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楹
(肇慶學院 文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世事何須扼腕,人生且自舒眉
——南宋遺民詞中“云”意象再探①關于南宋遺民詞人與佛道思想的關系及其詞中“云”意象佛道文化意蘊來源的深層歷史動因,詳參拙文《宋遺民詞中“云”意象的解讀-兼論佛道思想對宋遺民詞的影響》(《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彼文已詳細地闡述了佛教思想對南宋遺民詞的影響,此不復贅。本文著重從道家思想的角度對南宋遺民詞中的“云”意象進行再探討。
丁楹
(肇慶學院 文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南宋遺民詞人“清”、“空”的隱居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創(chuàng)作主體心境的“清”、“空”,這種心境上的清空閑適,很容易接受道家隱逸哲學思想的影響,從而刺激他們選擇了清閑幽靜的“云”意象、構造出其詞清新空靈的意境。南宋遺民詞中“云”意象的主要審美特征是“無心”、“閑適”、“清空”等3個方面。從中可見,在一片吟詠“云”物象的隱逸之聲中,遺民詞人自我清空淡泊的情懷也呈現(xiàn)出來了,將環(huán)境之“清”與人心之“清”聯(lián)系在一起,達到了“人境雙清”的境界,這種境界的意義體現(xiàn)在遺民詞人的創(chuàng)作上,便是促成其詞“清空”審美特質(zhì)的形成。
南宋遺民詞;云;無心;閑適;清空
詞體文學大體上是一種抒情文學,它主要是通過選擇意象、構造意境來作為自己抒情的手段,不同時代的詞人所抒發(fā)情感的內(nèi)容不完全相同,他們所選擇的語匯和意象也不完全相同。選擇何種語匯和意象作為自己的抒情工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由于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的改變,南宋遺民詞人們的人生態(tài)度、創(chuàng)作心理、審美趣味也相應有了改變,不再象以往唐宋詞人沉浸于酒色、裙裾之樂而不悔,而是在參禪悟道中,對自己以前風流艷冶的生活進行深刻反省,逐漸擺脫了溺于艷情的境地,開始在詞中著重抒寫他們在山林云水間參禪悟道的隱逸之趣。這些認識在遺民詞人自己的詞作中亦有許多生動的反映,如蔣捷在《沁園春·次強云卿韻》中說:
結算平生,風流債負,請一筆句。蓋攻性之兵,花圍錦陣,毒身之鴆,笑齒歌喉。豈識吾儒,道中樂地,絕勝珠簾十里樓。迷因底,嘆晴乾不去,待雨淋頭。 休休,著甚來由。硬鐵漢從來氣食牛。但只有千篇,好詩好曲,都無半點,閑悶閑愁。自古嬌波,溺人多矣,試問還能溺我不。高抬眼,看牽絲傀儡,誰弄誰收。
“花圍錦陣”與“好詩好曲”,極為精確地概括出了兩種迥然不同的人生模式,南宋遺民詞人明顯和以前唐宋詞人的審美趣味不同,反映了不同時期詞人審美趣味和創(chuàng)作心理的區(qū)別。生活的逼迫,命運的播弄,使得南宋遺民詞人在創(chuàng)作時一改以往詞人多用鬢云、香腮、蛾眉、皓齒、殘夢、屏山、玉鉤、鸞鏡、珠簾、錦衾、玉人、謝娘、心娘、蟲娘、……等有關艷情的意象,多用那些與道家思想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語匯和意象,從而構造出唐宋詞史上特有的清空飄逸的意境。
南宋遺民詞人在山林隱居時,大自然的客觀景象能帶給他們悠閑曠放的感受,正如周密所說:“地偏仲蔚蓬蒿徑,塵遠淵明松菊關。事有難言惟袖手,人無可語且看山?!盵1]李萊老題周密《草窗韻語》時說:“綠遍窗前草色春,看云弄月寄閑身。”[1]卷末他們口不臧否人事,逍遙山林、流連田園、看山看云、曠放自任,在孤寂閑適中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和隱居生活的寧靜。因花想美人,因云思歸客,念天地之悠悠,望蒼茫之宇宙,塵世眾生一旦超越濁世,不禁會有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之感。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感意緒也就融入到自然物象中了,他們在詞中就常用隱居生活中常見的“云”物象來表現(xiàn)他們的隱逸心理,如:
