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潮
讓權力遠離學術
■原 潮
近年來,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在學術圈,本應“只問是非,不記利害”的學術圈為何演變?yōu)椤爸粏柪?,不問是非”。人們不禁要問,學術腐敗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學術圈本身和一切需要利益驅動的社會體系一樣都有自身的利益,如果以學術水平優(yōu)勝劣汰的方式來得到這些利益,那么這種利益的獲取方式就是促進學術健康發(fā)展的正當手段,如果是以非學術或偽學術的方式獲得利益,那么就是學術上的不當?shù)美?,國際上通常以學術不端或學術不誠實來指代這種不良現(xiàn)象,而在中國卻使用了“學術腐敗”這個極具特色的詞,因為“腐敗”通常是指掌握權力的政府官員而不是學者的不良行為,但這個詞用得非常好,學術界腐敗的根本癥結恰恰就在這個“權力”上。
中國的學術圈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不同,中國的學術界是由一套官僚行政體系的架構來組織運營的社會體系。建國初期,中國的學術腐敗行為還不普遍,原因是科研與個人利益沒有特別直接的聯(lián)系,但自從科研逐漸成為待遇提高和官位晉升的砝碼后,學術的不正當行為也就開始增加。目前,中國的主要學術單位有高校、科研院所、社科院,以及官僚色彩比較濃厚的黨校等,這些學術單位都不同程度上實行了對教職劃分等級的辦法,學術成果與學術崗位責任制的認定都是其中重要的指標,而劃分的教職等級在很大程度上標示出每人在學校在職人員中的地位,并且又與每人的收入掛鉤。這本是一套良性的制度安排,但由于官僚體制本身容易帶來的腐敗習性,官員的腐敗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學術界,并掘取相應的學術利益,具體地體現(xiàn)為官氣越重的學術單位,腐敗越嚴重。
一
目前,學術腐敗花樣繁多,屢禁不止,但是比起學者抄襲事件多得多的,是行政權力對學術的染指。
首先,官員在需要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學術腐敗的方式來謀取利益。由于國內很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學術刊物都是通過政府行為建立和創(chuàng)辦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發(fā)展起來的,因而具有很強的“官辦”性質。政府的扶持的確使中國的學術體系在短期內迅速建立并發(fā)展起來,然而也導致學術的發(fā)展受制于行政體系,并出現(xiàn)學人(包括一些學官和學者)與行政官員為滿足各自的私欲互相尋租的現(xiàn)象,嚴重敗壞了學術風氣。正是從這里,學術逐步滑向腐敗的深淵。學術依附于行政權力,淪為權力的婢女,權力把學術玩弄于股掌之中,把學術當成了敲門磚。這個時候學術腐敗已經(jīng)不是學者做官或者學術造假的問題,而是做官就可以成為學者的問題,利益不僅不能成為促進學術發(fā)展的動力,反而成了桎梏和腐化學術界的行為動力,使學術喪失了尊嚴與評價的客觀性。
其次,學術界仍然要接受官僚體制腐敗帶來的侵蝕。官僚腐敗對學術界的侵蝕,學術界不是沒有膽量反抗而是沒有有效的路徑進行反抗。由于沒有形成學術研究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對學術活動的管理與監(jiān)督缺少完備的制度,因而缺少認定學術腐敗的明確標準,也沒有對違規(guī)行為的懲處作具體的規(guī)定。如此一來,學術活動處于一種誰掌權誰說了算的狀況,學術規(guī)范的遵守和學術道德的恪守,就主要依靠每個地方的主管單位的自覺,然而學術界不斷曝光的惡劣事件,宣告了這種自覺的軟弱和滑稽。因為學術主管機構內部的自我監(jiān)督機構是無法實現(xiàn)自我監(jiān)督的。學術腐敗行為背后巨大的利益誘惑,腐敗的學術官員的自說自話的可行空間表明,學術界仍然要接受被一批腐敗官僚侵蝕的結果。
由此可見,現(xiàn)在學術腐敗的癥結主要在于官僚體系的行政腐敗,高校的學術腐敗開始滋長,原因也在于高校的官本位的風氣日益嚴重,而正是官僚腐敗在學術圈子內的延伸才形成了學術腐敗在體制上的根本癥結。同時學術腐敗對官僚體系乃至整個社會的回饋,又在腐蝕整個國家的精神脊梁?,F(xiàn)在大家都在講要反學術腐敗,我看就要從權力部門、有權者反起,否則我們怎么把“反學術腐敗”的旗幟豎起來呢。
二
