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九勝,何廣鏗
(華南師范大學 外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
英語語音習得研究:回顧與展望
田九勝,何廣鏗
(華南師范大學 外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
依據(jù)Celce-Murcia 等的分析框架,從學習者因素、母語作用、目標語語言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四方面來回顧國內(nèi)外英語語音習得方面近十年的實證研究,并對這些研究引發(fā)的教學啟示和今后的研究進行了探討。
英語語音習得;實證研究;因素;英語語音教學
外語語音對外語學習者至關(guān)重要,它對學習者的心理、社會交往和外語成績等不同方面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如何提高外語語音教學水平和學習者的外語語音能力一直是一些研究者們感興趣的課題。Celce-Murcia等(1996)的相關(guān)綜述讓我們對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的英語語音習得研究有了清晰的了解,王立非、孫曉坤(2007)對國外第二語言語音習得近期研究主要從音系學、理論模型、語段或超音段、母語遷移、非語言因素、語音教學等8個方面進行綜述。本研究從語音習得影響因素這個視角,參照Celce-Murcia等(1996:14-25)的分析框架,來回顧國內(nèi)外近十年的英語語音習得實證研究,以期進一步了解影響英語語音習得的因素以及此研究的現(xiàn)狀、進展、存在問題和對未來研究的展望,從而進一步推動該領(lǐng)域的研究和英語語音教學。
自Lenneberg (1967)提出臨界期假設(shè)之后,對外語語音習得上的年齡問題引發(fā)了許多爭議,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有人證明兒童在習得語音上具有優(yōu)勢,也有人發(fā)現(xiàn)成人可以習得外語語音(Jones, 1997)。
近期的三個研究都支持了臨界期假設(shè),在習得重音(Guion,2005)、非重讀元音(Lee et al., 2006)和韻律(Trofimovich & Bake r,2006)方面,習得起始年齡小的學習者比習得起始年齡晚的更能獲得本族語發(fā)音特征。然而,Munro和Derw ing (2008)的縱深研究表明成年人在接觸足夠量的英語口語之后的語音可以得到改善,但沒有證明成年人可以達到或接近英語本族人語音水平,也沒有提供和證明某種有效的語音教學方法。
以上的研究表明,語音習得的年齡效應(yīng)明顯。有學者綜述現(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語音習得的確受到臨界期的限制(文秋芳,2010:243),成年人容易受到傾向、動機、策略等因素的影響。
Derwing等(2005)的研究證明語言輸入在語音習得方面的作用,他們發(fā)現(xiàn)母語為漢語和母語為斯拉夫語的ESL學習者在參與一段時間 ESL課程后口音都取得了些許進步;在流利性方面,漢語組沒有進步,而斯拉夫語組卻取得顯著進步,原因是后者與英語本族人的接觸顯著高于前者。因此,學習者不僅需要課堂教學,也需要接觸大量的自然語言。
Trofimovich和Baker(2006)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二語學習經(jīng)歷會影響其口語韻律和流利性。他們的語音水平與之前的語言水平有關(guān)(Smit,2002)。
學習者的語音成績受動機的積極影響(ibid.)。王初明(2004a)提出“外語語音學習假設(shè)”,他的研究表明英語語音自我概念和英語學習成績之間存在顯著相關(guān)。他(2004b)認為,外語發(fā)音跟外語學習成績相關(guān)只是表面現(xiàn)象, 其深層處是自我概念和與之相關(guān)的情感因素(如焦慮、動機、態(tài)度)在發(fā)生作用,促進或阻礙外語學習。
高級ESL學習者交際中使用最多的策略是記憶和模仿,最少的是注意單音素和語音群的發(fā)音(Osburne,2003)。母語為粵語的ESL學習者在發(fā)詞首輔音群遇到困難時多使用省音和替換,而不使用增音,他們發(fā)流音比其他音更困難(Chan,2006)。不同母語的ESL成人學習者在交際失敗時所使用的策略有:解釋、重復、寫/拼出單詞和調(diào)整音量(Derwing & Rossiter,2002)。
母語韻律對習得英語重音模式有影響(Guion,2005)。與少年兒童相比,成年人的英語語音受母語的影響更大(Lee et al.,2006)。Trofimovich等(2007)的研究表明母語對二語音位習得方式有影響。Keys(2002)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受試將其母語(西班牙語)的腭音化現(xiàn)象(palatalization)遷移到英語發(fā)音中。Derwing等(2009)的縱深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接觸目標語初期,母語的流利性對二語的流利性影響顯著(斯拉夫語組更加顯著),在實驗的后來一階段,無顯著相關(guān)。由于斯拉夫語與英語的相似性,斯拉夫語組比漢語組在元音長度上更接近英語。