竹色苔香小院深。蒲團茶鼎掩山扃。松風吹凈世間塵。 靜養(yǎng)金芽文武火,時調(diào)玉軫短長清。石床閑臥看秋云?!苊堋朵较场ゎ}紫清道院》
枇杷花老洞云深。流水泠泠。藍田誰種玲瓏玉,土華寒、暈碧云根。佳興秋英春草,好音夜鶴朝禽。 閑聽天籟靜看云。心境俱清。好風不負幽人意,送良宵、一枕松聲。四友江湖泉石,二并鐘鼎山林?!苊?《風入松·為謝省齋賦林壑清趣》
可見,隱居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云”影響到遺民詞人的心境,他們在“閑聽天籟靜看云”、欣賞林壑清趣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逐漸養(yǎng)成了超脫世間庸俗氛圍的隱士胸襟和審美趣味,即是“心境俱清”,這一“清”字,真是說盡了道家理趣,是他們身心和諧、自得其樂境界的反映。所以,遺民詞人在隱居生活實踐中,對具體生活環(huán)境下的“云”物象描寫,不僅在于描繪其外在的色澤形態(tài),在更大程度上成了詞人一種隱逸心境的呈現(xiàn)與投射。閱讀南宋遺民詞,實際上就是在閱讀南宋遺民詞人的生活,閱讀他們的心靈。
不同的生活景物,會引發(fā)詞人產(chǎn)生不同的心情,反之亦然,對于不同的心靈感受,詞人也會選擇不同的物象來表達。道家推崇隱士的生活方式,隱士往往與山林云水聯(lián)系在一起,遺民詞人在山林云水間生活時,常常描寫 “嶺上的隱士云”,借以表達他們的閑適情懷。如:
誰識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獜堁住堵暵暵?/p>
卷將一片當簾櫳,難持贈,只在此山中。——張炎《小重山》
山邀云去?!獜堁住秹刂刑臁?/p>
因此,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象,是詞中意象的主要來源,受到外界即客觀自然物象的影響,詞人的心境就會有相應的反映,相應的意象與典事就進入了詞人的心中,成為他們表現(xiàn)的對象、載體。遺民詞人的隱士人格精神與他們平時接觸到的客觀物象有密切關系?!霸啤边@一物象,漂浮在空中,孤無依傍、空無塵染的色澤形態(tài)很容易引發(fā)他們閑適放曠、超脫塵世的心理感受。
因此,“無心”、“閑適”、“清空”成了南宋遺民詞中“云”意象的主要審美特征。
首先,我們來分析南宋遺民詞中云意象的“無心”特征。
在宋元易代之際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遺民詞人由于現(xiàn)實政治的原因步入隱逸生活實踐,這時“云”物象進入他們的心境,成為他們的表現(xiàn)對象,大都由于隱逸的色彩而合乎道家清靜自在的審美理想。如張炎《洞仙歌·寄茅峰梁中砥》:
中峰壁立,掛飛來孤劍。蒼雪紛紛墮晴蘚。自當年詩酒,客里相逢,春尚好,鷗散煙波茂苑。只今誰最老,種玉人間,消得梅花共清淺。問我入山期,但恐山深,松風把紅塵吹斷。望蓬萊、知隔幾重云,料只隔中間,白云一片。
此詞是寫給朋友梁棟的,梁棟既是遺民詞人,又是方外道人。張炎在詞中用他們隱居生活中最典型的環(huán)境“望蓬萊、知隔幾重云,料只隔中間,白云一片”來烘托梁棟塵外道人的人格風范,使其與云意象融為一體。梁棟這種守道安貧、澹泊自如的人格精神在遺民詞人群體中具有普遍性。遺民詞人與道人野士相交往之際,使他們向往著遠離塵世紛擾的道家精神境界,并形成了自己的隱逸人格精神,如他們說:“手把《南華》讀一過,詩思陡涌如春波”[2]39、“還倚仙翁九節(jié)杖,翠云深處望安期”[2]39、“正須痛飲中山酒,細讀南華第二章?!盵1]這些道家經(jīng)典之作讓南宋遺民詞人與現(xiàn)實社會的沖突稍微地轉(zhuǎn)向平和,使自己的內(nèi)心有較大的周旋余地,這心靈空間的廣大也促使他們詞中的“云”意象,大都也是“無心”自在的,帶有了道家思想中無意功名利祿的逍遙色彩。試看:
