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紅嶺
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爾都是舉世公認的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家。三者均從不同的立場思考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本質:馬克思將我們的時代描述為資本展開并取得統(tǒng)治地位、而最后因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又走向滅亡的時代;尼采用“上帝死了”宣告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最高價值崩潰的時代;而海德格爾從“遺忘存在”的形而上學歷史中揭示了我們這個時代“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然而,三者之間的聯系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馬克思和尼采生前所處的時代雖有重合,但是兩者從未有過思想上的交流與啟發(fā)①尼采與馬克思的關系是學界爭論的一個焦點,據研究兩者思想關聯的洛維特認為:尼采與馬克思生前互不相識,對彼此的思想也都“從未研究過”,且“尼采的文化批判與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的歷史聯系不太明顯”,但是,其共同之處在于兩者都“以市民階級—基督教世界的衰落為同樣的基本分析的主題”(參見洛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236頁)。,海德格爾是馬克思和尼采身后的思想家,海德格爾與馬克思也是向來疏遠的,除了幾處評論之外,也沒有太多的涉及;相比于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疏遠,尼采則是海德格爾思想中的一個中心點,海德格爾將尼采思想定位為形而上學的終結與柏拉圖之形而上學的起點遙相呼應②關于海德格爾對尼采的研究比較集中的是其1961年出版的兩卷本《尼采》,此書包含海德格爾1936年至1940年在弗萊堡大學所做講座的講稿和1940年至1946年間所作的若干篇論文(參見海德格爾《尼采》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在此,我們無意祥加討論三者之間的思想關聯。重讀《共產黨宣言》這部精要簡短的影響世界的著名宣言,仍然啟發(fā)著當代人的思想和智慧,啟發(fā)之余,也為我們在處身其中的這個時代背景下,深思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爾之間思想關聯的時代根源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本文試圖從《共產黨宣言》對現代社會內在運行機制的揭示出發(fā),梳理自從資本來到世間,人類的精神處境所日益遭受的虛無主義的內在根源。同時,指出要想領會尼采的“上帝死了”和海德格爾的“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等現代哲學大師的思想,必須要領會《共產黨宣言》的精神。簡言之,馬克思事先領會和揭示的現代社會的本質,正是構成理解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時代背景和基礎。下面,我們將先從《共產黨宣言》入手,分析其中蘊涵的對現代社會境況的揭示;然后,簡要考察尼采和海德格爾如何通過自己的思想途徑追究當今時代所遭受虛無主義侵襲的本質來歷;最后,再在思想與時代的關系中,解說《共產黨宣言》對現代歐洲虛無主義的時代根源的洞悉。
《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于1848年,此時革命風暴正席卷歐洲。時過25年之后,馬克思和恩格斯聯合為宣言的德文版寫了一篇簡短的序言,在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了宣言在25年的歷史風雨中那些是經歷史的檢驗是正確的,那些又是過時的東西,最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宣言定位為一部沒有權利加以修改的“歷史文件”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9頁。。時過163年(至2011年),世界面貌發(fā)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人類歷史經歷20世紀兩次慘烈的世界大戰(zhàn),社會主義的實踐從十月革命中點燃,又在蘇東巨變中跌入低谷,面對這個尚未展開的21世紀的人類歷史,我們如何理解這部“歷史文件”呢?在1997年,宣言發(fā)表150周年之際,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專門撰文指出宣言“是一部自法國大革命中《人權宣言》的誕生以來,迄今影響最大的單篇政治文獻”②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史學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頁。,并一再提醒人們:宣言對處于21世紀前夜的世界仍有許多發(fā)言權。那么,宣言對于當今時代最主要的發(fā)言權是什么呢?我們重讀宣言,可以得出許多有價值的結論,但是其中的一個時代價值,就在于它描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基本的特征,這些特征是自19世紀以來一直影響世界進程的主導因素。在此,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揭示現代社會的不休止的變動性;二、言說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逐漸疏離;三、分析了社會不停息的變動性和人的關系的疏遠的根源即資本擴張,及其所造成的新的世界面貌。下面,我們回到宣言的文本,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在163年前是何如揭示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1、社會無休止的變動