在中介語語音特征的研究中,有的研究者通過檢索大型口語語料,有的建立小型語料,如對受試進行錄音,轉(zhuǎn)寫成帶有語音標注的語料,有的則運用軟件或聲學儀器來展示受試的發(fā)音特征。這些研究包括EFL學習者的超音段音位、音段音位和語音錯誤的特征研究,如陳樺(2005,2006,2008)和楊軍(2006)的研究著重中國大學生英語朗讀中的超音段音位特征,馮友(2005)的大學英語學習者吞音現(xiàn)象調(diào)查,高琳(2009)關(guān)于中國大學生英語單詞重音位移現(xiàn)象的研究,還有關(guān)于語音錯誤(程春梅,2008;高霞,2006)、詞中塞音(王茂林,2009)、韻律特征(Mccafferty,2006)、音調(diào)選擇(Pickering,2001)、話語標記語的韻律特征 (袁詠,2008)、元音特征(馬林,2005)、輔音特征(閻麗莉,2004;Rau et al.,2009; 郭鴻杰、王敏,2010)的研究。這些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EFL/ESL學習者的英語語音問題(如母語的遷移、石化現(xiàn)象等),并為語音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語音庫的創(chuàng)建(陳樺等,2010)將為此類研究提供便利并引發(fā)更多的相關(guān)研究。
Munro和Derwing(2006)研究音段音位對理解的影響。他運用功能負荷原則(functional load principle)研究哪些輔音區(qū)分特征(consonants distinctions)對聽者感知口音和理解影響最大。此研究不僅有助于學習者區(qū)分口音和理解,功能負荷原則也可以有效地指導語音教學實踐,即哪些音段音位應(yīng)先教和重點教。
另外三個研究則涉及超音段音位對理解的影響,如Field(2005)研究詞匯重音對可理解性的作用;作者還提出重音訓練的實踐方法;Pennington和 Ellis(2000)的研究證明韻律對英語句子理解和記憶的作用;Hahn(2004)研究句重音對可理解性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英語本族語者更能聽懂和回憶句重讀正確的話語和內(nèi)容,且對說話者評價更高。此研究強調(diào)超音段音位在語音教學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關(guān)于句重讀的具體教學方法。
4.1 課堂教學
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提升學習者的英語語音水平是英語教師和研究者們感興趣的問題。下面的研究對象的年齡和母語不同,采用的教學方法各異。Giambo和Mckinney(2004)的研究表明語音意識訓練比講英語故事的活動更能提高母語為西班牙語的EFL兒童的英語口語水平。因此,在閱讀課程中,作者建議幼兒園應(yīng)使用講故事和語音教學兼顧的方法來提高兒童的英語口語水平。Trofimovich等(2009)研究小學三、四年級說法語的ESL學習者在聽讀課堂(理解組)和正常語言課堂(正常組)英語語音的進展情況。研究者試圖了解長期聽力和理解活動(沒有口語訓練)是否可以提升二語學習者的語音水平。一年后,兩組在語音準確性和流利性上無區(qū)別;兩年后,正常組語音更加流利、更容易理解,這說明基于理解的語言學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Gorsuch(2001)的研究證明,輸出活動對語音習得的作用,以輸出為主的語音訓練研究發(fā)現(xiàn),受試的超音段聽辨有所提高,而超音段發(fā)音沒有進步。Chapman(2007)的質(zhì)化研究揭示了學習者在學習英語語調(diào)的難點及教師教學方面的困難,任務(wù)型語調(diào)學習活動更有意義和可操作性。楊晉(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反復聆聽、模仿對中國學生產(chǎn)出英語重音模式的影響有限,練習后學習者調(diào)核重音分布正確率有所提高, 學習者能區(qū)分重讀和非重讀音節(jié)的時長特征, 但不能區(qū)分音高特征。吳力菡等(2010)對實驗組進行調(diào)核意識的灌輸和訓練。結(jié)果顯示, 實驗組的凸顯模式和有標記調(diào)核位置的表現(xiàn)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表明強勢灌輸調(diào)核意識在英語語調(diào)教學中具有可行性。