云無心。竹無心。我亦無心似竹云?!苊堋秴巧角唷べx無心處茅亭》
獨悶云扉,人思霖雨,未許無心出。——牟獻《念奴嬌》
交到無心處,出岫細話幽期?!杏浀冒蜕揭褂?,耿語、共說生平,都付陶詩。——張炎《塞翁吟·友云》
浮蹤自感今如此,已無心,萬里行天。記得晉人歸去,御風飛過斜川?!獜堁?《風入松·岫云》
隨風萬里。已無心出岫,浮游天地?!獜堁住断嬖隆べx云溪》
莫趁清風出岫,此中方是無心?!獜堁住肚迤綐贰べ浽坡绰吹廊恕?/p>
遺民詞人愛好描寫“云”,尤其是愛寫“無心”云,心無芥蒂,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憂。從詞人對某一詞語的使用頻繁程度,可以看出他們與之相對應的心理狀態(tài)。遺民詞集中大量出現(xiàn)的“云”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道家“無心”思想影響。遺民詞人在宋元易代之際,結束飄泊流離后,大多隱居山中,無心出岫的“云”,也就成為他們隱居生活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物之一,是他們與世隔絕的伴侶,和自己閑適自由心境的象征。
試看張炎《甘州·題戚五云云山圖》:
過千巖萬壑古蓬萊,招隱竟忘還。想乾坤清氣,霏霏冉冉,卻在闌干。洞戶來時不鎖,歸水映花關。只可自怡悅,持寄應難。 狂客如今何處,甚酒船去后,煙水空寒。正黃塵沒馬,林下一身閑。幾消凝、此圖誰畫,細看來、元不是終南。無心好、休教出岫,只在深山。
此詞是題給朋友戚五云的,一開始“過千巖萬壑古蓬萊”,就用道家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蓬萊”來喻指戚五云的隱居之所,后以“無心好、休教出岫,只在深山”的“云”來喻戚云五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張炎對戚云五的這類隱逸高致是十分贊賞的,在詞中常常通過各種方式來描寫展現(xiàn)之,正如張惠言在評此句時說到:“相招深隱,此玉田本色,故處處及之。”[3]可見,遺民詞中的云意象常常和道家隱逸不仕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錢鐘書先生說:“陶謂云‘無心’,則贊高士。……陶隱君云:‘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舉凡云義,雖有多種,多明無心?!盵4]我們知道,“無心”最早出自《莊子·天地篇》,很集中地體現(xiàn)了道家委天任運的哲學思想。南宋遺民詞人對道家“無心”思想有著很深切的理解,在他們那里,“無心”是表明詞人的心靈處于一種自然而然的發(fā)生狀態(tài),可以象山中白云一樣隨意地飄浮游動,沒有任何外在的阻力和人為的因素能阻止它的運行。如宋末元初人、曾入文天祥幕的趙文所說:
羲和走馬,攸忽百年。向之擾擾,竟何為哉?竟何為哉?定甫號云心,云固無心也,卷舒變化知所止息,吾知定甫之息其心也久矣。[5]
正是經(jīng)歷過世事變幻的遺民詞人,才能如此真切地理會道家息心而安的道理。有時一個人的幸福與否不是取決于他擁有什么,而往往取決于他沒有什么。南宋遺民詞人們把名利得失、富貴榮辱之類身外之物拋開,無心之云,也正是無名無利、無得無失、無富無貴、無榮無辱,也是無煩無惱無悶無勞遺民詞人群體的象征。從此,他們也就可以省心省力,做到“息其心也久矣”的物我兩忘境界。我們從中也就知道了,其實心安比身安更重要,“心為形役”是痛苦的,南宋遺民詞人對人對事無趨炎附勢得失榮辱之心,“心安處即是身安處”,他們的這顆心在“無心”云中安頓好了。
我們的再看劉將孫在《白云出岫圖》中所說:
白云如高人,所積在深密?!沤裼兄臼?,抱負在遺逸。其間成事業(yè),豈必殊學術。是云本無心,非為晴雨溢[6]15。
