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成祥,賈秋英
(1.河南中醫(yī)學院中醫(yī)文化學學科,河南 鄭州 450008;2.鄭州電力高等??茖W校,河南 鄭州 450004)
《黃帝內(nèi)經(jīng)》多論針而少論藥,尤其在《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有一段關(guān)于神妙的針刺技巧的精辟論述:首先指出“針有懸布天下者五”,并特意說明這是“黔首共余食,莫知之”,然后指出“一曰治神”,就是說,“治神”在5個方面中是首要的至為關(guān)鍵的。接著對“眾工所共知”的“虛者實之,滿者泄之”,卻不知道“法天則地,隨應而動”的“末世之刺”提出批評,繼之闡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nèi)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fā),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fā)機。”尤其是最后指出了針刺的最高境界:“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jīng)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從診斷病情到實施針刺的整個過程,作為醫(yī)生必須做到集中精力,沉靜心靈,全以神運,把針刺技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達到針刺治病的大醫(yī)的至高境界。然而,人們對這段文字尤其是對“深淺在志,遠近若一”的解釋都不盡人意,令人費解。如:(1)吳昆注:“肉厚者宜深,肉薄者宜淺,秋冬宜深,春夏宜淺,病在筋骨宜深,在經(jīng)脈皮膚宜淺,穴在四支者為遠,穴在腹背者為近,取氣一也。[1]”(2)郭靄春翻譯為:“無論針刺深淺,無論取穴遠近,得氣是一樣的。[2]”(3)新編規(guī)劃教材《醫(yī)古文》注曰:“‘深淺’二句:意為針刺或深或淺,醫(yī)者應靈活運用。針刺的穴位有遠有近(穴在四肢為遠,穴在腹背為近),而留針候氣的道理是一樣的。[3]”
以上諸家解釋不妥之處有四:其一,前兩種解釋中,“深淺在志”中的“在志”沒有得到解釋,只注意到了“若一”而忽略了“在志”。第三種解釋中,對“在志”的解釋是正確的,但對“若一”的解釋和前兩種一樣都是錯誤的。其二,文意不連貫。文中“慎守勿失”是說要在思想上慎重把握經(jīng)氣到來的時機,不能錯過,“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實際上是對“慎守勿失”的進一步論述,說明如何“慎守勿失”??墒?,把“若一”解為“得氣是一樣的”、“取氣一也”、“留針候氣的道理是一樣的”,就偏離了這一話題,使經(jīng)文變得語無倫次。其三,文法不通?!吧顪\在志,遠近若一”兩句對仗工整,若取以上各家之注,則完全破壞了這一工整的對仗結(jié)構(gòu),大謬對仗之理。其四,在醫(yī)理上實在也難以成立。如果真的“無論針刺深淺,無論取穴遠近,得氣是一樣的”,那么針刺的手法就沒有研究的必要,可以深淺隨意、遠近隨意了。像這樣以文害辭,因注誤經(jīng),一字之失,全句為之梗塞,究其原因關(guān)鍵在于沒有弄明白“若一”的含義。
“若”有“順從”、“按照”、“根據(jù)”的意思。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案:卜辭諸‘若’字像人舉手而跽足,乃像諾時巽順之狀,古‘諾’與‘若’為一字,故‘若’字訓為順。古金文‘若’字與此略同?!薄稜栄拧め屟浴?“若,順也。”如《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庇帧顿Y治通鑒·唐睿宗景云二年》:“天地垂佑,風雨時若(風調(diào)雨順,風雨如時而至)”。“若”由“順從”之義可引申出“遵從”、“由”的意思。如《論衡·禍虛》:“若此言之,顏回不當早夭,盜跖不當全活。”“若此言之”即“由此言之”。據(jù)此,則“若”可釋為“順”、“按”、“由”?!稘h語大詞典》解釋“若”的第一個義項就是“順,順從”。并舉例證:《書·說命中》:“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shè)都?!薄豆攘簜鳌でf公元年》:“不若于道者,天絶之也。”范寧注:“若,順?!彼巍ぬK軾《與張朝請書》之一:“旦夕西去,回望逾遠,后會無期,惟萬萬若時自重?!泵鳌卫ぁ墩f天》:“雨旸時若,善也?!?/p>
“一”,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是一個極為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指萬物的本源——“道”。如《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边€可以指人的精神世界,如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地真》:“人能守一,一亦守人?!钡兰覍W說中通常所說的“守一”、“抱一”、“持一”、“虛一而靜”等等,都是講心靈虛靜的原理,莊子更形象地把這一原理描繪成“心虛”,“心虛”也就是“虛一”,“一”就是“心”,即人的精神世界。關(guān)于“一”的含義,道教中歷來有諸多解釋,如《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解釋為:“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薄短浇?jīng)》中解釋“守一”說:“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薄肚f子·人間世》:“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p>
因此,“若一”就是“由心”,就是根據(jù)人的內(nèi)心感受之意,與前句“在志”的意思完全一致。且“深淺在志”和“遠近若一”構(gòu)成互文,“據(jù)互文以求同義”(《廣釋詞敘》)的原理,也可以看出“若一”和“在志”是同義的,都是“在內(nèi)心里”的意思。于是“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解釋為“進針的深淺和取穴的遠近,全在醫(yī)生的心里”,正道出了針氣和針刺不可言狀的玄秘和微妙,同時也說明了針刺取氣要靠醫(yī)生至意深心地去體會和感悟,這正是漢代名醫(yī)郭玉所說的“神存于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要求醫(yī)生在留針候氣時要并心一志,澄神內(nèi)視,“無營于眾物”。解決了“若一”和“在志”的同義關(guān)系,整個句子的含義也就昭然若揭了。就是說,在所期盼的經(jīng)氣到來的時候,要慎重地把握而不失時機,至于進針的深淺、取穴的遠近,都全在醫(yī)生的心領(lǐng)神會,全靠醫(yī)生的內(nèi)心感受去體驗,正所謂“運用之妙,在于一心”(汪昂《醫(yī)方集解·序》),“醫(yī)之為言意也”(《后漢書·方技列傳》),從而要求醫(yī)生在針刺治療的具體過程中,要聚精會神,“神無營于眾物”。
[1]程士德.素問注釋匯粹(上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390.
[2]郭靄春.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注語譯[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1.163.
[3]段逸山.醫(yī)古文[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