隨著計算機、電子、網(wǎng)絡(luò)和聲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這些技術(shù)逐漸被運用于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包括語音教學。Wang和Munro (2004)的研究是基于計算機的元音訓練,與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控制組相比,實驗組聽辨能力顯著提高。此研究說明以學生為中心的計算機語音教學的可行性。趙玉閃等(2004)的多媒體技術(shù)在英語專業(yè)語音課堂的教學實驗結(jié)果顯示學生的語音水平顯著提高。林秋茗 (2004)對語音課堂網(wǎng)絡(luò)化教學改革的研究證實了網(wǎng)絡(luò)化語音教學的有效性。以上研究說明教育技術(shù)在語音教學方面的有效性。
4.2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指學習者的社會階層、民族同一性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他們對目標語語音的態(tài)度和興趣,進而影響他們的語音學習效果。有研究涉及身份對英語語音水平的影響,如Gatbonton等 (2005)研究種族群體歸屬與二語語音準確性之間的關(guān)系。此研究讓我們認識到,二語學習者一方面努力想達到目標語的語音水平,另一方面因種族群體壓力而保持本族語口音,這說明學習者的口音與他們的種族群體歸屬感有關(guān)。作者認為,在二語課堂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帶口音并非一定是因為興趣和能力的問題,對帶母語口音的英語應(yīng)持寬容態(tài)度。Lin(2003)研究社會因素(交際的正式程度、性別和交際對象)對語音簡化策略的影響,較正式的語境、女性和較高英語水平的人以及女性與同伴(與本族人相比)交流時更多地使用省音。
4.3 國際因素
Riney等(2005)從世界英語的角度調(diào)查非英語本族語者對英語的聽辨感知以及美國人和日本人判斷非英語本族語口音的語音參數(shù)。分析發(fā)現(xiàn),日本人主要使用音段音位參數(shù)作為判斷依據(jù),美國人則使用超音段音位參數(shù)。
Scales等(2006)研究37位ESL學習者和10位美國大學生對四種英語語體口音(英音、美音、中國英語和墨西哥英語)的聽辨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能否識別口音和在美國居住的時間不相關(guān),而易聽懂與喜歡某種口音相關(guān)。周榕、陳國華(2008)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更偏好美國英語的趨勢,對美音也有較高的識別能力,且多數(shù)人愿意以美英為模仿學習對象。但是,他們的實際英語口音表現(xiàn)出更多的英國口音的特點。
上述研究讓我們認識到英語語音的習得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使我們對英語語音習得的難度和復雜性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雖然課堂教學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在我國EFL語境下,課堂是我國英語學習者主要接觸和使用英語的場所,對于初、中級學習者,課堂語音教學對他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體現(xiàn)在教師的語音水平、語音觀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從回顧上述研究我們獲得了一些教學啟示:(1)英語語音水平對學生心理和情感的影響,教師應(yīng)加強這方面的認識并重視語音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語音水平,增強他們的信心,激發(fā)他們英語學習興趣和動力,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語言和情感基礎(chǔ);(2)鑒于兒童在語音習得上的優(yōu)勢,教師應(yīng)多提供兒童接觸自然、地道的英語的機會。同時,要求小學英語教師要有較高的英語語音水平,教師的語音通常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語音意識。另外,教師話語也是學生獲得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yīng)加強英語語音和語音教學方面的學習;(3)根據(jù)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對可理解性的影響研究以及中介語語音特征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應(yīng)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理解影響大的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如單詞重音、句重音、節(jié)奏、語調(diào)等方面,同時,根據(jù)學生的方言特點及方言對其英語語音負遷移的影響,發(fā)現(xiàn)他們語音習得中的難點和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和個性化的語音教學方式。