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波
魏晉南北朝類書發(fā)展史論綱
劉全波
類書文獻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塊尚未完全開墾的寶地,它不僅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文學價值,還是眾多已經(jīng)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珍貴典籍的藏身之所。魏晉南北朝的是中國類書發(fā)展史上的河源,后世很多著名類書都承襲了此時期的傳統(tǒng),目前所知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有三十余部,數(shù)千卷之多。我們對此時期的類書研究做了回顧,并決意從官修類書、私纂類書、佛教類書、道教類書四個方面進行探索,以開啟魏晉南北朝類書研究的新境界。
魏晉南北朝;類書;發(fā)展史
類書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古代典籍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文獻種類,其編纂歷史之悠久、卷秩之浩繁,世所罕見?!邦悤边@個名稱在宋代以前沒有出現(xiàn)過,《隋書·經(jīng)籍志》將類書歸入子部“雜家類”。《舊唐書·經(jīng)籍志》則在子部辟出“類事”一類,開始把類書從雜家分離出來?!缎绿茣に囄闹尽穼ⅰ邦愂隆备臑椤邦悤悺??!端问贰に囄闹尽穭t又稱“類事類”。《四庫全書總目》稱“類書類”,并言:“類事之書,兼收四部,而非經(jīng)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內(nèi),乃無類可歸?!薄?〕《書目答問補正》之“類書類”言:“類書實非子,從舊例附列于此,舉其有本原者?!薄?〕
自魏文帝曹丕敕修《皇覽》,歷代王朝都集中人才編纂類書,至今,中國類書發(fā)展史已近 1800年。陳垣先生做過《四庫全書》所收篇幅最大古籍排序,結(jié)論是《佩文韻府》列第一,為 28027頁, 《冊府元龜》列第二,為 27269頁?!?〕無論《佩文韻府》還是《冊府元龜》,都是屬于類書,《佩文韻府》是清修類書,《冊府元龜》是宋修類書,可見類書之浩瀚。曹之先生曾言:“古代類書知多少?據(jù)粗略統(tǒng)計,有六百余種,現(xiàn)存類書二百余種?!薄?〕類書無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寶庫,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文學價值,也是整理古籍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珍貴古籍往往托類書得以保存下來。但是目前對于中國類書發(fā)展史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甚至不存在一個全面細致的中國類書發(fā)展史。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們就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發(fā)展史做一個范例進行一些探索,以引起學界的注意。才疏學淺,難免目光狹隘,祈請諸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對于魏晉南北朝類書發(fā)展史的研究,首推張滌華先生的《類書流別》,1943年,《類書流別》第一版出版,1958年,出了重印本,1985年,出了修訂本。其《盛衰》章言:“中國古代類書的發(fā)展史有三個高潮,第一是齊梁,第二是趙宋,第三是明清?!薄白晕何摹痘视[》之后,六朝之帝室皇枝,名卿碩彥,靡不延攬文學,抄撰眾籍,而齊梁時尤盛?!薄?〕張滌華先生對于類書研究的開創(chuàng)之功巨大,其言齊梁時期是類書發(fā)展的第一高潮,更可謂是慧眼獨具,見識深刻。其《存佚》篇收錄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 18部,魏晉南北朝類書發(fā)展之規(guī)模初具。劉葉秋先生《類書簡說》言:“類書是工具書的一種”,“類書是一種分類匯編各種材料以供檢查之用的工具書”,而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劉葉秋先生并沒有做出一個單獨的說明,其介紹的常用類書也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只是在類書的起源中簡單介紹了《皇覽》、《華林遍略》、《修文殿御覽》,并且言到,隋以前的古類書,現(xiàn)在都已失傳,雖有部分佚文,也看不出原書的本來面目了?!?〕
胡道靜先生《中國古代的類書》對于曹魏和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類書做了介紹,胡道靜認為此時期的類書是古類書的河源,有回溯的必要;一些現(xiàn)存的古類書,在編纂時曾大量地襲用了前代的類書,如《藝文類聚》之于《華林遍略》,《太平御覽》之于《修文殿御覽》,所以,縱然這片“河源”表面已湮淀,實際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并且,有些死亡掉的又有復活,例如,《修文殿御覽》在敦煌石室里發(fā)現(xiàn)了殘卷, 《皇覽》則有輯佚之本?!?〕戚志芬先生《中國的類書、政書和叢書》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也做了研究,并且再次肯定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類書發(fā)展的河源,并說縱然這片河源表面上干枯,其潛流仍有留存。并主要是介紹了此時期的幾種著名的類書,如《皇覽》、《類苑》、《華林遍略》、《修文殿御覽》,南北朝時期的類書還有很多,只不過是早已亡佚,或僅存殘卷。〔8〕
