾道德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頁。。在研究麥金太爾倫理思想時,高國希著重強調麥金太爾思想對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重要意義。
萬俊人也是較早對麥金太爾思想發(fā)生興趣的學者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萬俊人發(fā)表了一系列較有影響的關于麥金太爾思想研究的文章。早在1995年以前,他便積極展開與麥金太爾的對話。在《道德類型學及其文化比較視鏡——兼及現(xiàn)代倫理問題與羅爾斯和麥金太爾對話》一文中,他從道德類型學這一特殊角度出發(fā),解讀了羅爾斯和麥金太爾在這一課題上的理論得失;在綜合古今中外道德類型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道德類型學的理解。在《關于美德倫理的傳統(tǒng)敘述、重述和辯述》①詳見麥金太爾:《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中譯本)一書的“譯者序言”,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版。該文曾在香港《中國書評》1996年第2期上發(fā)表。一文中,萬俊人對麥金太爾思想進行了詳細介紹。這篇文章對于理解麥金太爾思想有重要意義。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麥金太爾的思想始終是萬俊人思考當代道德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之一。萬俊人在《儒家美德倫理及其與麥金太爾之亞里士多德主義的視差》一文中,積極就中西方在美德倫理問題上的差別與麥金太爾進行對話。麥金太爾非常贊賞萬俊人這種對話的態(tài)度,并給予了積極回應。萬俊人在其文章和著作中經(jīng)常提到麥金太爾的思想,并將麥金太爾的思想作為其論證的依據(jù)②此類文章有:《現(xiàn)代社會道德合理性基礎論證——兼及中國現(xiàn)代化運作中的道德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德性倫理”與“規(guī)范倫理”之間和之外》(《神州學人》1995年第12期)、《關于美德倫理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道德與文明》2008年第3期)、《美德倫理的現(xiàn)代意義——以麥金太爾的美德理論為中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第5期)。在《比照與透析——中西倫理學的現(xiàn)代視野》(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現(xiàn)代性的倫理話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和《尋求普世倫理》(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等幾部著作中,萬俊人都用了大量的篇幅談論麥金太爾的道德哲學思想。。
關注麥金太爾思想的學者大多從美德倫理學的角度研究麥金太爾思想,把麥金太爾作為美德倫理學在當代最為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③其實麥金太爾本人并不覺得自己是美德倫理學方面的代表人物,關于這一點,參見筆者與麥金太爾關于道德相對主義的一個訪談:《論道德相對主義:麥金太爾訪談錄》(《清華哲學年鑒2008》,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版)。筆者在與麥金太爾進行訪談的過程中,麥金太爾談到他為什么不是一位美德倫理學家的主要理由是:美德倫理學是一種道德理論的名稱,而麥金太爾本人缺乏對任何一種理論的信仰。在麥金太爾的思想中具有強烈的反理論的傾向。他在談論美德問題的時候,也主要是從實踐的內(nèi)在善角度來進行的。麥金太爾本人對于創(chuàng)見一種理論缺乏足夠的興趣。而這一點往往被麥金太爾的研究者所忽略。當然,把麥金太爾當作當代美德倫理學復興中的關鍵人物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麥金太爾在1981年所發(fā)表的《追尋美德》一書確實在很大程度上讓更多的學者關注美德倫理學的問題,而且他也在一定意義上扭轉了倫理學研究的方向。。而國內(nèi)學者對于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追尋美德》這本書上。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主要有以下一些著作和論文。
王今一在其碩士論文《麥金太爾美德倫理學攝義》中,對麥金太爾的美德倫理思想進行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和梳理,當然也涉及到了與麥金太爾美德倫理思想相關的一些問題,諸如“美德倫理”與“規(guī)范倫理”之間的關系問題、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道德哲學中出現(xiàn)的不可公度性的強調以及麥金太爾提出美德倫理的背景和關于美德倫理的一些基本內(nèi)容,等等。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論文的最后部分,作者王今一還具體分析了麥金太爾所提出的美德倫理學在現(xiàn)代社會的可行性問題以及麥金太爾思想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問題。她認為,麥金太爾要把倫理學的探究路向轉回到亞里士多德傳統(tǒng)無異于新儒家希冀由“內(nèi)圣”開出“新外王”的做法,讓人感到有一廂情愿、不切實際的勉強。萬俊人在2008年所寫的兩篇文章——《關于美德倫理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以及《美德倫理的現(xiàn)代意義——以麥金太爾的美德理論為中心》中,都側重以麥金太爾為美德倫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來研究美德倫理思想。他在以前寫的一些與麥金太爾相關的文章中,也將麥金太爾作為美德倫理學的代表人物。李義天在其博士論文《當代美德倫理學研究:關于倫理多樣性的論證與辯護》中,對于麥金太爾的美德倫理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孫君恒在《西方美德倫理學的復興》一文中,論述了西方美德倫理復興的表現(xiàn)、過程、原因和內(nèi)容,對麥金太爾的美德倫理思想進行了介紹。張建偉在其碩士論文《以目的論的方法重建德性倫理學——〈德性之后〉倫理學研究》中,著力從目的論的角度論述麥金太爾重建美德倫理學的努力。彭穎的碩士論文《麥金太爾德性倫理思想研究》和陳升磊的碩士論文《麥金太爾美德倫理研究》,也都集中于對麥金太爾的美德倫理思想進行研究。王國銀的《德性倫理研究》一書,對麥金太爾在《追尋美德》中對于美德概念的理解進行了介紹和梳理,在概括了美德倫理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后,指出麥金太爾復興美德倫理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限于篇幅,在這里并未提及涉及這一主題的所有論文或著作。