另外,在教學活動設(shè)計上,把語音教學和詞匯、語法、聽、說、讀、寫以及任務(wù)性交際活動結(jié)合起來,在語境和語篇中教語音語調(diào)。并將多媒體技術(shù)、語音設(shè)備和軟件運用到語音教學中。(4)Cruttendens (2001:297)曾指出,教師首先要為學生選擇學習的語音模式(英音、美音等), 選擇標準是這種模式應(yīng)是廣泛流通的、被廣泛理解的、教科書中大量使用的,并且有豐富的語音資源。如小學階段可選擇英國語音(RP),等到學生的發(fā)音已經(jīng)牢固建立后,再讓他們接觸美音(GA)。到中學階段可多接觸不同的英語變體,熟悉不同的發(fā)音。將可理解性作為學生英語語音學習標準,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交際能力(Dalton &Seid lhofer,1994;Goodwin,2006:118);(5)考慮到英語語音習得受年齡、學習者母語/方言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們要寬容對待學習者的語音問題。
就研究方法而言,現(xiàn)有研究主要使用定量研究、質(zhì)化研究或兩者結(jié)合的方法,就具體研究方法而言,有實驗法、調(diào)查法、語篇分析法、個案法等,并且有許多研究使用聲學技術(shù)、軟件、實驗室技術(shù)和語料庫等當代科技工具。
與Celce-Murciaet等(1996:14-25)的研究綜述相比,我們發(fā)現(xiàn),年齡、目的語接觸量、情感因素、母語的作用以及課堂教學仍是研究者們感興趣的課題。中介語特征研究是當今(尤其是中國學者)研究的熱點。我們也看到從目標語語言內(nèi)部因素、語音策略和社會因素等方面新的研究課題。隨著英語逐漸國際化,一些學者從國際因素探討英語語音的習得。
Derwing和Munro (2005)指出:“與詞匯和語法教學研究相比,二語語音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在應(yīng)用語言學界語音教學研究被邊緣化?!边@說明英語語音習得和教學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除了上述因素與語音習得的關(guān)系外,認知因素(如語言學能、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文化認同度、性格、性別、課堂任務(wù)設(shè)計、語言環(huán)境、教師語音水平、教材、語音資源等與語音習得的關(guān)系也是值得研究的領(lǐng)域,其他相關(guān)研究還有EIL大綱和EIL可行性的研究、語音課堂教學、情感因素與語音教學、CALL與語音教學、語料庫與語音教學和習得、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習得、語音教學存在問題、語音教師發(fā)展研究、教材研究、不同母語的人如何習得英語語音、語音石化現(xiàn)象的研究以及如何改變石化現(xiàn)象等,同時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shù)作為研究工具。研究結(jié)果將對英語語音教學、大綱修訂和教材的編寫等都具有指導意義。
[1] Celce-Murcia, M. D. Brinton & J.Goodwin.Teaching Pronunciation: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 Chan, A. Y. W. Strategies Used by Cantonese Speakers in Pronouncing English Initial Consonant Clusters: Insight into the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of Cantonese ESL Learners in Hongkong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4): 331-324.
[3] Chapman, M.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Discourse Intonation [J].ELT Journal,2007,(1): 3-11.
[4] Cruttendens, A.Gimson’ 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2001.
[5] Derwing, T. M. & M. J. Munro. Second Language Accent and Pronunciation Teaching: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J].TESOL Quarterly, 2005, (3): 379-397.