也把白云比作隱士,認為“無心”是云的主要特征。所以,隱逸之士也應象這云一樣才會“無心”則安。南宋遺民詞人的生活已成為心靈化的生活了,達到了心外無物、心無掛礙之化境,遠離塵囂、遠離濁世、遠離明爭暗斗、遠離勾心斗角的境界。劉將孫在《湖山阝 處記》中也涉及到了“無心云”,他說:
若水云之隱也,則閱其常也,如水之無味玩其變,也如云之無心澹與泊。相遭而晦與明不異,逍遙乎四方而湖山無不在目,歸休乎四望而宇宙之大總不出幾案間。是足以隱矣[6]210!
這些,都印證了舒岳祥在《靜坐偶成》中所說:“從來萬事無心好,無云山路只長迷?!盵7]可見,遺民詞人經(jīng)過息心之后,懂得了無心、無為的意義,他們詞中的“無心云”,自由自在、無滯無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大多帶有了道家逍遙避世、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隱逸色彩。南宋遺民詞人從自己的體驗出發(fā),從自己的時代出發(fā),發(fā)現(xiàn)了人生荒誕的事實: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間,遼、北宋、西夏、金和南宋幾個王朝相繼在戰(zhàn)火中覆滅,在暴力和強權面前,人命猶如螻蟻,榮華更如煙云,歷史人物、建功立業(yè),豪杰一世,而今安在哉?只不過是“烏兔相催天也老。千古英雄杯土”(何夢桂《大江東去》)爾,社會的一切道德、公理和秩序,都變得毫無意義。南宋遺民詞人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不太可能有所作為的時代,生活是那么無聊賴、無意義、無價值,在這污濁的現(xiàn)實社會里,生命簡直找不到一處寧靜而安詳?shù)牡胤?。既然如此,還不如隱逸歸去,不再沉浸于悲苦人生的深淵,而是在日常生活瑣事中體味享受人生的樂趣:交友之樂,山水之趣,優(yōu)游之快,更確切地說,是在享受參透人生之后,心靈得到了寧靜安詳?shù)陌差D之所。于是乎,“無心”之云反而成了南宋遺民詞人的“養(yǎng)心”第一妙物,讓他們感到人間尚有可居之處,悲苦人生尚有心靈的避難所。所以,他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失意時,看云舒云卷,渾然忘憂;得意時看云起云滅,名利得失也可以置之度外。荒誕的人生一變而為圓滿的人生,這是“無心”云的賜予,是大自然山林云水最好的禮物,是南宋遺民詞人自己心靈深處的成果,是他們體驗到了人生空漠之感,誘發(fā)了自己的憂患意識并促進了“清”、“空”觀念的滋長,是植根于痛苦辛酸的土壤而開出的超脫飄逸的花朵,是看破世事百態(tài)后無奈的曠達。
白云物象,給人以一種無心機的審美感受,隱逸而安的遺民詞人們喜歡在白云繚繞的寂靜幽深環(huán)境中棲隱,在“無心”而自在的白云堆里優(yōu)游,傳達出他們也如白云一般沒有機心,向往自然適意生活的心愿。如仇遠《摸魚兒·答二隱》中說:“愛青山、去紅塵遠,清清誰似巢許。白云窗冷燈花小,夜靜對床聽雨。愁不語。念錦屋瑤箏,卻伴閑云住。”張炎《壺中天·養(yǎng)拙園夜飲》中說:“一笑難逢,四愁休賦,任我云邊宿。”《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中說:“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云?!崩瞰k《木蘭花慢·寄豫章故人》中說:“滄江白云無數(shù),約他年、攜手上扁舟?!蓖ㄟ^描寫或在白云堆中隱居或與白云為伴,表現(xiàn)了他們只愿以最平淡安詳?shù)姆绞綗o牽無掛地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里,這種隱居生活中的心理特征和審美取向在南宋遺民詞人中具有典型性,他們自然恬淡、清心寡欲的人格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通過自然界中的無心“云”來傳達的。
