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義務教育階段從養(yǎng)成教育到素質教育,從生理發(fā)育成長到心智開發(fā)啟迪是不可逆轉、不可彌補的,是永遠不可能推倒重來、回爐重鑄的過程。人們常言“三歲知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古人也說過:幼無良師,長無良友,壯無盛事,老無令名是人生四大遺憾。其中第一句幼無良師,表達的就是從小想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強烈愿望。小學、初中兩個學段承擔著這個基礎之基礎、重中之重的培養(yǎng)任務,因此,研究這兩個時期如何培養(yǎng)個性鮮明、有悟性、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當前初中教育存在的弊端
作為教育工作者,平時與一些學生家長溝通交流時,我們總聽到這樣一些議論:學生到某校上學是“天堂”,到某校是“地獄”,而到某校是“人間”(專指課業(yè)負擔大小和學習時間長短對學生的影響)。這樣的議論正確與否先不定論,至少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的某些問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當前教育的一個致命弱點:忽視孩子們的個性差異,對不同的學生制定統(tǒng)一的目標,要求學生以同樣的步伐走路,總之,一切都是硬性教育。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的求知欲、學習主動性甚至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逐漸消失殆盡,這樣的教育使學生失去了個性和靈性。
《新教育風暴》這部紀錄片介紹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母親是北京某高校的副教授,她的孩子在當?shù)匾凰袑W讀書,由于成績平平,每每考試都排在后列,時時感到拖了全班的后腿。這極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們最后不得不遷居國外。據(jù)說,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孩子適應了那里的教育,終于恢復了原有的自信和靈性,健康成長,還成了優(yōu)等生。
這個案例反映出的是同樣的問題,而在國外的境遇變化應引起我們認真反思。
二、營造寬松環(huán)境,發(fā)揮個性優(yōu)勢
人與人不同,彼此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這個道理大家都清楚,但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往往忽視了這個道理。我校曾有這樣一個孩子:入學測試時他是學校的前十名,學習也比較努力,但他有一個習慣,上課聽懂、學會的內容就不再做作業(yè)或練習,有時間就去打籃球。一開始,家長、老師想要糾正他的這個習慣,教育他課下一定要注意復習鞏固,多做練習,該生聽不進去,大家多次教育未果,最后只好聽之任之。值得慶幸的是,孩子也算爭氣,以高分考上省級示范性高中。
這個事例從另一個側面又一次告訴我們:其一,人是有差異的,是有個性的。一般的學習或教育規(guī)律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練習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必須因人而異。其二,我們的教育應是多種多樣的,需努力營造適合個性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去實施多樣化的教育,因材施教,分類輔導。個性化培養(yǎng)應是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方向。
題海戰(zhàn)術也許短期內會使孩子得到高分,但過度的學習卻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只有適度的學習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學生已掌握了知識的前提下,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簡單重復的題目,那樣只會磨掉孩子的學習欲望和學習優(yōu)勢,打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導致他們厭學。教育也要診斷,根據(jù)個性差異對癥下藥;教育不是懲罰,更不是機械重復。譬如:讓學生把1+1=2等類型的題目抄寫或重復做上一萬遍,不僅對開發(fā)智力毫無用處,還會起到極壞的負面作用。要把重點放到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上,有時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因為這實際上是在考驗老師、家長的智慧,特別是膽識。這需要平和的心態(tài)、長期的觀察和培養(yǎng),切記不要把分數(shù)看成學生的唯一。
三、考試成績期望值不必過高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實:中國至今沒有在科技領域自己培養(yǎng)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因為我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實踐非常不足。就基礎教育而言,從中西方教育比較來看,中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得很扎實,獲國際奧林匹克大獎的學生也很多,有的競賽項目大獎我們曾盡收囊中!可到大學二年級后,我們的學生與西方學生比較而言,卻毫無優(yōu)勢。教育專家對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有一點達成共識:這與我們過分追求考試成績有很大關系??荚囉鞋F(xiàn)成答案,現(xiàn)實課題卻是未知數(shù);考試有分數(shù),但分數(shù)并不是學生的唯一。因此,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期望值不必過高。如果單純追求考試分數(shù)而扼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就得不償失了。