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的批評振聾發(fā)聵,是其思想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因而也吸引了很多學者的注意。秦越存在其博士論文《追尋美德之路——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西方倫理困境的反思》中,著力考察了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危機的反思,敘述了麥金太爾解決當代道德危機的嘗試,并對麥金太爾所探討的主題做了深入的思考。在她看來,歷史已成碎片,傳統(tǒng)悄然斷裂,曾經(jīng)的文化與生活共同體也已被現(xiàn)代性沖刷得幾近消失或被擠出中心而邊緣化。訴諸回歸美德的傳統(tǒng)和歷史,重建美德的倫理的生活語境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在此基礎上,秦越存對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的重建問題進行了思考,指出道德合理性的深層矛盾是道德個體主義與道德共識的沖突;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求助于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秦越存還對麥金太爾的其他思想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散見于她在最近幾年發(fā)表的文章中①秦越存在《形上之維——一個倫理學不可或缺的維度》(《學術交流》2005年第4期)一文中,對麥金太爾道德哲學中的形而上學基礎進行了探討;在《麥金太爾的實踐觀及其意義》(《北方論壇》2005年第4期)中著重探討麥金太爾的實踐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此外,還有《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道德批判》(《學術交流》2007年第2期)、《追尋美德及市民社會的超越——麥金太爾對擺脫現(xiàn)代社會道德危機的思考》(《浙江學刊》2007年第1期)以及《麥金太爾美德倫理研究的新進展》(《哲學動態(tài)》2008年第6期)等。。前面提到的高國希的論文也涉及到這個問題。徐向東在《自我、他人與道德》一書的第九章也涉及到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批評的論述。筆者在2006年曾專門就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的批評寫過一篇碩士論文,麥金太爾如何批評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是筆者論述的重點。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麥金太爾對情感主義道德哲學的批評、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評、對啟蒙籌劃的批評、對現(xiàn)代社會道德探究觀的批評以及對尼采的回應與批評等。筆者還剖析了麥金太爾批評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的原因以及麥金太爾走出現(xiàn)代道德困境的嘗試,等等。
姚大志在《亞里士多德還是尼采——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批判》②與之相關的還有另一篇文章:《道德證明與現(xiàn)代性》(《吉林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一文中,分析了麥金太爾對啟蒙謀劃必定失敗的論證,認為麥金太爾所指出的擺脫現(xiàn)代道德困境的出路既不是現(xiàn)代的,也不是后現(xiàn)代的,而是前現(xiàn)代的[1]。劉時工認為,麥金太爾不僅把情感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相等同,而且還錯誤地認為道德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啟蒙運動以來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必然結果[2]。劉認為麥金太爾的基本問題是過于強調了現(xiàn)代與古典時代的不同,而隱瞞了兩個時代的相似或相同。在劉時工看來,道德虛無主義的幽靈并不僅僅在現(xiàn)代社會游蕩。實際上,每當社會處于急劇轉變的時期,必定會有道德虛無主義的聲音響起。原因很簡單,社會的急劇轉變必定帶來倫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亂,道德的外在約束力因此受到極大削弱,而人們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長;如此一來,不擇手段、巧取豪奪會一度成為社會的常態(tài)。道德虛無主義可以說是這一狀態(tài)在倫理思想上的反映③劉時工對于道德虛無主義的解讀是很有意義的,特別是能夠把柏拉圖引入到對道德虛無主義這一的爭論中。但其對于麥金太爾的批評卻并不恰當,因為麥金太爾在《追尋美德》一書中并未涉及道德虛無主義問題。。
