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文 (浙江紹興市越城區(qū)東浦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312069)
不典型川崎病(AKD)是指未達到典型川崎病(KD)診斷標準,但疾病的發(fā)展符合KD特點,并且排除其他已知疾病或具有心血管并發(fā)癥者。KD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而缺乏特異性實驗室指標,而AKD的早期診斷治療更困難,其冠脈損傷發(fā)生率高。筆者對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5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的臨床資料及輔助檢查進行了回顧性綜合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58例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6個月6例(10.3%);6個月~,13例(22.4%);1歲~,20例(34.5%);2~3歲11例(19.0%);>3歲8例(13.8%)。
1.2 臨床表現 患兒就診時均有發(fā)熱,體溫38.5~42℃,呈稽留熱或弛張熱。發(fā)熱持續(xù)時間最短5d,其中<7d 41例(70.7%),7~10d 11例(19.0%),>10d 6例(10.3%)。指(趾)端膜狀脫皮49例(84.5%),口腔黏膜充血45例(77.6%),眼球結膜充血43例(74.1%),皮疹36例(62.1%),肛周潮紅、脫皮27例(46.6%),手足硬腫21例(36.2%),頸部淋巴結腫大19例(32.8%)。
1.3 實驗室檢查 按出現時間進行統(tǒng)計。病程1~3d出現C反應蛋白升高39例(67.2%),3~5d血沉增快50例(86.2%),3~6d血白細胞升高55例(94.8%),3~7d血紅蛋白減少24例(41.4%),6~10d血小板升高56例(96.6%),>10d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21例(36.2%),>15d尿蛋白陽性(++)8例(13.8%),>18d血清白蛋白≤30g/L 6例(10.3%)。
1.4 物理檢查 在發(fā)熱10d后,出現心電圖示ST-T改變13例(22.4%),竇性心動過速4例(6.9%);冠狀動脈損害11例(19.0%),其中冠狀動脈內膜回聲增強8例,冠狀動脈輕度擴張2例,冠狀動脈瘤1例。
1.5 治療與隨訪 發(fā)熱1~5d開始應用丙種球蛋白49例(84.5%),6~10d開始應用9例(15.5%)(臨床癥狀只有2~3項,結合實驗室檢查等輔助檢查后確診)。51例(87.9%)應用丙種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療后癥狀控制,7例(12.1%)應用丙種球蛋白加阿司匹林72h后仍有發(fā)熱,加用潑尼松(強的松)1.5~2mg/(kg·d),分三次口服,3d內體溫降至正常。3個月后復查,5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8.6%。
本組資料顯示,AKD以發(fā)熱、指(趾)端膜狀脫皮、口腔黏膜充血、眼球結膜充血、皮疹常見。而KD則以發(fā)熱、眼球結膜充血、手足硬腫、指(趾)端膜狀脫皮常見。AKD患兒特征性臨床表現發(fā)生率較低,出現時間較晚,給臨床診斷帶來困難。
結合本組資料及參考相關文獻,筆者歸納以下幾點特征及診斷注意要點,以減少AKD誤、漏診:①持續(xù)高熱,出現指(趾)端膜狀脫皮、口腔黏膜充血、眼球結膜充血其中之一者,均應特別注意AKD;②發(fā)熱、皮疹,同時伴有其他很難用過敏性皮炎及藥物疹解釋的癥狀,注意AKD;③發(fā)熱伴頸部淋巴結腫大,按淋巴結炎、猩紅熱抗炎治療無效者,注意AKD;④發(fā)熱伴支原體抗體陽性,而抗支原體治療無效者,注意AKD;⑤C反應蛋白、血沉、血白細胞三項指標早期增高有助于早期診斷[1],本組病例亦多有此實驗室改變;⑥肛周潮紅、卡介苗接種瘢痕紅腫發(fā)生率較高,可作為早期診斷的指標之一[2]。出現KD診斷標準6項中第3、4項,伴有C反應蛋白、血沉、白細胞、血小板異常,要注意考慮AKD;只出現第1~3項臨床癥狀的患兒,應注意觀察臨床病情變化,結合實驗室檢查,可盡早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有資料表明,未經治療的KD患兒冠狀動脈損害發(fā)生率可達20%以上[3]。
一旦臨床考慮KD,可立即給予丙種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療。因早期應用免疫球蛋白可使冠脈病變發(fā)生率由20%~25%減少為2%~4%,并盡量在l0d內用藥。國外相關報道,對于足量丙種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療后72h,體溫仍持續(xù)不退,可考慮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1]龔全葉.小兒不全性川崎病23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9):659.
[2]張乾忠.某些川崎病易被延誤診斷的原因與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0(6):329.
[3]張寶紅,陳曉波,杜軍保.川崎病并多器官損害202例[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