[6] Derwing, T. M. & M. J. Rossiter. ESL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Pronunciation Needs and Strategies[J].System, 2002,(1):155-166.
[7] Derwing, T. M.,M. J. Munro & M. J. Rossi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1 Fluency and L2 Fluency Development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9,(4): 533-557.
[8] Derwing, T. M, R. I. Thomson & M. J. Munro.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Fluency Development in Manderin and Slavic Speakers[J].System, 2005,(1): 183-193.
[9] Field, J. Intelligibility and the Listener: The Role of Lexical Stress [J].TESOL Quarterly, 2005,(3): 399-423.
[10] Gatbonton, E., P. Trofimovich & M. Magin. Learners’ Ethnic Group Affiliation and L2 Pronunciation Accuracy: A Sociologuistic Investigation [J].TESOL Quarterly, 2005,(3): 489-512.
[11] Giambo, D. A. & J. D. Mckinney. The Effects of a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tervention on the Oral Enlish Proficiency of Spanish Speaking Kindergarten Children [J].TESOL Quarterly, 2004,(1): 95-117.
[12] Goodwin, J. Teaching Pronunciation [A]. In M.Celce-Murcia(ed.)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C].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117-137.
[13] Gorsuch, G. J. Testing Textbok Theories and Tests: The Case of Suprasegmentals in a Pronunciation Textbook [J].System, 2001,(1): 119-136.
[14] Guion, S. G. Knowledge of English Word Stress Patterns in Early and Late-English Bilinguals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4):503-533.
[15] Hahn, L. D. Primary Stress and Intelligibility: Research to Motivate the Teaching of Suprasegmentals [J].TESOL Quarterly,2004,(2): 210-223.
[16] Jones, R. H. Beyond “Listen and Repeat”: Pronun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System,1997,(25): 103-112.
[17] Keys, K. First Language Influence on the Spoken English of Brazilian Students of EFL [J].ELT Journal, 2002,(1): 41-46.
[18] Lee, B., S. G. Guion & T. Harada.Accoustic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of Unstressed English Vowels by Early and Late Korean and Japanese Bilinguals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6,(3): 487-513.
[19] Levis, J. M. Changing Contexts and Shifting Paradigms in Pronunciation Teaching [J].TESOL Quarterly, 2005,(3): 369-377.
[20] Lin, Y. H. Interphonology Variability:Sociolinguistic Factors Affecting L2 Simplification Strategies [J].Applied Linguistics,2003,(24): 439-464.
[21] Mccafferty, S. G. Gesture and the Materializ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Prosody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2): 197-119.
[22] Munro, M. J. & T. M. Derwing. Segmental Acquisition in Adult ESL Learn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Vowel Production [J].Language learning, 2008,(3): 479-502.
[23] Munro, M. J. & T. M. Derwing. The Functional Load Principle in ESL Pronunciation Instru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J].System, 2006,(4): 520-531.
[24] Osburne, A. G. Pronunciation Strategies of Advanced ESOL Learne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3,(4): 357-404.
[25] Pennington, M. C. & N. C. Ellis. Cantonese Speakers’Memory for English Sentences with Prosodic Cues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0,(3): 372-389.
[26] Pickering, L. The Role of Tone Choice in Improving ITA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J].TESOL Quarterly, 2001,(2):233-256.
[27] Rau, D. V, H. A.Chang & E. E. Tarone. Think or Sink: Chines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the English Voiceless Interdental Fricative [J].Language Learning, 2009,(3): 581-621.
[28] Riney, T. J., N. Takagi & K.Inustsuka Phonetic Parameters and Perceptual Judgments of Accent in English by American and Japanese Listeners [J].TESOL Quarterly, 2005,(3): 441-466.
[29] Scales, J. Language Learners’ Perceptions [J].TESOL Quarterly, 2006,(4): 711-738.
[30] Smit, U. The Interaction of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Advanced EFL Pronunciation Learne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2,(2): 89-116.