聞一多先生《類書與詩》一文,最先把“文學和類書排在一起打量”,言類書既不全是文學,也不全是學術,而是兼有二者的混合體。提出了“類書家”的詩,“類書式”的詩的概念,揭開了類書與文學之間不為學者所注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方師鐸先生《傳統(tǒng)文學與類書之關系》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論述,一是哪些文學作品的影響導致大量的類書產(chǎn)生,二哪些文學作品的產(chǎn)生依賴于類書的掇拾。其《論隸事》一節(jié),主要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皇覽》、《華林遍略》、《修文殿御覽》,并分析了“隸事”所代表的文風,乃至其所導致的社會風氣,促使了類書的發(fā)展繁榮。〔10〕夏南強《類書通論》在類書的起源中,對《皇覽》產(chǎn)生的文化淵源、歷史背景做了研究。而在類書的發(fā)展與演變一節(jié),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官修類書與私纂類書的同步繁榮發(fā)展做了研究,提出帝王之學到類事之學的轉(zhuǎn)變,但是作者將《文選》當做類文類書則值得商榷?!?1〕趙含坤《中國類書》對古往今來的中國類書做了敘錄說明,并把中國類書發(fā)展史分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遼金元時期、明朝時期、清朝時期、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七部分,共收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 32部,除去《文選》、《荊楚歲時記》、《齊民要術》等爭議較大的目前不歸入類書類的書籍,再加上那些散佚但是可以考證的古類書,如沈約《袖中記》、《袖中要集》等,魏晉南北朝時期仍然有 30多部類書,足見此時期類書發(fā)展之興盛?!?2〕
曾貽芬、崔文印先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對類書的起源及特點做了說明,作者分析了類書與雜家之本質(zhì)不同,首先,雜家著作以闡述思想為主,類書乃以纂集知識為務;其次,雜家著作分篇,但從篇目上看不出是哪家學說,也看不出是敘述哪類問題,有時幾篇同述一學說,而類書則是按照所集知識性質(zhì)分類,部類名稱能反映所載知識性質(zhì)、范圍,故類書具有檢索功能;第三,雜家著作雖包括諸子百家之說,還包括撰者對各家學說的闡述和發(fā)展等等,雜家著作是眾人之著述,而類書是編者把已有的文獻按所屬知識類別重新排列組合,故類書只是眾人之編輯;第四,雜家著作雖兼儒墨,通眾家,但它仍然有中心,不失自己特色,類書則不然,類書肴饌經(jīng)史,漁獵子集,聯(lián)百衲以為衣,不闡述任何問題,只是客觀羅列而已。〔13〕曹之先生《魏晉南北朝類書成因初探》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發(fā)展原因做了研究,指出駢文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抄撰之風的盛行,圖書分類水平的提高,公私藏書的眾多,紙張的普及五個方面分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類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4〕錢汝平先生《魏晉南北朝的類書編撰》對魏晉南北朝的類書編撰作了初步的梳理,在張滌華先生《類書流別》基礎上,增加介紹了此時期的宗教類書,如《經(jīng)律異相》、《眾經(jīng)要鈔》、《內(nèi)典博要》、《無上秘要》等,彌補了張滌華不重佛道類書的缺陷,較全面的反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類書編撰的真實面貌?!?5〕
經(jīng)過諸位前賢的披荊斬棘,類書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初步的規(guī)模,但是,相對于類書歷史之悠久,卷帙之浩瀚來說,類書研究確實還是中國文化史研究領域內(nèi)有待開墾的一塊寶地,我們就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研究為中心,說一說我們在開墾此寶地的過程中存在著的這樣那樣的問題。