現在社會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境況?這是宣言所分析的一個主題。在宣言中馬克思以清晰的筆觸為我們描述了現代社會的不斷變動性的特征:
“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從而使生產關系,從而使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一切工業(yè)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關系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頁。。
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較為集中的表述現代社會的特征,這里主要包含著這樣幾層涵義;一,自資產階級社會開辟以來,社會的核心特征就是不停息的變動,生產工具的不停的改進,生產的不停的變革,一切社會關系不停的動蕩,人們的現實生活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些諸社會境況變革反映出現代社會的流動性的特征;二、與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急劇變化相適應的是人的思想和觀念也相應的發(fā)生的變化,原來的一切被視為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流動的、不停息變動的社會運行機制摧毀了一切固定、傳統(tǒng)、神圣的思想觀念和價值標準;在此情勢下,一切穩(wěn)固的價值信念必然變得不確定了,一切可靠的價值準則都被動搖了,任何想找到一個堅實的價值立足點的希望,在資本挾裹一切騷動力量面前,都無情地被擊碎了④關于由《宣言》事先揭示的現代社會的無休止變動性的特征的當代闡釋有許多著作,例如伯曼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現代性體驗》,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鮑曼的《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三、中世紀的穩(wěn)固的封建等級制度,和以上帝為核心所建立的一切社會機制、思想觀念相續(xù)被瓦解、一切神圣性事物被消解、被祛魅;交往不發(fā)達的一切社會形態(tài)都被普遍的交往所代替,人們之間的生活地位和相互關系也脫離原有的穩(wěn)固性而處于不停息的變動中。
這是宣言為我們所描述的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即不停息的變動性或無休止的流動性。一個接一個世界資本強國崛起又衰落;一次又一次接連不斷的科技革命、產業(yè)革命、社會革命、政治革命乃至生活革命持續(xù)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改變著社會生活的面貌;滄海桑田,世易勢移,現代社會的不停變動不正是近代以來我們處身其中的這個社會的基本態(tài)勢嗎?現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等時代價值不正是表明我們所處時代的流動性嗎?由此而言,宣言在163年前就描述了我們至今仍處身其中的這個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和無休止的變動性的特征。
2、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
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描述了現代社會的“無休止”的變動性的特征,而且為我們描述了在變動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境況,這種境況就是人與人傳統(tǒng)的依附關系的消解,人與人的關系轉換為人與人之間以物為紐帶的關系:
“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首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感情的神圣激發(fā),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yè)的靈光。它把醫(y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頁。。
在這里,馬克思不僅為我們揭示了人與人之間一切依附關系的解體,而且也揭示了近代興起的自由主義為首的諸觀念之根源,這一根源就是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確立中自由雇傭勞動關系的確立,人之地位不再是以一切封建的、宗法的、血緣的關系來規(guī)定,而是由其占有“物”或增殖資本來規(guī)定。
馬克思恩格斯在163年前描述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是結合傳統(tǒng)的中世紀的社會關系的解體和新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興起的時代轉換而言的,但是,從此之后所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擺脫各種束縛的自由的單子式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則,所以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現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起源也揭示其實質。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也深入分析了社會的無休止的變動性和人與人關系逐漸疏遠的社會根源,即資本的運行。