我們再來看南宋遺民詞中云意象的 “閑適”特征。
由上述分析可知,遺民詞人受到人生的挫折和精神的壓力之后不得不用道家思想來看淡看穿人生,把人生中某些身外的名利得失等累贅之事物拋開,形成了他們與世無爭、閑逸任運的思想特征。這樣,與此相對應,他們除了愛寫“無心”云外,還愛寫“閑”云,閑云的飄浮無意,給遺民詞人的閑居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情趣。試看:
空翠吹衣,坐對閑云舒嘯?!獜堁?《玉漏遲·登無盡上人山樓》
楚魄難招,被萬疊、閑云迷著——張炎《解連環(huán)》
一片云閑,那知顧曲周郎怨?!獜堁住稜T影搖紅》
正喜云閑云又去,片云未識我心閑?!獜堁住冬幣_聚八仙》
如今見說閑云散,煙水少逢鷗鷺?!獜堁住睹~子》
太白閑云,新豐舊雨,多少英游消歇。——張炎《臺城路·寄姚江太白山人陳文卿》
閑思,嗟飄泊,浮云飛絮,曾跌蕩,春風柘枝?!w文《塞翁吟》
在一片吟詠“閑云”聲中,遺民詞人自我的閑適生活環(huán)境與隱士人格形象也很自然地展示出來了,這是寫日常生活,也是寫心靈生活,寫他們那一顆顆悠閑淡薄的閑適之“心”,他們?nèi)烁竦莫毩⑴c思想的自由,也正是在拋棄了功名利誘等身外的累贅之物后所取得的最好成果。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人好象更注重社會輿論對其自身價值的認同,而忽略了自身作為生命,作為客觀存在的意義。人們追逐世俗的名利,實質(zhì)上就是追求外在的社會認同而忽視了自身作為客觀存在的生命的意義,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是本末倒置的。而南宋遺民詞人則不是這樣,他們與閑云合一,他們的生活在山林云水中,他們也生活在自己悠閑自在的心靈中。閑云給予了他們最好的安頓與最終的補償。這是由艱難困苦的磨礪中生長出來的超凡絕俗,又由這種超凡絕俗的精神滋養(yǎng)出逍遙自適的曠達之舉。南宋遺民詞人自由自在無牽無掛無滯無礙地走向自己人生旅途的終點,不但糞土王侯,天下的富貴榮華完全不放在心上,甚至于生死大事也視作等閑,他們有個很好的完成。
南宋遺民詞中的白云物象,常常給人以一種閑適之感,并象征著高潔的人品,這是因為,遺民詞人們時常用白云來標榜自己的隱逸人格精神,抒發(fā)自己的隱逸高蹈情懷。自由自在、無滯無礙的閑云告訴我們:人生在遇到了苦難挫敗的時候難免傷心難過黯然抑郁,但是我們不要逃避、不要氣餒,不要舍棄生命,因為生命以任何一種形式存在都可以是美麗的。天道不測,世事難言,一切豈能盡如人意?人世間悲歡離合,禍福榮辱,往往便如過眼云煙瞬間即逝。再來看:
遠飛來,喬木人家。且向琴書深處隱,終勝似,聽琵琶。——張炎 《南樓令·壽邵素心席間賦》
萬花深處隱、安一點、世塵無,……白云自在,流水縈紆?!獜堁住赌咎m花慢·丹谷園》
著我白云堆里,安知不是神仙?!獜堁住讹L入松·酌惠山泉》
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遺民詞中的白“云”意象,是詞人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們觀察和體驗外部世界的產(chǎn)物,也因為這份自由無礙的心靈,才寫得出那么自由灑脫的云。正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8],遺民詞人觀“無心以出岫”的云,所體悟出的人生“真意”,正緣于他們對道家閑適無為精神的好尚,表現(xiàn)出一種清靜無為、超越塵世而追求閑適自由的人生理想。這種人生理想,還可以從張炎《風入松·贈蔣道錄溪山堂》中看出來:
門前山可久長看。留住白云難、溪虛卻與云相傍,對白云、何必深山。爽氣潛生樹石,晴光竟入闌干。 舊家三徑竹千竿。蒼雪拂衣寒。綠蓑青笠玄真子,釣風波、不是真閑。得似壺中日月,依然只在人間。