縱觀中國類書發(fā)展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研究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全面系統(tǒng)的斷代研究是沒有的。目前學界多認為中國類書發(fā)展史上的高潮在唐與宋乃至明、清,很少有學者去重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其實,魏晉南北的類書發(fā)展具備了后世類書發(fā)展所具有的全部特征;況且魏晉南北朝時的類書發(fā)展是一個大源頭,如果這個源頭都沒有弄清楚,那么我們對于中國類書發(fā)展史的定位總是有問題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這方面的研究進展很慢,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一片類書發(fā)展之河源,有進行深入研究之必要,只有搞清楚了河源,我們才可以對中國類書的整個發(fā)展史做出一個交代,做出一個全面細致的了解。并且把魏晉南北朝時期類書發(fā)展狀況弄清楚之后,我們可以以之為指導,加強對后世類書的研究,不至于對后世某一種體例的出現(xiàn)表示不理解,或者錯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長時間的一種體例說成是新創(chuàng),導致認識上的錯誤,所以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發(fā)展我們是要十分的重視的。令人欣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有些死亡掉的又重現(xiàn)于世,如敦煌石室里發(fā)現(xiàn)了《修文殿御覽》、《真言要訣》、《語對》等,《皇覽》則有輯佚本出現(xiàn),在四部典籍中,我們?nèi)匀豢梢詫さ梦簳x南北朝時期類書的斷璣殘璧,仍然可以得到如許多的玉屑金葉。
對類書的定位不夠準確。我們今天的類書研究同樣面臨著古人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非經(jīng)、非史、非子、非集”的類書應該歸到哪一學科門類中去。根據(jù)諸位學者對類書的定義,類書儼然是工具書,作為工具書的類書,被人為的劃歸到圖書館學、情報學之后也就無可厚非了,但是這樣類書無形中卻成為了圖書館學、情報學的附庸,我們認為這樣的劃分實在是有些偏頗了,這很難反應出類書的根本性質(zhì)。因為類書并不僅僅是工具書,類書更多的時候是教科書,如《語對》、《初學記》、《兔園冊府》等,還有就是閱讀材料,如《皇覽》、《修文殿御覽》、《太平御覽》等,當然,也是資料匯編,如《四部要略》、《書圖淵?!?、《群書治要》、《事類賦》等;并且只有在類書是資料匯編的情況下,類書的工具書特征才會明顯,才有索引功能,但是更多的時候,類書是幫助記憶,幫助學習的教科書和閱讀材料,并且在某些時候這些功能才是古代類書的主要功能,這些時候的類書不應該是工具書。尤其是對于普遍存在的中小型類書來說,古人可并不是僅僅供檢索的,古人是利用它以類相從,便于記誦的特點,主要是進行背誦和閱讀,某些文人自編的一、二卷至十幾卷的類書,多半是用來加強記憶的,如陸贄《備舉文言》、元稹《類集》、溫庭筠《學?!贰⑵と招荨镀な下归T家鈔》、秦觀《精騎集》等等,作者對于其中的內(nèi)容很顯然是多半能夠熟記的,檢索功能只在其遺忘的時候偶爾使用。所以我們不能夸大類書的索引功能,而應該認識到類書的復雜性、多樣性,如果僅僅把類書放在圖書館學、情報學之后,總是給人一種感覺,類書被邊緣化,我們認為應該把類書放在大文獻學視野下來做研究,而不應該有所謂歷史文獻、古典文獻之分。
研究領域單一,學科交叉不夠。類書本身就是一個交叉學科,說它 “非經(jīng)、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內(nèi)都沒有它的容身之所,其實類書是“亦經(jīng)、亦史、亦子、亦集”,我們要是真把類書研究僅僅束縛在狹窄的領域內(nèi),類書研究必然沒有了任何生機活力,類書研究需要和歷史學、文學、宗教學、語言學、思想史、文化史、輯佚學、目錄學、索引學等密切相連,需要在多元視野下研究類書的發(fā)展史,只有這樣一部生動鮮活的類書史才會出現(xiàn)。舉個例子,以前,類書與思想史研究是沒有太多關系的,但是葛兆光先生以思想家的視角看出了類書的思想史意義,類書研究豁然開朗,思想史研究也是為之一新?!?6〕由此看來類書研究的多元性、開放性還是很重要的。對歷代重要類書的整理校注工作也有待眾多學者合力,類書多龐雜,且卷帙浩瀚,更因其知識含量大,所以對其進行整理難度極大,某一個人,某幾個人是很難將這項工作高質(zhì)量的完成的,所以類書研究務必需要多領域、多學科的交叉。
歷代王朝在建國之后都很重視對文獻的搜集整理,并形成了通過編修典籍來昭示文治之盛的傳統(tǒng),新王朝不惜人力、財力編纂大型圖籍,很多是帶有某種政治色彩的,自三國以來,類書的編纂與修史成為開國之初最為重要的兩項文化工程?!痘视[》之后歷代王朝都組織人手編纂類書,南朝有《壽光書苑》、《華林遍略》、《四部要略》等,北朝有北齊后主高緯敕修的《修文殿御覽》。毫無疑問,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官修類書一直是中國類書編纂的主流,因為只有官方才可以組織當時的精英編纂出一部卷帙浩繁、資料磅礴的鴻篇巨著。隨著文獻的聚集,皓首窮經(jīng),汗牛充棟,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最大的知識量,帝王及皇族于是就借助類書熟悉封建文化的全部知識,封建士大夫也依靠類書熟悉這些知識,以達到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類家《小敘》說:“蓋施之文為通儒,厝于事為達政,其為益亦甚巨已!”〔17〕官修類書還有籠絡文人士大夫的功效,厚祿高官,使文人士大夫老死于書籍之中,借以消磨他們的意志。