3、資本原則為主的社會運行機制
社會的不停的變動,人與人之間關系逐漸的以物為中介的基本原因在于社會的運行機制是以資本的原則為中心,也就是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從屬于資本。宣言為我們描述了現代社會的起源,描述了資本是如何運行起來的,它摧毀了一切封建的或行會的工業(yè)經營方式;由蒸汽和機器引起的工業(yè)生產的革命瓦解了傳統(tǒng)的手工作坊和工場手工業(yè),以先進的機器大工業(yè)代替之;工業(yè)、商業(yè)、航海業(yè)、交通運輸業(yè)隨著世界市場的開辟迅速的發(fā)展起來,起源于西歐的資本主義具有著擴張的本性,“其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頁。,它使世界都卷入資本主義的文明之中,使鄉(xiāng)村從屬于城市,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是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是東方從屬于西方。
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哲人與詩人筆觸為我們描述資本原則確立過程中瓦解一切舊關系、摧毀一切舊體制,建立新的生產方式,開辟新的世界舞臺,引發(fā)世界面貌的徹底變革的一副動感的世界變遷畫卷。這里主導一切變革的基本因素就是資本的因素,也就是社會運行中逐步確立的資本原則,資本的原則就是不斷地要求自身的增殖、自身的擴張,所以“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頁。,資本要想獲取高額利潤,實現增殖,就得使生產效率提高,使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就要求生產工具的不停的革新,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和管理效率,不休止地變動生產組織形式,使社會處于不停地為資本擴張服務的變動性和流動性中,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技術革命、產業(yè)革命、社會革命、生活革命;這種資本增殖和擴張不是在一個地域發(fā)生的,而是要求在世界范圍內實現,所以,資本開辟了世界市場,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關系和世界格局,是世界變成了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由此,也就使流動性的現代社會原則引向世界各地,使世界各地、各民族如果不想滅亡的話,就須融入資本的運行機制中,拋棄本民族傳統(tǒng)穩(wěn)固的生產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主動或被動地卷入流動性的現代社會體制中。由此而言,現代社會的流行性,世界范圍內不休止的變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資本為原則的現代社會運行機制。
我們深入研讀宣言會發(fā)現,馬克思恩格斯對現代社會的描述的總體立足點是對資本為核心的生產關系的揭示,資本的原則是現代社會的首要原則,它內在的包含兩個的方面:其一,作為積累的死勞動的資本的本性是要求資本增殖;其二,以自由為特征的雇傭勞動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基礎。由此而言,資本的增殖強制和擺脫一切束縛的自由雇傭勞動關系是社會無休止變動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的根本原因。
結合1848年至今163年世界歷史,我們不難感受到《共產黨宣言》對現代社會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宣言對現代社會運行機制的揭示和分析是宣言留給世人的一筆尚未過時的寶貴財富。我們在充分把握宣言的基礎上理解現當代諸多思潮就會有一個清晰的時代背景,諸多現代思想在宣言的照亮下,為我們展現出一幅更加明快的時代內容。下面,我們將突出地以尼采和海德格爾為例考察現代歐洲思想中重要的虛無主義,依此說明宣言對這一思潮的內在根源的富有遠見的揭示。
作為現代思想家,尼采和海德格爾都深入地思及我們這個時代的基本境況。但和馬克思有所區(qū)別的是,兩者思考的路徑和得出的論斷在形式是與馬克思迥然不同的。尼采將現代社會命名為“上帝死了”的時代;海德格爾將我們的時代描畫為“遺忘存在”的最極端的一個時代既人處身于“無家可歸狀態(tài)”的時代。不管是尼采的上帝之死,還是海德格爾的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兩者一個共同的主旨都在揭示現代人所遭受的虛無主義的命運。下面,我們先考察尼采,后論及海德格爾對現代社會狀況的揭示。
1、尼采的“上帝之死”所揭示的現代社會的特征