“壺中日月”,指道家生活?!熬每撮T前山”時的南宋遺民詞人想要留住白云,實際上就是祈盼保有一份心靈的自由。生命的真實意義在此自由的白云堆中,大多唐宋詞人們在追歡逐樂中渡過了一生,寫 “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菩薩蠻》)的牛嶠、還有自戀的晏幾道寫下的“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鷓鴣天》)。他們的快樂需要用那種外在的歌舞女子來證實,是求之于人的,是要外向索取的。而南宋遺民詞人的快樂卻是求諸于自己的,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心靈自由的主觀狀態(tài)?!芭f家三徑竹千竿”以及“綠蓑青笠玄真子”想要表達的就是一種自由自在無牽無掛的人生至樂。
正如蘇東坡所說:“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臨皋閑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正所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又萬錢不能買也。心境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如果一個人內(nèi)心平安,那么,無論在怎樣的狀態(tài)下,都會享受到生命的歡樂與自由。南宋遺民詞人在與白云相伴隨的閑適生活中,由于心靈深處向往自由,也就很自然地向往道家“真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風波險惡濁世中的南宋遺民詞人們,能不被塵世的種種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風俗習慣等社會的行為模式所束縛,世人以顯達為樂,以孤寂為苦,而他們卻不是這樣,他們獨與山中白云往來,沒有這種觀念牽累,也就沒有外在名利的羈絆,在凡夫俗子的普通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愉悅自身的美,從而能真正達到古往今來中國士人傾心追求的“真閑”的精神境界。
我們再來看南宋遺民詞中“云”意象的“清空”特征。
自陶淵明確立云作為一種淡泊清凈生活與閑散、自由心境的象征,并因此與道家隱逸思想結緣后,白云之不雜塵染的純潔“清”狀就暗示了無意功名利祿的道家隱逸精神,遺民詞中的“清”境正是這種道家精神的體現(xiàn)。如:“誰識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無愁。散發(fā)吟商,此興萬里悠悠。清狂未應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鷗,須待月,許多清、都付與秋?!保◤堁住堵暵暵の骱罚┮虼?,閑澹的白云與“清”的審美思想也有聯(lián)系。
道家尚“清”的審美趣味,為遺民詞中的“清空”詞論,貢獻了本體意義的思想資源?!扒蹇铡痹~論中所熔鑄的道家思想,主要即是祛“有”存“無”,且向“清”境生成。道家思想,使遺民詞人在思維方式上,趨向于“清”的審美選擇,并以體驗空無、寂靜作為最大的人生樂趣和最高的藝術精神。正如張炎在《南樓令·壽月溪》中所說:
凈雨初晴,秋清人更清。滿吟窗、柳思周情。一片香來松樹下,長聽得,讀書聲。 閑處卷黃庭。年年兩鬢青。佩芳蘭、不系塵纓。傍取溪邊端正月,對玉兔、話長生。
詞人在隱居閑適生活中手持一卷道家經(jīng)書《黃庭經(jīng)》,就深覺 “秋清人更清”,在一片人生“清”意中,“對玉兔,話長生”,泯滅一切,忘卻自我,表達了道家的人生理想。又如韶卿在《仇仁父詩序》中說:“山村仇君,才識甚高,處紛華聲利之場而冷澹生活之嗜,混混盎盎中,見此古罍洗,令人心醉。及披其帙,標格如其人,蓋得乾坤清氣之全者也?!盵2]8以“清氣”來盛贊遺民詞人仇遠其人其文,應是看到了道家“清”意與遺民詞人隱逸人格精神的內(nèi)在契合點。
