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探討相關(guān)文獻記載,分析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奧賽羅》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討論劇作家如何通過巧妙的地點選取、角色編排包括臺詞創(chuàng)作一步步地在劇本中展開了十六世紀(jì)末及十七世紀(jì)初歐洲的文化與種族的沖突, 并探究造成劇中悲劇的真正原因正是當(dāng)時歐洲社會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
關(guān)鍵詞: 《奧賽羅》;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文化沖突;他者
《奧賽羅》 展現(xiàn)了文藝復(fù)興時期歐洲尤其是英國社會所浮現(xiàn)的種族沖突,以及劇作家對此的深思。該劇的全名是《奧賽羅的悲?。和崴沟哪柸恕?,表面上看來此劇是一部因奸人作祟而導(dǎo)致的家庭悲劇,其本質(zhì)其實是對“他者”歧視及不同地域文化差異的悲劇。因此,筆者在下文中就重點討論莎士比亞如何通過巧妙的地點選取、角色編排包括臺詞創(chuàng)作一步步地在《奧賽羅》中展開了十六世紀(jì)末及十七世紀(jì)初歐洲的文化與種族的沖突,從而成就了這場悲劇。
1. 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
《奧賽羅》中較為突出并貫穿了全劇的一個主體與客體(西方與東方)的矛盾即體現(xiàn)在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的矛盾中。在《東方學(xué)》中,薩義德就洞察到,在該劇中“東方世界和伊斯蘭教徒總是表現(xiàn)為在歐洲內(nèi)部扮演著特殊角色的外來者”(71)。盡管劇中沒有直接出現(xiàn)土耳其人角色,但是這個來自東方的“他者”的威脅化身成為一場軍事威脅,從戲劇的開始就被威尼斯人提到。 追溯歷史,奧特曼帝國在整個16世紀(jì)中都被看作為歐洲世界的軍事及宗教威脅體。Faith Nostbakken 指出:“奧特曼帝國不僅僅是16世紀(jì)的第一大國,同時也是與基督教相沖突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心。土耳其人在十五及十六世紀(jì)從基督徒手中成功的拓展自己在陸地及海上的領(lǐng)土,并讓被征服的人民改信伊斯蘭教,這樣的政治與宗教侵略在整個西歐埋入了很大的焦慮與恐慌?!盵1]盡管在1571年的Lepanto戰(zhàn)役中,土耳其人被重重擊潰 ,但他們?nèi)哉碱I(lǐng)著塞浦路斯(1570-1573),奧特曼帝國控制著東歐的大部分土地。這種對土耳其的焦慮也帶來了當(dāng)時歐洲文學(xué)作品中土耳其人的形象詆毀。
Walter Lim在《帝國的藝術(shù)》一書中提到,不光是伊雅各,奧賽羅也把土耳其人處理成“基督教相反的價值觀的他者的比喻”[2]p119。例如,劇中在塞浦路斯,當(dāng)奧賽羅得知凱西奧與洛特力戈打起來之后,他教訓(xùn)道:“為什么鬧起來的?難道我們都變成野蠻人了嗎?上天不許土耳其人來打我們,我們倒自相殘殺起來了嗎?為了基督徒的面子,停止這場粗暴的這個爭吵;誰要是一味慪氣,……他就是看輕自己的靈魂,”(第二幕第三場)。顯而易見的是 , 奧賽羅這里的“我們”包括了劇中他身邊的所有基督徒角色,其中大多為威尼斯人。 基督徒給人的感覺多是“理性的,文明的”, 如第一幕第三場中的公爵,他在外敵入侵的危機時刻臨危不亂,在辨別民眾是非上公正不阿。然而,與有著諸多優(yōu)點的基督徒相反,土耳其人,或是異域的“他者”則被西方看作是文明的對立方,他們被威尼斯人定義成殘忍、野蠻、具有攻擊性的;而土耳其對歐洲的威脅則被看做是伊斯蘭教的野蠻粗鄙相對于基督教的文明理性。至于短語“變成野蠻人”,根據(jù)學(xué)者Norman Daniel的考證,源自于十四世紀(jì),意指“變成穆斯林”,或“成為野蠻、嚴酷而獨裁的人;行為舉止如野蠻人或原始人一般的人”。[3]劇中威尼斯人與 土耳其人的戰(zhàn)爭,其實更是莎翁的一個暗喻——一場基督徒與“異教徒”的文化爭斗;雖然劇中來自土耳其艦隊的威脅被一場狂風(fēng)暴雨化解了,但這場文化種族的沖突卻仍然潛伏在劇中人物內(nèi)心的世界中,自第一幕的暗潮洶涌一直到最后一幕的勃然噴發(fā)。
2. 伊雅各與奧賽羅