尼采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家,其透析現代社會之本質的方式在于揭示了超感性世界的崩塌,用他那句眾所周知的話表示即我們處身于“上帝死去”了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再也沒有以往作為最高價值信仰的世界了,原來西方世界的精神支柱和信仰的核心上帝已被殺死,那么是誰實施了對上帝的謀殺呢?尼采震耳發(fā)饋的向世人宣告:“是我們把他殺了!是你們和我殺的!咱們大伙兒全是兇手(謀殺者)”①尼采:《快樂的科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209頁。。參與這次殺死上帝行動的就是每一個處身現代的歐洲人自己。上帝之死、傳統(tǒng)最高價值的廢罷、超感性世界的崩塌,由此,歐洲人遭遇的命運便是虛無主義②尼采看來,“虛無主義共同構成了西方歷史的本質,因為它共同決定了各種形而上學基本立場及其關系的法則”(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商務印書館2004版,第728頁)。尼采將虛無主義分為消極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對消極的虛無主義來說“根本就沒有真理”,“與之相反,積極的虛無主義卻著手根據使一切獲得可規(guī)定性和規(guī)定性的東西來規(guī)定真理及其本質。積極的虛無主義把真理認作強力意志的一個形態(tài),認作一種具有特定等級的價值”。(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商務印書館2004版,第730-731頁)。尼采又將這種可以設定全新價值的虛無主義稱為“古典的虛無主義”和“綻出的虛無主義”。的侵襲,這是尼采對歐洲人面臨的時代境況所做的基本判斷。
然而,尼采真正的思想是不限于“上帝之死”這一命題,而是一個思想體系,它的開端是上帝之死,它的中間是從上帝之死產生的虛無主義,而它的終端則是對虛無主義的自我克服,權力意志的永恒回歸③洛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261頁。。三者之中樞是虛無主義,上帝之死是虛無主義的原因,強力意志是虛無主義的自我克服和尼采哲學的拯救之路,而虛無主義則是我們時代當下所面臨的現實處境。關于尼采用上帝之死或虛無主義所表示的時代特征,其要義是個緊密聯系的整體:其一,上帝之死所意指的不僅是以上帝為中心基督教信仰的衰落,更重要是的指一切超感性世界的崩塌,一切神圣的東西、一切崇高而富有意義的事物都煙消云散,人之安身立命的傳統(tǒng)再也不起主導作用,歐洲人迎來的是“所有來客中最可怕的客人”①《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771頁。即虛無主義全方位襲入現代人的生活世界中;其二,虛無主義不僅是指超感性世界的瓦解,“價值的廢罷”,“目標的缺失”也是虛無主義帶給歐洲人最本己的命運,這一命運的思想史根源在于自古希臘以來的柏拉圖主義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確立了對理性范疇和最高的“一”的信仰,上帝之死所造成的虛無主義則是理性形而上學的最終結果和必然歸宿;其三,尼采批判整個柏拉圖主義傳統(tǒng)壓制和誹謗人的生命,他徹底與傳統(tǒng)理性形而上學決裂,希望把人從干癟的被宰制中解放出來,恢復人的存在地位和生命力量,所以尼采崇尚富有強力的“超人”,將“權力意志”②尼采:《權力意志》,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04頁。規(guī)定為擺脫所有彼岸世界束縛的面向人自身的“求意志的意志”,人之生命的“求意志的意志”意求自身,且永世輪回。
尼采的整個運思與歐洲思想傳統(tǒng)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將現代社會的形成理解為“最高價值之貶罷過程”,將虛無主義揭示為我們自己時代的歷史。正如海德格爾非常深刻的評價的那樣:“尼采本人以形而上學的方式解說了西方歷史的進程,并且把這種進程解說為虛無主義的興起和展開。對尼采的形而上學的深入思考成了一種對現代人的處境和位置的沉思,而現代人的命運卻還是很少就其真理方面被經驗到的”③《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764頁。。這種很少被人經驗到的人類虛無主義的命運,尼采至少經驗到了,而且尼采以此為我們揭示和描述了現代社會基本境況。但是這種揭示主要是思想層面的或者說是文化層面的,其言說的主要是思想中的時代境況。下面,我們再看一下海德格爾對現代社會狀況的理解。
2、海德格爾的“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所揭示的時代狀況
尼采是海德格爾十分關注的一位思想家,而且專門開設過尼采的研究課程,出版的兩卷本的講稿《尼采》亦達厚厚的一千多頁,可見海德格爾對尼采思想的高度重視。但是,在海德格爾看來,尼采所揭示的“上帝之死”的時代境況已經切中了現代社會的本質,可是,尼采以“最高價值之貶罷”來把握虛無主義則仍然保持在西方形而上學的軌道和區(qū)域中,這是尼采對西方形而上學作了一種臻于終點的思考④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商務印書館2004版,第693頁。,而尼采的“求意志的意志”的權力意志潛在包涵著柏拉圖主義的“最高價值”的重新設定,尼采思想作為柏拉圖主義最為激烈的一次顛覆和翻轉,仍然從屬于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所以,海德格爾將尼采思想規(guī)定為形而上學的完成,將尼采規(guī)定為最后一位形而上學家。
與尼采將現代社會理解為“最高價值之貶罷”的虛無主義的來臨不同,海德格爾將我們時代理解為“遺忘存在”的最極端形態(tài)即現代人處身于“無家可歸狀態(tài)”的時代。海德格爾與尼采不同之處在于海德格爾將“新時代的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⑤《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383頁。置于存在史的角度加于考察,而傳統(tǒng)形而上學(包括尼采)都是在存在者的意義上把握存在,存在都被理解為存在者。在這一“遺忘存在”的形而上學歷史中,一切理論前的、概念前的、反思前的原初的存在關系都被遮蔽和葬送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中諸多引起誤解的詞匯例如:畏、怕、煩、操心等等都是試圖消解傳統(tǒng)形而上學,重思“存在的意義”⑥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6頁。,恢復存在的原初關聯。不管是柏拉圖的“理念”、笛卡兒的“我思”、黑格爾的“絕對知識”、還是尼采的“權力意志”,都是眄顧存在自身的原初關聯,在存在者的立場思考存在,由此,“存在的遺忘”就構成了整個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主線和中樞。