[31] Trofimovich, P. et al.Comprehension-based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L2 Pronunciation in a Listening and Reading Program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9,(4): 609-639.
[32] Trofimovich, P., E. Gatbonton & N.Segalowitz. A Dynamic Look at L2 Phonological Learning: Seeking Processing Explanations for Implicational Phenomena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3): 407-448.
[33] Trofimovich, P. & W. Baker.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Suprasegmentals: Effect of L2 Experience on Prosody and Fl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L2 Speech [J].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6,(1): 1-30.
[34] Wang, X. & M. J. Munro.Computer-based Training for Learning English Vowel Contrasts [J].System, 2004,(4): 539-552.
[35] 陳樺.學習者英語朗讀中重音復現(xiàn)的節(jié)奏歸類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8,(3) : 35-37.
[36] 陳樺. 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中的否定表達的韻律特征——一項基于SECCL的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5,(2): 46-51.
[37] 陳樺.中國學生朗讀口語中的英語調(diào)型特點研究[J]. 現(xiàn)代外語, 2006,(4): 418-425.
[38] 陳樺,李愛軍,文秋芳.語言研究的新平臺:中國英語學習者語音數(shù)據(jù)庫 [J]. 外語學刊, 2010,(1): 95-99.
[39] 程春梅.高級英語學習者口語音段錯誤分析——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1): 38-42.
[40]馮友.大學英語學習者吞音現(xiàn)象調(diào)查——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6): 453-459.
[41] 高琳. 中國大學生英語單詞重音位移現(xiàn)象研究——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 外語界, 2009,(3): 10-16.
[42] 高霞.中國英語學習者朗讀錯誤實證研究[J].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2006,(5): 53-58.
[43] 郭鴻杰,王敏. 中介語韻尾輔音叢中的(-t, d)刪除研究——變項規(guī)則分析法[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0,(5): 73-77.
[44] 林秋茗.語音課堂網(wǎng)絡(luò)化教學改革初探[J]. 外語電化教學, 2004,(10):8-11.
[45] 馬林. 中國學生英語前元音發(fā)音的實驗研究 [J]. 現(xiàn)代外語, 2005,(3): 259-264.
[46] 王初明. 英語語音自我概念與實際英語語音水平[J]. 外語界, 2004b,(5): 62-67.
[47] 王初明. 自我概念與外語語音學習假設(shè)[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4a,(1): 56-63.
[48] 王立非,孫曉坤.國外第二語言語音習得研究的進展[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4): 25-28.
[49] 王茂林.中國學習者英語詞中塞音發(fā)音分析[J].現(xiàn)代外語, 2009,(2):186-194.
[50]文秋芳. 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51]吳力菡,宋亞菲,藍丹娥. 英語語調(diào)凸顯和調(diào)核教學的實證研究及優(yōu)選論分析[J]. 外語研究, 2010,(4): 17-21.
[52] 閻麗莉. 對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輔音群的優(yōu)選論分析[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1): 70-74.
[53] 楊晉. 反復聆聽模仿和中國英語學生重音模式習得研究[J]. 外語研究, 2010,(4): 9-16.
[54] 楊軍.中國大學生英語朗讀中的語調(diào)短語劃分不當[J]. 現(xiàn)代外語, 2006,(4) : 409-417.
[55] 袁詠. 英語專業(yè)學生朗讀中話語標記語的韻律特征模式——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縱深研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4): 43-47.
[56] 趙玉閃,金朋蓀. 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進行英語專業(yè)語音教學的探索[J]. 外語電化教學, 2004,(6): 55-57.
[57] 周榕,陳國華. 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美英語態(tài)度偏好與實際口音特點研究[J]. 現(xiàn)代外語, 2008,(1): 49-57.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elce-Murcia et al., 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n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last decade in term s of the learner, the role of mother tongu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 on teaching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empirical studies; factor;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H 319.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8-665X(2011)04-0049-06
2010-10-27
田九勝(1969-),女,講師,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
何廣鏗 (1945-),男,教授,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外語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