官修類書卷帙浩繁,加之印刷術流行較晚,即使印刷術流行之后,由于卷帙巨大的緣故,官修類書還是很難大規(guī)模流傳開來,普通讀書人難得一見,更談不上使用了,所以,伴隨著官修大型類書的發(fā)展,民間私人編撰中小型類書的現(xiàn)象逐漸普遍起來。官修類書的帶動下,私人修撰類書逐漸增多,有需要、也有模式可以借鑒,故私人修撰類書的現(xiàn)象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很多了,南北朝時期的私人修撰的類書其編纂模式固然不如隋唐乃至其后時期那么體例完善,但是毫無以為,南北朝時期由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需要,眾多的知名文人開始編纂類書。唐代乃至其后的不少文人、學士往往自己編纂類書,以儲備撰文作詩之資料,如陸贄的《備舉文言》,張仲素《詞圃》、元稹《類集》、溫庭筠《學?!?、皮日休《皮氏鹿門家鈔》。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潮,駢文出現(xiàn)并走向成熟,駢文講究對偶、聲律和藻飾,在駢文大發(fā)展、大流行的時期,古人作文必然離不開對偶、聲律和藻飾,南北朝時期的文人是否會因為此種緣由私纂類書以備時需呢?答案自然史肯定的,陸機之《要覽》,沈約之《袖中記》、《袖中要集》,張纘之《鴻寶》就是此類。加之,南朝尤其是齊梁之間的“征事”“策事”之風盛行,所謂“征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九言:“六代文人之學,有征事、有策事。征者共舉一物,各疏見聞,多者為勝,如孝標對被、王摛奪簟之類是也;策者,暗舉所知,令人射復,中者為優(yōu),如沈約得三、劉顯失一之類是也。齊梁之交此風特盛,亦猶晉之清言?!薄?8〕為了能夠在“征事”、“策事”中占盡先機,文人學士必定會不自覺加入到類書的編纂中來,以加強自己的知識積累,以應時需,于是私纂類書成為當時文學風氣之下的一種必然。敦煌藏經(jīng)洞所出類書文獻恰恰應證了這一點,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類書的一大特點就是多以私纂小型和節(jié)本類書的形式出現(xiàn)?!?9〕
在官修類書和私纂類書的背景下,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佛教類書、道教類書。目前所見之魏晉南北朝佛教類書有《經(jīng)律異相》、《法寶聯(lián)璧》、《真言要訣》、《眾經(jīng)要鈔》等,道教類書主要是《無上秘要》以及敦煌文獻中的部分失名類書?!督?jīng)律異相》梁寶唱撰,寶唱受梁武帝之命,抄集經(jīng)律,以類相從,編《經(jīng)律異相》?!斗▽毬?lián)璧》三百卷,由陸罩、庾肩吾、徐摛、劉孝威等三十余人奉梁簡文帝蕭綱之命纂成,其書已佚,唯梁元帝蕭繹所作《法寶聯(lián)璧序》尚存?!赌鲜贰份d:“初,簡文在雍州,撰《法寶聯(lián)璧》,罩與群賢并抄掇區(qū)分者數(shù)歲。中大通六年而書成,命湘東王爲序。其作者有侍中國子祭酒南蘭陵蕭子顯等三十人,以比王象、劉邵之《皇覽》焉?!薄?0〕很顯然,《法寶聯(lián)璧》是依據(jù)《皇覽》之體例而成的,而《皇覽》則是類書之祖,此書當是類書無疑了?!墩嫜砸E》又名《真言訣》、《要訣》,見于敦煌文獻 S.2695、P. 2044、P.4970等寫卷,主要是采擷真實不虛妄之佳言警句,以疏釋佛菩薩之言教,助人修道學佛?!?1〕考歷代史志目錄,均未見著錄,言悰《眾經(jīng)目錄》卷第三著錄有《真言要集》十卷,梁沙門賢明撰??计潴w例當時魏晉南北朝時期,類書發(fā)展的高潮時期,佛教學者以類書體例所作。北周武帝宇文邕崇信道教,曾多次召集百官僧道討論釋、老義,定三教先后,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后。后因群臣、沙門皆持異議,乃于建德三年(574)并廢佛道二教,但仍下詔立通道觀,研究道家學說及道教教義,令道士王延校理道書,撰《三洞珠囊》經(jīng)目。北周武帝平定北齊之后,自纘道書,號曰《無上秘要》,《無上秘要》是道教史上第一部官方主持編修的大型道教類書?!?2〕佛教類書與道教類書的出現(xiàn),至少證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發(fā)展盛況,同時說明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學術風氣,如果沒有一個類書風行的大環(huán)境,佛教類書、道教類書是不會有這么大的發(fā)展的。
魏晉南北朝是類書發(fā)展的源頭,是類書發(fā)展史的最上游,源清流明,源遠流長,所以我們極其需要構(gòu)建出一個清晰的源流,以便為唐代類書發(fā)展史、宋代類書發(fā)展史、明代類書發(fā)展史、清代類書發(fā)展史的研究打下一些堅實的基礎,因為在中國類書發(fā)展史尚未得到完全構(gòu)建的情況下,我們只有把斷代史研究做好,才可以在最終創(chuàng)建出一個完整的類書通史研究。以前我們所知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主要有《皇覽》、《壽光書苑》、《華林遍略》、《修文殿御覽》等,這些皇皇巨著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研究魏晉南北朝類書發(fā)展史的明線,但是此類巨著多已散佚,甚至亡佚,所以我們是老虎吃天,無從下手。但是隨著學術的發(fā)展,我們目前已經(jīng)有力量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發(fā)展史作出一個全面的梳理,以認清楚這段重要的歷史,我們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數(shù)字手段,可以在浩瀚的古籍中進行檢索,而斷璣玉屑往往得以見到,這就為我們認識這一時期的類書發(fā)展、流傳以及后世對其接受情況提供了途徑。官修類書之外還有很多的私纂類書、佛教類書、道教類書,在如此多的資料的支撐下,我們再充分運用輯佚、???