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指導和規(guī)范臨床護理實踐,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和水平,保障患者安全,衛(wèi)生部和總后衛(wèi)生部6月15日頒布《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11版)》。這是衛(wèi)生部首次頒布臨床護理規(guī)范文件。
《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11版)》在明確臨床護理技術要點的同時,更加注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專業(yè)評估、病情觀察、人文關懷和健康指導。該指南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中常用的近200項護理技術逐一從4個方面進行規(guī)范。一是評估與觀察要點,二是操作要點,三是對患者的指導要點,四是護理操作注意事項。
《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11版)》共分17章,包括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清潔與舒適管理;營養(yǎng)與排泄護理;身體活動管理;常見癥狀護理;皮膚、傷口、造口護理;氣道護理;引流護理;圍術期護理;常用監(jiān)測技術與身體評估;急救技術;常用標本采集;給藥治療與護理;化學治療、生物治療及放射治療的護理;孕產期護理;新生兒及嬰幼兒護理;血液凈化??谱o理操作;心理護理。
本刊編輯部
附:孕產期護理的部分內容
子宮底高度和腹圍的測量
(一)評估和觀察要點。
1.評估孕周、是否為高危妊娠、腹形及腹壁張力。
2.評估環(huán)境溫度、光線、隱蔽程度。
3.評估孕婦的反應。
(二)操作要點。
1.孕婦排空膀胱,取仰臥屈膝位。
2.皮尺一端放在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中點,另一端貼腹壁沿子宮弧度到子宮底最高點為宮高。
3.皮尺經臍繞腹1周為腹圍。
(三)指導要點。
告知孕婦測量宮高和腹圍的意義和配合事項。
(四)注意事項。
1.以厘米為單位。
2.注意子宮敏感度。
3.皮尺應緊貼腹部。
四步觸診
(一)評估和觀察要點。
1.評估孕周及是否為高危妊娠。
2.評估環(huán)境溫度、光線、隱蔽程度。
3.評估孕婦的反應。
(二)操作要點。
1.仰臥屈膝位,暴露腹部。
2.第一步:檢查者面向孕婦,雙手置于子宮底部,了解子宮外形、子宮底高度,估計胎兒大小與妊娠周數(shù)是否相符,然后以雙手指腹相對輕推,判斷在宮底部的胎兒部分。
3.第二步:兩手分別置于腹部左右兩側,一手固定,另一手輕輕深按檢查,兩手交替,分辨胎背及胎兒四肢的位置。
4.第三步:右手置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拇指與其余4指分開,握住胎先露部,查清是胎頭或胎臀,并左右推動。
5.第四步:檢查者面向孕婦足端,兩手分別置于胎先露部的兩側,向骨盆入口方向下壓再次判斷,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并確定先露部入盆程度。
(三)指導要點。
1.告知孕婦四步觸診的意義及配合方法。
2.告知孕婦檢查前排尿。
(四)注意事項。
1.動作輕柔,以取得配合。
2.注意保暖,保護隱私。
胎心音聽診
(一)評估和觀察要點。
1.評估孕周、胎位及腹部形狀。
2.了解妊娠史及本次妊娠情況。
(二)操作要點。
1.仰臥位,暴露腹部。
2.用胎心聽診器或胎心多普勒在相應位置聽診胎心,記錄。
(三)指導要點。
1.告知孕婦聽診胎心音的意義和正常值范圍。
2.指導孕婦自我監(jiān)測胎動。
(四)注意事項。
1.與子宮雜音、腹主動脈音及臍帶雜音相鑒別。
2.胎心>160/min或<120/min立即吸氧并通知醫(yī)生。
3.臨產產婦在宮縮間歇期聽胎心。
4.保持環(huán)境安靜,注意保暖和遮擋。 (據衛(wèi)生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