海德格爾從“遺忘存在”來思的新時代人的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實基于存在者之離棄存在?!盁o家可歸狀態(tài)是忘在的標志。由于忘在,存在的真理總未被深思。忘在間接地表現為人總是只考察與處理存在者”⑦《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382頁。。例如,現代的諸種知性科學都是在存在者的立場上展開其自身,科學和技術不斷進步以及人類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都是以設定存在者為前提,都是“只過問存在者”①《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138頁。,只是與存在者打交道,“無”和存在之原初關聯都被其否定掉并且當作虛無的東西犧牲掉了。歐洲近代以來,存在者的形而上學立場是一切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世界的不停的變動、技術日益增強的對人類的統(tǒng)治、上帝的離去、諸神的逃遁、地球的毀滅、人類的大眾化、人被連根拔起的無根狀態(tài)等等現時代的一系列狀況都是因為“存在的遺忘”達到了極端形態(tài)的結果。由此,海德格爾將德國唯心主義的破產理解為“時代已經開始喪失其強大的生命力”②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6頁。的標志,當今時代的無根狀態(tài)的現代性處境不過是黑格爾的形而上學之精神被合乎邏輯地時代化、社會化罷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海德格爾把握現時代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是以他的存在史的考察為依據,存在的遺忘是現代社會之諸境況的思想根源。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海德格爾在思想上把握的現時代狀況要比尼采深入和深刻,思想根源的挖掘直接針對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史。然而,不管是尼采的現代虛無主義揭示,還是海德格爾由“忘在”引出的“人的新時代無家可歸狀態(tài)”闡發(fā),兩者都是在思想的層面把握我們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征,而沒有分析這些思想所賴以產生的現實社會條件,他們的思想應當在充分理解這個時代的社會狀況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切實的理解,而為我們提供這個視野的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
“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8頁。。為什么某一原理出現在這個世紀而不是另一個世紀?“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在每個世紀中,人們的需求、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樣的;最后,由這一切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探討這一切問題就是研究每個世紀中人們的現實的、世俗的歷史”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9頁。。這是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精要表述的關于思想和時代的關系⑤馬克思恩格斯瓦解了一切思想的獨立性和意識的純粹性,將意識歸為意識到的存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切關于現代的思想、觀念都應當在現實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才能理解,正如宣言中所說的:“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難道需要經過深思才能了解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頁);“當古代世界走向滅亡的時候,古代的各種宗教就被基督教戰(zhàn)勝了。當基督教思想在十八世紀被啟蒙思想擊敗的時候,封建社會正在同當時革命的資產階級進行殊死的斗爭。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過表明自由競爭在信仰的領域里占統(tǒng)治地位罷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頁);“思想的歷史除了證明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還證明了什么呢?任何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頁)。這些都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思想與時代關系的揭示。。如果我們在此追問:尼采和海德格爾所揭示的現代歐洲虛無主義的時代根源是什么呢?無論是尼采對“上帝之死”的揭示,還是海德格爾對“遺忘存在”的分析,都是停留在思想的層面,而沒有為我們揭示其思想立足其上的“現實的、世俗的歷史”?!豆伯a黨宣言》恰恰為此問題的解答準備了正確的答案。