人與他人的矛盾作為戲劇的三大矛盾沖突之一,一向是戲劇的描繪重點?!秺W》劇中最突出的人物矛盾就是黑摩爾人奧賽羅與白人伊雅各 :膚色的鮮明對比把他們放在一個黑與白的強沖突之下。莎士比亞中讓伊雅各擔(dān)當(dāng)起《奧》劇中這個滿腹陰謀的大奸角,這個威尼斯白人自登場就反復(fù)申明自己對奧賽羅赤裸裸的憎惡:“……一次一次反復(fù)告訴你,我恨那摩爾人;我的怨毒蓄積在心頭,……”(第一幕,第三場)。至于伊雅各要毀滅奧賽羅的原因,他也在第一幕中明示了兩點:其一是奧賽羅沒有提拔他,僅讓他屈居低職;其二是因為他懷疑奧賽羅和他的妻子私通, 他在獨白中闡明:“有人說他和我的妻子私通,我不知道這句話是真是假;可是在這種事情上,即使不過是嫌疑,我也要把它當(dāng)作實有其事對待” (第一幕,第三場)。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雖然他沒有挑明,但讀者卻可輕易發(fā)現(xiàn),它其實根源于伊雅各的種族偏見以及對“他者”的敵意。伊雅各從出場起就甚少用正式姓名稱呼奧賽羅,相反,他使用了各色詆毀性的稱呼詞:“黑將軍”、“摩爾人”、“厚嘴唇的家伙”、“老黑羊”、“魔鬼”、“一頭黑馬”,等等,其中,“摩爾人”即是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一個。而這樣一個稱呼則鮮明地體現(xiàn)了種族性和他者性,它意味著“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們”,且以膚色不同為標(biāo)志。盡管奧賽羅一直表現(xiàn)得高尚且有能力,但是受到當(dāng)日歐洲社會對于黑皮膚的“他者”普遍存有的偏見及文化定勢的影響,伊雅各依舊無法接受一個來自非洲蠻邦的黑人在白人社會中位居高職、發(fā)號施令,。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敵意驅(qū)使著他去摧毀奧賽羅——這個滲入到本土文化中的“他者”。伊雅各的行為不單代表著種族主義不理性行為的普遍傳達渠道,更是莎翁給出的維多利亞時期對于黑人“他者”的殖民話語的特定比喻。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看似閱歷廣博,歷經(jīng)沙場的黑將軍還是被伊雅各牽著鼻子耍得團團轉(zhuǎn),不由得讓人深思,什么才是造成這場悲劇的根源。
3. 奧賽羅與奧賽羅
整部戲劇的高潮在奧賽羅提劍自刎的那段到來,然而究竟是誰要為英雄奧賽羅的倒下負責(zé)?用該劇中的對白回答即是:“是我,我自己”(第五幕,第二場)。細讀全劇,筆者認為這場悲劇根源于奧賽羅本人,或是源于在當(dāng)時歐洲對他者的話語下其身份認同的矛盾。
從劇初伊雅各與洛特力戈的對話中,讀者得到了奧賽羅的最初訊息:他是 “摩爾人”、 “黑將軍” 、一個“厚嘴唇的家伙”,即一個外貌特殊并在威尼斯任重職的異邦人。他既是威尼斯人,又是摩爾人。一方面,因為他的工作職責(zé)、他基督徒的信仰,以及他對歐洲文化的認同,奧賽羅把自己當(dāng)作威尼斯人,認為土耳其人是其價值觀的他者;另一方面, 因為他出生在北非,他無法真正屬于威尼斯,且不可避免的成為威尼斯人思維下的“他者”。當(dāng)他和苔絲德夢娜敘述自己那些豐富并充滿異域色彩的經(jīng)歷時,以及當(dāng)伊雅各挑撥他與苔絲德夢娜感情、并使他相信他與苔在國族、膚色和階級上的差異最終會使苔變心時,奧賽羅下意識的又把自己歸屬于他者的文化。然而十六世紀(jì)歐洲社會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又使得奧賽羅時常否定自己的文化,并試圖抹煞它。 兩個自我在奧賽羅身上混存并折磨著他,因此才有了他在自刎前的遺言:“在阿勒坡地方,曾經(jīng)有一個裹著頭巾的敵意的土耳其人毆打一個威尼斯人,誹謗我們的國家,那時候我就一把抓住這受割禮的狗子的咽喉,就這樣把他殺了”(第五幕,第三場)。在這段話中,奧塞羅既把自己看作“行使正義”的執(zhí)法者又把自己看做有罪的被殺者,究竟自己是“文明正義”的威尼斯人,還是“卑劣”的野蠻人,奧賽羅至此依舊無法分清,但他顯然認同歐洲文化是更理性優(yōu)越的一方。而這樣的糾結(jié)卻恰恰是其所生活的歐洲社會對來自文化及價值的“他者”所懷有的歧視造成的。
劇作家或多或少的要受到他那個時代的種族主義話語的影響,但是難能可貴的是,莎士比亞展現(xiàn)了早期近代英國社會上的文化及種族沖突,并讓他自己及《奧賽羅》站在當(dāng)時霸權(quán)性種族意識形態(tài)下的一個爭論性立場。
參考文獻:
[1] Nostb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