當然,也有一些熱烈擁抱現(xiàn)代性的人根本就不能接受麥金太爾的思想。他們認為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批評毫無道理,正是現(xiàn)代道德的產(chǎn)生使人獲得了最大的解放。傳統(tǒng)在歷史上也并沒有麥金太爾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回歸傳統(tǒng)是一種削足適履的愚蠢行為,而且也根本不現(xiàn)實④參見黨永強:《德性的困境及其超越——對麥金太爾德性觀的思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成海鷹:《回歸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傳統(tǒng)何以可能?——麥金太爾德性論研究》(《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劉莉:《麥金太爾的德性論及其道德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有些學者還就麥金太爾的思想與其他道德哲學家的思想進行了對比研究,也很有借鑒意義⑤參見楊澤波:《麥金太爾解決休謨倫理難題的貢獻與困惑》(《現(xiàn)代哲學》2002年第2期)、劉光斌和周艷:《麥金太爾論德性正義的傳統(tǒng)及現(xiàn)代選擇——兼與羅爾斯正義觀之比較》(《桂海論壇》2003年第6期)、陳偉:《對休謨正義的一種解讀——從麥金太爾對休謨正義的批判談起》(《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哈貝馬斯的倫理思想研究——兼與麥金太爾相比較》(《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其他相關文章還有一些,限于篇幅,筆者無法全部提及。
關于麥金太爾的政治哲學思想研究,主要圍繞著麥金太爾的社群主義思想(又譯為共同體主義)傾向展開。雖然麥金太爾對于自由主義持一種批評的立場,而且很多學者也將麥金太爾視為社群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麥金太爾本人并不認為自己是社群主義者??軚|亮在《德性優(yōu)先于權力——對社群主義倫理的一種解讀》中,闡釋了麥金太爾的自我觀,認為麥金太爾是將自我置于社群之下來理解,對于自我的理解離不開其生活的社群。應奇在《社群主義的自我觀——兼評社群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爭》一文中,研究了麥金太爾敘事模式的自我觀,認為自我既是敘事的主體,也是敘事的客體,應該在歷史敘述中理解個人。劉光斌在《正義與德性的融合——麥金太爾正義理論探究》這篇碩士論文中,對麥金太爾的正義理論進行了詳細梳理。
關于對麥金太爾的道德探究觀的研究,目前在國內(nèi)尚不多見。高國希在其博士論文《走出倫理困境——麥金太爾道德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中有所涉及。王香萍在其碩士論文《麥金太爾道德哲學的方法論反思》中認真研究了麥金太爾的道德哲學方法論,即新歷史主義的分析方法。筆者的碩士論文《麥金太爾對于現(xiàn)代西方道德哲學的批評》有一章內(nèi)容對于麥金太爾的道德哲學探究觀有所涉及。
對麥金太爾道德形而上學思想的研究在國內(nèi)亦不多見。胡娟在其碩士論文《“依賴性”對于道德哲學的啟示——麥金太爾倫理思想研究》中,主要研究了麥金太爾在《依賴性的理性動物》一書中對于人的依賴性的強調以及由此給道德哲學研究帶來的一些新的啟示。這篇文章對于麥金太爾在《依賴性的理性動物》一書中表達的思想進行了詳細闡述,而麥金太爾在該書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建構一種新的道德形而上學。
謝禮圣在其博士論文《麥金太爾道德合理性思想研究》中,圍繞麥金太爾的合理性思想,闡述了麥金太爾的美德倫理思想建構,并涉及到麥金太爾的道德哲學建構與道德相對主義之間的緊張關系;只是,他并不認為麥金太爾的道德思想能夠克服道德相對主義。謝在《依賴性:麥金太爾倫理學的理論歸宿》一文中,明確指出麥金太爾訴諸人的依賴性也根本無法克服道德相對主義。
麥金太爾后期道德哲學思想的一個出發(fā)點就是克服當代社會中的道德相對主義傾向。但是在《追尋美德》一書發(fā)表之后,西方很多學者不僅認為麥金太爾沒有解決道德相對主義問題,反而把道德相對主義問題變得更為復雜。例如美國學者David Wong在《勞特里奇哲學辭典》中編寫關于“道德相對主義”詞條時,就把麥金太爾當作一位道德相對主義者。很多西方學者都批評麥金太爾犯了道德相對主義的錯誤,而國內(nèi)對于麥金太爾與道德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問題缺乏足夠重視。香港學者石元康在《從中國文化到現(xiàn)代性:典范轉移?》一書里的第一篇文章中探討了麥金太爾將其理論訴諸傳統(tǒng)所導致的相對主義問題。北京大學徐向東在《自由主義、社會契約與政治辯護》一書的第十二章中,談到了麥金太爾道德思想與道德相對主義的問題,認為麥金太爾思想的困境源于否認存在一種最小的道德客觀性概念。楊志華在其博士論文《走向道德客觀性——黑爾理性主義倫理學研究》中,認真比較了黑爾解決道德相對主義和以麥金太爾為代表的美德倫理學解決道德相對主義的方式,指出麥金太爾所提出的美德倫理思想無力解決道德相對主義問題,而黑爾的元倫理學思路卻可以很好地指引人們從道德相對主義的困境突圍而走向道德客觀性。楊嘗試著分析了為什么麥金太爾的美德倫理思想無法解決道德相對主義,認為美德倫理的本性決定了其無法給人的行為提供指引,無法給出關于什么是正確行動的答案。萬俊人在《關于美德倫理研究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對于麥金太爾的美德倫理思想與道德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麥金太爾對于道德相對性的強調并不意味著道德相對主義,而在道德相對性與道德相對主義之間作出區(qū)分很有必要。除此之外,在國內(nèi)少有學者注意麥金太爾道德哲學思想與道德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問題。
可以說,中國學界對于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已經(jīng)非常細致和深入,幾乎涉及麥金太爾道德哲學思想的各個領域。除了這九個方面,還有一些介紹性的書評,在此不作詳細論述。