為了維護學術界的尊嚴,美國衛(wèi)生與公眾服務部還成立了研究誠實辦公室,這個辦公室的副主任羅茲博士認為,要從杜絕不正當科學行為角度出發(fā),在科研管理中就要杜絕人為因素,全面完善質量控制。筆者認為這種觀念尤其適用于中國。學術中的不正當行為即使被發(fā)現(xiàn),在相對公開的情形下也會在權力的勾結中完成腐敗的行為,就是利用了學術評價的模糊性,這個時候對標準的訴求顯得十分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情關系和權力干預的影響。為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第一,以明確的規(guī)范規(guī)避權力的自由裁量。對學術領域的研究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從課題的申報到科研經(jīng)費的管理,從學術成果的評價到學術職務的晉升,從論文的發(fā)表、著作的出版到著述引文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出具體的明確的規(guī)定,使從事學術活動的每一個人都非常清楚哪一種行為符合學術規(guī)范、哪一種行為屬于違規(guī)行為。從制度上使違規(guī)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既是對誠實學術研究的一種保護和激勵,也是對官僚權力入侵的防范和規(guī)約。雖然制度過細有框住思想的嫌疑,但學者畢竟是有自己學術成果的,即便制度令他們多面對些約束,但明確的標準相比較官僚權力的隨意認定的標準而言還是更具公平性的。
第二,學術評價要透明公開。要擺脫權力因素對學術評價的不良影響,應當改單位申報制為個人申報制,取消以往小團體的評價結果,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國家申報,授予職稱的條件和程序應當法定化,主要成果應當向全社會公布(尤其是申報高級職稱的),這樣暗箱操作中的權力尋租交易就會因為曝光而收斂,至少不至于出現(xiàn)評審中的學術笑話。而且只要實現(xiàn)了這種公開性,學術地位和學術資源才有可能實現(xiàn)公平輪換和流動,依靠權力腐敗獲得學術利益的行為在這種公開、公平的競爭中是難以持久保持的。
第三,制裁要嚴厲,腐敗要追責。這種制裁的對象不僅是針對違規(guī)的個人,也要針對違規(guī)的部門,只有懲戒才有約束。經(jīng)濟領域里的違規(guī)行為,一旦被查處,其制裁不僅要罰款、處分,嚴重的也可以判刑。偏偏學術腐敗行為,幾乎沒有什么有威力的處罰,至多是批評和紀律處分,對主管部門的處罰更是最多給個失察的批評。如果權力主體只會從學術圈奪取好處,而絕不必擔心付出代價,試問又有幾個當權者會不去撈取這種好處呢。官僚造成的學術腐敗,無非是為了獲得官位和錢財,只要加大這兩個方面的懲戒力度,從制度層面上對學術腐敗作根本性的遏制,并不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
第四,建立民間的評審機構十分必要。我在前面說了這么多,那么誰來做呢,中國官場已經(jīng)這么腐敗了,再建一個官僚機構說不定連這個機構都會腐敗,不僅起不到打擊學術腐敗的作用,反倒成為學術腐敗的又一個源頭。所以,我覺得可以考慮建一個民間的機構,比如從各個大學、研究所選些德高望重的學者組成一個學術委員會,做前面的各項措施的執(zhí)行人或監(jiān)督人,接受舉報,做出結論,向有關部門建議處罰方式。
三
在文章結束前筆者還是忍不住發(fā)些感慨。美國學者加斯頓在《科學的社會運行》一書中曾提到:“成千的科學家,他們每周工作60~80小時,他們每天在其研究工作中由于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面臨失敗,在這種時刻,他們更可能會去自殺而不是欺騙。”這種精神在中國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學術領域的權力行政化的集中,一方面形成了對學術過多的行政干預,學者缺失了自由表達的權力;另一方面也甩開甚至割斷了學術權力所可能受到的民主監(jiān)督。知識分子也因只需要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的認可,而不需要對全體社會成員負責,從而把精力放在了如何與學術行政主管部門之間拉關系、“走后門”,以及如何迎合掌握行政權力的人的口味上,做真學問的人越來越少。學術腐敗不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問題,它要毀掉的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如果權力部門不希望終結這種與權力相伴的學術腐敗的形式,那么民眾的不斷吶喊就是剔除學術腐敗,改變國家命運的唯一選擇。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