另外一種情況我們應尤為注意,美國當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的研究表明,智力正常、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占大多數(shù),只有很少數(shù)的學生學習成績超常。多元智能理論又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某方面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長”因素。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只追求學生學習成績,過分看重考試分數(shù)是不恰當?shù)摹⒉徽_的,也無科學依據(jù)。有些成績一般的孩子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名牌中學”,殊不知讓孩子與學習尖子生去競爭,長期讓孩子處于那種差距很大的學習環(huán)境中,容易讓孩子失去信心;如果讓孩子進的是普通中學或職業(yè)中學,孩子就不會有這種煩惱了,更有可能學會一技之長,從而增強信心,成就一番事業(yè)。
家長、教師要了解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并以此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要按照“摘桃子”的理論——跳起來夠得著才對,唯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進步。
四、讓學生在教育中享受學習,享受快樂
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能夠讓學生在教育中享受學習、享受快樂恐怕是大教育觀最高的境界。學校應明確提出“讓學生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這也應是每位教師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因為成長環(huán)境以及個體差異等原因,綜合能力水平會參差不齊,學習習慣和風格也會不同,這就要求教育要形成靈活的機制,因勢利導,這樣,學生才會處于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把學習作為一種享受,才會學有成效。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有一名學生在某校上中學,整體學習水平一般,家長、教師幫助其找原因,促其提高,效果不明顯。班主任是一位生物老師,在了解該生在課堂上經(jīng)常好玩剪刀的情況時,就因勢利導鼓勵其鉆研生物學科,并講清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告訴他學好有關學科才能幫助其實現(xiàn)成為生物學家的理想。該生轉變很大,自覺學好其他功課,先是考入知名高中,三年后順利升入重點大學學習生物專業(yè)。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教師必須具備因勢利導的能力,這就是要允許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如有的學生喜歡通過討論強化自己的知識,也有的學生喜歡靜靜地獨立思考。對前者我們要盡量營造一種討論的氛圍,而對后者我們應該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應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根據(jù)孩子的興趣愛好,找準切入點,引導好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挖掘孩子的潛能,做好因勢利導工作,這樣孩子的成功概率才會更大,最后才可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五、優(yōu)秀從心態(tài)開始,優(yōu)秀是鼓勵出來的
一個人沒有好的心態(tài),做什么事都很難成功。英國作家狄更斯說過:一個健全的心態(tài),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還有人說:教學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本領,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學業(yè)更是如此。因為沒有好的心態(tài),就會缺乏自信;沒有自信,就無法克服困難,就會沒有毅力,就不可能持之以恒,也就不會成功?!队⒉攀窃鯓釉炀偷摹返淖髡咄踅饝?zhàn)說:“改變心態(tài),改變成績?!彼H歷過這樣一件事:他曾經(jīng)不怎么喜歡化學課,認為化學是靠背誦的,是記憶性的學科。因此,他上課連個課本都沒有,后來老師每節(jié)課都把書借給他用,他很感動,逐漸對化學有了興趣,越學越好,并改變想法,認為化學是所有學科中最容易學好的一門學科。這樣,成績提高是必然的。他總結道: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看重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能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那么,學生煥發(fā)出來的那種學習積極性和潛力是可想而知的。
一個人心態(tài)好才會有自信,有自信才會努力,在努力中才能成為優(yōu)秀生。優(yōu)秀從何而來?首先學生受到尊重,充滿自信,在學習中反復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堅持下來就會成為優(yōu)秀生。反之,當一個學生反復受到失敗的打擊,他也就逐漸變成了后進生,成不了優(yōu)秀生。
我們反對過度教育,不鼓勵學生只知埋頭攻讀課本,也不提倡作業(yè)量過大,學生總是做不完。這樣的話,學生就不可能有好心態(tài);學生得不到尊重,更談不上被鼓勵。這對培養(yǎng)個性鮮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十分不利的。
有一位知名校長說:一所好學校,應該是充滿陽光的學校,是讓孩子享受學習、熱愛人生的學校。孩子畢業(yè)時,留下的是深深的眷戀,帶走的是對學習的熱愛,對真情的理解,是終身受益無窮的學習及生活習慣——這“一身陽光”就是我們送給每位畢業(yè)生最珍貴的禮物。
陽光教育,這是教育最高理想和理念的表達,也是學校的發(fā)展方向和奮斗目標。它最終體現(xiàn)在:孩子們享受學習的快樂,老師們享受工作的樂趣,師生之間享受愛的和諧與溫情。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可以優(yōu)秀。
?。ㄘ?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