遺民詞人這種對道家義理的深刻理解,使他們能夠游刃有余地將道家思想化入筆下,傳達出一種以“清”為尚,淡泊名利、清靜無為之境。仇遠的朋友張炎也常在詞中將這種環(huán)境的清凈與人心的清靜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營建一種道家的清美之境界。如其《江神子·孫虛齋作四云庵,俾余賦之兩云之間》:
奇峰相對結珠庭。乍微晴。又微陰。舍北江東,如蓋自亭亭。翻笑天臺連雁蕩,隔一片、不逢君。 此中幽趣許誰鄰。境雙清。人獨清。采藥難尋,童子語山深。絕似醉翁游樂意,林壑靜、聽泉聲。
張炎在為友人孫虛齋的“四云庵”所作的四詞中,把心中的“幽趣”自然而然地抒發(fā)出來,隱居生活環(huán)境的清幽與詞人心境的清靜融為一體,從而將道家清凈無為、空靈高妙之境如鹽入水、渾然一體地融入到所作詞之審美意境中。再看張炎這首《祝英臺近·耕云》:
占寬閑,鋤浩渺。船艤水村悄。非霧非煙,生氣覆瑤草。蒙茸數(shù)畝春陰,夢魂落寞,知踏碎、梨花多少。 聽孤嘯。山淺種玉人歸,縹緲度晴峭。鶴下芝田,五色散微照。笑他隔浦誰家,半江疏雨,空吟斷、一犁清曉。
他一連用了“閑”“悄”“嘯”“笑”“吟”“清”這種富有隱居“生氣”的詞,來表達從內(nèi)心深處情不自禁涌現(xiàn)出來的閑適清空之趣。詞中出現(xiàn)的“瑤草”指仙草,“山淺種玉”指道家仙境,“芝田”指仙人種芝草的地方,道家的思想意趣彌漫在詞中。又如“凌霄未肯從龍去,物外共鶴忘機?!保◤堁住度桃鳌び言啤罚?、“記得晉人歸去,御風飛過斜川?!保◤堁住讹L入松·岫云》)中的“忘機”、“御風”,都是將道家語匯和典故用入詞中,從中可以看出,遺民詞人受道家思想影響而形成的“清”之審美趣味與其詞“清空”審美意境的關系。
以上,我們從“無心”、“閑適”、“清空”等3個方面來論述了南宋遺民詞中“云”意象的主要審美特征。從中可見,南宋遺民詞人不僅有滄桑情懷、悲壯蒼涼之感受,也有通達超逸之表達。遺民詞中的“云”意象,正是深得道家清境的反映,在一片吟詠“云”物象的隱逸之聲中,遺民詞人自我清空淡泊的情懷也呈現(xiàn)出來了,將環(huán)境之“清”與人心之“清”聯(lián)系在一起,達到了“人境雙清”的境界,這種境界的意義體現(xiàn)在遺民詞人的創(chuàng)作上,便是促成詞中“清空”審美特質(zhì)的形成。
[1] 周密.草窗韻語[M].烏程蔣氏密韻樓景刊宋刻本.民國13年.
[2] 方鳳.方鳳集[M].方勇,輯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3] 馬興榮.詞學:第十五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83.
[4] 錢鐘書.管錐編: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112.
[5] 趙文.青山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1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5.
[6] 劉將孫.養(yǎng)吾齋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11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 舒岳祥.閬風集:卷九[M]//文淵閣四庫全書:11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413-414.
[8] 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4239.
(責任編輯:禤展圖)
I106.2
A
1009-8445(2011)03-0015-06
2010-11-10
肇慶巿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09ZC-02);肇慶學院青年基金資助項目(0801)
丁 楹(1976-),男,江西于都人,肇慶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