我們在上面對宣言的考察中,已經解說了宣言對現代社會的基本狀況的分析。馬克思恩格斯將現代社會的特征描述為三個方面:社會無休止的變動;以物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逐漸疏離;以資本原則為主導的社會運行機制。其中,資本為中心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確立是決定另兩個時代特征的根本原因。資本即“積累起來的死勞動”(用政治經濟學家的通俗語言說就是“可以使錢能生錢的錢”),需要不停自我增殖,需要不斷要求社會各個領域的變革才能生存下去;同時,資本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自由交換和普遍交往相適應,而且與資本相對立的勞動也需要擺脫一切束縛和限制轉化為可以自由交換的雇傭勞動。由此而言,以資本增殖為原則的社會現實條件的分析構成了《共產黨宣言》的一個主題。
而尼采和海德格爾所分析的歐洲人所遭受的虛無主義即“最高價值的貶罷”和“新時代的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正是產生于《共產黨宣言》所分析的現實社會條件的基礎之上。上帝之死,超感性世界的崩塌都在于近代以來理性主義的祛魅的結果。近代理性主義確立的是人的主體地位,笛卡兒的“我思”,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黑格爾的“絕對自由”和“絕對精神”等等都是為了確立人的世界主體地位。這一主體地位的確立,其時代背景就資本的運作,資本運作要求人對自然的統(tǒng)治,而近代理性主義不過是表達了在資本原則的推動下,人類對自然和世界的開發(fā)和改造。過去神圣事物的黯然褪色、傳統(tǒng)神靈的被褻瀆、最高價值瓦解是與近代主體形而上學的統(tǒng)治地位相關,而近代主體形而上學則與資本增殖、人類對世界的改造緊密相連,其社會生活條件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社會生活領域全面展開。資本所發(fā)動的革命使一切都變動起來,一切事物、價值和意義都從屬其資本自身的增殖。高山、礦藏、森林、羊群、人等等存在物都是在資本的視野中獲得其地位,都是資本的要素,在存在者的立場上可以互換的、互置的。一切事物都從屬于資本的原則,大自然具有的神性消失了,變?yōu)橘Y本增殖的材料;神圣的職業(yè)光環(huán)在雇傭勞動面前失去一切光輝;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都被逐步消解了?!吧系壑馈迸c“人的無家可歸”描述的不過是建立在資本展開以來人類的基本處境。
面對這種狀況,海德格爾將其稱為“人被連根拔起”、人類家園的荒蕪與失卻,并從存在論的角度追溯其思想史的歷史淵源,這一淵源就是“遺忘存在”,而“人之無家可歸”正是“遺忘存在”的當代極端形態(tài)。資本擴張和增殖的存在論基礎就是人設定外界對象,把其作為存在者來控制、改造,并為資本服務;一切都轉化為可以為技術所控制和定造的東西。而現代歐洲之虛無主義,在海德格爾看來則是建立在存在者基礎上之哲學的必然結論,而資本時代是存在者層面上擴張的極致,也是存在者基礎上的形而上學走向終結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形而上學終結于人的現實社會中,并轉化為人的生活世界的原則。由此而言,馬克思所揭示的現代社會的現實生活條件正是尼采和海德格爾之思想展開的時代舞臺,而《共產黨宣言》對現時代起源的精彩分析正事先深入地揭示了歐洲虛無主義的時代根源。所以,理解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思想需要事先領會馬克思所分析的現代社會基本狀況。正如薩特所說的那樣:馬克思的思想是與其處于相同時代的“任何特殊思想的土壤和任何文化的前景”,只要它“表達的歷史時代未被超越,它就不會被超越”①薩特:《辨證理性批判》(上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頁。?!?/p>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史學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尼采.快樂的科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洛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M].北京:三聯書店,2006.
[5]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6]尼采.權力意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海德格爾.尼采(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海德格爾選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9]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三聯書店,1999.
[10]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2]薩特.辨證理性批判(上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13]KarlMarxandFrederickEngelsSelectedworksinonevolume.[M]NewYork:Internationalpublishers,1968.
[14]MaetinHeidegger.Basicwritings[M].NewYork:Harper Collinspublishers,1977.
[15]MaetinHeidegger.Introductiontometaphysics.[M].New Haver:Yaleuniversitypress,2000.
[16]MaetinHeidegger.Nietzsche.[M].London:Routledge&KeganLtd,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