綜上,可見國內(nèi)學術界對于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比較常見的思路:一種是對他的部分思想進行復述或重述,在把握他部分思想的同時,提出對于麥金太爾這部分思想的評價,龔群是這種態(tài)度的典型代表,他不僅翻譯了麥金太爾兩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而且對于麥金太爾所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了梳理①代表性文章有:《麥金太爾論社會關系、共同利益和個人利益》(《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3期)、《麥金太爾論給予和接受的德性》(《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1期)。;一種是積極主動地和麥金太爾展開學術對話,對于麥金太爾所提出的問題和價值判斷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種態(tài)度以萬俊人為代表。
縱觀國內(nèi)學者對于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亦可以看出如下特點:第一,對于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已經(jīng)超越了翻譯和介紹的水平,很多中國學者對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已經(jīng)相當深入①關于麥金太爾思想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大學課堂。陳嘉映和唐文明都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在課堂上帶領學生研讀麥金太爾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文本《追尋美德》。龔群也把麥金太爾的《西方倫理學簡史》作為教材使用。很多學者在寫書的過程中,都涉及到麥金太爾的許多思想內(nèi)容,比如,徐向東的《自由主義、社會契約與政治辯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里面用了一章的內(nèi)容介紹麥金太爾的思想;高國希的《道德哲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有一章對麥金太爾的思想進行了研究;以及前面提到的萬俊人、龔群等學者。;第二,關注麥金太爾思想的學者越來越多,而且有不斷增多的趨勢。這可以從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到關于麥金太爾的文章看出來。在2004年9月,關于麥金太爾的文章被檢索到的有100篇左右;大半年后(2010年5月),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可以檢索到與麥金太爾思想相關的研究文章即有441篇之多。麥金太爾思想在中國傳播速度之快由此可見一斑;第三,麥金太爾的思想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進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反理論的傾向、其道德探究觀、其道德形而上學思想、其后期道德哲學思想與道德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問題,等等。總之,關于麥金太爾的研究也可以很好地給中國倫理學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提供理論方面的支持。在建設美德倫理學和現(xiàn)代性倫理話語的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向麥金太爾學習。國內(nèi)關于麥金太爾的思想仍然需要繼續(xù)深入和不斷拓展下去。
[1]姚大志.亞里士多德還是尼采——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批判[J].學習與探索,2003(3):19-22.
[2]劉時工.道德虛無主義和柏拉圖的對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57-62.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studies on Alasdair MacIntyre’s thoughts
Zhang Yanli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ethicists in the west,Alasdair MacIntyre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oral philosophy,especially the revival of virtue ethics.Acute scholars have seen in him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adigm in moral philosophy study,and MacIntyre’s thoughts have attracted growing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scholar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studies on MacIntyre’s thoughts,which is believed to have gone beyond mer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nd entered into in-depth investigations.
Alasdair MacIntyre;virtue ethics;moral relativism
B15
:A
:1009-3699(2011)01-0009-05
[責任編輯 李丹葵]
2010-11-14
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10LZUJBWZY067).
張言亮(1980-),男,江蘇贛榆人,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講師,哲學博士,主要從事美德倫理學和中西倫理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