、辨?zhèn)蔚葌鹘y(tǒng)的古籍整理手段,完全有可能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發(fā)展狀況做一個更加全面詳細的研究。此外,敦煌遺書中的類書文獻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資料支撐,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多種類書,這些寫本保存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類書的原貌,是我們了解那時期類書發(fā)展狀況最直觀的材料。只要我們將傳統(tǒng)文獻與敦煌文獻研究緊密結(jié)合起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構(gòu)建古籍佚失比較嚴重的魏晉南北朝類書發(fā)展史已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
〔1〕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 (下)〔Z〕.中華書局,1965.1141.
〔2〕范希曾編,瞿鳳起校點.書目答問補正 〔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52.
〔3〕陳垣.陳垣史學論文集:第 2集 〔M〕.中華書局,1982.35.
〔4〕曹之.中國古籍編撰史 〔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410.
〔5〕張滌華.類書流別 (修訂本)〔M〕.中華書局,1985.24.
〔6〕劉葉秋.類書簡說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9.
〔7〕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 〔M〕.中華書局,2005.52.
〔8〕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和叢書 〔M〕.商務印書館,1996.26-33.
〔9〕聞一多.唐詩雜論 〔M〕.中華書局,2003.1-9.
〔10〕方師鐸.傳統(tǒng)文學與類書之關系 〔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49-156.
〔11〕夏南強.類書通論 〔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78-89.
〔12〕趙含坤.中國類書 〔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4-22.
〔13〕曾貽芬,崔文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類書 〔J〕.史學史研究,1988,(3):63-67.
〔14〕曹之.魏晉南北朝類書成因初探 〔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3):8-12.
〔15〕錢汝平.魏晉南北朝的類書編撰 〔J〕.圖書館雜志,2006,(7):73-76.
〔16〕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 1卷 〔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454-459.
〔17〕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 〔Z〕.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237.
〔18〕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Z〕.上海書店,2001.401.
〔19〕王三慶.敦煌類書 〔M〕.高雄:麗文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3.128.
〔20〕李延壽.南史 〔M〕.中華書局,1975.1205.
〔21〕鄭阿財.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jīng)抄》研究 〔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113-115.
〔22〕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 〔Z〕.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32.
K235;I207
A
1004—0633(2011)01—145—05
蘭州大學交叉學科青年創(chuàng)新研究基金資助項目 (項目編號:LZUJC200930);教育部 2010年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資助項目;2010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資助項目。
2010—07—29
劉全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文獻學,敦煌學。 甘肅蘭州 730020
(本文責任編輯 劉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